高中历史 第6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 罗斯福新政》1916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 罗斯福新政》1916人教PPT课件
C 包括( )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 ③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防止农产品过剩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主要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
2、调整工业生产
3、调节农业生产
4、实行福利制度
△实行福利制度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措施
C 包括( )
①加强救济工作
②加强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 ④调整劳资关系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④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主要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
2、调整工业生产
3、调节农业生产
4、实行福利制度
△罗斯福新政中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和实行“以工代赈” ,
D 可以( )
B 包括( )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②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要求工业各行业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④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生产过剩 ⑤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主要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 2、调整工业生产 3、调节农业生产 △调节农业生产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措施
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深远影响 △④上完列全①消②除③了属经于济罗危斯机福新政的影响,请分别指出其中的 A.直①接②影③响④、间B.接①影②响③和深C远.②影③响④。 D.①②④
△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有些国家走改革之路,逐渐 摆脱了危机和困境,同时坚持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遏制了法西斯势力,而另外有些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 机,却走上了法西斯战争之路。上述两类不同的国家 主要有哪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课后练习

第18课罗斯福新政1.下图反映的是1929年到1937年美国工人的失业率变化情况,其中1933年到1937年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罗斯福政府()A.整顿国家财政B.规范金融秩序C.缩减农业生产D.实施以工代赈答案D2.(2019·烟台一中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河流域××局,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美国修建此类工程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经济结构,扩大能源出口B.提高就业率开拓经济发展空间C.扩大生产规模,刺激生产发展D.加强国家干预,防止盲目竞争答案B3.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

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A.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C.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D.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答案C4.《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中写道:“垄断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发展到顶点,使它面临崩溃之时,要挽救它并延长它的生命,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办法。

这就是大力加强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A.解决经济危机的临时措施B.限制恶意竞争的所有制变革C.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D.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答案D5.美国迈克·亚达斯等史学家在著作《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中指出:“‘新政’的执行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

”对材料中的“分水岭”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A.美国由民主政体走向集权政体B.美国由经济危机走向经济繁荣C.美国由自由主义走向国家干预D.美国由电气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答案C6.威廉·本内特在《美国通史》中写道:“数千年轻的男人临时居住在窝棚里,从事修建长途铁路的工程,虽然挣得不多,但他们的健康能够得到保证,重要的是有一种成就感。

高中历史必修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 罗斯福新政》1912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 罗斯福新政》1912人教PPT课件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 条、工人失业、饥民成群、农 产品价格下降等。
加深了美国的社会危机
一、临危受命
1、美国出现 经济危机和 社会危机
面危临机这到种来状时况胡,佛美国政人府需采要 一取个什救么星经带济领政他策们走?出结危果机, 他又们如为何什呢么?选择了罗斯福呢?
2、胡佛反危 机措施的失 败
政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结果:危机恶化,矛盾更加尖锐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 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
思保考障:了这个些人社的会基立本法 权对 利解 ,决 提社 高了 会个问人题的有政什治么地积位极作用?
归纳新政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 危机 恢复工农业生产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保护劳工权利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结果与影响
恢复正常金融秩序和人们对银行 的信心 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复苏, 其中工业复苏是核心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NEW DEAL (1933—1935---1939)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的成功典范
课程标准: •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
中的作用
一、临危受命
1、美国出现 经济危机和 社会危机
罗斯福上台前美国面临 着什么危险状况?
思整克从促进考产服而了:生农使农罗什业农业斯么生产的福样产品复总的相的苏统结对价。对 果 过 格农 ? 剩 逐业 的 渐的 危 回调 机 升, ,
二、实施“新政” 材料1:全国有1/4的人失业,在大
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
工人失业
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绝望 像阴云一样笼罩了整个美国。一些看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二)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二)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签署“社会保险法”, 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救济和养老金;国会通过“财产税法”,使社会财富的再分 配稍显公平。
三、“新政”的特点
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紧急银行法》,后来制定《银行法》。美国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银 行体系,把货币、信贷的管理权集中到联邦政府的手里。1933年5月,国会通过《证券法》,此后, 国会先后颁布《证券交易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等。
四、“新政”的性质
“新政”初期,胡佛攻击它是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工商界攻击它是“潜 滋暗长的社会主义”。美国共产党和苏联攻击它是法西斯主义。他们提出的理由,主要是联邦政府 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过多。
——【美】威廉·洛克腾堡《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
思考:罗斯福新政属于什么主义呢?
课题:第18课 罗斯福新政(二)
学科:历史 年级:高一 教材:人教版必修二
罗斯福新政(一)小结
一、“新政”的背景 1.危机形势 2.临危受命
二、“新政”的内容 1.金融业 2.工业 3.农业 4.社会福利 5.社会立法
二、“新政”的内容
领域 金融业 工业 农业 社会福利
社会立法
主要内容
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3)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它是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 制度沉重打击下,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出现的。
【总结提升】
2.自由放任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对比。
自由放任主义
创始人
亚当•斯密
主要观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18课《罗斯福新政》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18课《罗斯福新政》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公平、正义、共享等价值观的认同,关注民生问题。
4.使学生明白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5.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国家命运,为我国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国人民的生活困境,引发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包括金融改革、工业复兴、农业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
2.以案例分析法,对罗斯福新政中的重要事件和.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2.创设模拟情境,如让学生扮演罗斯福政府官员、企业老板、普通民众等角色,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Flash等,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罗斯福新政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成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结合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帮助学生理清罗斯福新政的发展脉络,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对其后续发展有何启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整理观点,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展示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国人民的生活困境,引发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兴趣。这种情境导入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必要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课件8: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课件8: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
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
5.强化社会立法 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规定雇主 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雇主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 体谈判,并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内容有:养老金 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罗斯福 就职典礼
First of all , let me assert my firm belief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 身。”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
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 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 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 1928年任纽约州长。 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 1921年夏天,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 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 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 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 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着双拐 重返政坛。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
绝望像阴云一样笼罩了整个美国。一些看不到出路的人甚至从
纽约刚刚建成的华盛顿桥上跳了下去。当时,美国和世界各大
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
“恐惧”。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
“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前总统柯立芝哀叹 1.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课件7: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课件7: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罗 斯 福
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 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 再试行一种办法,最重要 的是要进行试验。
轮椅上的罗斯福
1882年出生于纽约,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 比亚大学学习历史和法律。大学毕业后曾任 律师。 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 1913年起,任海军部助理部长7年, 以卓越的行政管理者著称。 1921年(39岁时),患脊髓灰白质炎(俗称 小儿麻痹症)。 1928年,当选纽约州州长。 1932年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
思考:新政到底“新”在什么地方?
(1)新的理论: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 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新的起点: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私人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虽然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但政府
干预都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 。
课堂延伸——新政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 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2)政治保障: 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
(3)经济基础: 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政府有能力控制和 干预经济)
行业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国家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考纲诠释】(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情分析】2007年高考对该专题内容给予了较高的关注。

考查了经济危机的表现、《工业复兴法》的目的、增加就业的措施、罗斯福新政的制度建设意义。

从关注民生社会保障的角度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同时考查了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因为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仍具有较高的热度,2008年备考应持续关注该专题内容。

复习时注意及时联系时政,多角度的分析把握。

【复习指导】该专题可考查的角度较多,细致。

是历届高考命题的重点。

首先需要全面落实考纲。

结合大危机和战后生产力的发展理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的必要性,联系相应史实说明这些调整的实质和积极意义。

注意联系到我国改革进程的社会热点,注意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调整的现实意义。

如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从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中社会救济和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

【考点分析】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3)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贫富差距大,市场消费严重不足。

(4)金融因素:经济虚假繁荣,股票投机过度,加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来势猛、影响远.3、影响:(1)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式缓和经济危机带来严重的危害,它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罗斯福新政〗之小船创作1.背景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其竞选口号是“新政”。

2.新政含义就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3.结果1933年,罗斯福临危受命,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新政”。

罗斯福新政它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核心三“R”:救济、复兴和改革,也称“三R”新政。

新政增强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罗斯福上台后的首要任务罗斯福是在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经济危机日趋恶化的背景下当选总统的,摆脱危机、恢复经济成为他面临的首要任务。

知识点二 “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第一阶段(1)时间:1935年以前,着重于复兴。

(2)目的:挽救银行危机、复兴农工商业、救济失业工人。

(3)内容①财政金融⎩⎪⎨⎪⎧通过《紧急银行法》,对全国银行进行整顿,并 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以恢复银行的信誉。

取消金本位制,让美元贬值,实行有节制的 通货膨胀,以鼓励出口,刺激生产。

②农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管理局,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的过剩。

③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指导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调整劳资关系,以缓和劳资矛盾。

④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为主、政府直接救济为辅的政策,并兴办公共工程。

2.第二阶段(1935—1939年)着重于改革。

通过《社会保障法案》,使美国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

3.评价(1)实质:罗斯福新政是在保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由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的调整和改革。

(2)局限性:未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积极性 ①经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

②政治⎩⎪⎨⎪⎧改善了工农的处境,改革了垄断资本主义 的某些弊病,缓和了阶级矛盾。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 心,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三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必要性:“自由放任”政策易导致经济失衡,社会经济陷于混乱。

2.创立:罗斯福新政。

3.实质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局部的改造和调整,保证国民经济按一定的计划协调发展。

4.影响(1)美国国家政权从此与垄断资本进一步结合起来,开始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

(2)二战后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

资本主义世界从此告别“自由放任”政策,进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特点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解读] 注意史料一出处和关键词句“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归纳复兴法是怎样调整工业生产的。

[思考] 史料一体现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是什么?【提示】内容: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史料二从1935年到1942年,“工程进展署”花费了大约130多亿美元,雇佣了约850万工人,修建了……66.4万英里新道路……285个新机场等。

——《世界史·现代史编》[解读] “雇佣了约850万工人”“修建……新道路……新机场等”说明新政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加了就业。

[思考]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从经济指导政策来看:它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2)从内容上看: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

(3)从目的来看:它开始以克服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4)从直接影响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5)从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来看: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积极性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间接影响a.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的增长,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b.新政也使总统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

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3.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采取行动来履行他做出的“行动、立刻行动”的保证。

其行动的突破口( )A.加强社会立法B.恢复购买力C.兴办公共工程D.整顿金融秩序D[罗斯福新政是从整顿银行开始的,罗斯福上台后下令全国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故选D项;A、B、C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不是“突破口”。

]2.1933年,为了保证美国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罗斯福政府( )A.实行美元贬值策略B.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C.建立失业保障制度D.签署劳工关系法B[颁布工业复兴法案有利于由国家干预、调节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故选B项;实行美元贬值策略有利于刺激出口,但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建立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失业者进行救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1935年签署的,故排除。

]3.在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中境况最惨的是农业,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B.推行“以工代赈”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D.调整劳资关系A[材料反映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农业方面的状况,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应该是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故选A项;B、C两项属于罗斯福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D项属于罗斯福新政在工业方面的措施,均可排除。

]4.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

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A.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C.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D.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C[根据材料“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表明罗斯福在新政中,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动者的利益,故选C项。

]5.罗斯福新政是西方国家首次以政府形式在价值观上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提出回应与挑战。

新政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秩序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加强社会保障措施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由材料“政府形式……(优胜劣汰)……”可知,材料讲的是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底层群众的援助,而最能体现这种观点的是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故选C项。

] 6.有学者指出,在500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扮演了一个开拓者和革命者的角色。

其依据是罗斯福( )A.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C.放弃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D.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A[根据材料中“罗斯福”“开拓者和革命者”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原来的经济自由主义发展方式,故选A项;而B、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的冬天,美国街头出现了大量等待领取救济食品的人群和因股票交易破产而被迫廉价出售的汽车。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1)结合材料一分析美国当时面临的状况。

(2)材料二中罗斯福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新政”中有何体现?(3)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为什么?[解析] 第(1)问从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方面回答。

第(2)问主要从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方面回答。

第(3)问要从新政的实质方面回答。

[答案] (1)经济开始全面滑坡,社会急剧动荡,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动摇。

而当时的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2)把维护资本主义作为实施新政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改变胡佛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策。

(3)没有。

新政仅仅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也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