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剂型设计.
药物剂型设计如何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药物剂型设计如何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药物剂型设计是药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通过合理选择药物的给药途径、剂型和辅料,可以显著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一、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药物的给药途径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进而影响生物利用度。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具有便捷、经济、易于控制剂量等优点。
药物在胃肠道中受到消化液和代谢酶的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的降解和代谢,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可以选择控释剂型、包衣制剂和复合剂型等,延缓药物的释放和降解速度。
2.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可以绕过胃肠道,直接将药物输入体内,避免了胃肠道的降解和代谢过程,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注射剂型包括溶液剂型、混悬剂型和沉淀型等。
然而,注射给药的操作难度较大,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
3. 贴皮给药贴皮给药是将药物通过皮肤进行透皮吸收,避免了胃肠道和注射给药的问题。
贴皮给药具有操作简便、维持药物血浓度稳定的优点。
通过贴皮剂型的设计,可以调整药物在皮肤上的透过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二、药物剂型的选择药物剂型是药物的物理形态,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选择药物的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1. 固体剂型固体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和颗粒等,具有稳定性好、剂量控制准确的特点。
通过调整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辅料配方,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液体剂型液体剂型具有药物易于溶解和吸收的优势,常见的液体剂型包括口服溶液、外用溶液和注射液等。
在药物的液体剂型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整配方、添加溶解助剂和表面活性剂等手段,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3. 积极靶向剂型积极靶向剂型是针对特定疾病或器官设计的剂型,通过在剂型中加入靶向配体或修饰药物,使药物更加精确地靶向治疗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化学药物的剂型设计

化学药物的剂型设计化学药物的剂型设计是药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合理的剂型设计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改善患者的用药体验。
本文将从药物的剂型选择、剂型设计原则以及常见的剂型类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药物的剂型选择药物的剂型选择要考虑药物的性质以及患者的需求。
常见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注射剂、口服液体剂等。
对于溶解度较差的药物,可以选择纳米化技术制备纳米乳剂或纳米颗粒等剂型,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对于需要持续释放的药物,可以选择缓控释剂型,如控释片剂、控释注射剂等。
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和心理需求,例如对于儿童或老年患者,可以选择易于咀嚼或者容易吞咽的剂型。
二、剂型设计原则剂型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剂型中的药物需要保持化学稳定性,不受环境因素或其他成分的影响而分解或降解。
可以通过添加稳定剂或选择合适的pH值来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2.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剂型设计需要促进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优化药物溶解度、改变药物的晶型等手段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适当的用药速度:剂型设计需要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合适的时间内达到治疗浓度。
对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可以选择快速释放剂型,而对于需要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的药物,可以选择缓控释剂型。
4. 对患者的便利性:剂型设计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用药便利性,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例如,可以选择易于咀嚼或者吞咽的剂型,或者开发适合特定人群的剂型。
三、常见的剂型类型1. 固体剂型:包括片剂、胶囊、颗粒等。
这些剂型适合口服给药,常用于普通药物的给药。
片剂和胶囊可以保护药物免受光、湿等因素的影响,颗粒剂型可以在需要时进行剂量调整。
2. 液体剂型:包括注射剂、口服液体剂等。
药物剂型的设计和制备方法

药物剂型的设计和制备方法药物剂型是指药物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形成的具有特殊特性和作用的剂型。
它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减轻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或毒性作用。
在药学领域,研究药物剂型的设计和制备方法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药物剂型的分类药物剂型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药物剂型分类包括按用途分类、按生物制剂分类、按药物化学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等。
按用途分类:根据药物的用途可将其分为口服药剂、注射剂、外用药、眼鼻耳用药、吸入剂等。
按生物制剂分类:根据药品在生产制备过程中用到的生物组织,可分为菌生物制剂、病毒生物制剂、细胞生物制剂等。
按药物化学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可将药物剂型分为普通化学制剂、生物化学制剂、放射性药物等。
按给药途径分类:根据药物吸收的途径不同可将药物剂型分为口服剂、经皮剂、直肠剂、注射剂、吸入剂等。
二、药物剂型的设计方法药物剂型的设计方法是为了使药物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在药效和安全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常见的药物剂型设计方法包括合理的药物选择、合理的溶剂和辅料选择、合理的药物质量管理等。
1. 合理的药物选择:药物剂型的设计必须前期研究保证原料的纯度和质量,保证所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毒性等性质符合用药要求,同时要考虑存储条件和适用人群等方面因素。
2. 合理的溶剂和辅料选择:在药物制剂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溶剂和辅料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选择合理的溶剂和辅料材料,可以达到提高制剂的稳定性、控制外观、方便使用等效果。
3. 合理的药物质量管理:药物剂型的制备中必须进行药物质量管理。
包括检查重量、检查药典配合物质量、检查稳定性、纯度等项目,保证制剂的质量符合国家药品管理要求。
三、药物剂型的制备方法药物剂型的制备方法是为了符合药学制剂的科学要求,生产出各种特定功能的药物制剂。
常见的药物剂型制备方法包括干燥方法、混合方法、液体制剂制备和微流控制剂制备。
药物剂型创意设计

药物剂型创意设计药物剂型创意设计是制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它旨在通过设计独特的药物剂型,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便利性。
本文将探讨药物剂型创意设计的意义、目标以及一些创意设计的案例。
一、意义药物剂型创意设计对于药品的疗效和患者的用药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药物剂型在满足药物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难以服用、不易储存、剂量难以控制等问题。
而创意设计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束缚,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药物使用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的用药体验,提高药物疗效。
二、目标药物剂型创意设计的目标是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好的用药体验和疗效。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创意设计可以打破传统药片或者胶囊的形式,提供更多种类的剂型选择,比如口服液、贴剂、吸入剂等。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用药偏好,选择最适合的剂型,增加患者对药物的接受度和依从性。
2. 提高药物的疗效:通过创意设计,药物可以更好地释放和吸收,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比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药物纳米粒子,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提高药效。
3. 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创意设计可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并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比如,利用控释技术制备缓释剂型,可以减少剂量频次和波动,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峰值,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三、案例1. 口服贴剂:传统的口服药片需要水或其他液体辅助吞服,对于有水源限制或难以吞咽困难的患者来说不太方便。
口服贴剂采用胶状材料,可以直接附着在口腔黏膜上,药物经过黏膜吸收,无需水或固体辅助,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
2. 3D打印药物: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定制药物剂型,比如调整剂量、改变药物形状和释放方式等。
这种定制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个体化治疗效果。
3. 电子药物:将药物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制备出可编程的药物系统。
这些药物系统可以根据患者需要实时调整剂量、释放速度等参数,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新剂型的设计和性能评价

药物新剂型的设计和性能评价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药物研发正在快速发展,药物的新剂型层出不穷。
新的剂型,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方便患者服用、减少不良反应。
为了更好地研发新剂型,必须对药物的设计和性能进行充分评价。
一、药物新剂型的设计药物的新剂型设计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是药物使用安全和疗效的保障。
药物的新剂型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特性:药物特性是制定新剂型的重要考虑因素。
如药物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利用度、吸收情况、药力学特性等,这些因素会对药物的配方、剂型、给药途径、使用频率等方面产生影响。
2. 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对于不同的给药途径有不同的适应症和作用效果。
如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贴剂给药等,这些都需要根据药物特性和治疗需求适当选择。
3. 剂量、频率:根据药物特性、作用效果、患者病情等因素,制定适宜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
4. 药物制剂:药物制剂包括药物的剂型、配方、制备方法等。
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配制方法和剂型,需要根据药物特性和治疗需求制定适宜的配方和剂型。
二、药物新剂型的性能评价药物新剂型的性能评价是指对新剂型在体内、体外等各种条件下的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毒性等进行评估。
药物新剂型的性能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新剂型的设计应考虑药物吸收情况,如口服给药的溶解度、肠道吸收率等,注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等。
2.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评估药物剂型效果的重要指标,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代动力学的评价可以表明新剂型是否可行、是否可以减少副作用等。
3. 药物毒性:药物毒性是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因素之一。
药物新剂型的设计应考虑如何减少药物的毒性,或者通过新剂型改善药物的毒性。
4. 配方稳定性:配方稳定性是评价新剂型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剂型的设计要考虑制剂中原料质量、配方配比、生产工艺等因素,以保证药物剂型的质量和稳定性。
药物制剂和剂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药物制剂和剂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药物制剂是指将一种或多种药物原料与辅料按一定的比例和工艺加工制备成形态多样、方便使用的制剂,如口服制剂、注射制剂、外用制剂、吸入制剂等。
药物剂型是指药物制剂的外观或形态,如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液、贴剂等。
药物制剂和剂型的设计是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研制出更安全、有效和便于使用的药物制剂和剂型。
一、药物制剂的分类药物制剂可以分为粉末、散剂、注射剂、口服剂、预制药、外用药等几类。
在制剂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等因素。
比如口服制剂需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口感等,注射制剂需要考虑渗透力、溶解度、毒性等。
二、药物剂型的设计药物剂型的设计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制剂方法和药物材料。
比较常见的药物剂型有口服剂、注射剂、外用剂等。
其中,口服剂是最常见的药物剂型之一,主要有片剂、胶囊、颗粒剂、溶液剂、口服混悬液等。
注射剂分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可以使用水溶性药物和油溶性药物。
而外用剂适用于各种部位的局部治疗,如贴剂、膏剂、喷雾剂、搽剂等。
药物剂型的设计还涉及到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剂量控制等问题。
比如片剂的颗粒度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剂量稳定性。
而控制剂型的口感、易用性也是一种药物剂型设计的考虑因素。
三、药物剂型的研发药物剂型的研发过程包括从药物筛选到剂型设计、再到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
先要确定药物的适合剂型,并实现药物的完全溶解或分散。
然后确定剂型的清晰度和稳定性,选择药物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等辅料,控制剂型的pH值、渗透压等因素。
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模型评估剂型的质量和性能,如生物等效性试验、体内外评价实验等。
四、药物剂型的应用药物剂型的应用需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生和患者需要根据剂型选择正确的服用方式、剂量和频率。
同时需要遵守剂型的使用说明,并存储在恰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避免影响剂型的药物特性。
药物剂型设计中的非线性药代动力学

药物剂型设计中的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药物剂型设计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药物剂型设计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控制释放速度和增加口服吸收率等,从而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在药物剂型设计中,非线性药代动力学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背景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而非线性药代动力学(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则是指药物的代谢、排泄和吸收等过程随剂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二、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因素和原因1. 饱和代谢:某些药物在低剂量时能够被机体酶系统迅速代谢,但在高剂量时酶系统被饱和,导致药物的清除速率变慢。
2. 反向转运:某些药物在低剂量时能够通过运输蛋白进入消化道或肾脏排泄,但在高剂量时由于运输蛋白饱和,导致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受到限制。
3. 药物自身特性:某些药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可能在高剂量时发生自身限制,导致代谢和排泄过程非线性。
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对药物剂型设计的影响非线性药代动力学对药物剂型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药物剂型设计可以降低药物剂量的波动性,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治疗效果。
1. 缩小药物剂量的变异性: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使药物剂量与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因此使用非线性剂型可以减少药物浓度的波动,减小剂量的变异性,提高治疗的稳定性。
2.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还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吸收速度等剂型设计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可以使用缓释剂型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从而使药物在肠道中有足够的时间被吸收。
3. 降低药物的副作用:非线性药代动力学对药物消除速度的限制可以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合理的剂型设计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代谢过程,降低药物的峰谷浓度差异,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四、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药物剂型设计的策略针对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的药物剂型设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增加剂量线性度:通过增加药物的剂量和调整剂型的释放速度等,增加药物的剂量线性度,降低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药物的剂型设计和制造

药物的剂型设计和制造药物的剂型指的是药物在制备过程中通过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而改变的剂型形态。
剂型设计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在临床使用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验证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药物剂型的设计和制造涉及到许多因素,如药物分子结构、体内药物代谢途径和药物作用部位等,而且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便利性、药物的贮存、运输和使用等方面的因素。
药物剂型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并确定适当的剂型。
不同的药物需考虑药效作用时间、使用频率、使用途径、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等因素。
考虑到这些因素,剂型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药效及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剂型的常见类型1.口服制剂口服制剂是最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可分为固体、液体和半固体制剂。
固体制剂通常用于治疗常见症状和疾病,如头痛、发热、感冒等等。
这些制剂包括片剂、胶囊、颗粒和口服溶解片。
液体制剂包括口服液、悬浮液和糖浆等。
当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或损伤性作用时,半固体剂型可以提供另一种选择,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例如,慢性食管酸反流(GERD)患者所需的药物需要经胃肠道缓慢释放,这时就需要使用胶囊、口服溶解片和其他半固体制剂。
2.外用制剂外用制剂包括热敷、气溶胶和乳膏等。
这些剂型可用于治疗由局部疼痛、瘙痒和感染引起的疾病。
例如,疱疹、痤疮和湿疹可以通过局部应用药物外用制剂治疗。
3.注射剂注射剂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骨髓注射等。
这些剂型常用于治疗急性疾病和重症疾病。
例如,静脉注射用于心脏病的急性发作和心肺复苏;肌肉注射可治疗肺炎、中耳炎和皮肤感染等。
药物剂型的制造过程药物剂型的制造过程包括原料采购、准备、制备、包装和储存等过程。
原料采购:药物剂型的制备需要采购药物原料。
在采购过程中,需要验证原料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质量保证和药物遗留物等指标。
准备过程:药物剂型制备初步包括组成药物、计量和准备工序。
这些过程需要考虑在制备过程中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二. 选题途径
(6) 开发中药制剂 用现代制剂新技术对传统中药进行改造,或研究开 发新的天然药物、海洋药物等的新制剂产品,成为中 药新药开发的主要途径。
(7) 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通过基因重组、细胞融合、酶工程等生物新技术 研制生物技术(口服、黏膜、靶向给药等)药物新制 剂。
13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二. 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3) 药物能溶于浸没生物膜的体液 处方前研究了解药物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质,解离 分配性质、膜透过性及本身稳定性等,选择适宜的给药 途径设计剂型。 (4) 保证体外溶出或释放与体内吸收相关 使体外实验具有实际意义。
(5) 吸收部位与特点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特点不同,应充分考虑生物环境对 药物吸收的影响。
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 文献 调研 选题 设想 选题 论证 可行性 分析 立题 决策 研究 开发 投 产 销 售
投产 保证 质量、价格、 效益、时机
制剂新产品开发的选题决定了制剂新产品开 发研究的水平、效益及成败。
3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一. 选题原则
(1) 需要性——最基本原则
特点:在局部起作用或经皮吸收发挥全身作用。
优点: ① 避免消化液的破坏与肝首过效应;
② 维持恒定血药浓度,减少肠道给药副作用; ③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④患者可自主给药,有刺激性或过敏性药物 不能经皮给药。
11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一. 给药途径与剂型确定
以给药途径的特点,药物的性质和临床治疗要求为依据 确定药物剂型。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 临床治疗要求;发挥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使用方便。
c. 乳剂:生物利用度较高。
15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三. 剂型与药物体内吸收
药物剂型设计
主要内容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选题原则 选题途径 市场调查
2.2 剂型设计基础
给药途径与剂型确定 剂型设计基本原则 不同剂型体内吸收特点
2.3 剂型与处方设计
剂型设计要求及依据 处方筛选 工艺筛选
2018/10/11 2 2
药物剂型设计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一. 给药途径与剂型确定
给药途径在人体有以下几种: (1) 口腔及消化道—— 各种口服制剂、含片、舌下片等。
药物经胃肠道给药, 在尚未吸收进入血 循环之前,在肠粘膜 和肝脏被代谢,使进 入血循环的原形药 量减少的现象。
特点:经口腔、舌黏膜或胃肠道黏膜吸收而发挥药效。 (2) 腔道——————各种栓剂 特点:通过直肠等腔道途径吸收,起全身或局部作用, 可免于肝首过效应。
注重特色、注重创新、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避免 雷同和重复开发。 (5) 效益性 科学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新制剂产品的 生命力。 5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二. 选题途径
(1) 新化学药物制剂 化学药研究从仿制为主—>创新为主,新药申请 临床之前必须通过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根据药物性质 和用途选择适当剂型,加以研究开发。 (2) 原有剂型改革 根据医疗需要,将现有药物通过改变剂型提高药效。 (3) 开发缓释、控释制剂 开发缓释及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 毒副作用。在中国仍有很大研制开发余地。
(3) 血管组织————各种注射剂 特点:作用迅速、吸收快,尤其是静脉注射,不经吸收, 直接进入血管,适用于急救药物。 (4) 呼吸道—————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 特点:直接到达作用部位,起效快,免于胃肠道破坏;成 本高。 10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一. 给药途径与剂型确定
(5) 皮肤给药 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硬膏、 凝胶、 糊 剂、贴剂等。
14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三. 剂型与药物体内吸收
药物从剂型中释放 药物溶入生物膜吸收
剂型差别
生理因素
不同剂型药物吸收特点: (1) 口服液体制剂 a. 溶液制剂: 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液体中吸收快而完全。 影响因素:胃液pH、食物黏度、胃排空、药物理化性质 b. 混悬剂:吸收前颗粒必须溶解。 影响因素:颗粒大小、辅料对药物溶剂与吸收的影响。
依据我国基本国情与医疗保健事业的用药需求、 临床医疗的需要和社会用药消费需求来开发。 被社会所需要—>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和经济效益 (2) 可行性
选题价值、难易程度、客观及主观条件、临床研 究可行条件等。
4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一. 选题原则
(3) 科学性
现有药物制剂产品总量过剩,但科学性问题突出。 应紧跟国际形势与相邻学科配合,使制剂产品上升到科 学制药水平。 (4) 创新性
6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二. 选题途径
(4) 新给药系统
现有原料药通过新工艺技术研制成新给药系统制 剂,可以提高药效,减小副作用,相对完全新药物开 发具有周期短,费用少,经济效益大等优点。
(5) 有限仿制 注意市场需求,技术可行及合法情况下,选择性地 仿制一些新药品种,如已经或即将到期的专利药物或 在中国尚未申请专利的新药,仍是目前新产品开发的 主要途径之一。
② 给药途径不同,剂型与用量也不同,必须选择符合
治疗目的的剂型。 ③ 药物安全性及生物学特性。
12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二. 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1) 药物能迅速到达作用部位,保持药物有效浓度 水溶性药物,静脉注射可达100%生物利用度,作用 速率易控制; 局部作用的制剂,到达部位较易,完全吸 收较难。 (2) 避内免药物在体内运转过程中的破坏 了解药物在体内是否有首过效应,是否被体液或酶破 坏等性质,从而选择合理的剂型,避免损失而失效。
8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1) 临床需求情况
三. 市场调查
重点: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及特殊 群体用药状况 (2) 文献调研
通过文献调研, 充分了解药物的各方面性质。
(3) 专利状态调研 通过专利文献的查阅和有价值信息的捕捉,了解其 中蕴含的商业、法律、技术等情报。 (4) 市场情报 关注国内外技术动向,尤其国内开发及市场份额 9 的情况,着重开发具有潜在优势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