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新版)

合集下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词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2. 词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掌握。

3. 作者生平背景及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1. 词中较为生僻的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内容、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分析词中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词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词的内容。

3. 讲解: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5.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词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词的美。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设想: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

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教学重点: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语】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

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

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

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

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豪放派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辛弃疾豪放派诗歌风格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辛弃疾的诗歌,感受其豪放派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内容、注释、翻译和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词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教师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教师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个别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6. 创作练习:(1)学生模仿辛弃疾的词风,创作一首小令。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李霞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

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

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

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

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

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
读写结合,陶冶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三)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

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 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问讨论法: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

想象鉴赏法: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讲练结合法: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

(二)、解题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

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

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
(四)、深入学习
首先,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

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合作探究。

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

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五)小结
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
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

(六)拓展训练
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体会词人寓情于景的写法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七)、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整首词。

2、读现代文《郁孤台之魂》并回答相关问题。

3、以《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为题写不少于500字的抒情散文。

通过这三个作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感情领悟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板书直观地体现了本词的内容、结构、作者感情和艺术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本词。

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背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六、说课后反思
每堂课上完之后,总是有欣慰也有遗憾。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朗读带动体会,用问题加深感受,借拓展增强领悟。

学生能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赏析手法,把握形象,并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得到情操的陶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朗读感情仍不到位,需加强训练,二是有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还需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

三是拓展延伸不够,可再利用学案补充几首不同风格的辛词。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

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