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古诗首

合集下载

咏雪的古诗

咏雪的古诗

咏雪的古诗
1、咏雪【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第 1 页共1 页。

十首经典咏雪古诗词集锦

十首经典咏雪古诗词集锦

十首经典咏雪古诗词集锦在古代,诗人、词人皆有咏雪的作品,这些诗词已经流传了千年,虽然在我们眼中它们如同泛黄的纸张一般陈旧,可认真读起来意境却还是那么的美艳绝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十首经典咏雪古诗词集锦,欢迎大家阅读!01、采桑子·塞上咏雪花清代:纳兰性德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这是一首咏雪词,是作者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时所作。

词人独爱雪花的高清玉洁,是其他花所不能比拟的!02、沁园春·雪近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03、点绛唇·黄花城早望清代:纳兰性德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04、洛阳春·雪清代:纳兰性德密洒征鞍无数。

冥迷远树。

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惆怅琐窗深处。

湿花轻絮。

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骑马远行,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教人无法辨个明白。

雪花如轻盈的柳絮,惹人怜爱!05、雪后到乾明寺遂宿宋代:苏轼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虽然东坡仕途不如意,但能在他乡赏一赏如此美妙的雪景,也是极好的!06、夜雪唐代: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关于咏雪的古诗

关于咏雪的古诗

关于咏雪的古诗自古以来,美丽的雪景就是人们写作的素材,不同的诗人诗中的雪也是有所不同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咏雪的古诗,欢迎阅读参考!1、江雪作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避难雪窦之西坑游西麓庵作者:陈著山閒筑屋古西坡,小小规模净似磨。

两壁鼓钟来雪窦,四围松竹护云窝。

轩窗有趣高僧远,门户无遮俗客多。

我寄前林时一到,未知风月意云何。

3、迟雪作者:梅尧臣风嚎大泽晚,云覆女墙低。

惊霰夜将集,广庭朝复迷。

莺鸣寒蔽日,鴈泊冻生溪。

会待飘花密,开轩意外题。

4、晨起雪作作者:赵蕃苦寒不成眠,哀哉何时旦。

拥衣听鸡鸣,有类巢木鹳。

窗明若彷彿,自起寻宿炭。

残炉星销尽,束緼分邻爨。

频年惯羇旅,未省今日叹。

为生乃至是,可复一笑粲。

阴风忽悲吼,出户雪欲乱。

所恨梅未开,不得争璀璨。

5、陈伯固使君祷雨得雪为作作者:陈造妖魃肆虐挻馀灾,麦田未麦空黄埃。

饥民忍饥守乡土,倚公力挽和气回。

梵筵告旱初拜手,补陀仙人已回首。

杨枝一麾神受职,雪龙占先效奔走。

飞翔作意擅晓昏,膏润趁时救枯朽。

人名此雪宗丞雪,祈禳取携屈伸肘。

德政可但人间最,大士与徒龙与友。

闵雨竞喜雪应祈,今段尤拜天赐厚。

归前帝席指日冀,更遣奇祥福诸后。

太岁在戌如在酉,看取乞浆还得酒。

6、次韵和胡仲方正月二十五日雪作者:项安世减却濠沟厚却城,散如丝忽聚如京。

夜兼风势千江立,晓借林花万象荣。

恃我柴门高卧稳,敌君竹阁醉吟清。

长歌慷慨摇冰柱,至乐衔心未易名。

7、绝句作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9、对雪作者: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山中雪后作者: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1、雪里梅花诗作者:阴铿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

古诗咏雪的诗句有哪些

古诗咏雪的诗句有哪些

古诗咏雪的诗句有哪些诗词是中国的文化的瑰宝。

那么咏雪的诗句有哪些呢?咏雪的诗句有多少大家知道吗?下面就跟随小编来看一下咏雪的诗句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送卢员外》【唐】薛涛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风行》【唐】李白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学刘公干体》【南北朝】鲍照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咏雪的诗句 古诗

咏雪的诗句 古诗

咏雪的诗句古诗1. 冰雪纷飞遮天地,寒风凛冽入骨髓。

——杜甫《北风行》2. 飘雪漫天遮远岫,凝冰结霜覆林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3. 寒江积雪映银装,万里江山入画框。

——李白《清平乐》4. 寒风凛冽吹不断,白雪纷飞落地残。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 飞雪迎风扑面来,寒气逼人透骨寒。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6. 冰雪纷飞遮原野,寒风刺骨入衣衫。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7. 飘雪漫天遮万物,寒霜降临冷如铁。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8. 风雪交加寒意浓,冰霜雪花漫天飞。

——柳宗元《江雪》9. 飘雪漫天无边际,寒风刺骨冷如刀。

——王安石《登飞来峰》10. 冰雪皑皑覆山川,寒风凛冽入骨髓。

——李商隐《北楼》11. 雪飘如絮掩平野,寒气逼人入骨髓。

——陆游《钗头凤·世情薄》12. 飘雪漫天遮万物,寒霜降临冷如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3. 风雪交加寒意浓,冰霜雪花漫天飞。

——王安石《泊船瓜洲》14. 冬日雪飘寒气重,冰霜雪花漫天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5. 飘雪漫天遮远岫,凝冰结霜覆林莽。

——王之涣《登鹳雀楼》16. 寒江积雪映银装,万里江山入画框。

——王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7. 冬夜飘雪寂无声,冰霜雪花漫天飞。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18. 冰雪纷飞遮天地,寒风凛冽入骨髓。

——杜牧《清明》19. 风雪交加寒意浓,冰霜雪花漫天飞。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20. 飘雪漫天遮万物,寒霜降临冷如铁。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古诗《咏雪》清、郑燮

古诗《咏雪》清、郑燮

古诗《咏雪》清、郑燮
咏雪
【作者】郑燮【朝代】清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

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咏雪的古诗

咏雪的古诗

咏雪的古诗咏雪的古诗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送卢员外》唐;薛涛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5、《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6、《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7、《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9、《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北风行》唐;李白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1、《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3、《学刘公干体》南北朝;鲍照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14、《村雪夜坐》唐;白居易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三首咏雪的古诗

三首咏雪的古诗

三首咏雪的古诗《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深夜的降雪,表现了自己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一个“冷”字,写出了雪的大。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因为不时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这两句以折竹声衬托出雪之大、夜之静,表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山的余雪。

终南山在长安城南,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苑中遇雪应制》唐·宋之问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旗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诘旦:清晨。

旗:同“旗”。

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舆:车。

赏析《苑中遇雪应制》中说:“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

诗的构思甚奇。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雪梅》宋代·卢梅坡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上林春令》北宋·毛滂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落花飞絮蒙蒙,长忆着、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

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词。

“蝴蝶初翻帘绣”三句,描写纷飞的白雪,时而像翻穿绣帘的蝴蝶,时而像万千天女散花舒袖长舞,时而像落花飘洒,时而像飞絮蒙蒙。

这里采用博喻的方法,将雪比做“蝴蝶”、“玉女”、“落花”、“飞絮”,用这些事物来比拟,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比喻,可以比声音、比形象、比情态、比心情、比事物,但都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可比之处。

这首词的比喻,主要是比形象、比情态。

蝴蝶穿帘的形象,是比拟雪花的轻而美,玉女飞舞的形象,比拟雪花洁白而飘逸,落花比拟轻飏而凄清,飞絮比拟雪花飘洒而色白。

这些比喻都是新奇的想象,富有独创性,自然、精当,达到了“喻巧而理至”的效果。

正因这些喻体都含着一个“飘”意,就为歇拍的抒情句“长忆着、灞桥别后”作了铺垫,从而寄寓了羁旅在外,飘泊异乡的愁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又表现了梅之高格,从而寄托了词人的孤芳、高洁的志趣。

“浓香斗帐自永漏”一句,写梅花在雪后深夜之时开放,清香从窗外飘入室内的斗帐中。

“浓香”代指梅花。

“永漏”,意夜深。

“任满地、月深云厚”一句,既写夜晚的雪景,如厚厚云絮铺满大地,似皎洁月光洒向原野。

天宇大地,上下辉映,好一个银白世界。

它静无纤尘,多么玲珑剔透。

在这静穆的天地间,有一枝寒梅怒放,散着浓香,衬托着洁白的雪更加光洁隽美了。

歇拍“夜寒不近流苏,后庭梅瘦”,又是一个抒情句。

赞美雪中梅花不畏寒冷,不同流俗,不趋炎势,只在冰清玉洁中独弄清影。

这白雪寒梅的形象又寄托了词人孑然独立的志趣。

本首咏物词,既用博喻修辞法,将雪作多角度的正面描绘,表现了雪之多姿多彩的动态美;又用衬托法,以清高的梅衬洁白的雪,创造了冰清玉洁的意境,表现了一种玲珑的静态美,在动与静、虚与实的结合中,融进词人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秀雅飘逸的风格。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南宋·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赏析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

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

“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

“恼人”即“撩人”,此解释诗词中屡见不鲜。

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词人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

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

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

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

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咏雪联句》东晋·谢安谢朗谢道韫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清平乐》五代·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赏析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中说,分别以来,此时已进入了春季过半的时节,举目所见,没有一处不勾起他难过的心情,使他觉得好象肝肠都快要断了。

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

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

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

而他站在树下,陷入沉思已经很久了。

他就像是站在花雨之中,一会儿身上就撒满了落花,刚刚用手拂拭干净,随即又披满一身。

“砌下落梅”两句,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

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

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他久久地站在花下的原因,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雁来”两句把他的思念具体化了。

原来他在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

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

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

但他坚贞不屈。

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

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

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

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

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

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

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

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更不叫人更思念万分。

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却如”,正像的意思。

“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

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

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

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