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名词解释

神农本草经名词解释
1、神农本草经名词解释:《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2、《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3、《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
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倪海夏《神农本草经》完整版——可直接打印

倪海夏——人纪——简体横版《神农本草经》第一章前言前言:我国医学始于神农、有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复命僦贷季(歧伯之师)理色脉,所以上古是先有药而后有医也,是故治病之道必先于用药,而用药之道必先于识药,此书共分上中下三种药物的说明。
其中上药一百二十味,中药一百二十味,下药一百二十五味,一共定三百六十五味药,合于天数一年之日数。
第二章药性总义参考本草备要(清·汪讱庵)一、五味之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二、五色之义──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三、五味之用──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四、阴阳之义──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
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五、药之相从──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
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六、药色之入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上卷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者,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日,生熟,上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
不去,倍之;不去,十之。
取去为度。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饮食不消,以吐下药。
鬼注蛊毒,以毒药。
痈肿疮瘤,以疮药。
风湿,以风湿药。
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贲肫、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澼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注、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瘘、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
其间变动枝节,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中卷玉石部上品玉泉味甘平。
主治五脏百病。
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
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两部经典著作。
它们对于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对医学界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起源、内容以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中医学领域最早的一部专著。
相传该书是由中国的神农氏所创,以黄帝名义命名。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根基,主要讲述了阴阳学说、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内容。
该书不仅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深入思考,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更以其系统的理论架构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的内容包含了五千多年的中医经验,它通过阐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阐释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黄帝内经提出了很多重要概念与理论,如《灵枢》中的“针灸”理论与技术、《素问》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这些理论对于后来的中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作者是远古帝王神农氏。
该书记录了大量的草药资源,对草药的性味、功效、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神农本草经对中草药学的考据、分类以及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包含了365种常用草药的考察和论述。
通过对草药的认识和研究,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提供了重要的草药依据。
此书还提出了“三百六十五病,百病皆可治”的观点,强调了草药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充分展示了中医草药治疗的独特优势。
三、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的影响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作为两部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医学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两部经典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它们通过对人体结构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探讨,为后来中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为后世医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经验。
这两部经典讲述了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等方面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原文

神农本草经原文吴普曰:防风一名回云,一名回草,一名百枝,一名蕳根,一名百韭,一名百种,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甘无毒,李氏小寒,或生邯郸上蔡, ----------------------- 19-----------------------正月生叶,细圆,青黑黄白,五月花黄,六月实黑,三月十月采根,日干,琅邪者良(御览)。
名医曰: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蕳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
案范子计然云:防风出三辅,白者善。
蒲黄味甘平。
主心腹旁光寒热,利小便,止血,消淤血。
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
生池泽。
名医曰:生河东,四月采。
案玉篇云:蒚,谓今蒲头,有台,台上有重台,中出黄,即蒲黄;陶宏景云: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仙经亦用此,考尔雅苻离,其上蒚,苻离与蒲厘声相近,疑即此。
香蒲味甘平。
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
久服轻身耐老(御览作能老)。
一名睢(御览云睢蒲)。
生池泽。
吴普曰:睢,一名睢石,一名香蒲,神农雷公甘,生南海,池泽中(御览)。
名医曰:一名醮,生南海。
案说文云:菩,草也;玉篇云:菩,香草也,又音蒲;本草图经云:香蒲,蒲黄苗也,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周礼以为菹。
续断叶苦微温。
主伤寒,补不足,金创痈伤,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御览作乳痈云崩中,漏血,大观本,作黑字)。
久服益气力。
一名龙豆,一名属折。
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常山,七月八月采,陰干。
案广雅云:褱,续断也;范子计然云:续断,出三辅:桐君药录云:续断生蔓延,叶细,茎如荏大,根本黄白有汁,七月八月采根。
漏芦味苦咸寒。
主皮肤热,恶创,疽痔,湿痹,下乳汁。
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
一名野兰。
生山谷。
名医曰:生乔山,八月采根,陰干。
案广雅云:飞廉,漏芦也;陶宠景云:俗中取根,名鹿骊。
营实味酸温。
主痈疽恶创,结肉,跌筋,败创,热气,陰蚀不疗,利关节。
神农本草经 上中下三品分类原理

《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分类原理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也是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一,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根据药性的有毒无毒来分类的。
上品药是指具有滋补养生作用的药物,无毒或毒性较小,可以长期服用。
例如,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
中品药是指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有些是有毒性的,但毒性较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例如,桂枝、川芎、白术、茯苓等。
下品药是指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毒性较大,一般只能短期使用或用于特定疾病的治疗。
例如,附子、砒石、雄黄、硫黄等。
这种分类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上药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养性以应人,无毒或有毒;下药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农本草经简介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仲春、秋上甲日,礼部堂上官行礼,太医院 堂上官二员分献,用少牢。
复建圣济殿于内,祀先医,以太医官主之。二 十一年,帝以规制湫隘,命拓其庙。”
湫(jiǎo)隘:低洼
聊城三 皇庙
神农
《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托神农 以为名: 《淮南子· 修务训》云:“世俗之人,多尊古 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始 能入说。”
在尝百草的过程,发现了最初的药物学知识。
这实际上反映了最初药物学知识的由来,它是 先民们在亲尝体验的实践中逐渐摸索积累出来
后人将发明药草的功劳归功于神农,于是产生 了神农尝药、鞭百草的传说。 西晋· 干宝《搜神记》卷一曰:“神农以赭鞭 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 播百谷,故号神农也。”
(《论语· 学而》)
(三)著录情况——史志目录(经籍志、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无载;
梁· 阮孝绪《七录》 :“《神农本草经》三卷”;
(转载自《隋书· 经籍志》)
《隋志》:“神农本草八卷”, “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本草经四卷,蔡英著”。
“药论”书
西汉有关药物学著作,未见有称“本草”。 “药论书”之记载(《史记· 扁鹊仓公列 传》)
《太平御览· 药部》引《神农本草经》,有神 农从“太一子”鞭药记载: “《本草经》曰:太一子曰:凡药上者养命, 中药养性,下药养病。神农乃作赭鞭钩 ,从 六阴阳,与太一外(巡)五岳四渎土地所生, 草、石、骨、肉、心、皮、毛羽万千类,皆鞭 (辨)问之,得其所能主治,尝其五味,一日 (遇)七十余毒。”
太一是汉代崇祀的最高神格的神,神农从太一 子鞭药,是汉人崇祀太一的时代印记。
(二)书名
1.诸药中草类药最多: 五代· 韩保升:“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直云本草者,为诸 药中草类药最多也。” 2.“本草石之寒温”
尚志钧:《汉书· 艺文志》“经方类”序之首句“本草石之寒温”。 余嘉锡《古书通例》——古人著书多无书名,或取首句一两字或二三 字命名。
《易· 系辞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 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 取诸益。”
传说神农氏生于姜水, 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 母感神龙首而生之, 故神农以地为氏,姜姓也。
《国语· 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 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故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山东沂南北 寨村画像石 ——苍颉 ——神农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有两神人相对而坐, 皆披发草衣,左边下有题记“苍颉”,当是苍 颉无疑,而右侧之人持禾谷或草药,下部题记 漫灭不清,学者多认为是神农,
据说苍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神惊, 而神农王天下时,天雨粟。
汉代有关神农的记载颇多
《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 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 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风俗通义· 皇霸》:“《含文嘉》记:神农, 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 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
晋《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长于长江水, 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 木,宣药疗疾,以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 知,著《本草》四卷。”
此书并非神农所作,实际上是战国至秦汉医家 长期用药实践的积累和总结。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斯实后世医工知 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
神农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蚩尤(涿鹿 )
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 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 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 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 焉。”
神农的形象是人身牛首,从氏族图腾的角度言, 似以牛为图腾,而姜姓原以羊为图腾, 神农人身牛首:牛在农业耕作中的重要作用, 以半牛的形象来表示其原始农神的身份。
曾于其师阳庆处受得“药论书”。
“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 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 甚精。” 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 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
西汉所称“本草”——非“本草经”
——泛指之辞,与医经、方术并称: 《汉书· 楼护传》记楼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 言”, “本草”——与医经、方术同时并称的泛指之辞,并非 指《本草经》。 ——与天文、历算、钟律、小学、方术并称之“本草” (《汉书· 平帝纪》),显非指《本草经》一书。) ——“本草待诏”(《汉书· 郊祀志》),乃职官名。
《本经· 序录》: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 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 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 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 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 本下经。”
二、《神农本草经》产生思想文化背景
《神农本草经》是在总结战国秦汉间药物学理 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思想体系不可避 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如受战国秦汉间神仙方术及黄老思想的影响, 蕴涵了丰富的道家方士养生思想。
《神农本草经》道家养生思想
《神农本草经》道家养生思想最突出的表现为 三品“天地人”分类。
安世高(东汉桓帝~灵帝) 《捺女耆域因缘经》
“逢一小儿担樵,耆域望视,悉见此儿五脏肠
胃,缕悉分明,耆域心念,《本草经》说有药 王树,从外照内,见人腹脏,此儿樵中,得无 药王邪?”
东汉王逸 《楚辞· 章句》:“苴蓴(莼),……蘘荷也。见 《本草》。” 李时珍:“今之《本草》无之,则脱漏亦多矣。”
(二)神农尝百草
神农不但是原始的农神,还被奉为最早的药 物之神,这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有关。 《淮南子· 修务》:“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 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 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 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 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注:《本经》之前——《万物》阜阳汉简
神农
古代农神、最早的医药之神; “三皇”之一,或古称“二皇”。
(一)神农与原始农耕
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有历代帝王图,神农位 列第三,在伏羲女娲、祝融后,
题记曰:“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 万民。”
神农氏,传说上古三皇之一,继伏羲而王天下, 发明耒耜,教民种田,应是原始渔猎社会进化 至农耕时代的代表。
“嘉靖间,建三皇庙于太医院北,名景惠殿。 中奉三皇及四配。 其从祀,东庑则僦贷季、岐伯、伯高、鬼臾区、 俞跗、少俞、少师、桐君、雷公、马师皇、伊 尹、扁鹊、淳于意、张机十四人, 西庑则华陀、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 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李杲、 刘完素、张元素、朱彦修十四人。
《本草经》
第一章
概 述
[教学内容] 一、《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成书 二、《神农本草经》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三、《神农本草经》的体例概述 四、 《神农本草经》的主要辑本
一、《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成书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其书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约为战国至秦汉医家不断搜集整理而成, 最终完成时间为东汉, 目前大多支持两汉成书说。
按《淮南子》的说法,神农尝百草的最初目的, 是通过亲尝探知何种食物宜食,何种有毒不能 食,从而教民知所宜食而避其毒,这里的百草 未必单指药物。
在原始的茹草饮水的野食时代,应是指广义的 树木草根果实裹腹之类。 陆贾《新语· 道基》:“民人食肉饮血,衣皮 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 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 五谷。”
东汉已有“本草经”一词的出现
东汉——“本草经”一词出现 ①安世高译《捺女耆域因缘经》——“本草经”者; ②东汉· 樊光注《尔雅》, 高诱注《淮南子》, 王逸注《楚辞》
——引“本草”云者,与今本《本草经》内容吻合。
③东汉以后,书名异称颇多: 葛洪《抱朴子》称《神农四经》, 张华《博物志》称《神农经》, 《本草经集注》称《神农本草经》、《本经》。
《白虎通· 五行》:“炎帝者,太阳也。”
神农作为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 是教民耕种,促进原始农业的发展,所以有关 神农的神话多与农耕有关。
传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以天粟为种子, 教民耕种。 《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 粟,神农遂耕而种之。”
《拾遗记》记炎帝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神 农拾之而种。 “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 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晋《述异记》:“太原神釜罔中,有神农尝药 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名神农 原,亦名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 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
(三)祠“先农”及“三皇”
《后汉书· 礼仪志上》:“正月始耕,……告 祠先农已享,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 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 帝籍田
《本经》中的上品药主要是金石类及赤芝、茯 苓等草木类养生之品,几乎都有“轻身”“不 老”“延年”“神仙”等功效, 上、中、下三品中有不老延年功效的药物达 160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