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重要著作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1、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开创了,图文并茂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共载药8980味,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中药性能总结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辛:能散、能行。
甘:能缓、能补、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坚,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浮药: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
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又称其双向性,还有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又能清热解毒、通便;前胡,既能降气祛痰,又能宣散风热。
凡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明代 1593 年
清公元 1694 年
清 代 公 元 1757 年 清 代 公 元李时珍 汪昂
吴仪洛 赵学敏
黄宫绣 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主持编纂
由王道纯作续集
补充)仍未刊行。
公元 1936 年由
补充《嘉祐本草》 《图经本草》的 不足 简称《证类本 草》,图文对照, 方药兼收,按《重 修经史证类备用 本草》载药 1746 种,新增 628 种 专门论述药性理 论的著作 补充《珍珠囊》
补充《珍珠囊》 《用药法象》 稿藏内府,并未 刊行。清康熙 39 年(公元 1700 年
《本草纲目》 《本草备要》
商务印书馆出版
1892 年
附图 1160 首,附
方 11000 余首
460
据《本草纲目》
删繁就简切合实
用
720
在《本草备要》
基础上增订补充
92(1 新增 716 种) 在《本草纲目》
基础上增加 716
种
521 年
论述药性宜于理
解
8980
附图 8354 种,备
考药物 571 种
《本草品汇精 要》
著作年代 东汉末期公元 2 世纪 梁代公元 456~536 年 唐代公元 659 年 公元 739 年 唐代
唐代公元 701~704 年 五代时期公元 907~960 年 五代时期公元 935~960 年 宋代公元 973 年 公元 974 年
宋代 1060 年
公元 1062 年
宋 代 公 元 1092 年 公元 1116 年
载药数 365 730 850(增 114) 227 124 983(增 133 种) 1082(增 99 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托名于神农,使之得以更加⼴泛的认同与流传。
载药365种、分三品、⾸载药性理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药”、“服药⾷忌”等。
●⾸创药物⾃然属性分类法:⽟⽯、草⽊、⾍兽、果、菜、⽶⾷等。
●系统、全⾯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
三、《新修本草》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长孙⽆忌等领衔编写,我国第⼀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
●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图⽂并茂,开创本草新篇章。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基础上,⼴泛采集医家常⽤和民间习⽤的验⽅单⽅,⼜从经史百家⽂献中整理出⼤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3000余⾸。
简称《证类本草》。
●集宋以前本草之⼤成,使⼤量古代⽂献得以保存,具有极⾼的学术价值和⽂献价值。
五、《本草纲⽬》 李时珍,全书共五⼗⼆卷,卷⾸附图1109幅,载药1892种。
序例和百病主治药各两卷,内容丰富。
卷五⾄卷五⼗⼆,分为⼗六部,六⼗类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不分三品。
每药分正名、注释名、⽓味、主治、集解、发明、正误等内容,最后附⽅。
六、《本草纲⽬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年。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作,载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药921种,其中《本草纲⽬》未收载的716种。
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
七、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本草经集注
名称 本草经集注 特征 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作者 陶弘景 成书年代 南北朝梁代,公元500年左右
本草经集注
成就 1、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
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初 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载药730种; 4、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 5、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神农本草经
名称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特征 汉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神农等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以前,公元2世纪
以前
神农本草经
成就 1、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5、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 成就;
特征 宋金元时期本草代表作 作者 唐慎微 成书年代 宋,公元1082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成就 1、载药1746种; 2、附方3000余首; 3、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4、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本草纲目
名称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 特征 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李时珍 成书年代 明,1587年
本草纲目
成就 1、载药1892种; 2、附方11000首 3、序例部分对本朝史及药性理论进行了全
就 5、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
中华本草
名称 中华本草 特征 当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成书年代 1999
中华本草
成就 1、载药8980味; 2、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传统药
古代记录植物的书籍

古代记录植物的书籍
古代记录植物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
1. 《神农本草经》:古代中国记载植物的经典著作,记载了数百种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用途。
2. 《草木子》: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记载了大量植物的名称、性质及栽培方法。
3. 《历代草书》:唐代文人韦应物所著的植物志书,收录了众多植物的名录和描述。
4. 《物种起源》:英国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著作,该书提出了进化论,其中对植物的进化和适应性有详细描述。
5. 《植物界志》:德国植物学家卡尔·林奈的著作,该书系统地记录了当时已知的植物种类,并提出了现代植物分类法。
6. 《植物灌溉》:古代罗马工程师塞维鲁斯的著作,记载了古代罗马的植物灌溉技术。
7. 《草木春秋》:古代日本记录植物的书籍,是日本最早的植物学著作之一。
这些著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都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的植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神农本草经》秦汉载药365《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种《唐本草》唐苏敬等《本草拾遗》唐陈藏器《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图经本草》宋苏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中药品种混乱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2本草记载不详○3一药多基愿○4历史沿革变化○5无专业知识,误种、收、售、用○6掺伪作假○7类似品取代影响中药材质因素:○1栽培变异○2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产地○4采收季节、时间○5运输贮藏○6掺伪或用非药用部位○7提取、干燥后再用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草药○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有效成分为线索○4药理筛选结合临床治疗○5从古代草本中寻找○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中药采收规律:○1根及根茎:秋冬○2茎木:秋冬或全○3皮:春末夏初○4叶: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5花:在花完全盛开前○6果实种子:果实在成熟或未成熟幼果或随熟随采,种子在果实成熟时○7全草:茎叶茂盛时○8菌藻地衣:视品种而定中药鉴定的依据:1中国药典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二者均称部颁药品标准)取样原则:1有代表性2均匀性3留样保存中药鉴定常用方法:1来源2性状: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3显微4理化:物理常数测定、常规检查、一般理化检查、色谱、光谱、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中药拉丁名的命名方法:1药用部位+属或种名2药用部位+属名+种名3药用部位+et或seu+药用部位+属名4药用部位+属名+seu+属名5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最后6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或国际通用名称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分别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白芍来源芍药赤芍来源芍药,川赤芍麝香: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想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苦参:来源,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党参:来源桔梗科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川贝: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绵马贯众:为鳞毛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大黄: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川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草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根。
砂仁: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海金沙:来源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
沉香:瑞香科白木香含树脂的心材。
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
血竭:来源: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中渗出的树脂。
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
水蛭:为环节动物门水蛭科动物蚂蟥或柳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鉴别:(1)性状:个大色黄有星点,味苦微涩气清香(2)显微:根茎横切面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排列成环状或散在。
粉末观察,有大个簇晶、导管、淀粉粒。
(3)理化:TLC:以大黄对照药材、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酸甲醚、大黄酚作对照。
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8%干燥失重不得过15.0%。
含量:按HPLC法测定,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酸甲醚、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不得少于1.5%。
黄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鉴别:(味连):性状:形如鸡爪,过桥短;显微:皮层、中柱鞘有石细胞(雅连):性状:单枝似蚕,过桥长;显微:皮层、中柱鞘、髓部均有石细胞(云连):性状:钩状细小,过桥短;显微: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理化:○1乙醇液加稀盐酸与含氯石灰,显樱红色;加5%没食子酸乙醇液蒸干加硫酸,显深绿色。
○2TLC:以味连、雅连、云连及药根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作对照○3粉末加95%乙醇和30%硝酸,盖片镜检,有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5.0%含量: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不少于3.6%.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哦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按形状不同,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
鉴别:北柴胡1性状根常分枝,顶端残留3~15个茎基;表面黑褐色;质硬;微苦。
2显微组织木纤维束排列成断续环状;粉末木纤维初生壁短须状,油管黄棕色或绿黄色。
3理化○1持久泡面反应○2以柴胡皂苷a、b作对照,日光及UV (365nm)检视,指标斑点黄色。
南柴胡1性状根多不分枝,根头有纤维状叶残基;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根头处紧密环纹;质稍软;具败油气2显微组织木纤维束少而散列;粉末木纤维初生壁有稀疏螺纹裂缝,油管淡黄色。
3理化○1持久泡面反应○2以柴胡皂苷a、b作对照,日光及UV(365nm)检视,指标斑点黄色。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0.8%麻黄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鉴别:1性状草麻黄裂片2(稀3);中麻黄裂片3(稀2);木贼麻黄裂片2(稀3)2显微横切面维管束草麻黄8~10个;中麻黄12~15个;木贼麻黄8~10个环髓纤维草麻黄偶见;中麻黄成束或散在;木贼麻黄无。
粉末内陷式气孔,嵌晶纤维,角质层突起3理化○1粉末加水与稀盐酸煮沸,滤液加氨试液使呈碱性,用氯仿振摇提取。
取氯仿液加氨制氯化铜试液与二硫化碳,显深黄色;以氯仿代替二硫化碳,振摇,氯仿层无色或显微黄色。
○2TLC:以盐酸麻黄碱作对照。
麝香: 1、粉末置掌中,加水润湿,手搓之成团,再轻揉即散2、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残渣牡丹皮:常见发亮结晶,簇晶甚多,排列成行浙贝母:理化:1)横切片加碘呈蓝紫色,边缘表皮仍为类白色2)70%乙醇提取液,残渣加1%盐酸溶解,滤液加碘化铋钾生成橙黄色沉淀,滤液加20%硅钨酸试液呈白色絮状沉淀3)粉末UV呈亮淡绿色荧光狗脊:1分体中柱多呈“U”字形,30余个断续排列成双卷状。
2取生狗脊片折断,在紫外灯(245nm)下观察,断面显淡紫色荧光。
绵马贯众:1周韧维管束(分体中柱)5-13个。
2根茎横切面中有细胞间隙腺毛呗染成红色。
3成分中含间苯酚类的化合物。
何首乌:1有粉性,皮部有4-11个:“云锦花纹”环列。
2在韧皮部外侧组织中有异性维管束4-11个。
川乌:1木质部导管多列,呈径向或略呈“V”字形排列。
2粉末中的石细胞呈晶块状。
3成分主要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其中包括中乌头所含成分三七:含多种皂苷有泡沫柴胡:含皂苷和挥发油以及多元醇植物甾醇香豆素脂肪酸等成分。
鹿茸:化学成分磷脂类(神经酰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有降血压作用)、次黄嘌呤、尿嘧啶—此三类有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
多胺类(精脒、精胺及腐胺,可促进核酸蛋白和蛋白质合成)、激素(雌酮、PGE2、前列腺素)氨基酸、胶原蛋白、肽类(有抗炎活性)和微量元素等雄黄:主要成分硫化砷(As2S2)马钱子:成分番木鳖碱石膏成分: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金银花: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
血竭:成分:麒麟竭中含红色树脂酯约为57%金钱白花蛇:成分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苷;酶、α-环蛇毒、β-环蛇毒、γ-环蛇毒(强烈的神经性毒)及神经生长因子。
斑蝥:毒性成分为斑蝥素。
性状:断面皮部内侧有树脂状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呈偏心性半圆形的环。
雄黄:不规则块状或粉末,橙红色,手触易被染色,断面具树脂光泽,染之易融化成红紫色液体,并产生黄白色烟,有强烈蒜臭气注意雄黄遇热易分解产生剧毒的三氧化二砷,故忌用火锻。
石膏:长条状或不规则块状,全体类白色,指甲能刻划,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
天麻:性状块茎长圆扁稍弯,点状环纹十余圈,头顶芽孢鹦哥嘴,底部疤痕似脐圈,干燥天麻外皮蟾蜍纹赤芍:性状外皮棕褐色,断面粉白(红)色,木部有放射纹,味微苦而酸涩木香:形如枯骨,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
蕲蛇:性状鉴别蛇头,虎口,木香:性状:形如枯骨,质坚体重,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纹理及褐色点,气浓,味微苦。
显微粉末含糊化淀粉团块甚多,草酸钙簇晶较多,性状有菊花心,质硬色白。
苦参:粉末:晶纤维初生壁多少分离,方晶双锥形,菱形或多面形,木栓细胞杜仲:含橡胶丝,成条或扭曲成团肉桂:石细胞三面壁厚,一面菲薄,纤维多单个散在呈长梭形。
厚朴:石细胞多分枝状,油细胞含黄棕色物,椭圆形。
马钱子:马钱种子的表皮毛茸平直不扭曲,毛肋不分散。
沉香:粉末:内涵韧皮部细胞含黄棕色物。
大青叶:粉末:靛蓝结晶聚集成堆。
番泻叶:粉末:非腺毛单细胞,壁有疣状突起,晶纤维。
猪苓:菌丝细长而弯曲,结晶为正八面体形或双椎体。
理化:1.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2.取粗粉0.05g,置小蒸发皿中加入苯酚-四氯化碳(1:5)液一滴,即显褐色或紫色。
3.氯仿萃取液浓缩至除尽氯仿,残渣加醋酸1ml溶解,再加醋酸酐-浓硫酸(19:1)试剂1ml,溶液很快变成紫色。
没药:水试:1.与水共研形成黄棕色乳状液,粉末遇硝酸呈紫色。
2.乙醚提取液置蒸发皿中,得乙醚挥散后,残留,用溴或发烟硝酸蒸气接触皿底残渣即显紫红色。
3.取粉加新配置的香草醛盐酸试液,挥发油高者立即显紫红色,挥发油含量低者则初显黄色,渐渐变成紫红色海金沙:水试: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逐渐下沉。
火试:撒于火上易燃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无残留灰渣。
粉末:棕黄色或浅绿色,孢子为四面体形或三角状圆锥形,周壁具瘤状或颗粒状雕纹近极面有三叉状裂纹,有时可见非腺毛混入。
金钱草:水试:叶水浸对光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
西红花:水试:入水有橙黄色物直线下降,并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柱头呈喇叭状,用针拨之不破碎。
红花:水试:按水溶性浸出物冷浸法。
血竭:火试:粉末置白纸上,用火烘烤即熔化,应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血红色。
以火燃烧则发生呛鼻烟气药材对比1白芷vs杭白芷白芷:主根呈圆锥形,形成层圆形,木质部占断面1/3。
杭白芷类圆锥形具四纵棱,木质部占断面1/22矛苍术vs北苍术矛苍术:结节状,断面朱砂点大多,起霜,木栓层有3到8条石细胞带,木纤维束与导管群相间排列,有大型油室菊糖和细小针晶。
北苍术:疙瘩块状,朱砂点少,不起霜,皮层有纤维束,木纤维束大与导管群相间排列。
粉末:针晶细小,纤维束,石细胞,木栓细胞,菊糖,油室。
3盐附子vs黑顺片vs白附片盐附子:圆锥形,被盐霜,味咸。
黑顺片:纵切外皮黑褐色,角质,半透明。
白附片:去外皮,全体黄白4白芍与赤芍白芍:来源芍药,主产地浙江,安徽,四川“栽培”,加工煮至透心,去皮,或去皮后煮,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