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合集下载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神农本草经》秦汉载药365《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种《唐本草》唐苏敬等《本草拾遗》唐陈藏器《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图经本草》宋苏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中药品种混乱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2本草记载不详○3一药多基愿○4历史沿革变化○5无专业知识,误种、收、售、用○6掺伪作假○7类似品取代影响中药材质因素:○1栽培变异○2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产地○4采收季节、时间○5运输贮藏○6掺伪或用非药用部位○7提取、干燥后再用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草药○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有效成分为线索○4药理筛选结合临床治疗○5从古代草本中寻找○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中药采收规律:○1根及根茎:秋冬○2茎木:秋冬或全○3皮:春末夏初○4叶: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5花:在花完全盛开前○6果实种子:果实在成熟或未成熟幼果或随熟随采,种子在果实成熟时○7全草:茎叶茂盛时○8菌藻地衣:视品种而定中药鉴定的依据:1中国药典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二者均称部颁药品标准)取样原则:1有代表性2均匀性3留样保存中药鉴定常用方法:1来源2性状: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3显微4理化:物理常数测定、常规检查、一般理化检查、色谱、光谱、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中药拉丁名的命名方法:1药用部位+属或种名2药用部位+属名+种名3药用部位+et或seu+药用部位+属名4药用部位+属名+seu+属名5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最后6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或国际通用名称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分别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历代中药本草著作典籍统计

历代中药本草著作典籍统计

1746种(增628种) 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
502
100
专门论述药性理论的著作
补充《珍珠囊》
补充《珍珠囊》《用药法象》
414(增276种)
以救荒之用为宗旨,侧重农学、植物学
1815种(增48种) 明代唯一的官修大型综合性本草(彩绘)
458种
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著作中较为完整的作品
786种
主要论述药物的产地、鉴别等
著作朝代
著作年代
东汉 2世纪

3世纪
南北朝·梁
南北朝·梁 456~536年

唐代

659年



701~704年

739年
五代 907~960年
五代 不详
五代 935~960年

公元973-974年

1060年

1061年

1086年~1093年

1116年

1127年~1135年

1312年

1892种 137味 335
本草学集大成之作 主要论述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 临床应用 药性、炮制方面的专著
365 233(附56) 272
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作“崇原”之 论 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见解独特
460
据《本草纲目》删繁就简切合实用
700余种
100种 647种
720 921(新增716种) 521年 684种 128种
1736年 1761年 1840年 1757年 1765年 1769年 1833年 1904年
1928年 1930年
1999年

历代本草著1

历代本草著1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五)《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李时珍。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概述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

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张欣莹07117127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二)试卷结构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历代诸家本草

历代诸家本草

历代诸家本草历代诸家本草《神农本草经》掌禹锡曰︰旧说《本草经》三卷,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

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

《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

唐李世等以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

又疑所载郡县有后汉地名,似张机、华佗辈所为,皆不然也。

按《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华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由是见于经录也。

寇宗奭曰︰《汉书》虽言本草,不能断自何代而作。

《世本》、《淮南子》虽言神农尝百草以和药,亦无本草之名。

惟帝王世纪云︰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

乃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始。

盖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

后世贤智之士,从而和之,又增其品焉。

韩保升曰︰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名医别录》李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

梁陶弘景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三百六十五种,谓之《名医别录》。

凡七卷,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虫兽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

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进上梁武帝。

弘景,字通明,宋末为诸王侍读,归隐勾曲山,号华阳隐居,武帝每咨访之,年八十五卒,谥贞白先生。

其书颇有裨补,亦多谬误。

弘景自序曰︰隐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以吐纳余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

旧称《神农本经》,予以为信然。

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

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

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

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

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

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科一班张欣莹07117127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二)试卷结构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生活史。

4.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5.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6.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8.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9.植物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0.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势;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11.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五)植物分子系统学1. 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2. 分子系统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六)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1. 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七)植物分子生物学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

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

3. 简单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

四、考试要求(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2.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管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理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3.了解茎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理解芽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分枝的类型;熟练掌握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的异同;理解并掌握茎的次生生长。

4.理解叶片的形态;掌握叶的组成;理解并掌握单叶、复叶、叶序和叶镶嵌的概念;熟练掌握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及功能;掌握禾本科植物的叶的特点;理解并熟练掌握叶的生态类型及特点。

5.了解茎与叶、茎与根间的维管组织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6.掌握根、茎、叶的主要变态类型。

(三)植物的繁殖1.掌握植物繁殖的类型。

2.理解花的组成;理解并掌握花的演化;掌握并熟练应用花程式;掌握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各类型的代表植物。

3.了解花发育的分子生物学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4.熟练掌握花药的发育、花粉粒的形成以及形态结构;掌握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5.理解风媒花与虫媒花的特点与区别;掌握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6.理解并熟练掌握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掌握无融合生殖及多胚现象的概念。

7.熟练掌握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胚的发育;掌握胚乳的发育类型。

8.了解果实的形成;掌握果实的类型及各种代表植物。

9.理解并掌握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的概念。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理解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了解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熟练掌握100种以上常见高等植物的拉丁属、种名和部分科名。

2.了解孢子植物类群及特征及代表植物。

3.理解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熟练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4.熟练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原则和主要分类系统;了解各被子植物大类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和进化关系。

5.理解常见植物的分类地位;掌握被子植物常见科的特点及代表植物。

6.掌握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趋势。

7.掌握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从低等植物进化到高等植物过程中植物营养体的演化、生殖方式的进化,以及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掌握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

8.了解被子植物起源的主要学说;掌握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主要学派;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五)植物分子系统学1.掌握分子系统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系统树揭示的基本含义。

4.了解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六)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1. 掌握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趋同演化、平行演化、共进化、同源性和重复基因的概念。

2. 了解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 理解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 了解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七)植物分子生物学1. 掌握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

2. 理解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

3. 了解PCR等一些常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及其用途。

4. 了解一些植物分子生物学前沿问题的研究进展。

五、主要参考书目1.杨继主编. 植物生物学(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马炜梁主编. 植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周云龙主编. 植物生物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编制日期:2013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考试大纲本《遗传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遗传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孟德尔定律、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染色体和连锁群、数量性状遗传、遗传物质的改变、遗传的分子基础、突变和重组机理、细胞质遗传、遗传与个体发育、遗传和进化等。

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孟德尔定律1.分离规律2.自由组合定律3、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细胞分裂2、染色体周史3、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三)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表型效应2、致死基因3、复等位现象4、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四)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性别决定2、伴性遗传3、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4、其它类型的性决定(五)染色体和连锁群1、连锁与交换2、真菌类的遗传学分析3、人类连锁分析与细胞学图(六)数量性状遗传1、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2、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的统计方法3、遗传变异和遗传率4、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结构的改变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3、基因突变概说4、突变的检出5、诱发突变(八)遗传的分子基础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3、DNA与蛋白质合成4、基因的本质5、遗传工程(九)突变和重组机理1、突变的分子基础2、重组的分子基础3、转座遗传因子4、DNA损伤的修复(十)细胞质遗传1、高等植物叶绿体的遗传2、叶绿体的遗传及分子基础3、线粒体的遗传及分子基础4、禾谷类作物的雄性不育(十一)遗传与个体发育1、细胞质在遗传中的作用2、细胞分化的可逆性3、基因表达的调控(十二)遗传和进化1、进化概说2、进化理论3、新种形成4、育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5、育种实践中的远缘杂交二、考试要求(一)孟德尔定律1、理解显性与隐性、基因型与表现型等基本概念。

2、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灵活运用孟德尔定律进行杂交组合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预测与解释。

3、掌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

(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2、理解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

3、了解动物的生活史、植物生活史以及二者的异同。

4、理解染色体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1、理解环境与基因作用的关系。

2、理解性状的多基因决定、基因的多效性、致死基因与自交不亲和等现象。

3、理解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特点。

(四)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1、掌握性别决定的类型及特点。

2、掌握果蝇、人类、高等植物的伴性遗传特点。

3、理解高等植物的性别分化和环境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五)染色体和连锁群1、掌握连锁、交换、连锁群、三点试验、连锁图等概念。

2、理解连锁基因的交换,重组的分子机制。

3、熟练运用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进行重组频率的计算,掌握三点测交法对基因的定位方法。

(六)数量性状遗传1、掌握数量性状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

3、掌握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率估算。

4、了解近交的概念,掌握近交系数的计算方法。

5、理解杂交优势的遗传学理论(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特点和发生机制。

2、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发生机制和遗传效应。

3、理解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

3、了解非整倍体及其应用。

4、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

5、理解自发突变,诱发突变的分子机制。

6、了解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

(八)遗传的分子基础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2、理解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

3、理解DNA与蛋白质合成。

4、理解基因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