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牛蒡子,清热之外,还有一个特点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牛蒡子,清热之外,还有一个特点走近中药:认识一下牛蒡子,清热之外,还有一个特点。
现在的季节正是夏天暑热的时候,顺应《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理念,避暑就是我们现在说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说到避暑,自然就离不开清热解毒。
而提起清热解毒,我们会想到些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想起金银花、绿豆、西瓜之类。
但舍此之外,牛蒡子也是一味不得不详细说说的中药了。
牛蒡子在中药里有比较高的地位,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它就被列为中品。
一开始的名字被叫做“恶实”,此外,还有牛子、大力子、鼠粘子等别名。
从植物来源来说,牛蒡属于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也就是牛蒡的成熟果实。
它的植株大概有1到1.5米高,有较多分枝,果实为瘦果类,略呈弯曲的长倒卵形,外表灰绿色。
牛蒡子虽然各地均有出产,尤其东北产量尤多,但它的道地药材却是浙江桐乡,称为“杜大力”。
从外观上看,牛蒡子是一种果实,外形消瘦,为倒卵形,外皮褐色,有数条稍微突起的纵棱,表面还能见到紫黑色斑点,下端有一凹窝为果柄痕。
牛蒡子的外皮很坚硬,却容易被嗑开,破开后可见两片子叶,含有丰富的油脂,气微而味苦。
入药的牛蒡子以粒大饱满,灰褐色者为佳,一般炒黄后入药。
现代科学发现,牛蒡子含有牛蒡甙和大量的油脂。
它的药理作用大概有两个方面:1、利尿解热。
2、抗菌。
由于牛蒡子含有大量的油脂(约占20%左右),所以,传统的中药炮制里一般将其炒黄后使用。
性味辛苦而寒,能入肺、胃二经,能散风热、宣肺气、透疹解毒。
在历代医家手里,牛蒡子被广泛运用于感冒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痈肿疮毒等证。
郁郁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和解毒作用,尤其适宜以下几种情况。
1、风热表证:风热袭表而致咽喉肿痛,牛蒡子常与荆芥、薄荷、桔梗、甘草等配伍,代表方剂如牛蒡汤。
2、风热里证:很多人认为,牛蒡子既然适用于表证,显然就不适合里证了。
但牛蒡子对于里热引起的便秘却又非常合适。
尤其是风热在表,外有表证而内有便秘,牛蒡子可谓能表里双解;3、便秘:因牛蒡子富含油脂,有不错的润肠通便之用,中医称之为“滑肠”。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牛蒡子是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中药的一种,这是人们熟知且公认的养生食物。
下面就来说说。
牛蒡子的基本介绍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
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
现代研究,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牛蒡子的营养价值果实含牛蒡甙,水解生成牛蒡甙元及葡萄糖。
又含罗汉松脂酚,络石甙元,倍半木质素AL-D及 AL-F。
种子含牛蒡甙,牛蒡酚A、B、C、D、E、F、H。
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硬脂酸,棕榈酸和亚油酸。
牛蒡子的选购瘦果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mm,直径2-3mm。
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数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
先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凸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
质硬,折断后可见子叶两片,淡黄白色,富汕性。
果实无臭;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
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牛蒡子的食用方法一、瓜蒌牛蒡子汤功效:主治乳房结块肿痛,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等。
组成:瓜蒌仁12-15g,牛蒡子9-12g,天花粉9-12g,黄芩9-12g,山栀9-12g,金银花9-12g,连翘9-12g,皂角刺9-12g,青皮3-6g,陈皮3-6g,柴胡3-6g,生甘草3-6g。
加减: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9g,漏芦9g,王不留行9g,路路通9g;乳汁过多者加生山楂30g,生麦芽60g;有肿块者加赤芍9g,川芎9g,当归12g;偏热盛者加生石膏24g,鲜生地15g;偏于气郁者加金铃子9g,合欢皮9g,炒枳壳6g;新产妇恶露未尽加当归9g,益母草15g,减黄芩、山栀;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g;表寒重者加荆芥10g,防风10g;成脓期加黄芪15g。
牛蒡

牛蒡被称为东洋参,原产中国,《本草纲目》称“牛蒡”(又称大力子)是两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其根均可入药,也可食用,《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
《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
牛蒡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在日本可与人参媲美,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产品,它全身是宝,富含菊糖,纤维素,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所含胡萝卜素比胡萝卜高280倍。
目录∙ 1 简介∙ 2 概述∙ 3 营养成分分析∙ 4 价值功能∙ 5 药用及功效牛蒡开放分类:中国植物中药农作物各类植物名称植物被称为东洋参,原产中国,《本草纲目》称“牛蒡”(又称大力子)是两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其根均可入药,也可食用,《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
《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
牛蒡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在日本可与人参媲美,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产品,它全身是宝,富含菊糖,纤维素,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所含胡萝卜素比胡萝卜高280倍。
目录∙ 1 简介∙ 2 概述∙ 3 营养成分分析∙ 4 价值功能∙ 5 药用及功效∙牛蒡牛蒡学名ArctumIappaL,别名牛菜、大力子、牛子、蝙蝠刺、东洋萝卜。
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每l00克鲜菜中含水分约87克,蛋白质4.1-4.7克、碳水化合物3.0-3.5克、脂肪0.1克,纤维素1. 3-1.5克。
胡萝卜素高达390毫克。
维生素C l.9毫克。
在矿物质元素中含钙240毫克,磷1 06毫克,铁7.6毫克,并含有其它多种营养素。
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
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
牛蒡为菊科草本直根类植物,性温、味甘、无毒。
别名大力子、东洋参、牛鞭菜等。
牛蒡子和牛蒡根既可入药也可食用。
原产中国公元920年左右传入日本,在日本栽培训化出多个品种,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由日本引种菜用牛蒡,大部分出口,少量进入国内市场。
牛蒡子《中国药典》

叶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并含有细小的草酸钙簇晶,偶见小方晶。
【化学成份】果实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glucose)[1]。
又含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1],络石甙元(trachelogenin倍半木质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1]。
种子含牛蒡甙[3],牛蒡酚(A、B[4]、C、D、E[5]、F、H[6]。
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药理作用】1.对肾病变的作用:取5周龄的Wistar系雄性大鼠腹腔注射l0mg/kg的氨基核苷每10天次,连续6但经口服给药则显未效果。
2.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形奴兴氏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甙元有抗癌活性。
【鉴别】理化鉴别(1)取脱脂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温浸1h验:①取滤液2ml,加入1%液2ml,加入等体积的3%碳酸钠水溶液,于水浴上煮沸3-5min则溶液呈红色。
(检查木脂素类)(2)取本品粗粉5g,加稀盐酸水溶液(pH1.0-2.0)浸泡过夜,滤过。
取滤液3份各2ml,置3剂、硅钨酸试剂各1滴,则分别产生白色、棕红色及白色沉淀。
(检查生物碱)(3本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炮制】1.净制:拣去杂质,筛去泥屑。
2.放凉。
3.酒制:《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质,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性味】味辛;苦;性寒【归经】归肺;胃经【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注意】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牛蒡子

牛蒡子(《名医别录》)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
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苦,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
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
主明目,补中,除风伤。
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
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
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
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
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
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
降也,阳也。
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
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
吞一粒可出疮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
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
《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
中药一口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一、7个历代本草代表作:1.《神农本草经》:汉代,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
【口诀】神在最早的时候有,农民经常流汗(汉代)2.《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集注,是对神农本草经进行集注,通过自然属性分类来集注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图文并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新修:重新来修,是由国家组织的,因此有图文,唐代的兴盛也造就了这第一部官修本草4.《证类本草》: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
【口诀】宋代包拯破案讲究证据5.《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口诀】珍视明滴眼液6.《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拾遗:捡漏,所以新增最多7.《中华本草》:当代作品,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当地的作品,集继往开来的成就,所以载药最多。
二、道地产区及药材:道地产区药材关药人参(吉林)、鹿茸、哈蟆油、(辽)细辛、(辽)五味子、关防风、龙胆、甘草(内蒙古)、黄芪(内蒙古)北药党参(山西)、金银花、阿胶(山东)、板蓝根、青黛、大青叶、黄芩(河北)怀药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地黄【口诀】牛山菊花遍地黄西北药大黄(青海)、软紫草(新疆)、当归(甘肃)、枸杞子(宁夏)、秦艽、秦皮、猪苓(陕西)藏药炉贝母、冬虫夏草、藏红花、雪莲花【口诀】母虫藏雪川药黄连、黄柏、附子、金钱草、丹参【口诀】二黄付钱买丹参贵药杜仲、吴茱萸、朱砂、五倍子、黄精、天冬、天麻【口诀】杜仲与沙悟净跪两天华南药泽泻(福建)、薄荷(江苏)、牡丹皮、木瓜(安徽)、枳实、枳壳(江西)浙药杭菊花、杭麦冬、白术、白芍、延胡索(元胡、玄胡)、玄参、山茱萸、浙贝母【口诀】二杭,二白,二玄,加茱贝广药又称“南药”阳春砂、广藿香、槟榔、穿心莲、肉桂、桂枝、蛤蚧、巴戟天“四大南药”为槟榔、巴戟天、益智仁、砂仁云药木香、茯苓、三七、重楼【口诀】香菱晕七楼三、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加工方法目的适用范围拣、洗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适用:大多数药材不适用:具芳香气味,如薄荷、细辛、木香等;含多量黏液质的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等切片利于干燥适用: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如大黄等;坚硬的藤木类,如鸡血藤等;肉质的果实类,如木瓜等不适用: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不宜切成薄片,如当归、川芎等蒸、煮、烫易干燥、使酶失活(1)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如白芍去皮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延胡索煮至恰无白心(2)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发汗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剌激性,有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揉搓使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的药材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的目的玉竹、党参、三七等干燥除去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不适用:要求鲜用的药材,如石斛、鱼腥草、地黄、益母草煅法小结煅法分类炮制条件举例明煅法不隔绝氧气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煅淬法煅后立即投入液体辅料中冷却赭石、自然铜、炉甘石、磁石扣锅煅法高温缺氧条件下血余炭、棕榈炭、干漆【口诀】煅法的药材:明煅白牡膏决明,煅淬赭磁炉自然,扣锅棕榈血余炭。
牛蒡子的临床研究述要

牛蒡子的临床研究述要对牛蒡子近几年的现代临床应用资料进行检索和归纳,以期更好地综合开发利用牛蒡子。
标签:牛蒡子;临床研究[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73-02牛蒡子又称大力子、牛子、鼠粘子、炒牛蒡。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牛蒡子味苦辛,性寒,归肺、胃二经。
具有疏散风热、祛痰止咳、利咽散结和清热解毒的作用。
近期国外对牛蒡子的研究较深入,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为此对其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风热感冒牛蒡子,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
用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证。
2肺热喘咳,阴虚火旺牛蒡子能宣肺利膈,祛痰止嗽。
3急性咽喉肿痛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对急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4鼻窍不通牛蒡子能辛凉解表,疏散风热,解毒利咽消肿。
可治各类鼻炎、鼻窦炎。
吕仁柱等将牛蒡子粉碎,温开水冲服或吞服,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8例,总有效率为100%。
5痈肿疮毒、痄腮喉痹牛蒡子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外散其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兼能通利二便。
用鲜牛蒡叶适量捣烂调蜂蜜外敷,治无名肿毒和一般性疮疡未化脓者,也有一定效果。
6小儿麻疹不透,积滞腹胀、流涎牛蒡子古称“痘疹要药”。
临床用于出疹性疾病。
如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猩红热等有一定疗效。
牛蒡全草适量煎汤洗澡也有一定效果。
7神经病变牛蒡子味辛能散,味苦能降,且性寒滑利。
《珍珠囊》一书中利咽膈、去皮肤风。
其可使头面部风火热壅得以上宣、下泄、处达、俾火郁得发,气血调畅,邪有出路。
用治周围性神经麻痹。
8便秘牛蒡子辛苦、冷滑、含牛蒡苷、脂肪油。
能降气下行,润肠通便,包祖晓目用牛蒡子通大便效果理想。
9急性乳腺炎牛蒡叶外用治痈肿,鲜品尤佳。
取鲜叶2张,洗净,捣敷患处。
对急性乳腺炎早期有显著的消炎、镇痛作用。
牛膀子功效与食用方法

牛膀子功效与食用方法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是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消肿,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瓜蒌牛蒡子汤,牛蒡子杜仲酒,连翘牛蒡子茶,牛蒡子桔梗茶,牛蒡子解毒汤。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牛蒡子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的功效,牛蒡子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1、牛蒡子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食疗本草》2、牛蒡子消斑疹毒。
《纲目》3、牛蒡子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李杲)4、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
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
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
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
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经逢原》5、牛蒡子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
6、牛蒡子主风毒肿,诸痿。
《本草拾遗》7、牛蒡子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
8、牛蒡子消利咽膈。
《医学启源》9、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
《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
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
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
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
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
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
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本草正义》10、牛蒡子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
11、牛蒡子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蒡子(《名医别录》)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
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苦,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
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
主明目,补中,除风伤。
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
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
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
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
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
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
降也,阳也。
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
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
吞一粒可出疮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
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
《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
升多于降,阳也。
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
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
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故除风伤。
藏器主风毒肿,诸瘘。
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者,悉此意耳。
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简误:恶实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闭之证。
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填勿服之。
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
痈疽已溃,非便闭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
无毒。
鼠过之则缀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
止牙齿蚀疼,散面目浮肿,退风热咽喉不利,及腰膝风凝;驱风湿瘾疹盈肌,并疮疡毒盛。
生吞一粒,即出疮头。
明目补中,润肺散气。
《本草乘雅》: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
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
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
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药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
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
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按:《主治秘诀》及东垣皆云牛蒡子辛温,故能入十二经而通散也。
洁古云吞一枚可出痈疽头,亦表其辛散之功耳。
《本草》言其性平,误矣。
《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
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
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
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
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景岳全书》:味苦辛,降中有升。
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本草备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
泻热解毒。
辛平。
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
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
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
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
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
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
肉反出如花状。
《本经逢原》: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
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
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
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
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草崇原》:牛蒡子专入肺。
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
辛苦冷滑。
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
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
深得表里两解之义。
是以感受风邪热毒。
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
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降肺气而不燥,祛滞气以利腰。
疗疮疡,以其解热之功;消风毒,以其辛散之力。
得旋覆花,治痰厥头痛。
配荆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风热瘾疹;配羌活,治历节肿痛;配蒌仁,治时疫积热。
佐生石膏,治头痛连睛。
牙痛,生研绵裹噙患处,去黄水即愈。
泄泻,痘证虚寒,气血虚弱,三者禁用。
《本经疏证》:恶实明目以象形也,其象形奈何,则以其壳象目之胞,胞上有刺,象目之睫,然则谓补中除风伤何也?夫以恶实明目,正为其能补中除风伤耳。
风气通于肝,风伤即肝伤,肝伤则中无所疏泄而亦伤,中伤斯上注之气不精,而目之明减矣。
恶实以木气盛时生苗起茎,以补交火令开花紫色,不正似肝家升发之气,挟血上注为精明乎?在水谷之气其升发精微也,亦赖以清浊攸分而不混,是中之受益固已多矣,能不谓因除风伤而补中,因补中而目明乎?虽然,此缘风伤已后阴阳乖错情景也,不审知风伤当时形状,何以见目之不明中之不足由风伤乎?夫风伤时形状非他,即下文根茎之所主是已。
伤寒寒热汁出,内风与外邪相搏,两不相下也,中风面肿,内风不受外风也,消渴热中逐水,内风外风相拒难
解,遂化热而致涨也,此非缘本身风气受伤之源耶?味辛者擅通,气平者擅降,况是开花结实后气已退藏于密,将为他日生发之基者,其能不使内风受驱逐外风之伤,而使外风遂无所应不能内侵以为伤,又何疑矣。
后世不用根茎,惟取其实以治若此等证,于理虽亦有可通者,但欲述是物之所以然,不得不如是界域分明耳。
《本草分经》:辛、苦、寒,滑。
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