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著1

合集下载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1、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开创了,图文并茂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共载药8980味,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中药性能总结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辛:能散、能行。

甘:能缓、能补、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坚,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浮药: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

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又称其双向性,还有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又能清热解毒、通便;前胡,既能降气祛痰,又能宣散风热。

凡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本草从新》 《本草纲目拾 遗》 《本草求真》 《中华本草》
明代 1593 年
清公元 1694 年
清 代 公 元 1757 年 清 代 公 元李时珍 汪昂
吴仪洛 赵学敏
黄宫绣 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主持编纂
由王道纯作续集
补充)仍未刊行。
公元 1936 年由
补充《嘉祐本草》 《图经本草》的 不足 简称《证类本 草》,图文对照, 方药兼收,按《重 修经史证类备用 本草》载药 1746 种,新增 628 种 专门论述药性理 论的著作 补充《珍珠囊》
补充《珍珠囊》 《用药法象》 稿藏内府,并未 刊行。清康熙 39 年(公元 1700 年
《本草纲目》 《本草备要》
商务印书馆出版
1892 年
附图 1160 首,附
方 11000 余首
460
据《本草纲目》
删繁就简切合实

720
在《本草备要》
基础上增订补充
92(1 新增 716 种) 在《本草纲目》
基础上增加 716

521 年
论述药性宜于理

8980
附图 8354 种,备
考药物 571 种
《本草品汇精 要》
著作年代 东汉末期公元 2 世纪 梁代公元 456~536 年 唐代公元 659 年 公元 739 年 唐代
唐代公元 701~704 年 五代时期公元 907~960 年 五代时期公元 935~960 年 宋代公元 973 年 公元 974 年
宋代 1060 年
公元 1062 年
宋 代 公 元 1092 年 公元 1116 年
载药数 365 730 850(增 114) 227 124 983(增 133 种) 1082(增 99 种)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托名于神农,使之得以更加⼴泛的认同与流传。

载药365种、分三品、⾸载药性理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药”、“服药⾷忌”等。

●⾸创药物⾃然属性分类法:⽟⽯、草⽊、⾍兽、果、菜、⽶⾷等。

●系统、全⾯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

三、《新修本草》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长孙⽆忌等领衔编写,我国第⼀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

●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图⽂并茂,开创本草新篇章。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基础上,⼴泛采集医家常⽤和民间习⽤的验⽅单⽅,⼜从经史百家⽂献中整理出⼤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3000余⾸。

简称《证类本草》。

●集宋以前本草之⼤成,使⼤量古代⽂献得以保存,具有极⾼的学术价值和⽂献价值。

五、《本草纲⽬》 李时珍,全书共五⼗⼆卷,卷⾸附图1109幅,载药1892种。

序例和百病主治药各两卷,内容丰富。

卷五⾄卷五⼗⼆,分为⼗六部,六⼗类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不分三品。

每药分正名、注释名、⽓味、主治、集解、发明、正误等内容,最后附⽅。

六、《本草纲⽬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年。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作,载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药921种,其中《本草纲⽬》未收载的716种。

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

七、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神农本草经》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神农本草经》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到底是不是神农写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药学专著。

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尝味草⽊,宜要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

如北齐颜之推《家训》即谓“本草神农所述”。

但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物,况神农时代,尚未有⽂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

据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中谓:“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系仲景、元化等所记”。

宋代掌禹锡在《嘉佑补注本草》序中谓:“上世末著⽂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经》由是见于录”。

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谓:“神农作本草⾮也。

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式不繁,纪录⽆见。

斯实后医⼯知草⽊之性,托名炎帝⽿”。

近代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已有之,⾄宋,齐间则已⽴规模矣。

著者之姓名虽不能确指,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宋、齐之间”。

故现代学者,⼀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公元200年)之作品,⾮⼀⼈之⼿笔,是集体所创作,⽽托名于神农。

正如《淮南⼦修务训》所说:“世俗之⼈,多尊古⽽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后始能⼊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字,亦即此故。

⼆、《神农本草经》简介《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

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的,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百⼆⼗种,⽆毒。

⼤多数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参、⽢草、地黄、⼤枣等,可以久服。

中品⼀百⼆⼗种,⽆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黄、⽩芷、黄芩等。

下品⼀百⼆⼗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黄、乌头、⽢遂、巴⾖等。

不可久服。

《本经》对每味药所记载的内容,有性味、主治、异名及⽣长环境。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神农本草经》秦汉载药365《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种《唐本草》唐苏敬等《本草拾遗》唐陈藏器《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图经本草》宋苏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中药品种混乱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2本草记载不详○3一药多基愿○4历史沿革变化○5无专业知识,误种、收、售、用○6掺伪作假○7类似品取代影响中药材质因素:○1栽培变异○2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产地○4采收季节、时间○5运输贮藏○6掺伪或用非药用部位○7提取、干燥后再用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草药○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有效成分为线索○4药理筛选结合临床治疗○5从古代草本中寻找○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中药采收规律:○1根及根茎:秋冬○2茎木:秋冬或全○3皮:春末夏初○4叶: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5花:在花完全盛开前○6果实种子:果实在成熟或未成熟幼果或随熟随采,种子在果实成熟时○7全草:茎叶茂盛时○8菌藻地衣:视品种而定中药鉴定的依据:1中国药典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二者均称部颁药品标准)取样原则:1有代表性2均匀性3留样保存中药鉴定常用方法:1来源2性状: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3显微4理化:物理常数测定、常规检查、一般理化检查、色谱、光谱、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中药拉丁名的命名方法:1药用部位+属或种名2药用部位+属名+种名3药用部位+et或seu+药用部位+属名4药用部位+属名+seu+属名5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最后6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或国际通用名称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分别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历代中药本草著作典籍统计

历代中药本草著作典籍统计

1746种(增628种) 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
502
100
专门论述药性理论的著作
补充《珍珠囊》
补充《珍珠囊》《用药法象》
414(增276种)
以救荒之用为宗旨,侧重农学、植物学
1815种(增48种) 明代唯一的官修大型综合性本草(彩绘)
458种
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著作中较为完整的作品
786种
主要论述药物的产地、鉴别等
著作朝代
著作年代
东汉 2世纪

3世纪
南北朝·梁
南北朝·梁 456~536年

唐代

659年



701~704年

739年
五代 907~960年
五代 不详
五代 935~960年

公元973-974年

1060年

1061年

1086年~1093年

1116年

1127年~1135年

1312年

1892种 137味 335
本草学集大成之作 主要论述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 临床应用 药性、炮制方面的专著
365 233(附56) 272
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作“崇原”之 论 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见解独特
460
据《本草纲目》删繁就简切合实用
700余种
100种 647种
720 921(新增716种) 521年 684种 128种
1736年 1761年 1840年 1757年 1765年 1769年 1833年 1904年
1928年 1930年
1999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五)《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李时珍。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概述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

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二)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讲义编号NODE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三)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讲义编号NODE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三、五味(一)含义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二)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讲义编号NODE00107:针对本讲义提问](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如香附、川芎等。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如五味子。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乌梅。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讲义编号NODE00108:针对本讲义提问]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2)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3)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②坚厚肠胃。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昆布、芒硝等。

[讲义编号NODE00109:针对本讲义提问]6.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同涩作用,如龙骨,海螵蛸。

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茯苓。

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讲义编号NODE00110:针对本讲义提问](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原则:1.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2.一药气只有1个,味可有1个,也可有2个或更多。

[讲义编号NODE00111:针对本讲义提问]四、升降沉浮(一)含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二)确立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花、叶类质轻的药多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沉降。

2.药物的气味厚薄3.药物的性味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有的药表现为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前胡。

[讲义编号NODE00112:针对本讲义提问](三)所示效用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五)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1.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配伍[讲义编号NODE00113:针对本讲义提问]第02讲归经、有毒与无毒、功效与主治病症、配伍、方剂与治法五、归经(二)理论基础1.脏象学说;2.经络学说(三)确立依据1.药物特性2.药物疗效[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六、有毒与无毒(二)“毒”的特性1.狭义的毒:药物不良反应。

2.广义的“毒”:(1)药物的总称;(2)药物的偏性。

(三)确立依据1.是否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使用剂量是否适当。

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六)使用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下列除()外,均是甘味药的作用A.补益B.和中C.缓急D.固涩E.调和[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苦味药的作用是A.行气、行血B.燥湿、利湿C.燥湿、健脾D.渗湿、利尿E.燥湿、降泄、通泄、清泄[讲义编号NODE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下列除()外,均是升浮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A.升阳发表B.祛风散寒C.潜阳熄风D.涌吐E.开窍[讲义编号NODE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多项选择题中药性能的内容包括A.四气五味B.配伍C.归经D.毒性E.升降浮沉[讲义编号NODE00107:针对本讲义提问]下列哪些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A.是否含有毒成分B.整体是否有毒C.用量是否适当D.给药的途径E.药物的剂型[讲义编号NODE00108: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一、功效(一)含义1.高级功效2.初级功效(二)认证今天,对某药功效的确定,一般要经过两个大的阶段。

即首先要广泛收集资料,其次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所得资料。

[讲义编号NODE00109:针对本讲义提问](三)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讲义编号NODE00110:针对本讲义提问]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2)对症功效(3)对病证功效:(4)对现代病症功效:[讲义编号NODE00111:针对本讲义提问]二、主治病证(三)表述1.病名类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

2.证名类主治病证,如热淋、风寒表证。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

当代使用最多是证名,其次是病名,症状名最少。

[讲义编号NODE00112:针对本讲义提问]第四节中药的配伍二、单味药配伍(一)七情配伍(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

如乌头反半夏。

[讲义编号NODE00113:针对本讲义提问]单行既不增效或减毒,也不增毒或减效,临床可据情酌选;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三、中成药配伍(二)内容(注意病例)1.功似配伍2.功异配伍[讲义编号NODE00114: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哪项不属于七情配伍的内容A.相杀B.相须C.相恶D.单行E.相生[讲义编号NODE00115:针对本讲义提问]配伍选择题A.相须B.相畏C.相使D.相反E.相恶1.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2.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3.性能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4.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讲义编号NODE00116: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五节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讲义编号NODE00117:针对本讲义提问]二、常用的治法(一)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