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集注序》研究
《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综合性本草著作 。众所 周知 , 《 本草 经》 是 中国现存 最早 的
本草专著 , 其所建立 的中药理论体 系是中医药理论 体系框架
形成的重要标志 。而《 集注》 是继 《 本 草经 》 之后, 对 中药理
论的又一次全 面而 系统 的总结 , 其在诸 多方 面对 《 本 草 经》 所初步构建 的中药 理论体 系进行 了完善与创 新 。作 者立足
《 本草经》 所载 3 6 5种 药 物 逐 一 进 行 了 整 理 和 校 订 , 后据 魏 、
草经》 分类法 的继承 , 又是对传 统 三 品分类 法 的突破 , 后 被 《 新 修本草》 所 承袭 。陶弘 景 所创 制 的药 物 自然 属性 分 类 法是 中药分类 法的重 大进 步 。 开创 了 中国古代 以药物 基原 为重 点的药物分类 标 准 , 为其 后历代 具有 影 响力 的综 合性
药 学 理 论 体 系 的发 展逐 一 进 行 介 绍 。 1 载 药 数 与 中药 分 类 法 1 . 1 倍 增 新 药
发使 三品分类 的界定更 趋合 理 。与此 同时 , 针 对 当时 不 同
版 本《 本 草 经 草 石 不 分 、 虫兽 无辨 ” 的混 杂情 况 , 陶弘景
创 造性地按照 药物 的 自然属 性进 行 了分类 , 依 据 药物 本身 的形态 、 属性 等将 药 物划 分 为 玉 石 、 草木、 虫兽 、 果、 菜、 米 谷、 有名无实 七类 , 并 以此 七类 为 纲 , 每 一类 药 物 ( 除 有 名
此外 , 为便于临床用药者“ 赴急抄撮 ” , 《 集注 》 还开创 了 根据主治病证分类药物的“ 诸 病通用药 ” 分类 法 。陶弘 景在
继承《 本 草 经 大 病 之 主 ” 病 证 与 药 物 相 结 合 的 思 想 基 础
王世贞《本草纲目·序》对该书流传的影响

h a n d,i t s p e d u p t h e p r i n t a n d p u b l i s h me n t o f t h e b o o k,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i t p r o mo t e d t h e c i r c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b o o k
《 本草纲 目》 是 明代李 时珍耗 时 2 7年编纂 的
一
部药学著作 , 其 内容涉及生物、 化学、 动物学、 矿
( 今湖北蕲春 ) 人。父亲李言 闻是 当地名医。李时 珍承其父学 , 十分重视本草。他发现本草类书籍历
代 注解谬 误很 多 , 于 是 决 定 编修 一 本 新 本 草 书 籍 。 自1 5 5 2年 至 1 5 7 8年 , 历时2 7载 , 终于著成《 本 草
c o l d a nd s umme r he a t f o r t h i r t y y e a r s,wa s h i g h l y a p p r e c i a t e d b y Wan g S hi z h e n,a f a mo us c o n f u c i a n s c h o l a r i n Mi n g Dy n a s t y,a n d Wa n g S hi z h e n wr o t e a p r e f a c e or f t h e b o o k.The p r e wo r d b r o u g h t i n e s t i ma b l e i n lu f e n c e,o n o n e
W E NG
C h i n a)
, X I N n g — g e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T i a n j i n , 3 0 0 0 7 3 ,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在医院实习论文题目

在医院实习论文题目1.地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科技竞争力实证研究。
2.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的研究。
3.N6烷基2烷氧基腺苷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凝集活性。
4.药学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
5.“还脑益聪方”的药学工艺研究及川芎中有效成分的分离。
6.莪术油微乳制剂的药学研究。
7.磺胺1,2,3三唑类新化合物设计合成与抗微生物活性研究。
8.针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注册管理研究。
9.聊城市人民医院药品采购流程再造研究。
10.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11.人参花生药学及炮制配伍研究。
12.黄连、枳实药对的配伍研究。
13.灰兜巴提取物及其制剂的研究。
14.毛茛化学成分HPLC、UPLCQTOFMS分析。
15.石松生物碱8Deoxyserratinine的全合成。
16.大马勃生药学及发酵工艺学的研究。
17.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及临床药师地位的研究。
18.立血康软胶囊的药学研究。
19.刺五加冠心宁胶囊药效学研究。
20.独行菜生药学研究及利尿部位初步筛选。
21.疮疡消炎软膏的药学研究。
22.清热头痛软胶囊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
23.当归滴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24.氢键复合物光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25.L4氟苯丙氨酸等6种氨基酸衍生物的生物学作用研究。
26.复方连萸胶囊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27.药学资源的社会需求与合理配置研究28.“肝毒清滴丸”的药学研究。
29.纳米药物安全性的法律管制。
30.吴藿降压滴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31.复方抗焦虑胶囊的药学研究。
32.聚乙二醇化硝基咪唑的合成、羰基锝标记与生物分布研究。
33.基于果林间种模式的南板蓝马蓝栽培研究。
34.PdSiO_2催化还原N芳烷基化硝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35.构建放心药店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
36.县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风险防范研究。
37.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对照研究。
38.新型苯甲酰胺类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初步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本草经集注序录(辑校修复)

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著]序录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
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
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
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
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
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
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
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
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
至乎桐、雷,乃着在篇简。
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
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1。
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
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
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
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
《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
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
或三品混糅。
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
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
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
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
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三卷。
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
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
《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本源,诠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之。
《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合三百五十六种。
1《史记始皇本纪》:“李斯请奏,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合一百九十五种,有名无实三条,合一百七十九种。
合三百七十四种。
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卅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
《本草经集注》的学术成就

《本草经集注》的学术成就《本草经集注》的学术成就《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一名《本草集注》。
为南北朝时代内容保存完整的唯—本草著作。
由梁代陶弘景所撰约成书于永明十年一永元二年(公元492-500年)之间。
是我国南北朝时具有代表性的本草学著作。
它上综《神本草经》、《名医别录》,集魏晋·六朝药学之大成:下为《新修本草》、《蜀本草》等所据。
是唐、宋修订本草之范本。
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陶弘景,字通明,晚号芋阳隐居,故后世亦称为陶隐居,丹阳陵人。
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殁于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享年八十五岁。
自幼好学,尤笃信道家养生之说。
长而成为通儒,被聘诸王待读。
中年隐居,兼信佛教,并“自誓受五大戒”,是—个“儒冠、道服、僧人鞋”三教兼容一体的人物,但其中心思想,仍以道教为主体。
陶弘景不仅精通儒道,而且对天文、地理、历算、占卜及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因其祖父皆通医术,故弘景亦继其家风对医术、本草,亦造诣颇深。
陶氏除《集注》外,在医药方面,尚著有《效验方》五卷;《补阙肘后百—方》三卷。
其后者尚流传于后世。
陶氏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集注》全书共七卷,内容甚为丰富,书中“以神农本草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
药物按自然属性,分成七类,即“玉石、草木三品合三百五十六种”;“虫兽、果、菜、米三品,合一百九十五种;有名无实三品合一百七十九种”。
《集注》于隋唐时代,是一部比较流行的本草书籍,在《随书·经籍志》与《唐书·艺文志》中皆录有其名,自《新修本草》颁行以后,则因其兼融了《集注》而被其取而代之,《集泣》因而运渐淹没,故宋代医药学家,已是只知有陶弘景修本草—事,竟不知所撰之书为何名。
明代李时珍到更把《集注》当成《名医别录》,不能不是—大误解.因此,对于《集注》的药学成就,历代匠家甚少论述,近世学者亦未有详评,今特略择几项,予以探讨。
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集注》残卷研究述评

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集注》残卷研究述评在六朝著名医学家中,陶弘景大概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多才多艺,除了医药学之外,举凡天文、地理、历算、占筮、经学、史学、兵学、炼丹、导引、诗文、书法、琴棋、器物,无不精研,一生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颇有政治抱负,渴望为世所用,却时运不济,仕途坎坷,后倦于俗务,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养性息心;却又因名满天下,虽布衣之身,皇帝往往以国事相咨,故而博得“山中宰相”的雅号;他出入释道两教,对黄老和佛学均造诣极深,并企图调和二教之矛盾,他所创作的道教典籍,奠定了他作为道教上清派大宗师的地位,在中古道教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就医药学领域而言,陶弘景对本草学有重大贡献,尤其是他撰写的《本草经集注》,全面总结了本草,使本草学系统化,发展了本草药性,并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科技史资料,在编写体例上也堪称足为后世师法的典范。
因此,该书被学界公认为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但是后来因为《新修本草》的颁行,《本草集注》就逐渐湮没无闻了,只是在《太平御览》和《证类本草》等书中保留了一些佚文。
所幸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敦煌和吐鲁番相继发现《本草集注》写本(此书学界或称《本草经集注》,或称《本草集注》,前者较为通行。
然敦煌写本自题《本草集注》,似应以此为正确书名。
不过,本文在行文过程中,涉及前贤成果处,则一仍其旧,不强求统一),虽然均是断简残篇,但其本来面貌由此得以重现天日,使中国本草学和文献学研究在一些千载难明的悬疑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可谓弥足珍贵。
本文拟先对前贤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史上的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介,然后就一些遗留的难点提出自己的管见,并对未来有待进一步开拓的富于研究旨趣的方向作一些前瞻。
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是所望也。
敦煌写本系莫高窟藏经洞所出,1914年被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从王圆鲡没录手中购得,并携往东瀛。
原为探险队组织者大谷光瑞收藏,保存在其神户郊外别墅“二乐庄”,现存龙谷大学图书馆。
本草经集注特点

本草经集注特点
以下是 6 条关于本草经集注特点的内容:
1. 《本草经集注》的分类那可太牛了!你看啊,它就像一个超级整理大师,把各种各样的药材分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黄连能去火,枸杞能养生,分得这么细,找什么药一找一个准,这难道不厉害吗?
2. 嘿呀,本草经集注对药物性味的描述多详细呀!简直就像是给每种药画了一幅超精准的画像。
好比生姜性温,山楂味酸,让人一下就知道它们的特点,这得多了不起啊!
3. 哇塞,它对药物产地的重视程度简直让人惊叹!就像我们找美食要去发源地一样,知道了产地,感觉这药都更靠谱了呢!像人参就要东北的才好,这多明确呀,不是吗?
4. 《本草经集注》记录的炮制方法那也是一绝啊!就如同大厨烹饪,各种技巧让药材发挥最大功效。
像地黄炮制后效果就更好,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厉害吧?
5. 你知道吗,它对药物剂量的把握精准得吓人!简直像一个极其严谨的科学家。
多一点少一点效果可能就大不同,能做到这么细致,能不佩服吗?
6. 说真的,本草经集注在用药禁忌方面真的很严格!就好比马路上的红绿灯,告诉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像有些药孕妇不能用,清楚得很呢,这多重要
啊!总之,本草经集注真的是一部超级厉害的著作,对中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家可得好好了解了解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草经集注序》研究
《本草经集注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典籍,由张仲景于东汉末年创作。
该书记录了中国古代从农业、牧业、林业、水产、畜牧、养蚕到渔业等多个行业的养殖方法,以及许多植物、动物及其制品的医药功效,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科学成果。
《本草经集注序》包含了张仲景在收集、整理、研究、采用等方面的成果。
他对许多植物的有效成分加以详细的分析,总结出其特征,并将其与传统的中药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此外,《本草经集注序》还介绍了一些医疗技术,如补法、拔罐、热敷等,以及中医的药物分析、药物配伍、药物组合等方面的知识,为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草经集注序》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经典,其成果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使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而且今天仍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参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