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陋习: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混乱

合集下载

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研究随着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交流、活动以及社交的场所,而私人空间则是个体生活和休憩的场所。

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划分和设计这两种空间,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公共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相互交流和互动的场所,是城市社会生活的主要载体。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需要考虑人们的日常需求,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方便的设施。

例如,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公共空间,需要考虑到人流量、交通便利以及人们的社交需要。

公共图书馆、公园、购物中心等也需要设计成人们活动、休闲和交流的理想场所。

设计师需要通过对空间的布局、材料的选择以及景观的设计等方面的考虑,创造一个宜人、多功能的公共空间。

其次,私人空间在建筑设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私人空间是个体家庭生活和休憩的场所,需要提供隐私和安全感。

家是私人空间的典型代表,是人们的避风港和心灵的居所。

在设计私人空间时,需要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和喜好,创造一个让人们感到舒适和放松的环境。

设计师可以通过灯光、色彩、材料和家具的选择等方面的考虑,打造一个温馨而个性化的私人空间。

然而,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关联。

在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既离不开公共空间的便利和活力,也需要私人空间来回归内心和休息。

因此,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需要在实践中相互融合。

一方面,公共空间可以借鉴私人空间的设计理念,提供更加舒适和个性化的感受。

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置隐私读书区域,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而专注的阅读环境;公园可以划分出小型庭院,为人们提供一个私下对话的场所。

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加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社会交流和活动的发展。

另一方面,私人空间也可以和公共空间相连接,扩展其功能和意义。

例如,个体住宅可以在设计中融入一些公共设施,例如小型咖啡厅、社交空间等,为居民提供和邻居社交、互动的机会。

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区别

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区别

相反,栖居在环境恶劣棚户区的那些人,一定是收入 菲薄、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没有发言权的社会低 层
人士。但是,现代人生活观念、人的价值的体现,具 体表现在居住空间上,他们更看重的是“标签”意 义,希望私人居住空间也能引来与自己身份、阶层 相当的人的观赏、赞叹,在别人对私有空间的观赏、 赞叹中,获得满足感,体现自己的实力和价值。同时,
JC11-1 第6小组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往的频率日益密切,覆盖的面越 来越广泛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 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 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也让能进入自己私人空间的人在心理上提升自身 的价值。因此,在特定阶层的私人居住空间里,凡是 能进入其中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拥有的是 “所有权”或“到场权”,都会在交往和“表演 中”,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自身的价值。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区别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比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空间 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 秘性。在公共空间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 关系。公共空间超越了私人空间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日益丰富,增强了对社会公共设施发展 和完善的要求,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名胜游览、图书馆 学习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空间 的具体方式。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公 共空间的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隐私性,单一性。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你们知道吗,现在的社交软件简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我们的社交空间到底是应该保持私密呢,还是让大家都知道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另一面。

如果我们的社交空间完全公开,那么别人就可以随意地查看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连我们的心情都可以轻易地了解到。

这是不是让我们感觉有点不自在呢?当然啦,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挺好的,因为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别人看。

但是,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害羞的人来说,这样的社交空间恐怕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那么,如果我们的社交空间保持私密呢?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自由地选择分享哪些内容给别人看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只把最精彩的照片和状态发布出来,让别人对我们刮目相看;而那些不太好意思展示的东西,就留在家里慢慢欣赏吧。

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交空间就像是一个小宝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

当然啦,保持私密也有它的缺点。

比如说,如果我们突然想和某个朋友分享一件事情,却发现他/她已经不在我们的好友列表里了。

这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有些无奈和失望。

而且,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更新社交空间的内容,别人可能会觉得我们的生活过得一团糟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私密性和公共性呢?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需求来选择。

如果你是一个外向、喜欢交朋友的人,那么你可以适当地开放你的社交空间;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内向、害羞的人,那么你可以选择保持一定的私密性。

不要盲目地追求别人的认可和赞美,而是要学会做自己。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平衡点,过上更加快乐、自由的生活!下次再见啦!。

建筑的公共与私人空间

建筑的公共与私人空间

建筑的公共与私人空间建筑是一个能够与人们产生直接联系的艺术形式,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空间。

在建筑中,空间可以被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两个主要部分。

公共空间供大众使用,提供社交和交流的场所,而私人空间则属于个人或特定团体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建筑的公共与私人空间,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建筑中与大众直接接触的区域,它的存在不仅在于提供功能,更重要的是创造社交互动的空间。

在城市中,公园、广场、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都是典型的公共空间。

这些地方不仅向大众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还创造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建筑师需要考虑人们的行为和需求。

他们需要提供足够的座位、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设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公共空间还需要考虑通行的流线和人群的聚集区域,以确保人们能够自由移动和相互交流。

2. 私人空间私人空间属于个人或特定团体的领域,它可以是住宅、办公室或商店等。

私人空间的设计重点在于提供隐私和个性化的需求。

在住宅中,卧室和私人休息区是私人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相对独立的空间。

与公共空间相比,私人空间更加个性化和私密化。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家居的布局、家具的选择和功能划分,以创造出与居住者生活方式相契合的空间。

在办公环境中,私人空间通常被用来提供员工的办公区域,以保证他们有一个安静、专注的工作空间。

3. 公共与私人空间的联系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存在着联系与互动。

例如,在一个住宅小区中,私人住宅被公共道路和公共绿地所环绕,居民可以通过这些公共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同样,在办公楼中,公共休息区和走廊也为员工提供了交流和亲近的机会。

相较于私人空间,公共空间更能展现社会的活力和多样性。

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中结识朋友、扩展社交圈子,并参与各种公共活动。

公共空间的设计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它们能够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社区认同感的形成。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民十大陋习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民十大陋习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民十大陋习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
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
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
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
俗;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
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
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
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

最影响城镇形象的十大陋习

最影响城镇形象的十大陋习

最影响城镇形象的十大陋习:
随地大小便;公共场所说脏话、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损坏公物、踏草坪、摘花;购物乘车不排队;封建迷信活动;噪声扰民;高空抛物;横跨护栏、不走斑马线;随意摆摊设点。

不讲公共卫生随地吐痰大小便①,不按交通标志乱停乱闯乱掉头②,乱贴乱写小广告③,高空抛物、乱排空调水④,不走人行横道乱穿马路跨护栏⑤,乱丢乱倒垃圾乱排污水⑥,占道经营、乱设摊点⑦,公共场合说脏话粗话高声喧哗⑧,穿睡衣光膀子出入公共场所⑨,践踏绿地、破坏花木和公共设施⑩。

部分机动车驾驶员的十大陋习
陋习一、夜晚远光灯刺你眼睛没用讲
陋习二、雨天开快车
陋习三、强行加塞,把非机动车道当成机动车道
陋习四、停车想嫩子停奏嫩子停
陋习五、乱往车外丢垃圾
陋习六、开车骑车打接电话
陋习七、我是小车我最大拐弯变道好霸道
陋习八、超速行驶
陋习九、随意按喇叭
陋习十、酒后开车。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你们知道吗,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这个空间里有我们的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等。

这个空间既可以让我们分享快乐,也可以让我们倾诉烦恼。

但是,这个空间到底是私密的呢?还是公共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社交空间的私密性。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照片、心情日记都晒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

这种人通常比较热情、大方,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而有些人则比较内向,不喜欢把自己的私事告诉别人。

这种人通常比较神秘、低调,让人捉摸不透。

所以,社交空间的私密性是因人而异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社交空间的公共性。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关注别人的生活动态。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忍不住笑出声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感人的事情,忍不住流下眼泪。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在关注别人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我们在感受别人的情感的同时也在体验自己的情感。

所以,社交空间的公共性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社交空间的私密性和公共性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喜好都不同,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认为私密性更重要,因为只有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心;而有些人则认为公共性更重要,因为只有在公共场合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无论是私密性还是公共性,都是社交空间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只追求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保护自己隐私的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样,我们的社交空间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在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的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哦!祝大家每天都开心快乐!再见啦!。

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关于“中国式陋习”的深度思考

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关于“中国式陋习”的深度思考
质的重要砝 码。虽然它 只是构成公 民素质 的一个组 成部

“ 中国式陋 习”带给 我们的思 考
我 国综合 国力 , 特 别是经济实 力不断提 升 , 公 民各类 参观考 察 、交流学 习以及个人旅 游等 多种 形式 的社 会交
往机会 急剧增多 , 而伴 随我 国公 民不断走 出家门 、 迈 出 国 门 的脚 步 ,却屡屡 书写着与我 国的经济实 力不太相 符 的
“ 履 历” : 随处乱 扔垃圾 , 随手乱 刻乱画 : 缺乏理性 的维权 , 肆 意打 、 砸、 闹; 不 守规则 、 不排 队 , 不看 红绿灯过 马路 : 音 乐 会期 间频 繁进 出 , 旁若无 人 ; 甚 至在 马拉 松 比赛 的过 程 中集体 “ 尿红墙 ” , 等等, 各种不 文 明现象 频繁发 生 , 并 被 贴 上“ 中国式 陋习” 的标 签 , 使 我国 的文 明形象大 打折扣 。 而更 值得警 醒的事实是 :文 明素质 的欠缺 已不是个别 人 的行为 习惯 问题 , 而更 多地 表现为一种 群体性行 为 , 既包
二、 现 代文 明素质的 内涵与核心要 求
文明是一种 素质 , 更是社会 发展程度 的重要标 志 . 不 同发展 时期 ,有 着不 同的规 范与要求 。作为文 明礼仪之 邦, 我 国早有 “ 仓 廪实而知礼 节 , 衣食足 而知 荣辱 ” 的古训 和深厚 的文 明传 统。 现 代社会文 明 , 强 调的是在 传统人伦
人 文论 坛 誓

辽 辽
丁 丁
现代文明素质的核心要求与提升路径
关于“ 中国 式陋 习” 的深 度 思 考
李 秀 艳
( 抚 顺 市委 党校 公 共 管理 教 研 室 , 辽宁 抚顺 1 1 3 0 0 6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陋习: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混乱连日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

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成为陋习群体中的一分子。

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

几年前,就有媒体将中国游客在海外随地吐痰称作为“民族的灾难”。

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随大流的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人们甚至认为,不这么做反倒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反应了人们怎样一种心态呢?莎士比亚说过,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不同男女只是上面的演员而已”。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展现只是一种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一种自我呈现的表演。

人们在不同场合自我表现时,有一些微妙的差别,于是他巧妙地借用了戏剧艺术中前台与后台这两个术语构成的二元框架来分析人的表现方式。

戈夫曼深信,在前台情境中的自我表演是高度自我控制的,甚至是刻意营造或设计的。

他通过自己的表演努力地使自己以符合人们期待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且试图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以保持他的形象。

而相对于前台而言,人在后台情境中则表现得随意得多,这时候人们往往会以一种更为真实的形象示人。

前台和后台的表演是不能颠倒的,否则会闹出大笑话。

戈夫曼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前台与后台不断交替的生活场景中。

在前台,我们受到本群体共同意识的制约,迫使我们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以保持一种人们所期待的对象。

比如教师应该是一种严谨、有智慧的形象,医生是干净、斯文、敬畏生命的形象。

在后台,我们可以随意地表现自己的喜好、生活习性等。

与前台相对应的是公共空间,与后台相对应的是私人空间。

在公共空间里,我们往往会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维持一种特定的社会形象,并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不会过于与他人亲近。

在私人空间里,我们以真实面目呈现,彼此亲密。

在“中国式陋习”的背后,正是人们对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这一二元对立的生活空间的混淆。

当我们处在公共空间时,我们不得不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我们的行为,以一种社会期待的形象展现在他人面前。

只有在私人空间时,我们才可能会做一些诸如东西乱放,大声喧嚣,随便走动等等“隐秘”、“自由”的事情。

所谓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不同,比如你和家人住在酒店客房里那就属于私人空间,你随便一点家人也会原谅,但是你进入酒店大堂那就属于公共空间了,你就应该小声说话,因为大声说话会干扰别人,更不用说抽烟乱扔垃圾等等。

那在陋习群体中,他们如何把私人空间的事情放大至公共空间去展现?归根结底,陋习的背后反应的是一种公共意识的缺失。

公共空间秩序的维持需要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拥有一种共同的集体意识。

公共意识的成长需要有对公共空间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的来源主要是:传统文化的习得,法律规范的制约以及人作为主体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陋习群体的存在,正是从反面说明了传统道德力量的弱化、法治力量的无奈以及人的主动能动性的变化。

一、传统道德力量的弱化人们通过口口相传、行为影响等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不断习得、内化为自身行为的某种驱动力量,完成社会化过程;同时,不断地再社会化,将这种经过自身主动能动性的创造后,不断地传承下去。

在这一社会机制作用下,人们无意识或是主动地感知对社会对人们自身的约束与同化效力。

群体中的共同意识规定了符合共同意识的行为,比如尊老爱幼、谦卑礼让、爱护环境、注重个人修养与品性等等。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道德、提倡道德,也经常树立榜样,但因人之自私本性和腐朽思想的侵蚀,道德典范和榜样的力量却在变弱,人们爱对别人强调道德,对自我群体(自己、亲友、小团体等)却强调现实利益,并用“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把自私行为合理化,有时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私行为是不道德的。

道德并不存在“人性本善”的根基,对于“人性本恶”,人们不愿承认、不敢面对,更不知道如何来面对,也就不知道如何来构建有效的道德体系,为何而道德?如何道德?道德的结果是什么?都很模糊,道德显得空洞乏力。

对于败坏道德的行为和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都会对其愤怒、抵制,并遭到人们的惩罚与排斥。

群体中的成员都积极地维持着群体中的规范与秩序。

近年来,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关注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道德建设有所放松,导致社会个体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

趋利的意识导向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于人外在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自身内在的道德水平。

传统文化中,有修养的人往往受到群体的推崇,物质拥有却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现今,对于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人们最是“收敛”的很多,采取一种默许、甚至随大流的态度。

人们对自己的私人空间的保护感越来越强烈,稍稍对私人空间的干扰都会带来当事人坚决的维护与反抗。

而对那些看似远离自己私人空间的其他领域,对公共空间的维护意识则是逐渐淡化。

在德国,有几个中国人在德国的一家参观吃饭的时候菜点多了,走的时候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吃完,就糟到了在场的几个德国老太太的批评和投诉,还被当地社会保障机构罚款50马克,那么中国人就说我们花钱吃饭买单剩多少关你什么事啊,德国人却说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这就是典型的对公共空间的维护意识。

对公共空间的破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没有了反抗,更多的是看不惯、不屑态度之后的随大流、盲从心态。

传统道德对人们的内化作用不仅需要代际之间人们的不断传授,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如果整个社会中,笼罩着一种“人不犯我,我就不管”的自利态度,人们更多地只关注于自身的利益,而无视他人和公共的利益,这样持续下去,自身的利益也无从说起。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们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二、法治力量的无奈和中国相比,西方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一种契约精神上的公共意识的协商。

“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法律制度一旦根据这种契约精神建立,契约的双方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与执行。

如若违背,就严格地按照契约上所说的惩处手段执行,必然遭到其他成员的不满与抵制。

即使是查理一世,高高在上的无限权力,也会被送上断头台。

而中国的情况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

古代,虽说“天下犯法,与庶民同罪”,可实际上,法律制度是一种“刑不上大夫”的存在,更何况是笼罩在“君权神授”的神秘主义下的皇权: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法律制度的存在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即皇帝权力的维护,以便更好的管理人民,控制人民。

传统的法律制度缺乏个人独立精神的觉醒,以及平等讨论、维护共同权利的氛围。

而如今,现在出现了一种令人极端费解的现象,就是行善者可能遭厄运:捡钱包还给“失主”,被讹诈钱少了;把被别人撞到的老人送到医院,被定为“肇事者”;出庭作证被报复却得不到保护;见义勇为致残后生活困顿无着落等等,行善勇为者欲哭无泪,作恶者却逍遥法外,这种奇怪的事例常见报端。

“善得恶报,恶得善报”,这是怎么了?这除了道德的沦丧,就是法律的疏漏和法治的无力。

法律制度的建设本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

法律的滞后性不能解释当前出现的诸多问题。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一个理想状态,相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目前来说恐怕很难实现。

都说中国的法律实情是难以管理的情况,那为何国外过马路闯红灯要罚钱,而国内却是熟视无睹、置之不理?而对于有的法律规范,则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在一种“群体行为”的神圣“光环”下,在“从众”作祟的心态下,个人的违法行为被抹掉了,法律惩处的对象模糊化了。

一个人过马路闯红灯,可以被清晰地指出;一群人过马路闯红灯,却无从下手;一个人大声喧华,大家能怒目而视;一群人各自大声说话,却只能无奈地提高嗓门。

日前的反日游行,砸车、烧抢本是违法的行为,在顶着“爱国”的光环下,人们却能“为所欲为”,无视法律。

殊不知,损坏的不仅仅是物质,而是自身的文明底线。

三、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扭曲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学习、创造社会文化。

对社会文化的再创造,体现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主要的生活场景包括,家庭、小区、学校、职场,以及整个宏大的社会。

家庭、邻里的日常行为往往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的价值判断。

学校、职场和社会中所接受到的“教育”,经过我们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服务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在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出现了他律和自律的双重标准,在自我与他人之前,出现了严重的价值扭曲。

我们可以要求别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修身养性,我们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友爱、要礼貌、要积极。

对于自己,我们却变得自私自利。

中国有一批这样的“公知”,天天喊民主,却不允许别人批评他们的民主;天天喊自由,却只允许自己胡作非为的自由。

人们的自律意识已经远离了对于公共空间的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了第一位考虑的因素。

人们主动地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这本身是人的本性之一。

但是,过多地关注自身,却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前提,则是一种本质上的社会不平等。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文明的典范,成为高道德标准的模范,但至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坚守文明底线。

这个文明底线不要求你去见义勇为,不要求你非得付出什么代价,但至少是不随地吐痰,遵循交通规则,孝顺父母,讲究礼貌等。

那些高标准的道德说教,那些对个人道德的吹毛求疵固然看起来大义凛然,却未必产生什么实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别人去做到呢?然而,至少有一些文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文明的底线伦理。

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底线,远比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高地更为重要。

文明底线需要教化,有教无类。

对于官员来说,对其道德水准的要求必然也必须更高,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胡乱闯红灯、随地吐痰而被曝光惩罚的话,其教化意义将胜过千万篇道德讲义。

而当每一个公务人员都能够坚守文明底线,都能够对前来办事的百姓“不摆臭脸”的话,都能够不私相授受而为群众办事的话,这个国家的文明就能够为之一变、为之一亮。

参考文献:1、朱贻庭赵修义,“社会风气·荣辱观·羞耻感”,《伦理学研究》,2006年7月第4期。

2、马纯红,“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法律规范”,《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3、“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文明底线”,《南方日报》,2012年10月18日4、“吕宁思:中国式陋习的背后是公共意识的缺乏”,/mainland/detail_2012_11/09/18984550_0.shtml5、“明知道你在演戏——评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nw/newsdetail.cfm?iCntNo=30706、“发挥宗教信仰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995861973/item/1bd67d9d785942de7a7f010c7、“道德调控的弱化与自律能力的培养”,/s/blog_4b21c90901000afz.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