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 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 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 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 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 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青 为证;
年
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作用
1、反复、强调,突出刘和珍温和善良的性格。 2、对比、衬托,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反动文人 的卑劣。 3、表达作者对刘和珍的敬意。
除了写刘和珍,还写了哪些人? • 爱国青年:突出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
• 反动派:当局者 流言家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
悲痛、悲愤之极
两周以来的感情历程:大悲、大哀、大愤、大怒
• 奠烈士 醒庸人 揭恶习
• “鲁迅的悲歌与颂歌水乳交融,转折之 后还有转折,曲折之后还有曲折。”
——孙绍振教授
冷峻 深刻 热烈
作者认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 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请愿一般人肯定是肯定和赞扬,鲁迅思想深刻处,总结经验教训。 教训:劝戒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人类历史的进步-----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代价-----大量木材 历史前进一小步------形成一小块煤 大量木材一一小块煤;大量血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徒手请愿不可取,吸取血的教训, 改变战斗方法。
紧接上面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 他开始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 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件

心看了,走狗文人对爱国青年的污蔑、中伤比刀枪更阴险, 更使我不忍心听。我知道了走向衰亡的民族没有发出反抗 的声音是正是由于反动统治者下劣凶残的迫害所致。沉默 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如果不,那么就默无 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严厉警告 及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指三个女子从容转辗于反动 派屠杀中的行为
写作背景
1926 年 3 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 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 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 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 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 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 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 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 月 18 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 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 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 追打砍杀,打死打伤 200 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 民的“三·一八”惨案。
问题探讨
1.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 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 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 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 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 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 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 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 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 变战斗方法。
反语,指反动派 野蛮残酷的屠杀 4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
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 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 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 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纪念刘和珍君》完整课件

整体感知
1、本文共七节,请为每一部分 你一标题。 2、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 中写了刘和珍君。
理清思路:
一(1-2):介绍写作缘 由 ( 为什么写)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进一步交代缘由
③回忆认识过程
二(3-5):叙述生平及遇 难经过 ( 记念主体)
④闻听请愿遇难
⑤详叙遇难经过
三(6-7):总结教训,指 明意义。
想一想 ?
?
?
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和蔼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突出她的“始终 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 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 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 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 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 人。原名 周树人,字 豫才 ,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作品集有: 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语 段 分 析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 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答: “真的猛士”
“惨淡的人生”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3张ppt)

事迹
性格品质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追求进步
(2)生活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追求进步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主席)
有威信、有组织能力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温和善良、乐观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关心母校
(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爱国
(7)中弹牺牲
顽强、爱国
几处“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话,分别体现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 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 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①悲痛的悼念 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警醒庸人, 勿忘血债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刘和珍形象分析
刘和珍形象总结: 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
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从以上 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渴 求真理与进步,有斗争精神,不 畏强权,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 热忱的青年学生。
探究
1.课文中几处写到了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 和”,有什么作用?
共四处: 第(三)节:“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 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第(四)节:“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 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第(五)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 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作证。”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1.“记”: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 界定字词, “记念”相当于现在的“纪念” 。 2.“记念”的对象:刘和珍。 3.“君”:①古代:对统治者的称呼、品行好的人、 夫君;②现在引申为对人的敬称。
《记念刘和珍君》 ppt课件完美版

在生活艰难中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刘和珍君; 反抗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刘和珍君;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的刘和珍君; 欣然前往请愿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的 和蔼的刘和珍君, 的确是死掉了!
• 但真的猛士, • 真的猛士, • 将更愤然而前行! •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 始终微笑… …
• 再读文章,找出你认为难以 理解、不易把握或者意蕴深 沉、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或 段落,先自己试着理解,再 提出来讨论交流。
• 小结: • 文章有对烈士遇难痛心的叙 述,也有对烈士精神热情的 歌颂,有对反动政府及无耻 文人的揭露,也有对“三一 八”惨案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有对庸人忘记历史的悲哀, 更有对真的猛士的激励、对 未来由衷的期望。
刘和珍
杨德群烈士
魏士毅烈士
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 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 ,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 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 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 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想念是人最无奈的时候唯一能做的事情。你受的苦,会照亮你的路。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件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
①写作缘起 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 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一八惨案” ⑦惨案的意义
总结: 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 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议论“ 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 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 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板书 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纪念死者 纪念死者 •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 (嘲讽、痛恨) 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 嘲讽、痛恨) •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
• (2)、怎样理解以下三句话的意思? )、怎样理解以下三句话的意思 怎样理解以下三句话的意思?
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 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唤醒庸人 烈土的鲜血 ──唤醒庸人 牢记血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直面惨淡的人生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和幸福者?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 庸人设计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 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似人非人的世界。 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 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4、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
①写作缘起 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 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一八惨案” ⑦惨案的意义
总结: 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 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议论“ 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 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 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板书 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纪念死者 纪念死者 •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 (嘲讽、痛恨) 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 嘲讽、痛恨) •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
• (2)、怎样理解以下三句话的意思? )、怎样理解以下三句话的意思 怎样理解以下三句话的意思?
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 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唤醒庸人 烈土的鲜血 ──唤醒庸人 牢记血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直面惨淡的人生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和幸福者?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 庸人设计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 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似人非人的世界。 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 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件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件
导入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 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 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 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 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
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
为青年呐喊的。
介绍作者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 ,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 《狂人日记》 。
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 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 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讲读第三部分
明确六、七小节的思想内容: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 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 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 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 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对猛士的颂扬 对庸人的悲哀
对非人间的控诉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 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 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 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 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导入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 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 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 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 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
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
为青年呐喊的。
介绍作者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 ,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 《狂人日记》 。
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 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 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讲读第三部分
明确六、七小节的思想内容: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 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 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 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 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对猛士的颂扬 对庸人的悲哀
对非人间的控诉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 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 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 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 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31张

悼文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 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 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 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 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4月26 日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
正字音
追悼 dào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 bó 洗涤 dí 踌躇 chóu chú 诧异 chà 赁屋 lìn 噩耗 è
喋血 diéxuè 尸骸 hái 不惮 dàn 创伤 chuāng 攒射 cuán 浸渍 jìn zì 绯红 fēi 殒身不恤 yǔn
桀骜 jiéào 好高骛远 wù 趋之若鹜 wù 黯然 àn 谙熟 ān 喑哑 yīn 屠戮 lù 戳穿 chu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 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 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 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 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 有重大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 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说” 已有纠两星结期全,忘篇却高的达救世六主次快要反降复临了之罢多,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二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P27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P29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P29 “呜乎,我说不出话”P31
思考:作者想说什么?为什么又无话可说?
痛惜及赞颂爱国青年
悲
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愤
悲愤至极 作者面对的不是
不说
一个人,不是一 个权势集团,而
激励
沉痛
2.第六小节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 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 是徒手。”
问题探究1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问题探究2 如何理解“煤的形成”和“大量的木 材”?
问题探究3 作者对徒手请愿持何种态度?
问题探究1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总结: 鲁迅愤怒地控诉了段
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 了走狗文下卑劣无耻的谎言,无 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 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 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又高度颂 扬了“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 年”的勇毅,激励人们要“更奋 然前行”。文章表现了鲁迅作为 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爱憎 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 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问题探究1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 息的缘由了”,作者为什么会“默无声息”? 即“默无声息”的“缘由”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一,反动派的残酷镇压;第二, 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问题探究2 作者认为“沉默”会出现哪2 种出路?作者暗示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方式来 寻求出路?
使用反复手法和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复 句,指出“沉默”的两条出路:“爆发” 或 “灭亡”。作者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 的出路。
几乎是整个落后 的、沉睡的、麻
木的社会。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
动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观全文,作者 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 处不在燃烧。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 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 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 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 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问题探究2 如何理解“煤的形成”和“大量 的木材”?
作者把“大量的木材”比作代价巨大的 流血斗争;把“煤的形成”比作牺牲巨大却 换来的社会的一点进步
问题探究3 作者对徒手请愿持何种态度? 鲁迅认为,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 方式,为请愿而流血牺牲是不值得的。但是既 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这血就不算白流.
2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嫉恶如仇、勇于斗争 3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高度的责任感
4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善良与和蔼 5无端地在政府门前喋血 富有爱国热忱
爱 国 热 忱 的 青 年 学 生 。
见 卓 识 , 温 和 善 良 而 又 具
进 步 , 富 于 斗 争 精 神 , 有
刘 和 珍 是 一 个 渴 求 真 理
问 题 探究
2.本文浓缩了作者的真切情感,那么, 作者的情感思路又是什么呢?
❖
情。(提示:
作者对写作本文的态度,作者有没有话要说
呢?作者想说什么?为什么又无话可说?)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P27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P27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P27
1、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 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 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 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 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问题探究1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 无声息的缘由了”,句子中“默无声息的 缘由”包括哪几个方面?
问题探究2 作者认为“沉默”会出现哪 2种出路?作者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在部分小节中找出能体现作者 的感情线索的语句,并说说作者寄予的深切 感情。(提示:作者对写作本文的态度,作 者无话可说?有要说的话?)
问 题 探究
1.本文是纪念刘和珍的,请同学们找出与刘和 珍有关的这些事迹,并分条概括刘和珍的性格 特点。
1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有 远 与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 2.深刻体味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一.再次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后展示,用时 约20分钟)
1.本文是纪念刘和珍的,请同学们找出与 刘和珍有关的那些事迹,并分条概括刘和珍的 性格特点。
2.本文浓缩了作者的真切情感,那么, 作者的情感思路是什么呢?
思考:作者想说什么?为什么又无话可说?
痛惜及赞颂爱国青年
悲
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愤
悲愤至极 作者面对的不是
不说
一个人,不是一 个权势集团,而
激励
沉痛
2.第六小节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 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 是徒手。”
问题探究1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问题探究2 如何理解“煤的形成”和“大量的木 材”?
问题探究3 作者对徒手请愿持何种态度?
问题探究1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总结: 鲁迅愤怒地控诉了段
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 了走狗文下卑劣无耻的谎言,无 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 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 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又高度颂 扬了“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 年”的勇毅,激励人们要“更奋 然前行”。文章表现了鲁迅作为 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爱憎 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 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问题探究1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 息的缘由了”,作者为什么会“默无声息”? 即“默无声息”的“缘由”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一,反动派的残酷镇压;第二, 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问题探究2 作者认为“沉默”会出现哪2 种出路?作者暗示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方式来 寻求出路?
使用反复手法和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复 句,指出“沉默”的两条出路:“爆发” 或 “灭亡”。作者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 的出路。
几乎是整个落后 的、沉睡的、麻
木的社会。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
动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观全文,作者 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 处不在燃烧。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 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 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 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 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问题探究2 如何理解“煤的形成”和“大量 的木材”?
作者把“大量的木材”比作代价巨大的 流血斗争;把“煤的形成”比作牺牲巨大却 换来的社会的一点进步
问题探究3 作者对徒手请愿持何种态度? 鲁迅认为,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 方式,为请愿而流血牺牲是不值得的。但是既 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这血就不算白流.
2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嫉恶如仇、勇于斗争 3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高度的责任感
4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善良与和蔼 5无端地在政府门前喋血 富有爱国热忱
爱 国 热 忱 的 青 年 学 生 。
见 卓 识 , 温 和 善 良 而 又 具
进 步 , 富 于 斗 争 精 神 , 有
刘 和 珍 是 一 个 渴 求 真 理
问 题 探究
2.本文浓缩了作者的真切情感,那么, 作者的情感思路又是什么呢?
❖
情。(提示:
作者对写作本文的态度,作者有没有话要说
呢?作者想说什么?为什么又无话可说?)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P27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P27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P27
1、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 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 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 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 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问题探究1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 无声息的缘由了”,句子中“默无声息的 缘由”包括哪几个方面?
问题探究2 作者认为“沉默”会出现哪 2种出路?作者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在部分小节中找出能体现作者 的感情线索的语句,并说说作者寄予的深切 感情。(提示:作者对写作本文的态度,作 者无话可说?有要说的话?)
问 题 探究
1.本文是纪念刘和珍的,请同学们找出与刘和 珍有关的这些事迹,并分条概括刘和珍的性格 特点。
1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有 远 与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 2.深刻体味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一.再次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后展示,用时 约20分钟)
1.本文是纪念刘和珍的,请同学们找出与 刘和珍有关的那些事迹,并分条概括刘和珍的 性格特点。
2.本文浓缩了作者的真切情感,那么, 作者的情感思路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