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合集下载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报告题目: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课程名称:园林艺术理论任课教师:郑强学生姓名乔丹学号1212系别园林学院专业风景园林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实习目的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2. 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3. 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4. 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5.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6. 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一、颐和园背景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 米,南北向1900 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

金朝贞元元年(1153 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

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颐和园艺术表现形式

颐和园艺术表现形式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 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 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 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 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 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 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 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 作消夏游乐地。
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主景与配景)
在形式美规律中有主与次、 重点与一般的形状表现关系, 在园林中有主景和配景的关 系、也有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全园整体中要有主要的景区 和次要的景区,每个局部的 景区也有主景和配景。
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主景与配景)
主景是所在视景空间的构 图中心,体现主题,具有 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配景起着衬托主景的作用, 在体量、位置、色彩、形 式等方面都不能超越主景。
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
颐和园玉澜堂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 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 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 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 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 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 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 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 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 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 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 寝宫。
3、园林艺术创作(理水艺术)
山水相依,构成园林,山与水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水系与山 体相互组成有机整体,山的走 势、水的脉络相互穿插、渗透、 融合,而不能是孤立的山,无 源的水。
颐和园的山与水相接
3、园林艺术创作(理水艺术)
颐 和 园 的 昆 明 湖
3、园林艺术创作(道路艺术)
颐和园中的长廊如彩带一般,把前山 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 为中心,自然而然把风景点分为东西 两部分。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 三座。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 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长 廊柁画是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艺术 (1)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艺术 (1)

李瑶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2班学号:201241330213城市植物造景艺术--颐和园植物造景大二这一年我选择了“城市植物造景艺术”这门选修课,因为我非常的喜欢跟城市规划有关的课程。

成为一名建筑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可是在大学没能学到自己梦想的专业,也就只能作为兴趣选修这门课。

我喜欢欧洲的建筑,也喜欢中国古色古香的园林。

这次作业是颐和园的欣赏。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后山则以松为主, 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颐和园造园手法

颐和园造园手法

颐和园造园手法简介:颐和园具有皇家园林特色 ;园中的古典建筑 ,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 3个景区 ,而且发挥了主体建筑的统驭作用 ,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 ,各自独立成景 ,又相互依托 ,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

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

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义。

其有如下特点: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

伫立知春桥,远眺佛香阁、彩画长廊、十七孔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宝塔,真是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深远,加上满园绚丽多彩的山石花木,犹如一幅宏图画卷。

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

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三、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

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

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

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四、建筑为主的组景。

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组成的中轴线两侧配以转轮藏、五方阁、宝云阁,组成了一组依山而建,统帅全园主景的佛教建筑群,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与园内山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景色层次分明、变化无穷。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紫薇学号7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湖源出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休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

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

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

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

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

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

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绪合在一起。

鲜明对比的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

我们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怡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还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

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

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

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初探颐和园植物造景艺术手法

初探颐和园植物造景艺术手法

初探颐和园植物造景艺术手法摘要: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最杰出的代表,除了在山、水、亭、台、楼、阁、轩、榭等建筑艺术形式上取得的成就外,其在园林的品种搭配、栽植位置、种植方式上也独具匠心。

对其主要植物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对我们以后在园林设计中植物的应用搭配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种类;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 颐和园植物种类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

元明时期的颐和园,植被群落茂密繁盛,一派天然山水地貌。

据文献记载,仅万寿山地区就有10余种花果树木,包括柏树、丁香、山桃、柿子、红梅等。

在《颐和园志》则记载了牡丹、太平花、芍药等名贵的花卉。

现查得颐和园现存植物有3门83科216属300余种。

颐和园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常见的野生观赏草坪植物有细叶苔草、异穗苔草、花黑麦草、草和马唐等;常见的野生观赏植物有枸杞、诸葛菜、薄荷等;常见的野生水生观赏植物有善菜、水葱、金鱼藻等;常见的野生观赏蕨类植物有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等;常见的野生药用植物有益母草、薄荷、地黄、车前、蒲公英等。

各类野生植物不仅具有点缀景观的作用,丰富了物种还使颐和园的景色更加有自然气息。

2 颐和园植物景观特征文化、传统美学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对颐和园的植物景观发展过程中有着深深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颐和园规模宏大,种植范围广泛,完美地体现了乾隆皇帝包容天下的气势,展现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劳动力。

全国各地的珍贵花木和盆栽都被引进,植物种类繁多。

园中大量的栽植体现季相的乔灌木以及花草,春赏花,夏观叶,秋采果,冬看干,四季皆美景。

此外,颐和园的植物景观除了注重美的体现也体现了其象征意义,通过不同植物的不同象征,体现了颐和园的整体气氛,气度威严,庄严肃穆,表现了乾隆皇帝的文学修养及美好的愿望等。

颐和园仿西湖而建,是南方的美景在北方完美的体现,因地制宜,表现出了宛若江南水乡的美景,使人流连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园林创作之前必先立意。

立意是园林设计者在设计之前,针对地形、气候、历史、人文等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体验、思考,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景观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特定的主题思想,达到建园预想的艺术境界。

使游人在有限的风景中,生发出无限的风景和遐想,产生浪漫主义激情,使园林形式美升华为美的情感、美的意愿、美的理想,情景交融,达到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园林受文学、绘画创作的影响,园林设计,尤其是古典园林设计极其重视意境构思。

如明代扬州所建的“ 个园” ,就是根据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的诗意立意。

在园门两侧及园内广植修竹,竹叶似“ 个” 字命为园名,以竹表其俊逸不俗的意境。

在现代园林中,园林设计者在深入生活,在渊于祖国文化传统和服从民族审美标准的前提下,创造了一批新的园林形式、园林内容和园林意境。

如杭州阮公墩园林,根据西湖风景特色的环境条件,拟构成一种“ 西湖碧波绿洲” 的意境,游人或林间散步,或水边垂钓,或小室品茶,都会产生一种清幽、恬静的美感。

无锡鹃园是由断涧残壑顺势引泉莳花、建廊凿地而建成的新园中园。

该园建筑与花木配合得天衣无缝,并以其精巧别致的园林情趣与比邻的锡山、惠山山姿塔影相映衬,十分和谐。

园因花设,花作园名,该园别出心裁的立意。

人、园、花三者的密切配合、相互依恋,表现出了“ 照灼连朱槛,玲珑印粉墙” 、“ 塔影沉潭轻点笔,杜鹃题壁映山红” 的意境。

北京香山饭店溢香厅东庭园有一株十余米高的古松,据记载解放前夕,毛泽东曾在此树下接见过傅作义将军,故树下设石桌一个、石凳两个,使人产生联想。

古松东侧植广玉兰,其花洁白晶莹,阳光下似朵朵白云,取名“ 晴云映日” ,增加了景观的意境美。

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小中见大、以少代多的方法我国园林善于模拟自然,运用浓缩和提炼的手法,结合风景园林构图基本规律,控制物象、组织空间,使景物的大小、色彩、质感迎合人们传统审美的要求。

在我国风景园林中,当游人看到某些小型山石、水体时,常常会有“ 咫尺山林” 、“ 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 的感受。

不同的园林植物合理的配置,产生不同的意境利用植物造景,能使游人产生联想,增加园林意境美。

如规则栽植的乔木给人以整齐、庄重、雄伟的感受;自然配置的树木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受。

梅花有“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之诗赞;兰花居幽而芳、高脱俗;竹则节格刚直、虚心且有低头叶;菊花不畏风霜、活泼洒脱;荷花廉洁纯朴、出污泥而不染;松柏铁骨铮铮、万古长青;玫瑰花表示爱情,香石竹表示温馨,石榴花表示炽热的情感。

园林中要因时、因地、因立意而制宜,以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利用命名、题咏、对联点景点景就是根据园林中的某一景色特点,利用文学艺术手法对园林艺术进行高度概括,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添古朴、典雅的气氛,点出境界,激发人们触景生情,加深人们对园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 苏堤春晓” ,意为春天去苏堤是一年中赏景的最佳时期,加之有诗“ 柳暗花明春正好,春湖雾散分林杪。

何处黄鹂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就把春晨的烟柳、莺啼点出,烟波茫茫、风光秀丽的苏堤的园林艺术特色和意境即刻被人领悟。

借助文物古迹表达意境文物古迹能使人缅怀历史,发人深思,特别是在名胜古迹园林、纪念性园林中,对游人显示出其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园林设计中应研究其历史和特征,加以发扬光大。

如郑州黄河游览区“ 汉霸王城” 遗址,伫立的碑文、相对腾空嘶鸣的战马,使游人追怀往事,产生对刘邦、项羽当年激战的联想。

“ 小中见大” 在意境表达中的应用人们常用“ 小中见大” 来形容中国式园林的艺术效果,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是指通过欣赏具体的园林景观,获得的直接视觉感受和从视觉感受中引起的意境和思绪。

空间的欲扬先抑和建筑的空间对比手法很类似,就是使人在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之前,先经过一段相对闭塞的空间或空间序列。

这样,当主体空间突然展现时,由于强烈的对比而获得扩大空间之感。

苏州留园入口的“ 瓶颈” 虽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由于处理巧妙成了先抑后扬的典型实例。

如拙政园进园先用山石遮挡视线使园景不能一览无余;网师园等进园前先经过几重小院,这是一般常用的手法,皇家园林虽然无需刻意扩大空间感受,但也常利用空间的先抑后扬强化园林的艺术感染力。

如颐和园从仁寿殿后几经周折,忽现湖山塔影都是很成功的实例。

增加空间层次即在人和观赏对景之间增设某种“ 障碍” ,以强化景的深度感。

多数障碍是半隔半透的,如空廊、漏窗、植物、山石等都经常用来起这种作用。

拙政园隔着“ 小飞虹” 桥廊看“ 荷香四面亭” 是很出色的例子,如果没有中间的桥廊,对面亭子就感觉近得多。

园林水池的驳岸常常突出几块山石,伸出一个半岛等也都可以使水面显得更深。

曲折变化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样一段距离,曲折的路比直线的路要长,路长给人的感觉比路短经过的地方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在曲折的路线上能够看到的东西多,而且变化大,实际上是提高了有限空间的利用效率,“ 步移景异”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

更有趣的办法是把景深引到视线达不到的地方,如一弯曲水,源头隐入丛草乱石之中,其上浓荫蔽日,令人难测幽深,虽已到园界人只是不觉。

借园外之景把园外美景通过适当的手法组织到园内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可以把园林的视觉范围扩展到无穷无尽。

颐和园借玉泉山和西山之景,构成了一个完全和大自然一样的广阔园林环境。

寄畅园借景锡山和惠山,只用了三分人工就获得了十分效果,小园也变成了大园。

苏州园林借景条件较差,但也不放过可借的景观,如拙政园远借北寺塔可算是生花之笔。

借景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艺术手法,运用之妙还不仅仅在于扩大空间感,但扩大空间感无疑是借景所能获得的最重要的艺术效果之一。

[18] 缩小景物尺寸空间大小给人的感觉和景物的尺度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特别是人工的建筑及园林建筑小品,在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通常的尺度。

宫殿、神庙等建筑利用夸大的尺寸显示建筑本身的宏伟,而园林则常常缩小建筑的尺寸来提高环境的相对尺度感。

如只有半米宽的小桥与山石结合在一起就显出山石的雄伟之势,若换成现实中正常尺度的桥,同样的山石就可能变得平淡无奇。

当然缩小尺度必须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否则建筑和人的尺度关系就会发生矛盾。

讨论以上几种创作手法所得到的扩大空间感往往是有局限的,有的还是暂时的,而利用审美规律中移情、联想和象征的作用,达到“ 小中见大” 的艺术效果则会更加富有情趣和诗意。

朱光潜先生说“ 欣赏也是一种创造” ,移情和联想都属于创造性的欣赏。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十分注意在规划园林和设计各个局部时要留有充分的余地。

在古典园林后期,特别是文人园林由于过分强调空间的利用率而导致常常忽视这方面。

组成园林的各个要素、各个局部都不应过分强调自身的完整,其不完整部分由其他要素或局部加以补充,从而构成有机的整体。

一般的建筑设计讲求构图的均衡和空间的完整,而对园林建筑来说,构图的均衡和空间的完整不一定是建筑本身,而是在山、水、树木参与构图和围合空间之后实现的均衡和完整。

叠石也容易出现片面追求局部完整的毛病,如不分场合环境,都要立一块主峰或过分炫耀技巧而忽视大关系等等。

实际上叠石在园林中的主要作用是强化地形的塑造,起主峰必须十分慎重,因为在大自然中很少有在近距离能识主峰真面目的情况。

因此,园林中叠石起主峰者多呈大盆景效果而缺少真山水的气势,使欣赏者失去想象的余地。

中国古典园林大规模叠石首推中南海的静谷,其成功的原因是它的立意在谷不在峰,人在园中得到的是置身于深山大壑的感受,而不仅是从外面欣赏一座堆叠的很好看的假山。

为没有实形的要素留有表现的余地没有实形的要素主要是指天、光、云、影、风、月、雨、雪、声、色等,园林中最动人的景观往往要由实形的要素和它们一起构成,问题是如何把这些看来无法把握的因素尽可能按照人的意愿纳入到园景中来。

想利用光影取得好效果就要求在作人工处理之前把光影考虑进去,如月亮在人类生活中是美好的象征,那么利用“ 日月阴晴圆缺” 的自然规律,到园林里赏月就是很优雅的活动。

而阴晴风雨等给园林带来的更是无常的变化和偶然的奇景或特殊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受到比平常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园林要永远期待并迎合这类特殊的良辰美景。

园林的布局疏朗,景物单纯,轮廊起伏分明,植物材料丰富,更有利于从无实形的要素中得到补充。

天光云影最宜于辽阔的水面,因为轮廊分明能使人忽略细节,特别是植物材料本身就有四季变化,开花有香有色,还可招蜂引蝶,窠莺宿燕,在园林实景中是最富生机和变化的要素。

形象要为意境留有余地西方古典园林一般来说形就是意,一座雕塑就看它的形象多么准确,神情多么逼真;一片花坛就看它的图案和颜色多么美妙,修剪的多么精细;一组水景就看它的设计多么神奇和巧妙;园林的总体规划就看它的构图多么完美,规模多么宏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