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驳岸处理手法调研(半)
园林景观驳岸的设计方法

园林景观驳岸的设计方法近年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
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
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
简述园林景观驳岸的设计方法一、园林自然水体的边岸,多数是以石砌驳,以重力保持稳定,防止水土坍坡流失,对池岸基本要求是在外力作用下不推移、倾覆和破坏,因此河驳的设计要经土力计算。
在一般土质、地形条件下,小型河驳可参考图示构造设计,即以深度为准,基础宽度达到其0.45倍。
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公园,池河驳往往不砌出水面,而在水平面以下5~10厘米用乱石为材,其以上用景观石为料(湖石、英石、风化黄石、大型卵石等),以达到既节约又美观的目的。
此时切切注意图示景观石并非机械环绕水面一周,形同锁链,而是断断续续,忽隐忽现地摆布;在坡缓地方,让地面自然延伸入水,不失为一园林美景;在坡陡地方。
在边岸转折之处,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布置景观石,虽由人作,胜似天开,才是师匠杰作。
二、最近有一种新的做法,是设计较平(达l/5-1/6)缓坡,在水位上下线上,或种植耐湿固土地被、水生植物,或布置砾砂卵石,意境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此在市郊几个高尔夫球场可见。
事实上,上海市郊河川交错,只要内不行舟并不筑路,又有几处是石驳连绵?因此这种设想,在市郊自然、生态绿地、公园可考虑,是上策。
即使岩坡有所冲刷坍落,池坡渐趋缓,水土趋平衡,也无大碍而显天然。
这里的关键,一是控制水位,勿使其上下有过大波动;二是在风口上(尤其上海的西北向),在突出的岸矶,在地形转陡处,都要有加固措施。
三、除了石砌驳,还有竹木驳值得考虑。
以树干、毛竹为桩,夯于岸边及摆篱垒土成驳,价廉而富于田园风光。
为持久计,现有以钢砼为芯,外粉仿竹木者代替。
四、与池岸相关者,常见仿自然瀑布溢水,自丘而下,由此产生一个设计水平面高出地下水位,且要在填(松)土上解决边岸池底渗漏水问题。
此时有几种方案可供参考:1、于填土造丘之前,构造钢砼支承梁柱,填土后再筑池岸底板。
干货!景观设计之驳岸处理的方法!

水是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古典园林中人们很早就形成了“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的观点,现代园林中水景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景观驳岸作为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并且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敏感带,驳岸的处理对于滨水区的生态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水景的效果是否独到或是否人性化。
驳岸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多样,怎样合理处理其与水体、周边环境的关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美的表达,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驳岸设计的美。
驳岸处理主要分为规则驳岸和不规则驳岸(一)规则驳岸立体驳岸这种驳岸一般用在水面和陆地的平面差距很大或水面涨落高差较大的水域或者因建筑面积受限没有充分的空间而不得不建的驳岸。
一般采用木平台或混凝土堆砌的平台。
(二)不规则驳岸不规则驳岸中,则具体分为阶梯入水驳岸、砌石驳岸、生态驳岸、复合式驳岸和自然式驳岸。
1.阶梯入水驳岸满足游人亲水需求,是有互动性的景观。
要求驳岸(池岸)尽可能贴近水面,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最佳,水质要有较高要求。
2.砌石驳岸砌石驳岸是园林工程中最为主要的护岸形式3.生态驳岸生态驳岸采用软式稳定法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挡土墙的硬式河岸,其恢复后具有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
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4.复合驳岸多采用在居住区和公园内5.自然式驳岸适当运用块石、鹅卵石、木桩等营造一个岸线曲折,岸坡起伏的状态,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景观呆板、僵硬,使其趋于自然,实现生物多样性。
有更多艺术考研问题及内部资料可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亚当设计研究中心留言咨询即可,我们有专业老师进行回复。
以上是景观设计之驳岸处理的相关内容,南昌亚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淀,旗下两大设计品牌——“亚当设计手绘”“亚当设计软件”主要以“设计手绘·考研快题·方案设计·室内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建筑规划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设计软件”为教学目标的专业培训机构,现有师大瑶湖校区、南大前湖校区及农大下罗校区。
园林景观——浅谈水体驳岸处理方法

浅谈水体驳岸处理方法摘要:我们在设计中应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随着人们对环境关系的认识的日益提高,对环境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因此园林生态已成为整体园林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水体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它的生态性依然重要,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园林建筑也要体现它的“绿色”将之建为绿色建筑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要。
关键词:水体驳岸;绿色;自然景观;园林艺术一、水体驳岸设计的指导思想水体驳岸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的供游憩,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人的活动则又构成了社区活动的主要最佳景观。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体现人们的文明程度,而更重要的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使之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
力求在一定时间内尽量满足人们对环境的不同需求。
我们在设计中应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随着人们对环境关系的认识的日益提高,对环境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因此园林生态已成为整体园林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水体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它的生态性依然重要,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园林建筑也要体现它的“绿色”将之建为绿色建筑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要。
二、水体驳岸设计的原则城市水体建设应以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反映地方文化及体现开放、发展的时代精神为规划设计的基本点,立足山水园林文化的特征创造具有时代感的、生态的和文化的景观。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把握以下原则:1、坚持生态化原则。
把握人与自然的设计主题,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使之具有很高的园林艺术观赏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的融合。
2、坚持自然化原则。
造园方式上要依地就势,追求自然古朴,体现野趣。
既要考虑到工程的要求,又要考虑景观和生态的要求,不能简单的把园林设计搬到水边,要依照地形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搬到水边来,要依照地形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3、坚持整体性原则。
把城市使水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段相互衔接、呼应,各具特色,联成整体。
颐和园景观调研报告

颐和园景观调研报告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是一座中国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次调研旨在对颐和园的景观进行详细了解,并对其管理和保护情况进行评估。
一、景区概况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89公顷,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园内拥有湖泊、山川、建筑、植被等多样化的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万寿山、昆明湖和长廊。
园内建筑以古代中式建筑为主,结合了山川水域,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二、景区管理颐和园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管理,负责景区的维护、保护和营销工作。
管理部门注重景区的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定期对园内的建筑进行修复和保养工作,确保园区的整洁和安全运营。
三、景区保护为了保护颐和园的园林景观和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对游客数量进行限制,采用预约制度,以保证游客数量在可控范围内。
其次,园区设置了相应的保护设施,如围栏、警示牌等,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环境。
此外,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倡文明游览,不损坏植被和建筑物。
四、景区亮点颐和园的景点繁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长廊。
长廊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连续画廊,绘制了许多著名的中国传统古画,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精髓。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古建筑,如万寿山的宝塔和庙宇,以及昆明湖上的船屋等。
五、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颐和园,建议管理部门加强对游客参观的引导和引导,确保游客的行为不损害园区的景观和文化遗产。
此外,可以考虑增加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让游客更加了解和欣赏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另外,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通过技术支持和专家指导,提升景区的管理和保护水平。
六、总结通过对颐和园的调研,我们发现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管理部门注重景区的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来保护园区。
然而,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游客行为不文明等。
颐和园调研报告分析

颐和园调研报告分析调研目的:通过颐和园了解园林布局的要素,造景手法,空间的对比关系,植物配置,一级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其中的诗情画意的古典传说。
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报春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默写设计手法和意境儿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林,也是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集历代皇家园林及传统做预案艺术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圆林。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院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大戏台等都是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处处蕴含着造园造景之精华。
昆明湖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谁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及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扰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
由士气个卷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
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之。
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
长廊在颐和园循万寿山南沿昆明湖北岸构筑。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濂、秋水、清遥四座重瞻八角攒尖亭。
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全长728米,共273间。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分析课件

手法八:高低错落
和蜿蜒曲折相联系的是高低错落, 两者都体现于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之中, 蜿蜒曲折主要是从平面的角度来看,高 低错落则主要是从竖向的角度来看,许 多园林实物也多依靠地形的起伏来增添 自然情趣,特别是北方的皇家苑囿,其 自然地形的变化山前,随 山势变化呈前低后 高形式,以爬山廊 连接各建筑,既有 丰富的层次变化, 又参差错落,从而 打破了对称布局所 带来的严肃气氛。
桃花源记–MIHO美术馆
设计理念
MIHO美术馆的立意来源于贝先生“自然与建筑的融合”理念。 他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景观:有一座山,有一个
谷,躲在云雾中的建筑看不出……由于他具有很深的中国 古典文化造诣,所以贝先生引用了中国晋代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表达了该设计的立意。当他提到桃花源时,深谙 中国传统文化的业主马上就联想到了典型的中国古代景观, 有山坡、峡谷,周围云雾缭绕,建筑掩映在森林之中若隐 若现的场景。 建筑师描绘的画卷和业主的梦想达成了共识,文学和艺术的 深远内涵共同渗透到MIHO美术馆的建设工程之中。
手法三:庭园理水
某些建筑群,其布局基本保持轴线对称
或比较严整方正的形式,面对这种情况,如 何在水面的处理上不恰当的强调自由曲折, 便可能与建筑环境格格不入,为了求得统一 协调,往往以人工开凿的较小、较规则的水 池来点缀庭院空间,反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效 果,只要环境允许,即使局部的地方比较曲 折,甚至完全用山石作为驳岸而呈现自由曲 折的形式,也每每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颐和园佛香阁
手法五:主从与重点
有意识的以轴线对 称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 组织空间院落,从而形 成一种气势,以烘托出 起到控制全园作用的制 高点。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
位于万寿山正中的佛香阁,体量高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驳岸处理手法调研
班级:景园0902
组员:邱义山张仁达李庭佘峥何晶朱晓婷
在颐和园内,水贯穿全园。
昆明湖、后溪河,即前湖后湖,在颐和园的景观营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园灵动的因素。
一个好的水体景观设计,在驳岸处理上必定是成功的。
颐和园的驳岸设计引起了我们小组极大的关注,我们便针对颐和园内的驳岸处理手法进行了本次的调研活动。
联系相关专业知识,总结归纳出颐和园内的六类驳岸处理手法。
一、堆石法。
在颐和园内,可以看到很多地段的驳岸采用了
堆石塑造的方法。
以形状各异的青石、太湖石等空间堆叠,营造出高低错落、棱角分明、能够提供一定休憩功能的硬质驳岸景观,并在道路的转折处,以抬高堆石的方式强调节点。
同时,堆石驳岸与部分地段山体形成对比,表现出硬朗的驳岸形态。
二、 堆石搭配植物法。
这种手法是以堆石与植物相搭配的形
式塑造出驳岸的轮廓线。
这种处理手法一方面削弱了单一堆石法的单调性和尖锐性,使驳岸更富于变化,更加趋向自然,为游人提供一个舒适、亲切的休憩空间;另一方面,植物与堆石相掩映,堆石在藏与露中增添了几分活泼之气。
三、 植物法。
纯粹用植物创造出野趣横生的柔和驳岸曲线,
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芦苇以及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
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含蓄水源;另一方面,植物减弱了驳岸的确定性,使湖体轮廓处于可伸缩变化的状态。
值得提出注意的是,随着植物的生长,驳岸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最佳景观状态很难一直保持,甚至是负面地破坏景观效果。
四、石砌法。
这种驳岸处理手法是用规整的石块以整齐的
形式砌筑出立式驳岸。
它能在实景与倒影之间增加一个视觉层次,同时,这种立式形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面积,拓宽水面。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处理手法更加的人工化,驳岸在材质上创造的是庄重、肃穆之感,缺
乏趣味性。
五、建筑法。
这种方法是直接以建筑物的某一个立面作为
驳岸。
建筑入水一方面能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建立横纵对比,形成竖向景观与横向景观的交叉辉映;另一方面,建筑物实体倒影在水面,水波灵动,颇具水乡之感,折线状的建筑物底面分隔水面,创造出富有变化的水岸
线。
(本应附大船坞那儿的照片,我没有)
六、桥梁法。
用桥梁作为分割水域的要素,在水域之间创
造虚驳岸。
把并未完全封闭的桥梁结构当做驳岸的一
种,是因为以桥梁为界限,完整的水域被打破,桥梁扮
演的便是两片水域的驳岸。
正如上文提到的,这种驳岸
处理手法创造的是虚空间,能够增强水面上的虚实对比;同时,隔而不断的驳岸形式使水的尽头藏而不显,增加了空间的神秘感及趣味性。
总结:
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水体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而且,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敏感带,驳岸的处理对于滨水区的生态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驳岸必须结合所在具体环境的艺术风格、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材料特性、种植特色以及施工方法、技术经济要求来选择其建筑结构形式,在实用、经济的前提下注意外形的美观,使其与周围景色相协调,设计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