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建筑特点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这其中包括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形式,成为了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
以下是对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一些介绍。
一、苗族建筑苗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独特、精美绝伦。
苗族建筑主要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常常选用花岗石、青石、板岩等坚硬材料做柱子和基础,屋面则选用茅草、竹子、木头等材料覆盖。
苗族房屋通常分为三层:一层是柴火房,主要用来存放柴火和粮食;二层是居住区,一般是家庭居住和储物的地方,这里通常设有起居室、卧室、过门厅等;三层又称为“鼓楼”,是苗族建筑中最独特的部分。
鼓楼是苗族人用来打鼓、舞蹈、举办仪式的场所,经常也被用来作为家庭活动的地方。
鼓楼的造型常常精美瑰丽,体现苗族优美的艺术风格。
侗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侗族房屋通常以四合院为主,四面有房屋环绕,中央是小院子。
侗族房屋的门和窗通常都是木雕或石雕,形式美观大方,雕刻内容通常表现吉祥如意的意象。
侗族房屋的房梁多采用冰山石来制作,横屋梁采用大桶木,形成了独特的木构房屋结构。
这种房屋结构在当地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且在抵御地震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优势。
土家族建筑通常以青石石墙、石头地台为主,建筑在山地上十分适宜。
土家族房屋通常采用“三开间一进深”的屋式,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美观。
土家族建筑的主要特色是墙上或地台上的画境和题诗。
画境和题诗通常表现农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寓意深厚、意蕴丰富。
土家族建筑的这种特色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表现。
仡佬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特殊的一种。
仡佬族居住地多在山区,他们的房屋多以竹木为材料,结构独特之处在于其屋顶是用竹帘挂置而成的,再加上细长的木条,形成了独特的造型。
仡佬族房屋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分有几层,而是有多个房间,通常在一个大房子里有几户人家居住。
总结: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具有很多特色,这些特色无不体现出这些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精致的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融合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祖先智慧的结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苗族建筑与民居的特色进行论述。
一、山水相依的建筑布局苗族建筑注重与山水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常常选择附近水系交错、地势平坦、风水宜人的地方。
苗族民居通常建在山坡或山脚下,这样的布局既方便了生活,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卷。
苗族建筑的主楼通常建在一定高度的地面上,以便俯瞰周围的高山、流水和居民区。
同时,二楼的阳台和庭院也是苗族建筑的特色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美景、聊天休闲。
二、木结构与壮丽屋顶苗族建筑讲究木材的选择与运用。
在建筑结构上,苗族民居通常采用木质框架结构,木梁、木柱等构件牢固耐用。
苗族建筑的屋顶则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苗族的屋顶通常采用坡顶或屋脊形式,屋顶的覆盖材料多为青瓦或草茅,使得整体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壮丽的风貌。
屋顶上通常还会装饰各式各样的雕刻,如苗族图腾、花纹等,这些装饰使得建筑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三、彩绘与壁饰的艺术表达苗族建筑注重细节设计,尤其在屋内壁面的装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苗族民居通常采用壁画、雕刻等方式进行装饰。
壁画描绘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寓意深远。
同时,苗族还善于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装饰,如竹子、稻草等,这些材料不仅美观,还富有生态环保的特点。
苗族的壁饰设计丰富多样,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都别具一格,每一处壁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舞台与集会的多功能用途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是拥有独特的舞台和集会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仅是用来展示苗族传统舞蹈和文化表演的地方,同时也是苗族人民商议重大事务、举办集体庆祝活动的场所。
苗族的舞台多半建在民居的庭院中央或贴近居民区,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大量人群的空间,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交流、互动和团结的平台。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
以下是其建筑特色的介绍。
建筑风格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完全是由木材、土坯、石灰等天然材料制成,体现了“自然,环保,可持续”等现代建筑的理念。
寨子内部由斜坡式排布的多层楼房组成。
线条流畅,飞檐翘角,雕刻精致,整个苗寨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又与环境和谐相融。
窑洞房苗族窑洞居住形式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窑洞房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一大特色。
窑洞是人类利用天然石灰岩进行居住的独特形式,既保温又采光,还非常适合岩居人类的特殊习性。
窑洞房的外形一般为长方形,开口朝南,门前有小平台可以晾晒物品或种花种菜。
木结构建筑西江千户苗寨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其一大特色。
在寨子内部,每个院落里都有高大的天井式门廊,悬挂着苗族手艺人制作的老虎、龙、麒麟、凤凰等雕刻精细的木门头。
门廊的内侧有一条透明的甬道,进入甬道便是主体建筑——飞檐翘角的建筑,每栋建筑都有庭院结构,各别楼房之间用飞檐半遮盖,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苗族传统建筑学的构造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苗族民居风格。
彩绘装饰苗族的彩绘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壁画王国”。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中也保存了大量彩绘装饰,丰富而细腻的图案和色彩相互映衬,展现出苗族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彩绘多以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为主题,形象逼真,颜色鲜艳。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窑洞房、木结构建筑以及彩绘装饰,全部体现了苗族的生活和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蕴含了苗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苗族建筑特点1. 纵横交错的结构: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挂篮搭建,以木柱、木梁和木板相互扣接而成。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结构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坡屋顶的设计: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呈坡形,一般是由精心选料的青瓦覆盖。
坡屋顶能够有效排水,并在雨季和雪季为建筑提供保护。
此外,屋顶还被用作堆放农作物和其他物品的场所,充分利用了空间。
3. 彩绘和雕刻的装饰:苗族民居的外立面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有时还会绘制苗族人物、花鸟等图案。
这些装饰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紧密连接的村落布局:苗族民居多集中于山区,村庄布局紧密,房屋相互依托,形成村寨群落。
村落内的房屋之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以方便人们来往。
这种布局不仅带来了交流和便利,还强化了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苗族建筑的文化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苗族民居建筑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竹子等,并采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施工方法,如雕刻、绘画等。
这一传统使得苗族人民不仅注重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 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居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等装饰元素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社会交流与合作:苗族建筑的集中布局和村寨群落形成,鼓励了苗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村落布局不仅便于人们之间的互访互助,还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集体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苗族侗族建筑分析报告

苗族侗族建筑分析报告苗族是中国汉民族以外的人民中最早形成历史传统的一个民族,苗族人口众多,人口超过1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苗族的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基本单位。
对苗族建筑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苗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地理环境。
苗族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苗族建筑一般采用三块属于苗族自己的石头(称“三大石碑”)做正门的门楼。
门楼上方通常还建有几座“飞檐式”的防兽防止灵蛇飞入。
苗族的住宅多为木质结构的楼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山寨”。
花山寨是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也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花山寨建筑呈封闭式,多为半坡屋顶,修建在山体中部。
寨内多为三合院式结构,庭院内有花坛和草坪,绿树环绕,犹如一个小型的花园。
寨子外部多有城墙,寨子的外形宛如一个小型的山头,因此被称为“花山寨”。
花山寨的建筑布局十分精密,寨中每户人家的房屋相连,并且共用一面墙,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
寨子内部有多个街巷,街巷之间通常有门联,寨子的布局很有规律。
寨子的建筑多为两层,一层是底层,用来居住和储存物品,二层多为堂层,主要用于招待客人和举办集会。
寨子的外观多为红色,富有鲜艳的色彩。
苗族的建筑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要,还体现出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
苗族人民在建筑中注重保护和利用环境资源,多采用本地材料,建筑也很注重安全和耐用性。
总之,苗族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智慧。
苗族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传承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历史。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贵州千户苗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千户苗寨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顺势而为。
这并非是随意之举,而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山地地形复杂,但苗寨的建筑却巧妙地融入其中,与山峦、溪流、树木相得益彰。
这种布局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从建筑材料来看,千户苗寨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
木材在当地丰富易得,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保温性能。
苗族人民善于运用传统的木工技艺,将木材加工成各种构件,如梁柱、门窗、栏杆等。
这些构件不仅实用,而且往往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苗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走进千户苗寨,你会被那独特的吊脚楼所吸引。
吊脚楼是苗寨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一般分为三层。
底层用于存放杂物、饲养家禽;中层是居住空间,设有堂屋、卧室、厨房等;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晾晒衣物。
吊脚楼的设计十分巧妙,其底层架空的部分可以有效地防潮防虫,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苗寨建筑的屋顶也颇具特色。
屋顶通常采用小青瓦铺设,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屋脊上常常装饰着各种造型的鸟、兽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观性,还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建筑的外观上,千户苗寨的建筑色彩较为朴素。
以原木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白色的墙壁,给人一种简洁而古朴的感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建筑缺乏装饰。
门窗、栏杆等部位常常会涂上鲜艳的色彩,或者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使得整个建筑在朴素中透露出一丝活泼。
千户苗寨的建筑布局也有着独特的规律。
它们通常沿着山势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了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群落。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通风采光,还方便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苗寨中,狭窄的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
路旁的溪流潺潺流淌,为整个寨子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苗族建筑形式总结

苗族建筑形式总结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
苗族建筑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本文将总结苗族建筑的形式特点,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1. 形式特点苗族建筑形式独具特色,融合了优美的建筑艺术和实用性,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以下是苗族建筑的形式特点。
1.1 石木结构苗族建筑以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
石头被用于建造基础、台阶和墙体,木材则用于梁柱、屋顶等部分。
这种石木结构不仅能使建筑物更加坚固耐用,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自然风格。
1.2 突出屋顶苗族建筑的屋顶大多呈翘角状,即向上翘起,并且通常覆盖着花瓦。
翘角形状的屋顶不仅起到防雨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花瓦的运用则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装饰性和立体感。
1.3 特色木构件苗族建筑中常见的特色木构件有飞檐、剪裱和雕花等。
飞檐是指屋檐的翻出部分,常常呈曲线状,并悬挂着彩色的装饰物。
剪裱是用木材制作的装饰板,常见于建筑的窗户和门廊。
雕花则是苗族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以花卉、动物等为主题,精细而独特。
1.4 彩绘装饰苗族建筑的外墙和室内常常涂有彩绘装饰。
彩绘的内容丰富多样,常常描绘了苗族的神话传说、农耕生活和自然景观。
彩绘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华丽和艺术性,还展示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
2. 建筑类型苗族建筑可以分为宗祠、堡寨和民居三个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
2.1 宗祠宗祠是苗族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用于祭祖和举办族内活动。
宗祠多为独立的建筑群,在城区和村庄中都可以见到。
宗祠的形式常常是多层的楼阁式建筑,以石块和木材搭建而成,外观豪华而庄重。
宗祠的屋顶常常是多重的飞檐式结构,装饰着精美的剪裱和雕花。
宗祠内部的彩绘装饰丰富多彩,墙上悬挂着祖先的画像和家族的牌位。
2.2 堡寨堡寨是苗族人民居住和生产的地方,具有防御和聚居功能。
苗族的堡寨分为大堡寨和小堡寨两种,大堡寨是由若干个小堡寨组成的大型社区。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民居建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苗族民居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建筑风格,还彰显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民居的特点和魅力。
苗族民居被称为“吊脚楼”,这是由于建筑的支撑柱子很高,使得整个建筑仿佛漂浮在空中。
苗族民居常常建在山坡上,以便利水、通风和防守,同时也为了躲避洪水和野兽的侵袭。
吊脚楼的木质结构非常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建造。
苗族人民对于吊脚楼的建造非常讲究,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苗族民居通常由三层或四层组成,每层都有特定的用途。
底层是用来养动物和储物的地方,二层是起居的空间,三层是用于睡觉和存放粮食的地方。
有些富裕的苗族家庭还会有四层,第四层通常是用来储存家族的重要物品和纪念品。
各层之间有楼梯和走廊相连接,方便人们在不同楼层之间移动。
苗族民居的外观也非常独特。
建筑的外墙常常漆成鲜艳的彩色,用来表示家庭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苗族人民喜欢在民居的门口悬挂装饰物,如鸟笼、风铃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同时,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是用瓦片盖起来,以防止雨水渗透。
屋顶的形状顶多将筒子状,这是因为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希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除了外观特点,苗族民居的内部布局也非常注重细节。
民居内部的装饰主要以木雕、壁画和刺绣为主,展示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
同时,苗族民居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是火塘。
火塘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心,人们在火塘旁边进行烹饪、取暖和家庭聚会。
火塘被视为家庭的象征,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温暖。
苗族民居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作为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吊脚楼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当今的现代社会,苗族人民依然保持着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传承。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苗族人民自豪的象征。
总结起来,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繁复的结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的建筑特点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建筑。
建筑正是民族文化、科学技术、人文地理、地域风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阶段点的综合载体。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894万的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本文主要考察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类型、居住方式,以及在苗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吊脚楼。
一、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
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其居住和建筑自然相应地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文化特征;居住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房屋建筑特点与类型。
1、简单易筑、就地取材。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苗族长期隐居深山,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滞后,多少年来与众多新建筑手段和新材料使用较少关联。
苗家起屋盖房,并不雇佣专业工程施工队,而是由房主聘请某个有经验的匠师牵头,亲友邻里共助的传统形式。
前头的匠师,苗家称为掌墨师傅,那些得到“真传”有过硬“法术”,能与神沟通有“神性”的师傅最受欢迎。
这些人并非专职,平时无木工活的时候,还是和所有苗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
起屋盖房的时间一般选在秋后某个吉日,此时一方面是农闲,另一方面亦是秋后经济稍宽裕之时。
其他参与帮忙者不计报酬,只要有较好的酒饭招待即可,体现了一家有事众手相帮的淳朴亲情乡情。
建造时大量选用山区最易得到的竹木石料,采用轻巧灵活的木穿斗构架体系,就地取材简单易筑、又便于在经济条件更好时扩建续建,可以说是一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又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选择。
2、住居山上、因地制宜。
苗族农民是由黄河流域大规模迁徙至长江流域,继而又大规模迁徙至大西南山区。
在那里,他们得到了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在漫长的时光、严酷的条件下,整个苗族得以繁衍发展。
在崇山峻岭中,一小片平坦的盆地、坝子或河谷都必须首先用于种植赖以生存的农作物。
据山结寨、住居山上是既智慧又必然的选择。
苗寨最常见的干栏式半边楼正是这种特定条件下创造的建筑精华。
除了悬崖峭壁,各种坡度的山地均可建造,既无需动用过多的土石方,又能获得较大的建筑密度。
3、利用空间,满足基本功能需求。
居住在平川地区的农民,在宅地的选择上较少受到限制,一般正房向阳为主人住房,两侧偏房可从容安排厕、厨、库房和牲畜棚屋等,并可围何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然而,居住在深山陡坡的苗民却难有此优越的条件开辟大小院落,只能依靠立体发展来解决居住生活、粮食农具贮存、饲养家禽牲畜等生活必需。
此所谓挑吊结合、多层空间、借天不借地。
一般底层以牲畜棚和贮存空间为主,二层为主要居住层,较为干爽通风的阁楼则作为谷仓,较之院落式农宅,其节约用地的优点不言而喻。
在多坡少地的苗寨,这种巧妙的安排正是苗民在艰难条件下的智慧创举。
二、苗族房屋建筑的类型
1、杈杈房、茅屋
杈杈房、茅屋是苗族保留的最原始住居,分布在迄今汽车很难到达的偏远闭塞地带,这种简陋的茅草屋,颇有原始木结构架的遗风。
只用几根带杈的大树枝捆绑搭盖成骨架,上铺茅屋作顶,四壁枝条或竹编缚扎,也有以石块在下土坯在上为墙的。
一般不设窗洞,门也极低矮,低头弓腰方可出入。
住茅屋的苗民大多数是因为贫困,特别是那些住在边远大山深处的苗民,至今还没有脱贫。
然而也不尽然,改革开放以来,有相当一部分苗民渐渐富裕,电视机,现代家居甚至皮沙发一应俱全,他们坚守茅屋居住,有些是一种“不显富”的理念使然。
认为住居高大堂皇显示富有,会招来外人盘剥或偷抢,甚至找来杀身之祸,千万要谨慎。
这是一种历史上被人欺压避祸心理在住居上的直接反映,并非不可理解。
2、瓦屋
瓦屋无论在建筑结构上或建材选择上均较茅屋进了一大步,是一种受汉族建筑影响而采取的地居形式,多分布在民族杂居区或临近汉族聚居区附近。
例如在镇远、施秉一带多仿江西“一颗印”式住居型制,印层结合布置的。
其渊源是这一带苗民的祖籍多在江西,因而传承了江西印子房的传统型制与手法。
此外还有仿常见汉式住居的,一字排开三至五间,中为堂屋,两边是卧室及火塘间。
牲畜房、厕所与主房分开。
亦有完全仿汉族三合院、四合院建宅的。
3、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除了悬崖以外,它可以利用宅前路、宅后路或宅前后路的不同安排和陡坎的高低变化,可以在较缓的坡地甚至很陡峭的山地上顺势而建,并不受地形过多的束缚。
半干栏式建筑
的基本结构是穿斗木构架由于木材有一定的韧性,可以承受一定的形变,较之砖石结构体系,抗地震等外力破坏的能提高了许多,而且木构架承重体系与外墙围护结构各司其职、明确分工互不影响,在受外力破坏时可以“墙倒屋不塌”。
这类型制不仅在我国西南地区常见,亦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非洲地区,是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是在彼此隔绝情况下殊途同归的创造。
其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防御野兽攻击,防止地气潮湿以获得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苗族干栏式建筑最具特色而又量大面广的是半干栏式建筑即俗称“半边楼”,其型制之完整,做工之精细,变化之灵活,分布之集中都是其他民族地区罕见的。
半边楼底层通常用于副业生产贮存,如饲养牲畜、放置杂物。
二层是住居的最主要部分,生活起居及部分生产活动均在该层进行,通常包括作为进户通道的外廊、设有美人靠的退堂、堂屋、卧室、贮藏、过间等。
半边楼的第三层是贮物空间,由于半边楼大都没有院落,除底层可以存放部分农具柴草之外,只能向上发展,充分利用阁楼作贮物空间。
苗族另一种主要的干栏式建筑是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最有特色的民族建筑形式,主要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凯里、雷山、台江、剑河、榕江、丹寨等县市的大部分地区。
吊脚楼有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
半吊脚的屋基分两极,靠山一边为平房,前为吊脚,吊脚这层不住人,而作为存放柴草或牲畜圈之用。
吊脚基上铺楼板与靠山这边的地基高度一致。
如果大门朝山,吊脚的下面不加栏杆;若大门背山,则从侧面加栏杆转到大门。
大门背山的吊脚楼视野较开阔,空气较清新、舒适。
吊脚楼的房架、板壁、楼枕等多用杉木。
有些缺瓦的地方可用杉木皮盖房顶。
全吊脚楼建在斜坡处,不挖地基,在靠山处挖一水平线为准,往下则依地势高低而决定柱的长短。
楼房为两层,大门朝山,以正中一间为堂屋,其余各间布置基本与平房相同。
吊脚地方可敞空,也可利用稍平处堆放柴草。
吊脚楼依山建筑,形式美观、大方,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性能,这种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地民族的智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