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咏月诗文》4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最新课件-苏轼咏月诗文4 精品

苏轼咏月 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 者 简 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 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 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 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 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 笔记《东坡志林》,仅84字的写 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 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⒍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⒎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水调歌头
苏 轼
文体知识:
1、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 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 “倚声填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 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 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 “片”也叫“遍”或“阙",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2、小序:,是交待了写作 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 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 者 简 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 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 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 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 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 笔记《东坡志林》,仅84字的写 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 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⒍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⒎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水调歌头
苏 轼
文体知识:
1、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 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 “倚声填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 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 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 “片”也叫“遍”或“阙",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2、小序:,是交待了写作 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 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 北师大版

三、品味景物的画面美
月光如积水空明—— 月光皎洁清澈
竹柏影子 在月光中像水中藻荇一样清晰可见
达标测评
1.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 家、 书画 家、是 豪放 词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是 唐宋八大 家 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
了《范滂传》,很感慨范滂为国家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当时苏轼就在身边,十岁 的他便对母亲说:“将来长大我也做一个 像范滂一样的人,母亲大人你会同意么?” 可见,苏轼从小便“奋厉有当世志”。
有如此志向的苏轼,真的愿意做一个闲人么?
苏轼的“闲人”是一种豁达的自嘲, 在这份自嘲里其实是一种怀才不遇的
悲伤。
苏轼在黄州被监控的生活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 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 露了对新政的不满。所以在神 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 一关就是4个月。由于宋朝有 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才免于一 死,但被贬“无为与”黄写州出了团苏练轼孤。独的心境
苏轼的政治抱负
在苏轼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母亲读
pāng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 大家” 之一。
一 读准字音
jiě
解衣欲睡
lè suì
无与为乐
者 遂至承天寺
qǐn
怀民亦未寝 荇bǎi 交
zǎo xìng
藻、
横
shǎo
héng
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本课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 突围》。
苏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苏轼咏月诗文《水调歌头》课件1 北师大版.pptx

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
定州。
•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
(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
儋县)。
•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19
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 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 之时。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 【达旦】早晨;白天 • 【不胜】经受不住。 •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
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 【但愿】但:只。 •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13
苏轼的思绪是如何变化的? 14
留在人间 恐宫高寒 欲上天宫 把酒问天
上阕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 在词中有何作用?(结构、内容两方面 考虑)
• 结构上形成过渡,内容上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 实,以及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15
苏轼的思绪是如何变化的? 16
美好祝愿 自我排解 对月怨恨 思念弟弟
下阕
17
中秋词自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清·胡仔《若溪渔隐 业话后集》
18
•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
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
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 深。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作用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领起全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何,我今停杯一 问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什么?为何无眠?”
这几句直接写月,“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 夜已深。 夜已深了,官场的失意和对亲人的思念,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梳理结构
上阙
对月饮酒,在天上与 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
对月怀人,抒发对离 别之人的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 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十、写作特色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 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 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 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 愿、无限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创作背景
作用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领起全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何,我今停杯一 问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什么?为何无眠?”
这几句直接写月,“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 夜已深。 夜已深了,官场的失意和对亲人的思念,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梳理结构
上阙
对月饮酒,在天上与 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
对月怀人,抒发对离 别之人的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 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十、写作特色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 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 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 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 愿、无限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创作背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苏轼咏月诗文《水调歌头》课件1北师大版

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 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 之时。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 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 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 有过于此者也。” 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 文章,他就欢乐终日。
传》
——林语堂《苏东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一字和仲,号 , 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 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 就,与他的父亲 、弟 苏辙 弟 苏洵 合称“三苏”,均 在“ ”之列。 唐宋八大家
你所不知道的苏轼和《水调歌头》
苏轼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的词不是用来唱的,而是用来供人阅读的。
写作背景:
子大丙 由醉辰 。,中 作秋 此, 篇欢 ,饮 兼达 怀旦 ,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当时苏轼41岁, 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和他 弟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 情抑郁不欢,时值中秋苏轼作词怀之。
苏轼的思绪是如何变化的?
上 阕
把 酒 问 天 欲 上 天 宫
恐 宫 高 寒
留 在 人 间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达旦】早晨;白天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 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在苏轼之前,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在苏轼《水调 歌头》之后,宋代中秋词大量出现小序。 受苏轼《水调歌头》的影响,宋代中秋词中使用最多 的词调就是《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确立了宋代中秋词的主题和审美 风格。
中秋咏月诗三首PPT课件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
❖ 诗意: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 会有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 赏析:这两句富含哲理,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人 的悲欢离合,说明人月无常,人的悲欢离合同月 的阴晴圆缺一样,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
22.09.2020
1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 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 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 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 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 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 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 本诗题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9/22/2020
3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22/20204来自 赏析▪ 领会诗歌的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 雪,一片洁白。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终于适应 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夜深, 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普天之 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 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 不同的。
9/22/2020
8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品析
▪ 抒情。但诗人不用直接的方式,而 用疑问的口吻,明明是自己在对月 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 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 蕴藉深沉。
9/22/2020
9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
❖ 诗意: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 会有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 赏析:这两句富含哲理,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人 的悲欢离合,说明人月无常,人的悲欢离合同月 的阴晴圆缺一样,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
22.09.2020
1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 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 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 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 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 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 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 本诗题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9/22/2020
3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22/20204来自 赏析▪ 领会诗歌的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 雪,一片洁白。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终于适应 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夜深, 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普天之 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 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 不同的。
9/22/2020
8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品析
▪ 抒情。但诗人不用直接的方式,而 用疑问的口吻,明明是自己在对月 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 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 蕴藉深沉。
9/22/2020
9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课《苏轼咏月诗文》ppt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借对赤壁月夜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同时, 通过对明月的描绘,也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以梦为引子,通过对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 之情。其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句,以明月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和哀 思,令人动容。
苏轼文学成就及影响
苏轼在诗、词、散文等 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 奔放、清新、自然著称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 文以载道”,注重文学 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 。
他的文学创作对于推动 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2
无为而治
苏轼在诗词中提倡顺应自 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 ”的思想精髓。
超脱物欲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物 质利益的超脱和对精神自 由的追求,体现了道家“ 超脱物欲”的人生境界。
苏轼诗词中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关怀
苏轼在诗词中关注人的命运、情 感和内心世界,体现了深厚的人
文关怀精神。
审美追求
苏轼独特审美视角与情感表达
独特审美视角
苏轼以豪放的笔触、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调来描绘月景和抒发情感。他不受 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来观察自然和人生。
情感表达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多种情感。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和思 考。他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他的情感 表达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苏轼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这首词借对赤壁月夜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同时, 通过对明月的描绘,也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以梦为引子,通过对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 之情。其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句,以明月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和哀 思,令人动容。
苏轼文学成就及影响
苏轼在诗、词、散文等 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 奔放、清新、自然著称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 文以载道”,注重文学 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 。
他的文学创作对于推动 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2
无为而治
苏轼在诗词中提倡顺应自 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 ”的思想精髓。
超脱物欲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物 质利益的超脱和对精神自 由的追求,体现了道家“ 超脱物欲”的人生境界。
苏轼诗词中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关怀
苏轼在诗词中关注人的命运、情 感和内心世界,体现了深厚的人
文关怀精神。
审美追求
苏轼独特审美视角与情感表达
独特审美视角
苏轼以豪放的笔触、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调来描绘月景和抒发情感。他不受 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来观察自然和人生。
情感表达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多种情感。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和思 考。他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他的情感 表达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苏轼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 苏轼咏月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下册语文课件

12/12/2021
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
体会 情感: (tǐhuì)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biǎodá)了作者的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
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2/12/2021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xīnqíng)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chōngmǎn)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 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2/12/2021
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翻译 下列句子 (fānyì)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shǎo yǒu)像我们这样的闲 人罢了。
•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 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12/12/2021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
老师的评价:
“闲人”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 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迫成为投 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上风月化解内心的 孤独与苦闷,实在(shízài)可悲!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 出了名利是非场,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 赏这绝色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
找出作者笔下的景物,体味 (tǐwèi)作者寄托的情感。
月光→思家乡(jiāxiāng) 念亲朋
邀志同道合友 享恬淡优美景
竹柏→ 君子 高洁 坚强
志趣高洁 笑人生
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
体会 情感: (tǐhuì)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biǎodá)了作者的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
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2/12/2021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xīnqíng)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chōngmǎn)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 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2/12/2021
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翻译 下列句子 (fānyì)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shǎo yǒu)像我们这样的闲 人罢了。
•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 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12/12/2021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
老师的评价:
“闲人”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 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迫成为投 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上风月化解内心的 孤独与苦闷,实在(shízài)可悲!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 出了名利是非场,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 赏这绝色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
找出作者笔下的景物,体味 (tǐwèi)作者寄托的情感。
月光→思家乡(jiāxiāng) 念亲朋
邀志同道合友 享恬淡优美景
竹柏→ 君子 高洁 坚强
志趣高洁 笑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下列蓝字注音:
1、宫阙 2 、琼楼玉宇 3、朱阁 4、绮户 5、无眠 6、婵娟
qūe
qióng
gé qǐ
mián Chán juān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 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 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 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 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 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 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 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 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 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 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 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 要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 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 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苏轼咏月 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 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 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 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 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 笔记《东坡志林》,仅84字的写 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 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 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 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
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写月诗词拓展:
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⒉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⒋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 要的心愿?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 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 苏轼屡受打击后的徘徊困惑心态。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 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 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 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 话的含义?
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 者怎样的情绪?
赏析
❖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 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 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 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乐观
空灵、皎洁 潇洒、达观
水调歌头
苏轼
文体知识:
1、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 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 “倚声填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 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 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 “片”也叫“遍”或“阙",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பைடு நூலகம்
2、小序:,是交待了写作 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 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 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 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 “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 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 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 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总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 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 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 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