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实验
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混凝土拌合物在不同配合比、养护条件下的强度,为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配比设计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水泥、砂、石子、水、外加剂等。
2. 实验仪器:混凝土立方体试模、压力机、电子秤、搅拌机等。
3. 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设计要求,计算各配合比所需材料用量。
(2)将水泥、砂、石子等材料按比例称量,搅拌均匀。
(3)将搅拌好的混凝土拌合物倒入试模中,振动密实。
(4)将试模置于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
(5)养护至规定龄期后,取出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6)记录试验数据,分析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以下各龄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1d龄期:C15强度为10.5MPa,C20强度为14.8MPa,C25强度为19.2MPa,C30强度为24.6MPa。
- 3d龄期:C15强度为16.3MPa,C20强度为21.7MPa,C25强度为27.8MPa,C30强度为35.2MPa。
- 7d龄期:C15强度为21.9MPa,C20强度为29.5MPa,C25强度为38.1MPa,C30强度为48.3MPa。
- 28d龄期:C15强度为30.6MPa,C20强度为40.3MPa,C25强度为51.9MPa,C30强度为63.4MPa。
2. 结果分析(1)混凝土强度随龄期增长而提高,且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1d龄期强度增长较快,28d龄期强度达到最大值。
(2)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强度存在差异,水胶比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大。
水胶比越小,混凝土强度越高。
(3)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有促进作用,但需根据具体外加剂类型和掺量进行调整。
(4)养护条件对混凝土强度有较大影响,适宜的养护条件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强度。
四、结论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符合实际工程需求,为混凝土配比设计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2.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工程特点、环境条件和设计要求,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养护措施。
混凝土预实验

混凝土预实验
混凝土预实验是指在混凝土施工前进行的一系列试验,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性和混凝土强度的预测值。
这些试验通常由混凝土生产商或建筑承包商进行,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预实验通常包括以下试验:
1. 水泥试验:包括水泥标准稠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强度等试验。
2. 骨料试验:包括骨料的粒度分析、吸水率、密度、含泥量等试验。
3. 水试验:包括水的PH值、溶解物质含量、浑浊度等试验。
4. 混凝土试验:包括混凝土的坍落度、压缩强度、抗拉强度、弯曲强度等试验。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中各组分的比例,以及混凝土的强度预测值。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混凝土施工前的设计和计算,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混凝土的强度不符合预测值,可以通过调整配合比或施工工艺来改善混凝土的质量。
因此,混凝土预实验对于确保混凝土质量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混凝土成型实验报告

混凝土成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混凝土的成型过程,了解混凝土在成型过程中的物理性质和工艺要求。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混凝土成型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骨料、粗骨料、掺合料等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人工石料,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拌合、浇筑、振实、养护等步骤。
在混凝土实验中,成型是混凝土工艺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水泥
•砂
•碎石
•水
•搅拌机
•试模具
•振动台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1.将水泥、砂、碎石按照设计配合比称量好。
2.将混合物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拌合,保证混合均匀。
3.准备好试模具,将混凝土倒入模具中并用振动台进行振实处理。
4.等混凝土凝固后,取出样品进行养护。
五、实验注意事项
1.配合比的准确性对混凝土强度至关重要,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比。
2.搅拌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混凝土早期硬化。
3.振实时应控制振动时间和力度,以避免产生气孔。
4.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应及时进行保湿,保证混凝土的正常养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操作,成功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混凝土样品。
经检测,样品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密实性良好。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混凝土成型工艺的理解,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实用经验。
七、结论
本实验通过混凝土的成型过程,深入探讨了混凝土的物理性质和工艺要求,为后续混凝土工程提供了有益参考。
掌握了混凝土成型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为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混凝土实验

坍塌度(又称坍落度)大说明混凝土的水灰比大,相对的强度会有所降低!要求坍塌度一定的情况下可掺适量减水剂控制水灰比强度会提高!在建筑上测混凝土的稠浓(干稀)的坍落度的测试方法:用一个上口100mm、下口200mm、高300mm喇叭状的塌落度桶,灌入混凝土后捣实,然后拔起桶,混凝土因自重产生塌落现象,用桶高(300mm)减去塌落后混凝土最高点的高度,称为塌落度.如果差值为10mm,则塌落度为10。
一、坍落度试验1)先用湿布抹湿坍落筒,铁锹,拌和板等用具。
坍落筒为上口直径100mm,下口直径200mm,高300mm,呈喇叭状。
坍落度试验图册(2张)2)按配合比称量材料:先称取水泥和砂并倒在拌和板上搅拌均匀,在称出石子一起拌和。
将料堆的中心扒开,倒入所需水的一半,仔细拌和均匀后,再倒入剩余的水,继续拌和至均匀。
拌和时间大约4-5MIN。
3)将坍落筒放于不吸水的刚性平板上,漏斗放在坍落筒上,脚踩踏板,拌和物分三层装入筒内,每层装填的高度约占筒高的三分之一。
每层用捣棒沿螺旋线由边缘至中心插捣25次,不得冲击。
各次插捣应在界面上均匀分布。
插捣筒边混凝土时,捣棒可以稍稍倾斜。
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其他两层时,应插透本层并插入下层约20mm~30mm。
4)装填结束后,用镘刀刮去多余的拌和物,并抹平筒口,清除筒底周围的混凝土。
随即立即提起坍落筒,提筒在5-10s内完成,并使混凝土不受横向及扭力作用。
从开始装料到提出坍落度筒整个过程应在150s内完成。
5)将坍落筒放在锥体混凝土试样一旁,筒顶平放一个朝向拌和物的直尺,用钢尺量出直尺底面到试样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即为该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精确值1mm,结果修约至最接近的5mm。
当混凝土试件的一侧发生崩坍或一边剪切破坏,则应重新取样另测。
如果第二次仍发生上述情况,则表示该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应记录。
6)当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大于220mm时,用刚尺测量混凝土扩展后最终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在这两个直径之差小于50mm的条件下,用其算术品平均值作为坍落扩展度值,否则,此次试验无效。
混凝土实验流程

混凝土实验流程1. 研究目标本实验旨在研究混凝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等关键指标。
2. 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 水泥- 砂子- 石子- 水- 混凝土搅拌机- 混凝土模具- 压力机- 混凝土试验仪器(如压力计、温度计)3. 实验步骤3.1 混凝土配合比确定1. 根据实验要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2. 按照配合比中各组分的比例准备所需材料。
3.2 混合材料1. 将水泥、砂子和石子按照配合比的比例放入混凝土搅拌机中。
2. 开始搅拌,确保材料均匀混合,直至形成均一的混凝土糊状物。
3.3 混凝土制备1. 将混凝土糊状物倒入混凝土模具中。
2. 使用振动器或手工轻轻震动混凝土模具,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空洞和气泡。
3.4 养护1. 将混凝土模具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2.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养护的时间设定。
3.5 试验1. 将养护完毕的混凝土试样从模具中取出。
2. 使用压力机对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
4. 实验数据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对混凝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可以通过绘制曲线、计算指标等方式,得出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关键参数。
5.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关于混凝土性能的结论,并对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进行总结和改进建议。
以上是混凝土实验流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实验的进行提供一定的指导。
具体实验细节和安全注意事项请参考相关实验操作手册。
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混凝土变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混凝土变形测量的仪器设备操作技巧。
3. 分析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是研究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验原理如下:1. 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形状,作为变形测量的基准。
2. 在结构上设置测点,通过测量测点的位移,计算结构变形量。
3. 分析变形数据,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全站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变形量。
2. 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变形量。
3. 水准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高程变化。
4. 应变计: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变化。
5. 水泥混凝土试件:用于模拟混凝土结构的受力过程。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搭建实验平台,确保实验环境稳定。
将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成标准尺寸,进行养护。
2. 测量原始尺寸和形状: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形状,记录数据。
3. 设置测点:在混凝土结构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测点,保证测点分布均匀。
4. 测量变形量:使用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测量测点的位移,计算结构变形量。
5. 测量应变变化:使用应变计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变化,分析结构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混凝土结构的变形量和应变变化数据。
2. 分析:(1)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判断结构的稳定性。
(2)分析应变变化与变形量的关系,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3)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变形数据,分析影响混凝土结构变形的因素。
六、实验结论1. 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会发生变形,变形量与受力程度和结构形式有关。
2. 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3. 通过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混凝土实验步骤

混凝土实验步骤
目标
本实验旨在探究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了解混凝土在不同条件下
的性能表现。
实验材料
- 水泥
- 砂子
- 石子
- 混凝土搅拌机
- 混凝土模具
- 混凝土振捣器
- 混凝土试验机
实验步骤
1. 准备材料:按照设计要求准备所需的水泥、砂子和石子。
2. 混合材料:将适量的水泥、砂子和石子放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直至均匀。
3. 添加水:逐渐加入适量的水,同时继续搅拌,直至混凝土变
得湿润但不过于稀薄。
4. 模具制备:将混凝土模具放置在平整的工作台上,并涂抹一
层薄油以防止混凝土粘附。
5. 填充模具:将混凝土倒入模具中,用铲子轻轻敲击模具以排
除空气泡。
6. 敲击振捣:将装有混凝土的模具放置在振捣器上,用振捣器
进行敲击振动,以排除混凝土中的空气泡。
7. 养护:将模具中的混凝土放置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养护,一般需要养护7天以上。
8. 试验:养护结束后,将混凝土试样取出,进行强度测试、抗
压测试等相关试验。
实验注意事项
-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水泥、砂子和石子的比例,以
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
- 混凝土模具要选用平整、无损坏的模具,以确保混凝土试样
的准确性。
- 敲击振捣要均匀、适度,过度振捣会导致混凝土分层和空隙。
- 混凝土养护过程中要注意恒温恒湿的环境,以促进混凝土的
强度发展。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可以制备出一定强度和性能的混凝土,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测试,以评估其性能表现。
混凝土加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变形性能,通过加载实验来评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抗压强度是指混凝土在受到垂直压力时抵抗破坏的能力。
实验采用压力机对混凝土试件进行加载,通过观察试件的破坏形态和测量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变形性能。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水泥、砂、石子、水、外加剂等。
2. 实验设备:混凝土搅拌机、试模、压力试验机、钢尺、量筒、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混凝土拌制:按照配合比要求,将水泥、砂、石子、水、外加剂等材料按照比例称量,放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2. 模板制作: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倒入试模中,采用振动棒进行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
3. 养护:将试模放入养护室,按照养护要求进行养护。
4. 加载实验:将养护好的试件放入压力试验机,按照实验规程进行加载,直至试件破坏。
5. 数据记录:记录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和破坏形态等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土抗压强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结果如下:试件编号 | 抗压强度(MPa)-------- | --------1 | 30.52 | 32.23 | 29.84 | 31.55 | 33.1平均抗压强度为31.4 MPa。
2. 混凝土变形性能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从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混凝土在加载初期,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表明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弹性性能。
随着加载的进行,应力与应变逐渐偏离线性关系,表明混凝土开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当应力达到峰值时,应变迅速增加,表明混凝土进入破坏阶段。
3. 混凝土破坏形态根据实验观察,混凝土的破坏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1)裂缝发展:在加载过程中,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裂缝逐渐扩展,最终导致试件破坏。
(2)剪切破坏:混凝土在加载过程中,由于剪切应力过大,导致试件发生剪切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高闻泽
院校学号: 140001203051
学习中心: 大连学习中心
层次: 专升本(高起专或专升本)
专业: 土木工程
实验一:混凝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混凝土的技术性质与成型养护方法;
2、掌握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测定与评定方法;
3、通过检验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掌握有关强度的评定方法。
二、配合比信息:
1.基本设计指标
(1)设计强度等级C30
(2)设计砼坍落度30—50mm
2.原材料
(1)水泥:种类复合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32、5Mpa
(2)砂子:种类河砂细度模数2、6
(3)石子:种类碎石粒级5-31、5mm连续级配
(4)水: 饮用水
3.配合比:(kg/m3)
三、实验内容:
第1部分: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测定与评价
1、实验仪器、设备:电子称;量筒;塌落度筒;拌铲;小铲;捣棒(直径16mm、长600mm,端部呈半球形的捣棒);拌与板;金属底板等。
2、实验数据及结果
第2部分: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1、实验仪器、设备: 标准试模:150mm×150mm; 振动台;压力试验机:测量精度为±1%,试件破坏荷载应大于压力机全量程的20%且小于压力机全量程的80%;压力试验机控制面板、标准养护室(温度20℃±2℃,相对湿度不低于95%)。
2、实验数据及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
(1)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就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就是如何判定的?
答:满足设计要求。
实验要求混凝土拌合物的塔落度30-50mm,而此次实验结果中塔落度为40mm,符合要求;捣棒在已坍落的拌合物锥体侧面轻轻敲打,锥体逐渐下沉表示粘聚性良好;坍落度筒提起后仅有少量稀浆从底部析出表示保水性良好。
(2)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就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就是如何判定的?
答:满足设计要求。
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分别为31、7MPa、38、4MPa、38、7MPa,因31、7与38、4的差值大于38、4的15%,因此把最大值最小值一并舍除,取38、4MPa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38、4MPa大于38、2MPa,因此所测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实验二: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应变、挠度及裂缝等参数的测定,熟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的一般过程及其特征,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进一步学习常规的结构实验仪器的选择与使用操作方法,培养实验
基本技能。
3、掌握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达方法,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基本信息:
1.基本设计指标
(1)简支梁的截面尺寸150mm *200mm
(2)简支梁的截面配筋(正截面) 2φ8、,;2HRB355 14
2.材料
(1)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2)钢筋强度等级HRB335
三、实验内容:
第1部分:实验中每级荷载下记录的数据
注:起裂荷载为裂缝开始出现裂缝时所加荷载的数值。
第2部分:每级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值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
(1)根据试验梁材料的实测强度及几何尺寸,计算得到该梁正截面能承受最大荷载为90、2kN,与实验实测值相比相差多少?
最大荷载C30混凝土,fc=14、3N/mm² ,α1=1 ,HRB335钢筋,fy=300N/mm²环境取为一类,保护层厚度取为20mm界限的相对受压区为δ=0、55,取αs=45mm,h0 =200-45=155mm,M=1、0x14、3x150x155x0、55x(1-0、5x0、55) =132、574KN、m 与实验相比较132、6-90、2=42、4 KN、m 因此实验略大于计算值
实验三:静定桁架实验
一、实验目的:1、掌握杆件应力—应变关系与桁架的受力特点。
2、对桁架节点位移、支座沉降与杆件内力测量,以及对测量结果处理分析,掌握静力非破坏实验实验基本过程。
3、结合实际工程,对桁架工作性能作出分析与评定。
二、实验数据记录:
桁架数据表格
三、实验内容:
第1部分:记录试验微应变值与下弦杆百分表的读数,并完成表格
第2部分:记录试验微应变值与下弦杆百分表的读数,并完成表格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
1、将第一部分中内力结果与桁架理论值对比,分析其误差产生的原因?
由于理论计算的数值均略大于实测值,可能的原因如下:实际的桁架结点由于约束的情况受实验影响较大,并非都为理想的铰接点,因此部分结点可以传递弯矩,而实际的桁架轴线也未必都通过铰的中心,且荷载与支座反力的作用位置也可能有所偏差,所以实际的内力值要与理论值有误差。
2、通过试验总结出桁架上、下弦杆与腹杆受力特点,若将实验桁架腹杆反向布置,对比一下两者优劣。
当承受竖向向下荷载时,上弦受压,下弦、腹杆受拉。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得出,反向布置之后,腹杆由之前的受拉变为受压,但就是受力的大小不变。
据此为避免压杆失稳,实验中布置的桁架形式更优越,受力更合理,更能发挥材料的作用。
实验四: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1、了解动力参数的测量原理。
2、掌握传感器、仪器及使用方法。
3.通过振动衰减波形求出系统的固有频率与阻尼比。
二、实验设备信息:
1、设备与仪器
2、简支梁的基本数据
三、实验内容:
根据公式:(1)1d f T =
、(2)1 2i i d A t n A t nT ζπ≈+()ln ()
计算上述表格中的频率与阻
尼比,填写到上表中。
i A t ()为第i 个波形的波峰幅值,i d A t nT +()为第i+n 个波形的波峰幅值。
四、问题讨论:
1、 在实验中拾振器的选择依据就是什么?使用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最为关心的技术指标为:灵敏度、频率范围与量程。
(1)灵敏度:土木工程与超大型机械结构的振动在1~100ms-2左右,可选300~30pC/ms-2的加速度传感器;
(2)频率:土木工程一般就是低频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频率响应范围可选择0、2~1kHz;
(3)传感器的横向比要小,以尽可能减小横向扰动对测量频率的影响;
使用注意事项:量程范围:调整量程范围,使实验数据达到较好的信噪比。
调整原则:不要使仪器过载,也不要使得信号过小。
2、什么就是自由振动法?
在实验中采用初位移或初速度的突卸或突加载的方法,使结构受一冲击荷载作用而产生自由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