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及现场调查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6、特殊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 (1)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 定义:密闭空间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 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性作业的有 限空间。
• 分类:无需许可密闭空间、需许可密闭空间
• 密闭空间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问题:缺氧窒息,急性职业中 毒
第6页/共38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3)缺乏安全防护设备和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4)自然环境因素 (5)环境污染因素
• 第四大类:社会和经济环境因素 • 随着社会和近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社会和经济环境因素在
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劳动者在保护自己的健康时,培养、保持健全的 心理、精神状态,非常重要。
项目检测过程是就是对监测对象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 “定量”识别的过程。
第10页/共38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4)职业健康监护方面 • 健康监护结果是验证与判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重要指标 • (5)职业病诊断方面
先决条件,职业接触史的判断 • (6)职业卫生监督方面
首要问题,只有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后, 才可依法作出正确的监督结论
第11页/共38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及原则 •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从因到果的原理、类推原理、从量变到
质变的原理。 •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全面识别的原则、主次分明的原则、定
性与定量的原则。
第12页/共38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事求是地向主管行政部门申报,接受主管行政部门的监督。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一、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泥尘、石棉尘、金属尘、有机粉尘等)。
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如机械性噪声与振动、电磁性噪声与振动、流动性噪声与振动等)、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劳动过度心理和生理紧张;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良体位和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劳动工具。
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二、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划分。
该办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可分为以下10大类:①粉尘类。
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②放射性物质类。
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③化学物质类。
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等。
职业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及现场调查[002]
![职业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及现场调查[002]](https://img.taocdn.com/s3/m/123e4edcdaef5ef7bb0d3c19.png)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搜集整理。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下载职业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及现场调查王耀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基本任务之一。
把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来的过程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其目的在于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
来源。
存在形式、存在浓度(强度)危害程度等,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劳动者健康监护以及研究应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控制措施等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识别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灵魂”,是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
下面就通过机械制造、焊接工艺、表面处理三大行业的现场调查,以提高对这三大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能力。
机械制造机械制造是各种工业的基础,机械制造水平是国家工业化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机械制造工业涉及范围广泛,飞机、轮船、机车、汽车、各种类型机床、纺织机械、发动机以及五金机械等等的制造统称为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的基本生产过程概括为铸造、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和装配等生产工序,见图1:图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从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图可看出表面处理和焊接工艺也属于其中,由于这两个行业的特殊性,下面将另行阐述,在此不再复述。
一.铸造(一)铸造基本工艺。
见图2.图2 铸造工艺流程铸造用砂(型砂)品种很多,常用的是石英砂、黄砂,其次为长石以及少量的云母、铁的氧化物、硫化物和碱金属氧化物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表1. 铸造生产工序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三)几种特种铸造工艺1.压力铸造,是将液态金属在一定压力下快速注入铸型,并在压力下冷却凝固获得铸件的方法基本工艺流程如图3图3压力铸造工艺流程2.离心铸造,是将液态金属浇入旋转的铸型中,在离心作用下成型,凝固的铸造方法。
基本工艺流程见图4图4离心铸造工艺流程离心铸造主要用于生产空心旋转体零件如铸管、铜套、双金属华东轴承等。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内容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内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确保工作环境对工作者的健康没有危害。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暴露于特定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而导致的疾病,如尘肺病、噪声聋、职业性皮肤病等。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查和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和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基础工作。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工作场所的实地调查和环境监测来确定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工作场所的工作过程、物质使用情况、操作方式等,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
环境监测则是通过仪器设备对工作场所的空气、噪声、辐射等因素进行测量和监测,以确定它们是否超过国家标准和规定。
二、评估和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水平评估和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水平是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核心任务。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浓度、暴露时间和工作者的暴露方式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具体的方法包括空气浓度测量、生物监测和工艺监测等。
空气浓度测量是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来确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特定危害物质的浓度。
生物监测是通过采集工作者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来检测和评估他们的体内危害物质暴露水平。
工艺监测是通过对工作过程和操作环节的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工作者的暴露情况。
三、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健康监护是指对工作者进行定期体检和健康评估,以及对职业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健康监护的主要目的是及早发现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及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具体的健康监护工作包括对工作者的体检、生物监测、职业病病例报告和诊断等。
职业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工作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验结果等来进行。
四、职业病防治和改善工作环境职业病防治和改善工作环境是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最终目标。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和改善工作环境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经验法、类比法、检查表法、资料复用法、工程分析法、实测法和理论推算法等。
事实上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扬长避短,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经验法经验法是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自身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工作场所的识别。
优点是简便易行。
缺点是识别准确性受评价人员知识面、经验和资料的限制,易出现遗漏和偏差。
为弥补上述不足,可采用召开专家座谈会的方式交流意见、集思广益,使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结果更加全面、可靠。
类比法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资料进行类推的识别方法。
采用此法时,应重点关注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① 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包括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辅材料、产品结构等;②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相似性,包括有害因素产生途径、浓度(强度)与防护措施等;③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地理条件等。
类比法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最常用的识别方法。
优点是通过对类比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和实际检测后,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直观定性和定量描述。
缺点是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因可能存在的生产规模、工艺路线、生产设备等差别,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的差异。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评价项目多数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很难在本地找到理想的类比对象。
为此倡议成立全国性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专业协会,利用因特网技术,建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专业网站”。
实行会员制,把每个单位完成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资料分类上传,建立“类比资料数据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完全相同的类比对象是十分难找的。
因此在进行类比定量识别时,应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与卫生防护特征、生产管理以及其他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依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依据一、任务名称解读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是指针对职工在工作环境中可能遭受的职业病危害,通过系统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的过程。
需要依据一些主要的依据来进行准确辨识,以确保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音、振动、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高低温、高压、低温、高湿度、低湿度、气压变化等。
这些因素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化学物质(包括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粉尘、气体和蒸汽等。
这些因素通过吸入、食入或经皮肤接触进入职工体内,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有害生物和其他有害生物等。
职工在工作环境中可能遭受病原微生物感染、虫咬、蛇咬等生物性危害。
4.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工作态度等。
这些因素会对职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职业病发生。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该标准是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用于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编码。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过程中,可以根据此标准确定所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和代码。
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作业环境制定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指导。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时,可以参考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分析和判断。
3. 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通过对工作现场的调查和监测,可以获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际存在情况和浓度水平。
这些数据是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实验室分析或现场监测仪器获取。
4.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报告是对工作场所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的结果。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中,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能够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
识别和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保障职工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介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现场监测法、生物学检测法和物化学检测法等。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问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较低、数据易于处理等优点。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问卷设计,例如对不同的职业人群进行不同的调查,或者针对不同的病因展开调查等。
问卷调查法的缺点是,数据来源于被调查者自己的报告,可能存在记忆偏差、信息缺失等问题,数据的客观性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在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时,需要进行数据质量评估,并结合其他的数据来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现场监测法现场监测法是指在现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对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能够准确地反映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对有效地控制危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现场监测方法包括空气采样、噪声监测、射线监测、振动监测等。
就例如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分析过程中,通过抽样测试、样品测定等方法,利用专业设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根据标准要求进行监测、定量和分析,以解决现场操作环境中的问题。
而且,现场监测和定量测定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生物学检测法生物学检测法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的生物标志物,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非破坏性、信息量大等优点。
常用的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血液检测、尿液检测、毛发检测等。
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体中对职业危害物质的反应,来进行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
在操作中,需要先确定合适的检测生物标志物,并确保所选标志物与职业危害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

加强培训和教育, 提高员工对职业危 害因素的认知和自 我保护意识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 业,避免因操作不当 导致职业危害。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职业病或职业 相关疾病,采取相应措 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记录职业卫生相关信 息,为预防和控制职 业危害提供依据。
健康监护:定期 对员工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 职业病隐患
职业病报告制度: 建立职业病报告 机制,确保及时 上报和处理职业 病情况
业健康档案
监测目的:及时发现和预防职 业危害,保障员工健康
监测内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 浓度、噪音、振动等
监测方法:定期检测、在线监 测、个体监测等
检测仪器:气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培训内容:介绍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及防范措施 培训方式: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 培训周期:定期进行,确保员工掌握最新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和防范技能
评价标准:根据职业 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暴露程度和防护措施 等因素进行评价
指标:包括危害因 素的性质、浓度、 暴露时间、防护措 施等
评价方法:可以采 用定性、半定量或 定量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根据评 价结果确定职业危 害因素的等级和优 先控制顺序
收集职业危害因素相关资料 进行现场调查与检测 确定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分布 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
档案管理:建立 员工健康档案, 记录员工健康状 况和职业病情况
培训教育:加强 员工职业病防治 知识和技能的培 训,提高员工自 我保护意识
定期对职业危害因 素进行监测和评估, 确保预防措施的有 效性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 制,对预防措施的 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和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搜集整理。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下载职业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及现场调查王耀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基本任务之一。
把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来的过程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其目的在于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
来源。
存在形式、存在浓度(强度)危害程度等,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劳动者健康监护以及研究应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控制措施等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识别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灵魂”,是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
下面就通过机械制造、焊接工艺、表面处理三大行业的现场调查,以提高对这三大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能力。
机械制造机械制造是各种工业的基础,机械制造水平是国家工业化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机械制造工业涉及范围广泛,飞机、轮船、机车、汽车、各种类型机床、纺织机械、发动机以及五金机械等等的制造统称为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的基本生产过程概括为铸造、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和装配等生产工序,见图1:图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从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图可看出表面处理和焊接工艺也属于其中,由于这两个行业的特殊性,下面将另行阐述,在此不再复述。
一.铸造(一)铸造基本工艺。
见图2.图2 铸造工艺流程铸造用砂(型砂)品种很多,常用的是石英砂、黄砂,其次为长石以及少量的云母、铁的氧化物、硫化物和碱金属氧化物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三)几种特种铸造工艺1.压力铸造,是将液态金属在一定压力下快速注入铸型,并在压力下冷却凝固获得铸件的方法基本工艺流程如图3图3压力铸造工艺流程2.离心铸造,是将液态金属浇入旋转的铸型中,在离心作用下成型,凝固的铸造方法。
基本工艺流程见图4图4离心铸造工艺流程离心铸造主要用于生产空心旋转体零件如铸管、铜套、双金属华东轴承等。
3.熔模铸造,是依赖可熔性的模样造整体型壳,一般是制造蜡模,将蜡模修正后焊在蜡制浇注系统上,即得到蜡模组。
然后把蜡模组浸入用水玻璃和石英粉配制的涂料中,硬化结壳,再溶化蜡模而流出型壳,形成铸型型腔。
为排除型壳中残余挥发物,提高型壳强度,还需将其放在850-950摄氏度的炉内焙烧。
焙烧好的型壳置于铁箱中,周围填以干砂,制成砂箱,然后进行浇注。
熔模铸造工艺流程见图5图5熔模铸造工艺流程熔模铸造主要用于制造熔点高,形状复杂及难以加工的小型碳钢和合金钢铸件。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特种铸造工艺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同上述铸造工艺。
此外,在熔模铸造过程中还存在松香、石蜡等有机物高温氧化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等。
二.鍜压鍜压是鍜造和冲压的总称。
鍜压时对坯料施加外力,使坯料产生部分或全部的塑性复形,从而获得鍜件的加工方法。
一. 鍜压基本工艺鍜压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见图6.图6.锻压生产工艺流程典型的粉末锻造工艺流程见图7图7典型的粉末锻造工艺流程(二) 锻压常用设备1. 加热设备粉末锻造主要有反射炉、燃烧炉和电加热炉三类。
其中燃烧炉包括燃煤工业窑炉、煤气炉和燃油炉,电加热炉包括电阻炉、盐浴炉、接触加热和感应加热炉等。
2.锻压设备主要有空气锤,切边压力机、热模锻压力机、螺旋压力机、摩擦压力机、冲压、剪床等。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噪声和振动,脉冲噪声是锻压工序中危害最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高温和热辐射,加热炉温度高达1200摄氏度,锻件温度也在500-800摄氏度之间3.生产性粉尘,锻造炉、锻锤工序中加料、出炉、锻造过程中可产生金属粉尘、煤尘和炉渣尘等,尤以燃煤工业窑炉污染较为严重。
4.毒物,燃烧炉可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三.热处理热处理工艺主要是使金属零件在不改变外形的条件下,改变金属的性质(硬度、韧性、弹性、导电性等),达到工艺上所要求的性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热处理包括正火、淬火、退火、回火和渗碳等基本过程。
热处理工艺很多,在此主要介绍普通热处理。
(一)普通热处理工艺,见图8.图8.普通热处理工艺流程(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有毒气体机械零件的热处理工序要用品种繁多的辅助材料如酸、碱、金属盐、硝盐等。
如用氯化钡作加热介质,会产生氯化钡烟尘;氯化工艺过程中有大量氨气排放于车间空气中;在渗碳、氰化等工艺过程式与那个氰化盐(亚铁氰化钾),会产生氰化物;盐浴炉中熔融的硝盐与工件的油污作用产生氮氧化物。
此外,热处理过程中常使用甲醇、乙醇、丙醇、丁烷、丙酮、及汽油等有机溶剂。
2.高温与热辐射机械零件的正火、退火、渗碳、淬火等热处理工序都是在高温下进行的,车间内各种加热炉、盐溶槽和被加热的工件都是热源。
3.高频电磁场利用高频电炉进行热处理时,可产生高频电磁场职业危害。
4.噪声与振动多数热处理车间噪声强度超标现象较为多见。
四.机械加工机械加工是利用各种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的车、创、钻、磨、洗等冷加工(又称金加工、金属切削)。
这是常见的一般机械加工,此外,还有特种机械加工,是指物理化学加工、电加工和复合加工的方法,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和激光加工等典型的特种加工方法。
电解加工、液体喷射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相对危害较小。
五.机械装配根据产品设计技术要求,将零件或部件进行配合和连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过程,称为装配。
机械装配是机器制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包括装配、调整、检验和试验等工序。
机械装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其他工艺有关,如需使用焊接的,则存在电焊职业病危害,如需使用涂装工艺,则存在涂装工艺的职业病危害,都可在相关的内容中阐述,在此,不再复述。
焊接工艺目前常用焊接工艺有手工电弧焊、氩弧焊、等离子焊以及二氧化碳保护焊。
要了解焊接工艺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首先要熟悉焊条的组成。
焊条有焊芯和药皮组成,焊芯的主要成分为钢,另外尚含有微量的碳、锰、硅、鉻、镍以及硫和磷等化学元素。
焊条药皮一般有7种以上原料配成。
根据药皮组份可分为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两种。
酸性焊条药皮涂料主要含氧化铁、氧化锰、和氧化钛等化合物。
酸性焊条只适宜用于焊接低碳钢和不重要结构钢。
碱性焊条药皮成分中不含铁或锰等氧化物,而大理石(CaCO3)和萤石(CaF2)含量较多,碱性焊条适用于焊接大多数的合金钢。
几种常用的焊接工艺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见表3从表3种看出,无论哪一种焊接工艺,共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紫外线、电焊烟尘、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与高温等六种。
不同的是手工电弧焊中的臭氧与一氧化碳产生量较小;氩弧焊焊接时的主要有害气体是臭氧和氮氧化物;等电子焊由于弧区温度高达10000摄氏度以上,所产生光辐射的强度均较手工电弧焊、氩弧焊为高;二氧化碳保护焊在焊接时一氧化碳产生量较前几种要大,臭氧的产生量较氩弧焊低。
关于高温因素问题,一般手工电焊电弧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以上,局部操作位存在高温危害而等离子焊电弧温度超过10000摄氏度,局部操作位不仅是高温且热辐射明显。
既然有高温危害因素存在,电焊作业算不算高温作业?对此,曾经做过界定,凡是专业电焊作业(或车间)例如造船厂等,可以划为高温作业,不是专业的或流动的电焊作业不属高温作业。
关于电焊烟尘问题,电焊烟尘是一种无机性烟尘,属于金属氧化物凝聚所成的气溶胶,一般来说电焊时不存在铁氧化物、锰氧化物、鉻和镍氧化物,这些金属氧化物都凝聚成为电焊烟尘。
关于锰的问题,一般酸性焊条的含锰量高于碱性焊条,或者在焊接锰钢时空气中二氧化锰浓度较高。
因此在评价手工电弧焊工受二氧化锰危害时,应进行具体分析。
关于鉻和镍的问题,一般碳素钢焊条中不含鉻和镍,只有在使用奥氏体不锈钢焊条焊接时在电弧高温下可氧化产生氧化鉻(主要为二氧化鉻和三氧化鉻)以及氧化镍(为氧化镍和五氧化二镍)。
关于氟化氢的问题,只有在使用碱性焊条时,可产生氟化氢。
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是一门既古老,又处于迅速发展的传统技术,广泛用于各行各业。
传统涂漆工艺带来的职业性苯中毒问题和电镀工艺带来的职业性鉻鼻病、职业性皮肤病等一直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表面处理技术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电镀以及涂料和涂料等二个方面方法。
一.电镀(一)镀前工件表面处理1.磨光磨光磨料可分为天然矿物料或人工制造料两大类。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磨光过程中产生的磨光粉尘,其粉尘的危害程度决定于所选磨料的种类,如石英砂游离SiO2含量最高,危害性最大;磨光机及磨光过程产生的噪声与振动。
2.抛光抛光多在抛光机上进行。
抛光过程中要使用抛光膏,常用的抛光膏的化学成分及用途见表5.表5 常用抛光膏的化学成分及用途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抛光机及抛光过程产生噪声与振动,抛光过程中产生的抛光粉尘相对较少,但皮肤直接接触抛光膏可能产生一定的刺激与腐蚀作用,特别是绿抛光膏,因含有氧化鉻,对皮肤有腐蚀和过敏作用。
3.除油4.浸蚀常用的浸蚀剂有硫酸、盐酸、硝酸、磷酸、酪酐、氢氟酸、氢氧化钠等,此外,还需加入一定量的缓蚀剂,如硫化动物蛋白、皂荚浸出液、二邻甲苯硫脲、硫脲、尿素、六亚甲基四胺以及氯化亚锡等。
主要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硫酸、盐酸、硝酸、磷酸、酪酐、氢氟酸雾;噪声;电化学浸蚀还可产生极低频电磁场。
(二)镀锌1.氰化物镀锌,根据电镀液含氰量的高低,分为高氰镀锌,中氰镀锌,和低氰镀锌三种。
主要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剧毒的氰化物蒸汽和氢氧化钠雾。
2.锌酸盐镀锌,主要成分是氧化锌,溶液中加少量表面活性物质作为添加剂以提高阴极极化,有时还添加适量光亮剂和综合剂,以改善溶液和镀层性能。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氢氧化钠、碳酸钠、三乙醇胺。
3.氯化纳镀锌,电镀液主要有氯化锌、氯化铵、氨三乙酸、聚乙二醇、洗涤剂等组成。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氯化锌、氯化铵、氨三乙酸4.硫酸盐镀锌硫酸盐镀锌溶液主要有硫酸锌、硫酸钠、氯化铵、硫酸铝和硼酸组成。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硫酸锌、硫酸钠、氯化铵、硫酸铝。
5.钝化处理(1)钝化工艺流程图8 镀锌钝化工艺流程钝化液配方为鉻酸酐、硝酸、硫酸、磷酸等,黑色钝化时需用硫酸铜和硝酸银。
出光液配方为硝酸、氢氟酸、盐酸、双氧水等。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各种高浓度的酸雾,特别鉻酸雾和鉻酸溶液。
钝化设备可产生噪声与振动,干燥设备可产生高温和热辐射。
(三)镀铜1.氰化物镀铜氰化物镀铜以电解铜作阳极,一般工艺温度为50摄氏度至60摄氏度。
镀液主要成分是铜氰鉻合离子和游离氰化物等。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氢氰酸气体2.酸性硫酸盐镀铜。
镀液主要有硫酸铜、硫酸和数种表面活性剂组成。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电镀液蒸发产生的硫酸雾。
(四)镀镍镀镍溶液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电镀暗镀镍液、半光亮镀镍液、光亮镀镍液和特殊要求的镀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