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皮内针是一种特殊的注射技术,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真皮层,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性高:皮内针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真皮层,避免了药物在皮肤表面的丢失和在皮肤下组织的扩散,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
2. 敏感性好:由于皮内针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真皮层,可以在早期对一些疾病进行敏感性检测,如结核病、淋巴结肿大等。
3. 不留疤痕:皮内针的针头非常细小,注射过程中对皮肤的损伤非常小,因此注射后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
根据皮内针的优势,可以将其运用于一些特定的病种,如以下几个方面:
1. 皮肤疾病:例如鱼鳞病、带状疱疹等,皮内针注射可以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3. 免疫系统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皮内针注射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作,减少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皮内针的运用前景也非常广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疫苗传递:皮内针可以提高疫苗的效果,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未来可以在更多的疫苗接种中使用。
2. 肿瘤治疗:皮内针可以实现有效的药物输送和部位定位,对肿瘤的精准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3. 个体化治疗:皮内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情进行定制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皮内注射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皮肤表层的注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具有许多优势。
本文将对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进行分析。
皮内注射具有快速吸收的优势。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具有丰富的血管网,通过皮内注射将药物直接注入皮肤中,可以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升高,缩短药物起效时间。
这一特点适用于需要迅速起效的疾病,如急性过敏反应、急救药物等。
皮内注射对于药物剂量的准确控制有着优势。
由于皮内注射将药物直接注入到皮肤表层,药物在皮下组织中的分散性较小,药物的相对浓度较高,因此可以更准确地控制药物的剂量。
这一特点适用于需要精确剂量控制的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
皮内注射相比于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对于患者的痛苦感降低。
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需要较长的针头,并将药物深入皮下组织或肌肉中,可能会引起疼痛或不适感。
而皮内注射所需的针头较短,注射过程较为简单,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基于以上优势,皮内注射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皮内注射在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中有重要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而皮内注射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剂量控制,减轻注射痛苦,并减少注射部位的刺激反应。
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频繁注射胰岛素,皮内注射可以提高注射的便捷性和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皮内注射在皮肤病治疗中也有潜力。
一些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等,需要局部用药来控制病情。
传统的局部用药方式包括外用药膏或药水,但由于皮肤屏障的存在,药物的渗透性较低,治疗效果不佳。
而皮内注射可以直接将药物注入皮肤中,提高药物在皮肤中的浓度,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皮肤病还可以通过皮内注射给药来抑制病变区域的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皮内注射在儿童疫苗接种中也具有潜力。
儿童疫苗接种通常需要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但这种注射方式可能会造成疼痛或刺激反应,影响儿童的接种体验。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皮内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是一种在皮肤的表皮层注射药物或疫苗的方法。
相较于其他注射方式,皮内针具有以下优势:1. 药物吸收效率高:皮内注射将药物注射到皮肤的表皮层,这一层具有相对丰富的血管和组织,能够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和药效。
2. 用量减少:相较于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皮内注射所需药物用量较少,能够减少药物的浪费和副作用。
3. 高度定位:皮内注射可以精确地将药物注射到皮肤的特定部位,特别适用于局部皮肤病变的治疗,如传染性皮炎或皮肤过敏等。
4. 安全性高:皮内注射对皮肤的刺激较小,局部反应和并发症较少,适用于儿童和敏感患者。
目前,皮内注射在以下病种中得到广泛应用:1. 结核病(tuberculosis):结核菌素皮内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是一种诊断结核感染的常用方法。
通过在皮肤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是否产生红肿反应,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结核病。
2. 疫苗接种(vaccination):部分疫苗需要通过皮内注射途径进行接种,如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
皮内注射能够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减少用量,提高疫苗的利用率。
3. 皮肤过敏症(dermatologic allergies):对于某些药物或物质过敏的患者,可以通过皮内注射皮肤过敏测试(patch test)来确定过敏原。
皮内注射还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皮肤过敏症,如接触性皮炎、激素性皮炎等。
4. 重症烧伤(severe burn):在烧伤创面的早期使用皮内注射可以提供局部的营养、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促进伤口的愈合和修复。
运用前景分析:随着医学技术和研究的进步,皮内注射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非常广阔。
1. 新药研发:皮内注射能够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减少用药剂量,对于新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注射技术和器械,进一步提高皮内注射的吸收效率和药效,推动新药的研发和应用。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皮内针是一种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注射工具,具有许多优点,包括注射不痛、
不费时、不留疤痕等。
本文将介绍皮内针的优势病种以及未来的运用前景。
首先,皮内针非常适合注射一些需要精准、快速、隐蔽的药物,尤其是对于一些生命
威胁性较大的药品。
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皮内注射胰岛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传统的注射方式可能会导致剂量不准确、注射部位易感染等问题,而皮内针的优势则在于
它能够在不伤及皮下组织的基础上,将药物注入真皮层,从而实现更高的精准度和效果。
其次,皮内针适用于一些需要常规注射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患者等。
由于这类患者需要经常注射药物,传统的注射方式可能会带来大量的不适和痛苦,而皮内
针注射则可以达到减轻注射痛苦、增加注射效果等优点。
此外,由于皮内针注射对于瘢痕
的影响较小,因此对于在某些部位长期使用注射药物的患者,也能有效地减少瘢痕和疤痕
的形成。
最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皮内针的运用前景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相信未来会
有更多的疾病和药物可以利用皮内注射来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治疗方式。
例如,
一些免疫疗法、生物技术药物等,都可能成为未来皮内注射的重点领域。
此外,随着人口
老龄化和慢病增多,皮内注射也将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皮内针是一种特殊的注射方式,通过在皮肤表面注射药物,使药物直接进入表皮层和真皮层,避免了药物经过皮肤表面屏障的限制,提高了药物的吸收效果。
皮内针注射不仅可用于治疗一些特定疾病,还可以用于美容、抗衰等领域。
以下将分析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
皮内针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传统的皮下注射往往需要较长的针头,药物直接注射到皮下组织中,而皮内针则可以使用较短的针头,将药物注射到表皮和真皮之间的空隙中。
这样做的好处是,药物可以直接进入毛细血管,避免了皮下脂肪组织的限制,提高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效果。
皮内针的应用范围很广。
皮内针不仅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内科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皮内针还可以用于美容护肤领域,如玻尿酸注射、脱毛等。
皮内针还可以用于病毒疫苗的注射,通过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预防传染病。
皮内针的使用相对安全。
与一般注射方式相比,皮内针将药物注射到表皮和真皮之间,减少了药物进入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几率,降低了注射过程中的疼痛和损伤风险。
皮内针采用微量注射技术,药物剂量较小,不易引起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皮内针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美容的需求逐渐增加,皮内针在美容护肤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皮内针不仅可以用于填充和提拉面部肌肤,还可以用于改善肌肤质地、淡化色斑等。
通过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皮内针也可以在疫苗接种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皮内针具有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广泛的应用范围、相对安全的使用特点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美容和健康的需求增加,皮内针在疾病治疗和美容护肤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和深化,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和便利。
皮内针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皮内针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皮内针疗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 图钉型和麦粒型针具) 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疗法,又称埋针法,是古代留针方法的发展[1 ]。
具体来说,其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皮内针法由《灵枢· 官针》篇中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而来。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皮内针不仅具有普通毫针的针刺作用,还具有作用时间长、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无痛苦、患者容易接受等特点,临床运用较广,尤其适宜各种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适宜,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2 ]。
1 针具分型皮内针是一种特制的小型针具[3 ]常见类型。
其中麦粒型皮内针,一般长 1 cm,针柄形似麦粒,针身与针柄呈一直线。
图钉形皮内针,长 0. 2 ~ 0. 3 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垂直; 留针固定,一般可留针 1 ~ 3 日。
近年来,也有皮内电针[4 ]用皮内针接上一定的电流而成。
2 皮内针疗法的特点2. 1 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皮内针疗法取穴简单,阿是穴针刺即可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阿是穴是中医针灸疗法最常用的穴位,找到正确的病痛处,取穴越准,疗效越好,临床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症。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皮内针疗法疗效可靠,起效迅速,特别是对疼痛性疾患可达针到痛减之效,如软组织损伤、劳损、无菌性炎症等,若适当留针还可预防疼痛的发作[4 ]。
2. 2 刺法安全,易于接受皮内针疗法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的针刺方法。
本法只及皮下不达深层,针体极细且短,不会直接刺激痛觉神经末梢产生痛觉,更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
且不同于传统体针针刺法,对医师的指力、手法均有较高要求,皮内针只需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医师与护士均可完成。
况且留针期间对患者的姿势、体位没有特殊要求,避免了体针固定单一姿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便于患者接受。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皮内针,顾名思义即是在皮内注入药物的一种注射方式,与传统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相比,具有更快的吸收速度和更低的副作用。
由于其独特的优势,皮内针在临床上的运用前景被广泛看好,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病种上。
我们来看一下皮内针的优势,以及其在哪些病种上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一、皮内针的优势1、吸收速度快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网,因此药物可以快速被吸收。
相比之下,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的吸收速度更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全身循环。
2、副作用低由于皮内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快,所以其浓度在体内的波动较小,副作用也相对较低。
这对于一些需要快速控制症状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优势。
3、患者接受度高相比较较大的针头和深度的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皮内针注射要求的针头较小、深度较浅,更加容易被患者接受,特别是对于一些儿童或怕疼的患者。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皮内注射在这类患者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为糖尿病患者需要频繁注射胰岛素,而皮内注射对于患者的接受度更高,不容易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同时吸收速度快可以更好地调节血糖水平。
2、皮肤病对于一些需要局部治疗的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皮内注射可以直接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3、急救在急救中,皮内注射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吸收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快速救治需要药物干预的紧急情况,如心梗、过敏反应等。
皮内注射在一些特定的病种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皮内针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应用皮内针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一、使用技术要求高虽说皮内注射相对于其他注射方式来说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实际操作的技术要求并不低。
要求医务人员对注射部位有着精准的判断和准确的施针技巧,否则不但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也容易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二、药物选择受限由于皮内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皮下组织,所以对于一些药物的选择上有一定的限制,需要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皮内针是一种用于皮下注射的医疗器械,它的优势包括操作简便、不需要大量的药物剂量、无需专业人员进行注射等。
它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皮内针的优势和病种运用情况出发,分析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我们来看一下皮内针在哪些病种中具有优势。
皮内针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的一种途径,它克服了口服给药的一些弊端,使得药物能够快速吸收并传递到血液循环中。
皮内针在以下病种中具有显著的优势:1. 糖尿病:皮内针在糖尿病患者中被广泛应用。
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使用皮内针可以减少注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注射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2. 生长激素缺乏:一些生长激素缺乏的患者需要定期注射生长激素来促进身体生长。
使用皮内针可以减少注射的痛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3. 肝素注射: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需要经常注射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症。
使用皮内针可以减少注射的不适感,提高治疗依从性。
除了上述病种外,皮内针还在预防接种、慢性疼痛治疗、皮肤病治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皮内针的操作简便、不需要大量剂量、无需专业人员操作等优势,使得它成为了许多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首选途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皮内针在未来的运用前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皮内针注射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对于注射药物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皮内针注射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使得它更适合于长期治疗和管理慢性疾病。
未来皮内针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皮内针的疼痛感和剂量控制方面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未来的皮内针可能会更加精准地控制药物的剂量和注射速度,使得治疗更加有效和舒适。
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变化,人们对于自我注射药物的需求也在增加。
例如糖尿病患者、慢性疼痛患者等需要经常进行药物注射的人群,对于使用皮内针进行自我注射更加接受和便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作者:陈苗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8年第04期
【摘要】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上主要运用于需要持续留针的各类慢性疾病的治疗,对各种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尤为适宜。
文章从皮部相关理论出发,对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基础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关键词】皮部理论;皮内针;浅刺法
【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8-0006-02
古代虽没有皮内针的明确提法,但有关皮内针这一概念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早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就有“静以久留”的刺法;而《灵枢·官针》篇所记载的“十二刺”记载有“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则是可追溯到的有关于“浮刺”的较早文献记录[1]。
而后,人们把浮刺与久留针相结合,加之于针具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逐步发展成为今日形式多样的皮内针法。
皮内针疗法是指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也常被称之为埋针疗法[2]。
文章从皮部理论、皮下浅刺法对皮内针疗法临床应用的基础进行探讨。
1 皮部理论与皮下浅刺法
《内经》将人体层次划分为皮、肉、筋、骨四层,其中皮部位于人体的最浅层,是人体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强调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全力阻止疾病向里传变,否则“不与而生大病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在人体皮部采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皮部的生理作用,实际是基于分散在全身皮部的卫气。
《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中云:“卫者……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充分的表明了卫气行于皮部之中,具有屏障与护卫功能。
浅刺针法主要作用部位就在于皮部,皮部乃是卫气循行和留存的部位,卫气则通过标本根结、气街构成了与机体的全方位的联系,发挥其抵御外邪、防护机体的作用[3]。
皮内针疗法作为浅刺针法中的重要代表,其理论根基就在于激发人体表层之卫气的“卫护周身”功效,从而抗御病邪,防病治病。
关于浅刺法,相关记载主要集中在《灵枢官针》中。
《灵枢官针》篇中记载了九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渴刺、毛刺、巨刺、碎刺)、十二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五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多种具体刺法。
在这些刺法中,毛刺、扬刺、直针刺、半刺、浮刺和分刺均属于皮部浅刺法[4]。
“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主要治疗病邪居表而有“浮擦”;“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体现了“因其轻而扬之”的治
则,常被运用于治疗寒气在表而引起的局限性疾病,“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强调扬刺法操作时浅刺入皮即可,而不刺入肌肉,主要治疗寒气较浅的疾患;“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也是一种作用在皮的浅刺法,相对于毛刺较深,其操作要点在于浅入针,急速出针,“刺皮无伤肉”;“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以上几种刺法均可视为皮内针在古代的运用,其治疗作用都是通过浅刺激于皮部而得以发挥的,也表明皮内针疗法的理论根基是皮部理论。
2 与皮部相关的针具
在古代针具的九针中,可以作用于皮部的就有镵针、鍉针、锋针、毫针四种。
其中镵针只作用于皮部,可以浅刺,也可以刺血;錫针可用来按摩;锋针用来刺络;毫针用来浅刺皮部。
《灵枢·官针》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说明镵针是治疗邪在皮肤及表浅络脉的针具。
此外,对镵针形态作用有如下描述:“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头大,是为了确保针刺不会过深;末锐则是使针尖尖锐,易于刺入人体[5]。
新中国成立后,以皮内针为代表的创新型浅刺工具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承淡安[6]受日本赤羽幸兵卫皮内针疗法启发仿制了皮内针,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使用更为方便的揿针等。
目前常见的皮内针主要包括麦粒型和图钉型两类。
虽皮内针的针具种类得以不断丰富,但其设计原理仍类似古代九针中的镵针,不论是麦粒型、图钉型等传统皮内针,还是改良型的揿针等,其外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头大末锐”的形态特点。
这也表明虽然皮内针针具外形不一,但都是在《黄帝内经》浮刺、半刺、毛刺理论指导下的针具发展[7]。
此外,杨文芸[8]在平刺基础上,用针灸长针进针到皮下深浅筋膜之间,在筋肉线面针刺,认为其属于皮内针疗法。
尚荣等[9]将中医经络理论结合磁场作用所制作的磁性皮内针用于防治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3 皮内针临床应用的发展
目前皮内针疗法常用于留针时间较长的慢性顽固性疾病或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高寅秋等[10]认为皮内针疗法治疗肌肉骨骼关节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如骨关节炎等)及神经性疼痛等疾病疗效明显。
潘丽佳等[11]参照现代针灸临床病谱,通过对290篇文献、166个病种的研究,认为皮内针疗法的适宜病症广泛,特别是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近视、痤疮、扁平疣、失眠、痛经、遗尿、呃逆、哮喘、面肌痉挛、偏头痛、胆石症、便秘、减肥有明显治疗优势。
皮内针疗法历史悠久,具有着简、便、效、廉的特点,较之其他操作复杂、专业性要求强的治疗手段而具有独特优势,应加强对其临床、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使其的到更好地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海霞.皮内针调理肝肺法治疗慢性特发性咳嗽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2]丁习益.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414-416.
[3]胡天烨,马睿杰,方剑乔.浅刺与卫气探述[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5):372-373.
[4]冉维正.《内经》皮部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5]黄苔铮.揿针埋针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6]王占魁,周丹,小仓浩敬,等.试论浅刺发展史[J].江苏中医药,2014,46(2):72-74.
[7]刘炜宏,郝洋.针灸治疗技术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医杂志,2014,55(2):91-94.
[8]杨文芸.皮内针的临床应用(附100例疗效观察)[J].铁道医学,1991,01:49-50.
[9]尚荣,徐芬,韦桂晔.磁性皮内针内关穴防治室上性心律失常38例[J].中医研究,2001,14(4):62.
[10]高寅秋,李辛洁,贾擎,等.皮内针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7,36(4):373-375.
[11]潘丽佳,陈燕荔,周丹,等.皮内针疗法及其应用[J].河南中医,2015,35(4):888-890.
(收稿日期:2018-03-06 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