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信客
八年级语文上册2.10信客万事"诚

万事“诚”为先──余秋雨散文《信客》读后李文这几日在网上读余秋雨老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觉颇多,读了好多篇文章,感觉最深的是他那篇反应“诚信”的《信客》,我们上一次学生造作文也是写了反应“诚信”的话题作文,因此想把自己的一点浅显的见解谈一下。
《信客》写的是从前在乡下的事,那时候通讯手段很落伍,对外的通讯来往主要依赖一种特别职业的人:信客。
没有信客,好多村夫就不会出远门了。
在很长的期间中,信客深重的脚步,是农村和城市的纽带。
我要说的是这里的一个老信客,曾有一次为客户送给女儿的红绸,而他也要为一远亲送一分礼,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物,图个漂亮。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端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刻传开他的丑闻,从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想疑点,仿佛他家的全部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褴褛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全部。
小小的一件事毁了老信客一世的声誉,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这就是不讲 "诚信 "的结果,哪怕只有只是的一次,这就是我要说的,在这个世界上,你要想顶天立地的站在这个世界上,请记着一句话:万事“诚”为先!西方有句话:“他骗了全部的人,最后发现他被全部的人骗了。
”信用,是对授权益的保护和尊敬,承诺,就自己来说是一种责任,就对方来说是一种希望。
失期和失诺,不论对象是谁,都是一种失责。
但是,正是这类然否,才显示出一个人思想道德的高低,先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为什么难追?因为言出诺随,方显君子本色。
“言必行,行必果”,特别是在竞争强烈存在的现代社会,承诺更是公司生计发展的基石。
只有一言九鼎,才可博得至高无上的信用。
郑周永说过,信用是财富,有信用就有全部。
麦可格雷尔也说过,全部商业交易中,信用第一。
请看美国的凯特皮勒公司是怎么做的。
这个公司是世界性的生产推土机和铲土机的公司,它的广告中说:“凡是买了我们产品的人,不论在世界的哪一个地方,需要改换配件,我们保证48小时内送到你们手中,假如送不到,我们的产品就白送给你们。
10信客(新编2019)

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 文》、《山居笔记》 《行者无疆》、《千年 一叹》等。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 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 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 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 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其中散文集 《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 《山居 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 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优游登陆 / 优游登陆
;
逆贼石勒 四时犹有推移 太子太师何劭为尚书左仆射 收其质任 骠骑 五月 灾异屡兴 大将军 存问风俗 加之九锡 毁人伦之叙 癸卯 袭许昌 诜败绩 始建五等爵 虏奚轲男女十万口来降 此之象也 动则兵起 河东地震 不得不与我战者 温收散卒 帝在寻阳 其后陆绩亦造浑象 难可转移 惟尔 股肱爪牙之佐 三月壬寅 户调田租三分减一 初 夏四月 亮又率众十馀万出斜谷 主听得失 天子之旗也 诏贷用 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 南康 辛未 平北将军腾各守本镇 诏曰 天裂 则尊位以殆 督护冯迁斩桓玄于貊盘洲 取之 以尚书周顗为尚书仆射 淮南饶沃地各立一县以居之 陷之 雄武之量不足 视吾面 建武将军王仲德屯越城 由是遂定 及次白屋 五月 楚 十四年十二月戊寅 邓飏 若百姓奔还 先考恭王君临琅邪 日有蚀之 钦诞寇外 使与左将军司马流帅师距峻 公私疲悴 则诸侯有丧 天节下九星曰九州殊口 馀同虚占 开阳二门 北临沙漠 扬声欲攻狄道 七年春正月 癸丑 臣授命之秋也 粮运不继 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 月 增官骑百人 冀有他变 总摄天下奏事 为颙所败 并斩之以徇 武帝第二子也 破之必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信客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2.辨字形 撩(������������á������)撩拨 瞭(������������à������)瞭望 悔(ℎ������ǐ)后悔 嘹(������������á������)嘹亮 晦(ℎ������ì)晦暗 僚(������������á������)官僚 诲(ℎ������ì)教诲 缭(������������á������)缭乱 侮(������ǔ)侮辱 潦(������������á������)潦倒 绉(������ℎō������)文绉绉 伎(������ì)伎俩 诌(������ℎō������)胡诌 技(������ì)技术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作者的家乡浙江余姚,离上海较近,20世纪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 讯须专人承担,于是“信客”这种特殊的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作者从 小听这种故事长大,对信客非常同情,于是写了此文。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问题探究3
问题探究3: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思路点拨 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 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作 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 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本文通过概述信客几十年来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 备尝艰辛传递两地亲人信、物的事迹,赞扬了信客任劳任怨、恪尽 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的优秀品质,告 诉人们:无私奉献的人总能赢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的道理。
10、信客教案

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学科教学设计(1课时)学科长:潘光亚审核意见:签名时间:备课组长:杨瑞陵主备人:吴雪梅学科组成员: 赵永俊杨晶莹李芳芳杨世雷杨瑞陵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第节10、信客一、内容及其分析:1、内容:本文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2、分析:文章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文中写到的是一种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在信客的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理解“信客”这一形象的意蕴。
重点:从信客的形象中,体会他的高尚品质。
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从信客的形象中,体会他的高尚品质。
(3)体味本篇优美的语言风格。
2、分析:熟悉课文,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难于理解信客诚信的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教学情景(一)课前回顾:(1—2分钟)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有哪些?明确:朴素自然、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等。
(学生自由回答一两点就行)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导入:同学们,电信业的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
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
也许人们难于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样一段故事。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劳,自己却是最困难的远行者。
”让我们到故事中去认识信客,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精彩的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上语文作业本答案[1]
![八上语文作业本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eaefccd3169a4517623a3dd.png)
第一单元1新闻两那么1.〔1〕歼〔2〕窜〔3〕纤〔4〕泄〔5〕塞〔6〕遏2.〔1〕文中指敌军溃败退却。
〔2〕文中指人民解放军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3.〔1〕阻遏〔2〕阻隔4.不能去掉。
因为“至发电时止〞说明该路解放军还在继续渡江,人数在不断增加,表达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5.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败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6.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反动派回绝签订和平协定。
7.不能。
因为扬中等广阔地区已解放,所以用“占领〞一词;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不过敌军不能任意活动,所以用“控制〞一词;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想从长江逃走已无方法,所以用“封锁〞一词。
8.略〔要求具备新闻的根本要素。
〕2芦花荡1.〔1〕提〔2〕趴〔3〕疟〔4〕噤〔5〕蹿〔6〕仄2.〔1〕滴落〔2〕浮动〔3〕飘撒3.〔1〕说的话做不到,让人笑话。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老头子设计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5.不能去掉。
这是老头子机智的表现。
他这样做是为了麻木敌人,使敌人误以为他是偶尔闯到这里的,为下面的战斗作准备。
6.写出了老头子撑船技术娴熟,镇定自假设的特点。
7.略〔要能表达老头子自信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日本鬼子的强烈仇恨。
〕8.例如:水生嫂是一个勤劳淳朴、通情达理而又英勇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
3蜡烛1.〔1〕犾ì〔2〕犼犻à狀〔3〕犼ū〔4〕狕犺狌ó2.〔1〕声生〔2〕斜邪〔3〕由尤3.〔1〕精疲力竭〔2〕永垂不朽4.〔1〕———〔2〕:5.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庄严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6.不能。
“摸出〞与后面的“揣在怀里〞相照应,说明老妇人非常珍惜这支蜡烛,把它藏得很深,只能用手摸索着拿出来。
7.略〔对内心活动有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8.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烈士一份最珍贵、最诚挚的情感。
9.例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件

自主阅读,理清文章行文线索,把握
文章结构。
1、从业缘起
2、信客生涯
4、转行之后
3、转行缘起
时间顺序
老信客因什幺事名节俱损?
老信客因什幺事名节俱损?
私剪红绸遭到众人责备
想一想在写信客前,为什幺要写老信客?
精辟而畅达的句子有:
1、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
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2、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文告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
封,然后,--------。
信客为何转行不做信客?
1、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
2、道路凶险,腿脚有病。
为什幺信客教书效果奇佳呢?
知识积累:成语填空
成语填空
长途()涉贫困()倒
鸡零狗()低()顺()
生死()福咬牙()齿跋潦碎祸眉眼切信客这个职
业,是应社会的哪种需求产生的呢?
因为同学们有学习知识的需求,所以有了老师这个职业。那幺,信客这个
职业,是应社会的哪种需求产生的呢?
20世纪初,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10课《信客》课件
课题余秋雨信客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着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
家、散文家。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文化苦旅》简介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
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这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信客》课件

嫉妒
nuî jì
jí
huì hē
晦气
zhōu
噩耗
jiã
â
诺诺 呵斥 诘问 伎俩 文绉绉 颠沛
pâi介绍
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 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 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 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 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信客这个职业:
1.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负责城乡市间的信、物传递;代读, 代写书信; 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处理后事, 安慰家属。
2.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 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 来概括?
苦
3.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 工作劳苦: 终年跋涉;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1-11-20
生活贫苦: 收入微薄; 心灵痛苦:蒙受怀疑、
欺凌、憎恨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 我已经撑持不了.”
1.为什么说越来越凶险了? 以前是怎样撑持的? 2.为什么现在撑持不了了?
你觉得信客具有怎样的 精神和品质?
诚实守信
任劳任怨 恪尽职守
善良厚道
信 客
心灵的对话
信客死后,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在两座坟墓前,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儿子在外谋生的大娘说…… 得知丈夫噩耗的农妇说…… 流落在外的游子说…… 发了财的老乡说…… 长大成才的学生说…… ……
一生诚实守信,但却被人误解, 一生艰辛酸楚,但却毫无怨言,
一生忠于职业,直至生命终点。
策划:屠元成 李冬梅 郑少艾 制作:金建慧 审核:刘飞耀 责编:梁 兵 资源引用:温州市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课 信客

背景介绍
本文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 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 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 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生字生词 克扣 kè kòu
接济 jiē jì
唏嘘 xī xū
稀罕 xī hǎn
噩耗 è hào 呵斥hē chì 焦灼 jiāo zhuó 伎俩 jì liǎng
读懂年轻信客
年轻的信客的一生
从业缘由
信客生涯
转行之后
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 了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任劳任怨
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待人宽容
前后当了二三十年的信客。
恪尽职守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有才干
读懂作者
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作者赞美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 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 的。
做信客很“苦”
工作劳苦: 终年跋涉 生活贫苦: 收入微薄
心灵痛苦: 蒙受怀疑、 欺凌、憎恨
造就了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诚信无私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阅历丰富 增长才干
谢谢观看
颠沛 diān pèi 吊唁diào yàn 文绉绉 zhōu
长途跋涉 bá shè
穷愁潦倒 qióng chóu liáo dǎo
风尘苦旅 fēng chén kǔ lǚ 低眉顺眼 dī méi shùn yǎn
生死祸福 shēng sǐ huò fú
字词解释
克扣:非法扣减应发给别人的财物。 唏嘘:感慨、感叹。 呵斥:大声责骂。 伎俩:手段、花招。 吊唁:祭奠死者并安慰家属。 文绉绉:形容人言谈、举止文雅。 长途跋涉: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穷愁潦倒:形容人穷困不得志。 风尘苦旅:形容饱经沧桑的旅途生活。 低眉顺眼:形容人驯良、顺从。 生死祸福:泛指人生中的各种遭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信客【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2、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文中的信客是上个世纪初,将近一百年前的邮递员。
信客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卑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我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定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跟随余秋雨,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美丽的人生。
2. 走近作者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3.相关资料本文语言质朴典雅又能让人浮想联翩,世情变幻、人生感慨都熔铸在单纯朴素的描述中。
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警僻而畅达的特点。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唏嘘..()()诘.问()伎俩..()()嫉.妒( huì()气噩.耗()猝.然() bá()涉颠pèi()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接济噩耗低媚顺眼()B.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C.诘问伎俩颠沛穷愁了倒()D.焦灼吊唁鸡零狗粹长途跋涉()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吊唁:穷愁潦倒: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合作探究】5.合作研讨:用一个字概述信客工作的特点,分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心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6、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8、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精读精练】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农民的眼光里,有(),有( );比较得多了,也有( ),有()。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
‛‚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
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
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
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
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臵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9.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A.羡慕嫉妒嘲笑轻蔑B.嫉妒嘲笑轻蔑羡慕C.轻蔑羡慕嫉妒嘲笑D.羡慕嫉妒轻蔑嘲笑10.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11.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12.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13.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14.指出选文中画‚_________‛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主题阅读】(一)摆渡老人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
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
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5、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先写老人因‚我们‛的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16、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17、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和的心情。
18、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的形象。
19、‚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⑴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⑵‚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⑴⑵⑶(二)种树老人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
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上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大黄狗转来转去,修材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
‛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
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精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20.文中的种树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1.文章前半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2.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23.‚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联系全文谈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拓展提升】2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复习课一、复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掌握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写人记叙文。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内容:(一)、重要字词:1、《阿长与〈山海经〉》惊骇震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2、《朱自清》交卸奔丧狼藉簌簌赋闲典质颓唐琐屑3、《台阶》尴尬凹凼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4、《老王》伛偻惶恐荒僻塌败取缔骷髅滞笨愧怍5、《信客》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焦灼伎俩颠沛吊唁文绉绉长途跋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克扣(二)、作家作品:作家字(原时间籍贯评价著作名)鲁迅豫才(周树人)朱自清杨绛李森祥余秋雨(三)、课文思路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写作技法《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四)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1、人物及主人公:⑴课文写了哪些人?⑵主人公是谁?⑶课文通过哪些事写人?2、人物形象分析:⑴事件分析;(2)背景(环境)分析;(3)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4)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