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取食植物的生理及行为的特点

合集下载

昆虫的营养需求与摄食行为

昆虫的营养需求与摄食行为

昆虫的营养需求与摄食行为在自然界中,昆虫是一类数量庞大且多样化的生物群体。

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昆虫的营养需求和摄食行为对于它们的生存、繁殖和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昆虫的营养需求与摄食行为,揭示它们如何获取所需营养,进而适应各自的生态环境。

一、昆虫的营养需求昆虫根据其生活史阶段和种类的不同,对营养的需求也有所差异。

但总体而言,昆虫的营养需求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1.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昆虫主要的能量来源,它们通过摄食植物体中的蔗糖、蜜糖等来获取碳水化合物。

对于一些花蜜取食者如蜜蜂、蝴蝶,花蜜中的蔗糖是它们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2. 脂肪:脂肪在昆虫体内起到能量储存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昆虫通常通过摄食含有较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如种子、果实、花粉等来获取脂肪。

3. 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昆虫体内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

昆虫通常通过摄食植物体中的蛋白质来获取所需。

一些食肉昆虫如食虫植物、食蚁兽等则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蛋白质。

4. 维生素和矿物质:昆虫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也需要维生素和矿物质。

它们通常摄取植物体中的叶绿素、维生素C、钾、钙等来满足这些需求。

二、昆虫的摄食行为昆虫的摄食行为多种多样,常常与其种类和生态习性密切相关。

下面将针对不同类型的昆虫进行摄食行为的分析。

1. 取食性昆虫:取食性昆虫主要以植物为食,其摄食行为受到环境条件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以植物的汁液为主要摄食对象的昆虫(如蚜虫、叶蝉等)会利用吸管状口器或钻孔式口器将植物汁液吸取或钻入植物内部吸食汁液。

而以植物叶片为主要摄食对象的昆虫(如毛虫、食叶蝉等)则通过口器啃咬、切割、吮吸植物叶片来摄食。

2. 捕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所需的营养。

如食虫植物通过吸引并诱捕昆虫来摄取猎物的蛋白质。

其他食肉昆虫如食蚁兽、蜻蜓等则通过具有专门捕食结构的口器来捕食其他昆虫或小型无脊椎动物。

了解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

了解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

了解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庞大、种类最丰富的生物之一,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小生物。

本文将深入探讨昆虫的食性以及它们独特的取食方式。

一、昆虫的食性昆虫的食性包括草食性、肉食性、腐食性以及杂食性。

不同种类的昆虫具有不同的食性倾向,这是由它们的进化和生态角色所决定的。

1. 草食性昆虫:草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它们通过啃食或吸食植物的汁液来获取营养。

例如,蝗虫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昆虫,它们在大规模迁徙时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破坏。

2. 肉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以其他昆虫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它们通过捕捉、咬杀或吸食其他昆虫来获取蛋白质和能量。

例如,蜘蛛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昆虫,它们透过网罗或逐个捕捉昆虫进行取食。

3. 腐食性昆虫:腐食性昆虫主要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

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清理环境和分解有机物的重要角色。

例如,蚯蚓是一种典型的腐食性昆虫,它们通过摄食腐殖质促进土壤的肥沃度。

4. 杂食性昆虫:杂食性昆虫可以同时以动物和植物为食。

它们的食物来源范围更广,适应性也更强。

例如,蚜虫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昆虫,它们以植物汁液为主食,同时也会摄食某些昆虫的体液。

二、昆虫的取食方式昆虫的取食方式多样且独特,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食物。

1. 啃食:有些昆虫通过啃食植物的叶子、茎或果实来获取食物,这种取食方式常见于草食性昆虫。

例如,蝗虫在大规模迁徙时会啃食农作物的叶子和茎。

2. 吸食:许多昆虫通过口器来吸食植物的汁液或其他昆虫的体液。

例如,蚜虫通过吸食植物的汁液来获取营养,蚊子通过吸食人类或动物的血液来获取蛋白质。

3. 咬杀:肉食性昆虫通常采用咬杀的方式来捕捉和取食其他昆虫。

它们的口器结构适应了这种捕食行为,具有锋利的牙齿或钳子。

例如,蜘蛛会通过螯脚和网罗来捕捉猎物,并通过顺着网丝上的黏液吸食。

4. 溶解:特定的昆虫具有溶解食物的能力,它们通过体内分泌的唾液或酶类物质将食物溶解并吸食。

昆虫觅食行为

昆虫觅食行为

昆虫觅食行为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类群之一,而觅食行为是它们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环节之一。

昆虫的觅食行为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不同种类的昆虫在觅食方式、食物选择和觅食策略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昆虫觅食行为进行探讨,以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一、残酷而高效的捕食1.昆虫捕食方式昆虫的捕食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昆虫利用触角、听觉等感知机构捕捉猎物,有的则通过结网、织网等方式捕食。

例如,蜘蛛通过编织粘性网来捕捉昆虫,蚂蚁则通过集体合作策略来捕捉大型猎物。

2.昆虫的捕食适应性昆虫在觅食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它们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觅食方式和策略。

例如,某些昆虫可以通过改变颜色和形态来欺骗猎物,某些昆虫则能够释放出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来防御天敌。

二、昆虫的食物选择1.昆虫的食性分类根据昆虫的食性,可以将其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草食性昆虫主要以植物的叶片、茎、花蕾等为食,肉食性昆虫则以其他昆虫或小型动物为食,而杂食性昆虫则同时摄取植物和动物性食物。

2.食物选择的因素昆虫的食物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的可及性、营养价值、毒性和味觉等。

有些昆虫对某种特定食物有偏好,而有些昆虫则具有广泛的食物适应性。

三、昆虫的觅食策略1.昆虫觅食行为的时间分配昆虫的觅食行为通常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进行,例如,许多蝴蝶在白天进行觅食,而夜行性昆虫则在夜间活动。

2.觅食行为与生物钟的关系昆虫的觅食行为与其生物钟密切相关。

许多昆虫具有昼夜节律,根据其生物钟的调整,它们在适当的时间段内进行觅食活动,以最大化觅食效率。

四、昆虫觅食行为的意义1.生存和繁衍觅食是昆虫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求之一。

通过觅食,昆虫能够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进行繁殖。

2.种群生态学昆虫的觅食行为对种群生态学有重要影响。

它们通过觅食行为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3.昆虫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昆虫觅食行为对农业、森林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记虫子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昆虫记虫子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昆虫记虫子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昆虫记》是一部介绍昆虫的书籍,它详细地描述了各种昆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以下是一些《昆虫记》中介绍的昆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1. 蚂蚁:蚂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生活在复杂的社群中。

他们以植物汁液和蚜虫的蜜露为食,并具有非常敏锐的嗅觉和触觉。

他们通过使用信息素和其他化学物质来交流和协作。

2. 蚊子:蚊子是一种小型飞虫,通过叮咬人类和其他动物来获取血液。

他们具有非常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感知人体散发的气味和体温。

3. 蜜蜂:蜜蜂是一种群居性昆虫,以花蜜和花粉为食。

他们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作性,能够在采集食物和防御敌人方面进行高效的分工。

4. 蝴蝶:蝴蝶是一种美丽的飞虫,以其独特的翅膀和优雅的飞行姿态而闻名。

他们以花蜜为食,并在吸食花蜜时帮助植物进行授粉。

5. 蜻蜓:蜻蜓是一种捕食性昆虫,以其高效的捕食技巧和飞行能力而著称。

他们能够快速地捕捉和进食猎物,同时也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

6. 蝗虫:蝗虫是一种以植物为食的昆虫,以其大规模的迁移和破坏性而闻名。

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7. 蜘蛛:蜘蛛是一种多足的捕食性昆虫,以其能够制造复杂蛛网的技巧而著称。

他们能够捕食各种大小的猎物,并以坚韧的蛛丝来捕捉和捆绑猎物。

这些昆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是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性的表现。

通过对这些昆虫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植物和昆虫相互关系

植物和昆虫相互关系

植物和昆虫相互关系植物和昆虫是生态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为自身和许多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而昆虫作为一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植食性、寄生性和捕食性等。

本文将探讨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

昆虫取食植物的现象是生态系统中一种常见的关系。

昆虫主要通过咬食、吸食和钻孔等方式取食植物。

其中,叶面取食是昆虫最普遍的取食方式,它们通过咀嚼或吸食植物的叶片、花瓣和果实等部位来获取营养。

此外,昆虫也会钻孔取食植物的根、茎等部位,破坏植物的组织结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面对昆虫的取食,植物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防御措施。

首先,植物会产生毒素,例如生物碱、酚类化合物等,来降低昆虫的食欲和消化能力。

其次,植物的颜色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

当植物受到昆虫攻击时,它们的叶片或花朵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或斑纹,以吸引传粉者或警告捕食者。

此外,植物还会通过产生赘生物、毛状物、荆棘等结构来机械地防御昆虫的攻击。

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复杂的。

昆虫取食植物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导致植物形态变化、产量下降等。

然而,这种影响也可以被植物利用来防御其他天敌。

例如,植物在被昆虫取食后会产生化学物质,吸引寄生性天敌来攻击昆虫。

此外,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表现在传粉方面。

昆虫会帮助植物进行传粉,而植物则会通过产生花蜜和花粉来吸引昆虫,增加自己的繁殖机会。

总的来说,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关系不仅可以影响植物和昆虫的生存和繁殖,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生态学家和农作物保护者来说,了解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这有助于他们制定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是当前生态学和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昆虫取食对植物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破坏了植物的平衡,还对农业产量产生了巨大影响。

昆虫的捕食与食性习性

昆虫的捕食与食性习性

昆虫的捕食与食性习性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动物群体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捕食和食性习性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昆虫的捕食方式以及它们的食性习性。

第一部分:昆虫的捕食方式昆虫的捕食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其捕食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昆虫的捕食方式分为以下几类:1. 肉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主要以其他昆虫、蜘蛛或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它们通常通过快速移动捕捉猎物,如螳螂的捕食行为。

2. 植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主要以植物的叶片、茎和果实为食。

它们通过口器将植物组织咬碎,并将其消化吸收。

3. 腐食性昆虫:腐食性昆虫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如死亡的植物和动物尸体。

它们帮助分解有机物质,促进环境的循环。

4. 寄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依赖于其他生物体(宿主)的生活和生长。

它们通过寄生于宿主体内或外部获取养分。

第二部分:昆虫的食性习性除了捕食方式的不同,昆虫的食性习性也显示出多样性。

以下是常见的昆虫食性习性:1. 专食性昆虫:专食性昆虫以特定类型的食物为主要食源,它们通常仅依赖于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获取养分。

2. 广食性昆虫:广食性昆虫具有较宽的食物选择范围,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食物资源。

3. 极食性昆虫:极食性昆虫对特定食物有非常高的选择性,往往只吃某个植物物种的特定部分。

4. 空腹期昆虫:空腹期昆虫能够在长时间没有食物供应的情况下存活。

它们可能对环境中食物的数量和质量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5. 社会性昆虫:社会性昆虫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分工明确。

它们以集体的方式获取养分,如蚂蚁通过互相传递食物来满足整个蚁群的营养需求。

结论昆虫的捕食方式和食性习性多样且独特,适应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食物资源。

这种多样性不仅充分展示了昆虫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也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进一步研究昆虫的捕食和食性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态角色以及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对于保护昆虫多样性、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的食性特征

昆虫的食性特征

昆虫的食性特征昆虫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生物类群,拥有多样的食性特征。

食性类型对于昆虫的生态适应和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昆虫的食性特征,展示它们在食物选择和取食方式上的多样性。

一、食性分类1. 植食性植食性昆虫以植物的组织和物质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其中,一些昆虫以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为食,如蚜虫、尺蠖等;还有一些昆虫以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为食,如蜜蜂、蝴蝶等。

2. 肉食性肉食性昆虫以其他动物类群为食。

这些昆虫通常捕食昆虫、蜘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或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青蛙、小鸟等。

例如,螳螂以捕食昆虫为主要食物,构成了一个肉食性昆虫的典型例子。

3. 杂食性杂食性昆虫食性相对宽泛,既可以以植物为食,又可以以动物为食,还可以食用腐殖质等有机物质。

它们适应力强,能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物来源。

例如,蚂蚁既以植物的花蜜为食,又会以小型昆虫和腐殖质为食。

二、食物选择与取食方式1. 咀嚼式取食一些昆虫采用咀嚼式取食方式,直接将食物用颚咬碎,并通过口部的摄取器官摄取食物。

这种方式适用于食物较为坚硬的情况,如植物的叶片、茎等。

例如,甲虫科的一些物种会将木材咀嚼成碎片并摄取。

2. 吸食式取食另一些昆虫采用吸食式取食方式,即通过吸管状的口器吸食液态食物。

这种方式适用于花蜜、果汁等液态食物的摄取。

例如,蝴蝶会用其细长的鞘喙(sucking proboscis)吸取花蜜。

3. 蠕食式取食有些昆虫通过蠕食式的取食方式,将食物的部分或全部组织吞咽并进行消化。

这种方式适用于昆虫捕食其他昆虫的情况,如蚂蚁将捕获的猎物拖回巢穴,通过蠕食的方式摄取。

4. 吸取式取食一些昆虫在取食时,通过吸取式的方式将食物流出。

这种方式适用于食用浆果、水果等汁液较多的食物。

例如,蚊子会用其锥形吸管(proboscis)刺破宿主的皮肤并吸取血液。

三、食性特征的生态意义昆虫的食性特征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物种间相互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1. 传粉与授粉某些植食性昆虫通过采食植物的花蜜、花粉等,同时将花粉带到其他植物上,实现了植物的传粉与繁衍。

昆虫行为与生态系统

昆虫行为与生态系统

昆虫行为与生态系统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昆虫的行为特点和相互作用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昆虫行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昆虫的生态行为昆虫的生态行为包括觅食、繁殖、栖息等方面。

觅食行为是昆虫的基本生存需求,昆虫通过感知环境和化学物质,寻找适宜的食物来源。

同时,昆虫也是许多植物和其他生物的传粉者。

昆虫在寻找花蜜的过程中,会携带着花粉,促进植物的繁殖。

另外,昆虫的繁殖行为对于种群的保持和发展至关重要。

昆虫通过选择合适的繁殖地点、进行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确保后代的生存。

二、昆虫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传播种子:一些昆虫会以种子为食物,它们吃下种子后会将其排泄到不同的地点。

这种行为促进了种子的传播,增加了植物的繁殖机会,维持着植物种群的多样性。

2. 控制害虫:昆虫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天敌的作用,一些昆虫通过捕食其他害虫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

这种天敌-食草者相互作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并防止害虫种群的暴发。

3. 分解有机物:昆虫在分解有机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昆虫通过啃咬、吞食和排泄的过程,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更小的颗粒,加速了有机物的循环过程。

4. 影响植物生长:一些昆虫通过啃食植物的叶片、根系或果实来获取营养。

这种食草行为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可能导致植物种群的变化,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5. 形成食物链:昆虫是许多食物链的重要一环。

它们作为初级消费者,将植物和其他有机物转化为能量,为其他食物链的存在提供了基础。

三、生态系统对昆虫行为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环境条件对昆虫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对昆虫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和迁徙行为产生了影响。

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可能导致昆虫活动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此外,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对昆虫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破坏、化学农药的使用等对昆虫种群数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参考文献
[1]周天牧, 陈建群, 张鹏飞, 等. 4种抗虫性植物水提物对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J ] . 植物保护学报, 2004 , 31 (3) : 252 ~258 [2]胡祖庆, 亢菊侠, 赵惠燕, 等. 昆虫行为学的研究与展望[ J ] . 陕西农业科, 2005(06) : 61~63 [3]Hsiao TH. . Feedingbeh avior. In: Kerkut GA ed .Comprehensive Insect Physisolog y, Bioch 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J] . Oxford : Perg amon Press , 1985 , 9: 417~ 512 [4]O. Ameixa, L . Almeida, A . Gonc? alves, and o . Feeding Behaviorof Li ri omyz a huidobrensi s ( Blanchard ) and L. trifolii ( Burgess) Adults o n Bean Leaves [ J] . Journal of In sect Behavior , 2007, 20(1) : 1 37 - 1 5 [5]方剑锋, 飞, 吴建 波植食性昆虫取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植物源拒食剂的分类 [ J ] .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 10) : 52 ~55 [6]张同心, 孙绪艮. 松阿扁叶蜂 对不同树种的选择 行为[ J ] . 林业科学. 2006, 42( 6) : 66~ 70 [7]G eof f r ey W. Zeh nd er, Amy J. Nichol s , OwainR. Edward s , T . James Ridsdill - Smi th. . Ent omo l og i a E x per- i men taliset App licata , 2001 , 98 : 259 ~ 26 9 [8]周荣, 曾玲, 陆永跃, 等. 椰心叶 甲取食行为及取食为害量研究[ J ]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5(04 ) : 50 ~ 52 [9]王晓伟, 姬兰柱, 王桂清, 等. 大气 CO2 浓度升高对森林食叶昆虫的潜在影响[ J ] . 应用生态学报, 20 06 , 17( 4) B720~726 [10]戴小华, 尤民生, 傅丽君. 氮、磷、钾对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J ] . 昆虫学报, 2002, 45(1) : 145 ~ 147
马 铃 薯 甲 虫
c.嗅觉作用
昆虫的嗅觉感受器 毛 形感受 器、 锥形感受器、 腔锥感受器、 坛形感 受 器、 板形感受器
特异 型
普通型 反应谱较广, 可组合不同的脉冲来产 生大量的感觉内导模式, 对某些 挥发 性物质显示增加或降低内导神经 脉 冲频率等反应特点。
d.味觉作用
各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取决于各感觉细胞的感觉阈值
b.触觉作用
触觉刺激可影响寻找食物的昆虫扩散程度和定位。
b.触觉作用
植物表面的物理性状如光滑或粗糙, 毛刺的有无等能对昆虫产生机械刺激, 并伴随着一定的化学变化。
咀嚼口器
刺吸式口器
c.嗅觉作用
某些植食性昆虫主要借助嗅觉感受器 来发现寄主植物,而植物次生物质 在植食性昆虫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则起信号作用。 植食性昆虫嗅觉对绿叶气味( 主要是许 多饱和及不饱和脂肪族醇类、 醛类、 酮类、 酯类的混 合物) 反应非常敏感。
不同龄期取食行为
相同龄期
a.自身因素
昆虫口器的分化类型决定了食物的性状。
a.自身因素
昆虫为了有效获得营养,同时对付食物中的有毒成分、以及开拓新的食物资源等, 伴随着外部内部形态的适应特征, 其生理生化功能必然要做相行为的影响
植物表面 植物气味
复眼结构
植食性昆虫和天敌的生境 定位、寄生或捕食行为
谢谢观赏!
取食行为
捕食性
二、植食性昆虫的取食机理
昆虫的取食活动是生理代谢中的第一个环节, 它和各种生理代谢活动组成 了一个反馈链, 故取食不仅是一个行为过程, 同时也是一 个生理过程。
昆虫的取食行为取决于从化学感受器来的感觉信号的输入。
昆虫的取食行为多样, 但取食过程大致相似。
二、植食性昆虫的取食机理
■受大脑神经肽的控制
■温度因素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昆虫虫取食量先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 当温度过高时取食量 减少。
五、小结
昆虫本身条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背景光照、色 彩、形状以及植物表面结构和环境等线索对昆虫的取食行为 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 这些因素对各种昆虫作用的大小 及主次程度因昆虫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大气的因素
大气CO 2 浓度升高能够引起叶片化学变化, 进而影响食叶昆虫个体的取食和生长。
物种对环境变化反应的特异性、 植物化学对高浓度 CO 2 的反应强度、 昆 虫对植物生理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研究周期的长短、 其它环境因子的 协同效应 以及不同实 验中植物生长条件均将影响昆虫反应的方向和强度
次生代谢物
引诱作用、助食作用、抑食作用
c.环境因素
环境因子( 如温度、湿度、光 照、空气、土壤条件等) 的改变可影响植物的代谢 活动, 同时影响 植物挥发性 化合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 以及挥发性化合物中各 成分的比例, 从而影响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利用。
■土壤因素 土壤矿质元素不但直接影响 植物的生长发育, 而且还能通 过植物组织 和内含物及其代 谢以及植物次生物质的合成 与分解。
有触觉、 味觉等接触化学感 受器的作用
外界环境
四、影响昆虫取食的因素
虫对树 种的选择 性不仅与树种的挥发性气味物质有关, 而且与树种的形状、 颜色以 及距离等因素也有较大的影响。
四、影响昆虫取食的因素
a.本身因素
影响昆虫取食的因素
b.植物对昆虫取食行 为的影响 c.环境因素
a.自身因素
昆虫本身的状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取食、 拒食行为, 而且也会对植物的防御反应 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二、植食性昆虫的取食机理
a.视觉效果
昆虫的眼睛 复眼 单眼
a.视觉作用
不同种类昆虫的可见光谱范围不同, 其可见光谱范围在 300 ~650 nm之间, 对紫外光部分的 短光波有强烈反应。
植物对昆虫的视觉刺激可以作为诱致因素 由植物反射的绿色和黄色的光波可以影响飞行、 寻觅取食物或产卵场所 的昆虫的取向和定位, 引导它们到达某种生长状态的植物或植物的一定部 位。
昆虫取食植物的生理及行为的 特点
目录
一、基本概念
二、植食性昆虫的取食机理 三、昆虫的营养代谢
四、影响昆虫取食的因素
五、昆虫取食植物的行为特点
一、基本概念
昆虫的取食行为是指昆虫在接受内外信息后,在食物上所进行 的摄取食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植食性——植食性昆虫(phytophagous insects)是以植物活 体为食的昆虫,约占昆虫总类的40%~50%。
最强的氨基酸对感觉细胞的刺激阈值约为 1 0- 3M , 但蔗糖对对糖 敏感的感觉细胞 的刺激 阈低于 10- 4M
0.03M
三、植食性昆虫的营养代谢
a.对营养物质的代谢
b.对有毒物质的代谢
三、植食性昆虫的营养代谢
糖类
蛋白质与氨基酸
a.对营养物质的代谢
脂肪类
维生素
水与矿物质
三、植食性昆虫的营养代谢
■借助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通道对植物 及环境所产生的刺激
二、植食性昆虫的取食机理
捕食性 植食性 昆虫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 昆虫取食的过程一般为兴奋、 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 接近、试探和猛扑、 麻醉猎 物、 进食、 抛开猎物、 清洁 等过程; 等过程。
二、植食性昆虫的取食机理
a.视觉作用
b.触觉作用 c.嗅觉作用 d.味觉作用
b.对有毒物质的代谢
植物中对昆虫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很多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中的有毒成分可以进行适应—— 消化代谢的表现
直接排出体外
对其产生某种脱毒 的机制或增加耐毒 能力。
还可借着取食时的定 位活动, 在行 为上使 自己免于受毒害。
四、影响昆虫取食的因素
植物挥发物 植物的形状和颜色 等视觉线索
植食性昆虫定向行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