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的生态修复
煤矸石综合利用与矿山生态修复的战略思考

煤矸石综合利用与矿山生态修复的战略思考【摘要】我国是煤炭资源开采大国,煤炭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煤基固体废物,对矿区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已成为制约矿山生态修复的重大战略问题。
目前,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存在储量大、综合利用率低、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特征,煤矸石综合利用能力难以满足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本研究基于煤矸石主要来源及理化性质,分析了其排放及综合利用现状,阐述了其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应用,同时探讨了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提出将“充填开采、塌陷区回填、土地复垦修复、地面筑基”的生态修复途径和“煤矸石发电、筑材、化工品、价元提取”源化利用途径相结合的发方向。
1引言煤炭是世界上重要的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1]。
煤基固体废物是煤炭资源在开采、加工、燃烧、转化等过程中产生的附属产物,主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锅炉渣、脱硫石膏、煤气化灰渣和煤液化残渣等[2]。
其中煤矸石年产生量达7.43×108t、粉煤灰年排放量达5.80×108t,两种固体废物产生量占煤基固废总产生量的85%以上。
煤矸石堆置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使得矿区的地质结构遭到破坏,极易引起地表塌陷、裂缝、下沉等地质灾害问题。
严重时会造成矿区生态环境失衡,增加矿区生态修复的难度[3-4]。
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所排出的固体废物,其理化性质主要取决于煤的原生状态[2]。
本研究选取煤矸石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煤矸石的来源、分类及理化性质,分析我国煤矸石的排放现状和综合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煤矸石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应用,同时分析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旨在为我国煤矸石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2我国煤矸石的性质及排放现状2.1我国煤炭产量概况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近十年来,我国的煤炭产量一直占全球煤炭总产量的40%以上,如图1所示。
2021年,全球煤炭总产量达到8.173×109t ,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印尼、美国等国家,如图2所示,其中,我国的煤炭产量达到4.126×109t ,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5%。
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方法综述

Ab ta t sr c :W i h n e sf ain o o lg n u a s d e vr n na n c lgc lp o lmsi t te i tn ic t fc a a g e c u e n io me tla d e oo ia r be n h i o go a c p ,te e oo ia e trt n frc a a g e hl s c n ie e o b n e ce twa n lb s o e h c lgc lr so ai o o g n u i s i o sd rd t e a f in y i l o l l i c odn t g te d v lp n fh ma cii e n au a n io me ta d s li g t e g n u o r i ai h e eo me to u n a t t s a d n tr e vrn n n ovn a g e n v i l h
煤矿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

煤矿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在全球能源消耗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煤矿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土地沉陷、水源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煤矿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煤矿环境保护需要从源头控制污染。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严格控制矿石的选矿过程,减少煤矸石的产生量,降低对土地的破坏。
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矿石处理技术,通过浮选、重选等方法,有效提高煤矿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此外,煤矿企业应加强对矿井排水的管理,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防止废水污染地下水和河流。
通过源头控制污染,可以有效减少环境破坏。
其次,煤矿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煤矿开采和燃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尘埃和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煤矿企业应加强煤炭洗选和脱硫技术的应用,减少燃煤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此外,煤矿企业还可以通过安装煤气化设备,将煤矿瓦斯转化为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有助于改善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的健康。
此外,煤矿环境保护还需要注重生态修复。
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煤矿企业应承担起生态修复的责任。
通过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措施,将废弃的矿区转化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煤矿企业还可以开展生态经济项目,如发展林果业、养殖业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生态修复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煤矿环境保护需要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制定。
政府应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监管,确保其按照环保要求进行生产经营。
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严厉惩罚,提高违法成本,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只有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才能有效推动煤矿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煤矿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源头控制污染、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注重生态修复以及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有效减少煤矿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煤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矸石堆积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修复方案研究

煤矿矸石堆积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修复方案研究煤矿矸石堆积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废弃物,其堆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煤矿矸石堆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修复方案。
1. 煤矿矸石堆积对土壤的影响煤矿矸石堆积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壤质量的下降,二是土壤污染的加剧。
首先,矸石堆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矸石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会渗入土壤中,破坏土壤的结构和肥力,使得土壤贫瘠,难以支持植物的生长。
此外,矸石堆积还会造成土壤的压实,使得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下降,进一步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
其次,矸石堆积会导致土壤污染的加剧。
矸石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这些物质会渗入土壤中,对土壤造成污染。
这些重金属和有机物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产生毒性影响,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煤矿矸石堆积对水体的影响煤矿矸石堆积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矸石中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
首先,矸石堆积会引起水土流失。
矸石堆积的表面往往没有植被覆盖,容易被雨水冲刷,导致大量的土壤流失。
这些流失的土壤会带走有机质和养分,降低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
其次,矸石堆积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矸石中的有机物和养分会溶解在水中,使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升高。
这些过量的营养物质会引发水华,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煤矿矸石堆积的修复方案为了减轻煤矿矸石堆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修复方案。
首先,进行矸石的覆盖与固定。
通过覆盖矸石表面,可以减少矸石的暴露,降低矸石表面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同时,可以利用植物的根系来固定矸石,增加矸石的稳定性。
其次,进行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
通过添加有机质和肥料,改善矸石中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
同时,可以选择适应矸石环境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取化学修复的方法。
通过添加吸附剂和稳定剂,将矸石中的有害物质固定住,减少其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梅州明山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

梅州明山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作为能源的主要来源,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梅州明山煤矸石山作为广东省内典型的煤矸石堆场之一,其植被恢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因此研究梅州明山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植被恢复是改善煤矸石山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煤矸石山地区土壤贫瘠、水源短缺,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
通过植被恢复,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同时植被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
其次植被恢复有利于煤矸石山地区的生态功能修复,煤矸石山地区的生态系统往往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下降。
植被恢复有助于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此外植被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对于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煤矸石山地区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
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改善煤矸石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植被恢复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研究梅州明山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梅州明山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1. 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必要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煤矸石山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植被恢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煤矸石场地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某工业园区,原为煤炭开采企业遗留的煤矸石堆放场地。
由于长期堆放煤矸石,场地存在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改善生态环境,消除环境污染,提升土地利用率,特制定本煤矸石场地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二、修复目标1. 清除煤矸石,消除环境污染;2. 修复场地生态,恢复植被;3. 提升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再开发。
三、施工内容1. 清理作业(1)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场地内的煤矸石进行全面清理,确保无残留。
(2)对清理出的煤矸石进行分类处理,可利用的煤矸石进行资源化利用,不可利用的进行无害化处理。
2. 土壤修复(1)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剥离,运至指定地点进行处理。
(2)对清理后的场地进行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质、腐殖酸等成分,提高土壤肥力。
(3)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压实,确保土壤稳定。
3. 植被恢复(1)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如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进行大面积种植。
(2)合理规划植被布局,确保植被覆盖率。
(3)加强植被养护,提高植被成活率。
4. 土地平整(1)对修复后的场地进行平整,确保场地表面平整度。
(2)对平整后的场地进行排水处理,确保场地无积水。
四、施工方法1. 清理作业:采用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进行清理,人工配合清理边角和残留物。
2. 土壤修复:采用土壤剥离、改良、压实等方法进行修复。
3. 植被恢复:采用播种、扦插、移栽等方法进行植被恢复。
4. 土地平整:采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平整。
五、施工进度安排1. 清理作业:10天完成;2. 土壤修复:20天完成;3. 植被恢复:30天完成;4. 土地平整:10天完成。
六、施工安全管理1. 严格执行施工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安全;2.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设立安全警示标志;3.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七、施工质量控制1. 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2.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3. 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煤矸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修复技术研究

煤矸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修复技术研究煤矸石作为一种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在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
它的存在不仅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还对周围的水体、大气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煤矸石的处理与修复成为了近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煤矸石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探讨当前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
煤矸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污染:煤矸石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接触到土壤时会释放出来,导致土壤酸碱度和离子浓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土壤养分的循环以及植物的生长。
2.物理破坏:煤矸石在堆放的过程中会形成高堆和大巷,这会对原有的土壤结构产生破坏。
高堆导致土壤的压实,使得土壤通气性和润湿性降低;大巷则会引起土壤的干旱和侵蚀。
3.生物毒性:煤矸石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煤矸石提取物对土壤微生物和脊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并且会导致土壤中的生物高度异质性。
针对煤矸石对土壤环境造成的上述影响,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复技术。
目前常用的煤矸石土壤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
以下是对各项技术的简要介绍:1.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指通过种植具有吸附、转化、稳定和毒理降解能力的植物来修复受煤矸石污染的土壤。
常用的植物包括野草、洋葱等。
这些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并促使其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无害物质。
植物根系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并提供生境和养分供给,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2.物理修复:物理修复主要采用物理隔离或改变土壤结构的方法来减少煤矸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例如,采用覆盖层、浸润层等手段来隔离煤矸石与土壤的接触,减少化学物质的渗透。
此外,改变土壤结构可以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润湿性,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侵蚀能力。
3.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通过施加化学添加剂来改变煤矸石与土壤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煤矸石环保治理方案

煤矸石环保治理方案背景介绍煤矸石是在煤炭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煤、泥、石和冶金化学矿物等,而且其颗粒紧密排列成块,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煤矸石含有大量的砷、镉、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对土地、水资源和空气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因此,煤矸石的环保治理已经成为了重大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
目的和意义制定煤矸石环保治理方案,不仅有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还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煤矸石治理的任务和要求,政企合作,采取综合管理、多措并举的方式进行治理,尤其强调源头防治和资源化利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立了现代化煤矸石治理体系。
现状分析目前,全国煤矸石累积储量达到1000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北方煤田和西南煤田,其中煤矸石面积约为1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左右,其中约一半面积已经形成了煤矸石山,约40%还在运营中,其余正在治理或者处置过程中。
随着环保法制的不断完善和民生意识的提高,国家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治理日益加强,同时,煤矸石所占用的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也越来越显著,这就要求煤矸石治理的加快与优化,切实降低煤矸石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为人民谋福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保治理方案治理原则煤矸石治理的原则是“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控制、控制在土地上、循环经济”,具体的治理措施要遵循三级联动、先污染者负责、资源节约和科技支撑的原则。
主要治理方法1.煤矸石综合利用:将煤矸石作为建筑材料、水泥、砖瓦、填充料等工业原料进行利用,提高煤矸石经济价值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治理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2.煤矸石堆场治理:通过破碎、筛分等工艺对煤矸石进行处理,制成颗粒较细的砂状物,不仅减少了煤矸石的面积,还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公路、铁路和码头的基础填充、固体废弃物填埋、养殖床料、植被恢复、城市绿地建设、环境修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矸石山的修复技术淮南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未来我国重要的煤电一体化生产基地。
由于煤矿开采产生的大量矿业废物——煤矸石,露天堆放,形成煤矸石山,或堆积在塌陷洼地或其他洼地处,矸石的长期堆积不但会引起环境污染,如由粉尘引起的大气污染、由酸性废水引起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等,而且更因为矸石堆水分含量极少,严重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使得其上难以生长植物,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本文主要通过对大通矸石山污染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探索,阐述和推广一些矸石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
1. 项目现状分析1.1 区位分析大通矿生态环境修复区范围东至规划中兴路,西到规划淮舜南路,南起规划沿山路,北达规划洞山东路,占地面积约438公顷。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1′44.6″-117°03′29.8″,北纬32°36′46.4″-32°37′49.0″。
修复区紧邻淮南主城区,并在淮南市城市发展规划“东进南扩”范围之中,舜耕山将来很可能成为一座“城中山”,规划中的淮舜路和中兴路南北向贯穿于修复区,成为连接山北主城区和山南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是两城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未来淮南城市生态环境的标志性区域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污染情况将整体修复范围划分为四个不同类型的污染区域(标识位置为重污染区):山坡林地;矸石和垃圾堆区域;塌陷和取土坑;其余地区。
其中,二号区和四号区主要为矸石山堆场。
1.2 矸石堆现状概况(图一)二号区矸石堆场占地面积0.9hm2,表明平整,无起伏,厚度在2m至6m左右,沿斜坡逐渐增厚,矸石堆压实状况良好,表明由于堆放原煤,有车辆与行人,表明无植被,矸石堆下面是芦苇地,低处有零星积水;四号区地形破碎,区域范围比较大,面积1.2hm2,矸石堆场位于区域北侧,场地内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混合物。
矸石堆放混乱,地貌高低起伏,地形破碎不堪,南侧有一雨水冲刷而成的排水沟,不规则,最宽处2米左右。
分区图二号区局部原状图 四号区局部原状图 2.土壤与水体分析要制定准确、快速、有效的的修复方案和依据,必须对现场水体、土壤、植被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施。
2.1 土壤分析:取不同深度土壤样本,分析样本的主要营养成分。
先分析矸石堆样本的主要营养成分。
在二号区矸石堆的边坡采集混合样一个,矸石堆的中部分别采集0-20cm 9号样,20-40cm 10号样, 40-60cm 11号样各一个,(需先挖剖面,规格为 1m x 1m x 0.8m ,观察剖面形态要素后,根据剖面层次,每层从下到上取出一个土样,取下装入袋中。
)每层 3—4 点重复,芦苇旁(矸石的渗漏液流经的土壤)采样12号样。
对于该区域的土样化验显示,水分含量在5%—15%,含水量偏低;pH 值在2.7—5.4之间,其酸性很强。
四号区矸石堆采样22号样,垃圾、矸石混合堆放场采样三个23号,24号,25号。
对于该区域的土样化验显示,含水量为15%左右;常青矿的矸石PH 值为6.2,呈微酸性,矸石垃圾混合堆放场的PH 值为7.4-8.4,有一处为11.3,呈碱性。
2.2 水体分析:分析对象包括垃圾渗出液、地表积水和地下水。
提取各类水体样本,进行水质化验,分析指标应包括DO 、COD Cr 、BOD 5、TN 、TP 、NH 3-N 、pH 和SS 。
可能引起湖泊水质出现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TN 的含量偏高。
2.3植被分析:根据不同的生境类型、植被类型,选取了不同的样方,调查内容包括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高度、盖度、物种出现频率、重要性指数等。
通过调查显示,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相对单一,乔木林全部为人工栽植。
平缓林地主要有水杉林、麻栎林、洋槐林、杨树林、及侧柏林,林地中缺少亚乔木层和灌木层,而且地被草本层也很稀疏;煤矸石区植物有少量小灌木和草本植物。
煤矸石区有两种情况,一种比较坚实,表面生长的植物很少,只在边缘有少量植物。
另一种堆积时间较长或较松,有灌木和草本生长,一般盖度在30%左右。
3. 数据分析 3.1 水分含量51015202530麻栎树旁建筑垃圾1绿色物质建筑垃圾土 0-20建筑垃圾土20-40建筑垃圾渗漏10m 建筑垃圾渗漏30m 矸石边坡矸石中部0-20矸石中部20-40矸石中部40-60ca-mg化工厂 0-20ca-mg化工厂20-40ca-mg化工厂 40-60炼铁厂旁池底围墙外出水口 (混合样)出水口100m处常青矿矸石常青矿混合垃圾堆1 常青矿混合垃圾堆2常青矿混合垃圾堆3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在2号区水分含量在5%--15%,含水量偏低,需要考虑选择耐旱性植物;4号区含水量在15%左右。
3.2 PH 值数据2号区pH 值在2.7—5.4之间,其酸性很强4号区,矸石为6.2,在混合垃圾堆放处,7.4-8.4,有一处呈碱性(11.3) 3.3 全氮含量数据2号区,为0.2—0.4,需要使用适量的氮肥4号区,0.05—0.3,偏低,需要土壤氮肥养分的调节。
3.4 速效磷含量数据2号区:含量在1.5--3之间,含量很低,需要补充磷肥。
4号区:矸石堆出含量很低,但是混合垃圾堆处含量达到了中等水平。
3.5 速效钾含量4号区矸石堆含量较低为9.3,在混合垃圾堆的含量18.5—30.8,含量适中。
4.修复工艺4.1 全矸石场地(二号区)的修复方法全矸石区域上面基本没有植物,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作为土壤环境。
矸石由于长期的压实,使得内部结构相当的坚硬,表土基本没有植物生长。
对于该类型场地的土壤修复,也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可以达到修复土壤与复林的目的。
4.1.1挖坑栽树,表面覆土10cm(经济简洁修复方法,适宜复垦成林业用地)。
具体分步的工艺如下:4.1.1.1土壤污染治理工艺对于该区域的土样化验显示,水分含量在5%-15%,含水量偏低,定期浇水以补充水分;pH 值在2.7 -5.4之间,其酸性很强,需要对其酸性进行治理,可以施用适量的石灰石达到中和酸性的目的,也可以在上面先覆上10cm 的粉煤灰,粉煤灰呈碱性,可以中和矸石的酸性;全氮含量为0.2g/kg —0.4g/kg ,低于土壤的平均水平,需要施用适量的氮肥;速效磷含量1.5mg/kg —3mg/kg 之间,速效钾含量1.5mg/kg —5.3mg/kg 之间含量很低,需要根据所选的植被进行酌量地补充磷肥;该区为矸石堆,有机质含量较高,满足复垦绿化需要。
4.1.1.2地形地貌修复工艺先进行表面的平整工作,在完成了基本的平整工序后,根据3×3m 的密度进行挖坑,坑大小为长宽深均为60~100cm 的结构,然后在坑内植树覆土,其余未植树区域覆上10cm 后的表土,取土按照就近原则。
本区考虑离塌陷坑很近,可以考虑将塌陷坑的表土作为覆土土源,塌陷坑表土只是由于沉陷而导致不能耕种,土壤并未破坏,而且现状为茂盛的苇地,土质良好,适合作物生长,所以将其作为覆土区域土壤表土。
该方案很好的解决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而且又大大节省了施工费用与对于客土量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成本。
4.1.1.3复垦土壤的改良工艺由于该片矸石分化还不充分,内部结构坚硬,土壤养分缺乏,所以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良土壤。
土壤有机质缺乏,肥力低下的特点,增施有机肥与无机肥,提高土壤养分,为林业种植提供基础。
进行深耕,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空隙度,调节有机质以及N ,P ,K 在土壤中的分布,促进土壤养分在土壤中的合理分布,定期浇水,维持土壤含水量。
4.1.1.4复垦土壤的植被选择本着复林速度快,各方面效益好的原则,选择树形好,枝叶茂盛,生长速度快,病虫害少等优点,能迅速成林的乡土品种,采用3×3m 的造林密度,其余撒混播草仔,合理栽植,5 1015 20 25 30 35 40科学管理,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1.1.5 后期维护措施后期的维护措施为主要为苗木的抚育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俗称“三分栽植,七分管理”,通过对林地植被的管理与维护,为植物的成活、生长、繁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之迅速成林。
无论是在幼林阶段还是在成林阶段,必要的抚育管理直接关系到植被的生长效应、防护效应与经济生态效益的发挥。
植被的抚育管理包括林地的土壤管理以及植被的保护管理两个方面。
土壤管理主要有灌溉,施肥,养护等措施。
植被管理主要有平茬,整形修剪,防止病虫害以及保护林木防止人畜活动对于植被的破坏。
施肥应以氮肥为主,植物在生长发育时需要大量的氮肥,适当辅以磷肥钾肥,多施有机肥。
合理的灌溉制度可以保证植物生长对于水分的正常需求,也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4.1.2分层剥离交错回填覆土50cm工艺进行栽树(适宜景观要求较高,植物配置多样性的修复方法)。
具体分步工艺如下:4.1.2.1土壤污染治理工艺由于该方案采用客土法覆上了50cm的新土,所以原来土壤只要进行重金属污染治理,防止污染扩散,就可以事宜植被生长。
4.1.2.2地形地貌修复工艺用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的工艺进行覆土。
分层剥离,交错回填是个优良的土壤重构方法。
首先选择一块适宜的土地,作为取土区,用分层剥离的方法,交错回填至建筑垃圾场的表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土壤条件。
其基本的实施程序为:将取土区与建筑垃圾场划为面积一致的若干地块,分别编号。
首先把取土区一号地块的表土,表土层一般20cm,暂时堆放。
然后把取土区一号地块的深土,深土一般为30cm左右,垫于建筑垃圾地块一号之上,然后去剥离取土区二号地块的表土覆于建筑垃圾场地块一号的表面。
然后剥离取土区二号地块的深土覆于建筑垃圾场二号地块下层,然后用取土区三号地块的表土去覆建筑垃圾场二号地块的表层。
依次类推,第n块建筑垃圾场的土层是由原取土区第n块的深土与取土区第n+1块的表土构成,最后一块的表层由第一块的剥离表层构成。
这样就构成了“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的土壤重构修复工艺,利用专用的开采设备能方便地实现分层剥离与交错回填,从而构造出一个适宜的土壤剖面,为以后的土壤培肥与林木种植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4.1.2.3复垦土壤的改良工艺由于客土条件优越,所以,增施一些有机肥与无机肥增加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进行深耕,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空隙度,调节有机质以及N,P,K在土壤中的分布,定期浇水保证土壤含水量。
4.1.2.4复垦土壤的植被选择由于客土环境的优越性,使得在选择品种的时候有根大的余地,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景观苗木,进行乔、灌木与地被植物混合种植,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完善种植管理,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4.1.2.5 后期维护措施后期的维护管理与方案一基本相同,科学合理的后期苗木抚育管理,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性状以及植被的生长状况,对于区域的治理效果起了很重要的巩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