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钟繇_用笔法_解读

合集下载

小楷之祖------钟繇重点讲义资料

小楷之祖------钟繇重点讲义资料

小楷鼻祖------钟繇2016.5.23 忠言命题编辑忠言序钟繇小楷取法自然,不平中平,体态肥瘦相间,楷中夹行,不致呆板。

有点相见恨晚,有钟不见王的感觉。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

”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

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钟繇《墓田丙舍帖》《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

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

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

其用笔娴熟。

兼含行意。

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

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

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书法帖。

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

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

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宋拓《还示表》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钟繇《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

书论钟繇《用笔法》

书论钟繇《用笔法》

书论钟繇《用笔法》钟繇《用笔法》【原文】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

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

繇苦求不与。

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

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非凡庸所知。

”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

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繇解三色书,然最妙者八分也。

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

【译文】魏朝钟繇年轻时,随刘胜到抱犊山学习书法三年,回来后与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探讨用笔的方法。

钟繇忽然看见蔡伯喈(即蔡邕)关于笔法的书放在韦诞的座位上。

(钟繇索取,而韦诞不给他)。

钟繇(因情急而)捶自己的胸脯捶了三天,他的胸脯都被自己捶的都青紫了,并因此而呕血。

太祖用五灵丹救他,他才活过来了。

等到韦诞去世后,钟繇令人挖掘韦诞的坟墓,才得到了那本蔡邕关于笔法的书。

钟繇说:“你们哪里知道怎样用笔才为好呢?所以,用笔是天,流美是地。

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知道的啊!”临死时,才从囊中拿出那本书交给他的儿子钟会,告诉他说:“我用尽心思研究了三十年,读别人的用笔方法都没有完全知道(用笔的方法),后来学蔡邕用笔(才深得用笔之法)。

如果和别人相处在一起时,我就在地上几步广的范围内书写;躺卧时我就在被子上书写,被子都被我划穿了;上厕所时,(我也一边在书写),(沉浸于其中)整天忘记回家。

常常观察万物(形态),都(拟之为文字的笔划、结构和形态),通过书写文字把那万物的形态表现出来。

”钟繇擅长三种书体,然而最妙的是八分书。

点如高山摧倒崩塌,摘(不知是何种笔划?)如阵雨骤至,纤细处如细丝毫发,轻巧处如轻云淡雾;行笔时如鸣凤游于云汉,回锋时如少女游于花林,灿烂鲜明,远远地交相辉映。

千古不易的笔法之谜笔法探微

千古不易的笔法之谜笔法探微

千古不易的笔法之谜笔法探微——论八面出锋一、神秘的笔法神秘的笔法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有一节《传授笔法人名》,这样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蔡邕的笔法受于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虚之说,它否认了他勤学苦练、深入研究的事实。

蔡邕所处汉代,书法已经很成熟,书法家辈出,理论著作甚丰,一批书家甚至“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被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凡墨。

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坐,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地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象蔡邕这样笔法技术成熟的书家应不足为奇。

在其后的二十多人当中传承的就是蔡邕等辈的笔法技术经验。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艺术的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又对实践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笔法就是书家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的精妙的用笔经验或用笔规律,掌握它对于后学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历代书家对它都是极为重视的。

这篇笔法传承记录的本身就是一个证明。

笔法经验的效力及历代书家对它的重视钟繇得《笔法》后,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其后晋人宋翼得钟繇《笔势论》,“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人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曾从父亲王旷那里得到了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得以大进,使卫夫人吃了一惊;这种记述,屡见不鲜。

因此,人们对这种笔法经验的重视当在情理之中。

可是在以书取士的时代,这种宝贵的笔法经验(也可以说是决窍)是保密的,书家们把它当成了“祖传秘方”秘而不传,其所藏笔法论著,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这也从侧面说明这种笔法经验(规律)对于掌握书写技术具有很好的效用及悟出这种笔法规律的难度。

钟繇小楷用笔方法

钟繇小楷用笔方法

钟繇小楷用笔方法
钟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伟大书法家之一,他的小楷尤为著名。

钟繇小楷兼有魏碑之刚劲、汉隶之秀美,发挥了汉魏书法之大成,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书经典之一。

钟繇小楷的用笔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起笔夸张,落笔笔力沉稳
钟繇小楷的笔画一般都是「上薄下厚」的,即起笔时笔按向上伸直的方向稍偏偏,造成笔画的轻重差别,表现出一种夸张的效果。

而在落笔时,则笔画的重压十分沉稳,力度非常自然。

如此一来,钟繇小楷的笔画显得富有生动感和变化性。

二、笔力有抑有扬
在钟繇小楷的笔画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抑有扬」。

抑指笔画间的空隙,扬指笔画间的连贯。

这种「有抑有扬」的笔画阴阳交错,造成了画面的疏密适度,从而富有和谐美。

三、间架中有章法
钟繇小楷的笔画间的空隙,叫做「间架」或「画架」。

间架并不是画面中毫无用处的部分,而是钟繇用来规范笔画形态、编成字形的基础。

因此,在钟繇的小楷中,间架中有章法,有严格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展现他的精准观察及分析能力。

四、墨色沉稳,线条流畅
钟繇小楷的笔画既靠墨色,又靠线条。

钟繇在小楷中,使用的既有粗墨又有细墨,他在加墨时能够控制墨量的大小来使字形既有重量感,又不失流畅性。

同时,他的线条也具有一定的力度和连续性,很好的展现了书法的韵律感。

钟繇小楷的用笔方法,为后人带来了很多借鉴过的经验,他的小楷不仅实用,还十分美观,是书法学习者不可错过的一部分。

钟繇楷书的质朴

钟繇楷书的质朴

钟繇楷书的质朴之美钟繇,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其楷书作品被誉为“质而古雅,如茂林修竹,清幽闲雅”,这种质朴之美,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钟繇楷书的质朴之美,不仅在于其笔法、字形、布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

首先,钟繇楷书的质朴之美体现在其笔法上。

他的书法以古朴、自然、流畅为主要特点,笔画之间充满了力量与弹性,却又显得十分柔和。

他的字形方正,结构严谨,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他的行笔稳健,轻重得当,转折自然,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

这种笔法上的特点,使得钟繇的楷书作品具有一种古朴、自然、流畅的美感,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为之倾倒。

其次,钟繇楷书的质朴之美体现在其字形上。

他的字形方正,结构严谨,但又不失变化。

他的字形宽博、舒展,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他的字迹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只有简单而真实的笔画,这种朴素的美感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同时,钟繇的楷书作品中的字形也富有变化,有时一笔之中会有几个不同的笔画,有时同一个字会有多种写法,这种变化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再次,钟繇楷书的质朴之美体现在其布局上。

他的作品布局疏朗有致,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把握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他的作品虽然简单,但却有一种深度和内涵,这种深度和内涵来自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笔画和字形组合,更是他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最后,钟繇楷书的质朴之美还体现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上。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总之,钟繇楷书的质朴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它不仅体现在其笔法、字形、布局等方面,更体现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上。

这种质朴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文化财富。

钟繇小楷书法的特点

钟繇小楷书法的特点

钟繇小楷书法的特点
钟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小楷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钟繇小楷书法的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笔法
钟繇小楷书法的笔画丰满饱满,圆滑柔美,但又不失刚健有力。

他的书法起笔稳健和沉稳,毫不慌乱。

钟繇小楷的笔法控制得当,处理好了点、线、面的关系,体现了工整和秩序的美感。

线条
钟繇小楷书法的线条流畅舒展,婉转圆润。

他常常在平直的线条上加以变化,通过勾摹搭接等手法来增强字形的美感和艺术性,给人视觉上的愉悦感受。

他的线条有时是金质的,有时是银质的,使得字体更加丰富多彩。

结构
钟繇小楷书法的结构非常完美,他对每个字的结构都进行了精心构思和设计,并采用合适的技法和手法,使得每一个笔画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钟繇小楷书法的字形平衡舒适,精确无误。

意境
钟繇小楷书法时常带有意境,他在书写时注重表达情感,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在书法中,他尤为善于表达欣赏自然、感悟人生的情态。


综上所述,钟繇小楷书法不仅笔法丰满饱满,线条流畅舒展,结构完美无缺,而且注重表达情感,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佳作之一。

钟繇小楷书法的艺术成就对于后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应该更好的学习和借鉴其优秀的笔法和技法。

钟繇——隶书楷变的关键人物

钟繇——隶书楷变的关键人物

钟繇——隶书楷变的关键人物学习、研究一个时期的书法风格,把握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的剖析是相对关键且有判断依据的。

下面以钟繇书典范作品为重点,《贺捷表》和《荐季直表》两帖是出隶入楷过程中最突出的作品。

提取其中的例字,采用图文对比,整理归纳的方式,来举例说明隶书楷变的具体表现。

字势钟繇在隶书向偕书的变革过程中,推陈出新,创出钟体楷书。

《贺捷表》和《荐季直表》两帖中的字体基本呈扁平,字势多为横向,主笔相对较夸张,提炼精简了一部分笔画,巧妙布置空间,但结体上未完全脱开隶书笔意,于是呈现出这个时期独有的小楷书法艺术风格。

1.横势锺书楷体由隶书而来,文字发展史上一种书体转变成另一种书体,原有书体的基本特征都不会马上被新书体完全覆盖,所以其结体还遗留着明显的隶书结体,即横势。

主要表现为横向的长笔画开张,纵向的笔画相对较短。

所以即使没有横向的长笔画的文字,也会主观的通过结构的拉伸,夸张处理成横阔的形态,使文字的姿态显横势。

如“豫”、“欣”、“路”、“克”等字。

横张的字势放在现在来审视,虽不及后世唐楷那般规矩平正,却有着另一种极尽自然的书写状态,呈现出左右欹侧的姿势。

查阅魏晋简牍、文书残纸上也经常有这类写法,这应该是楷书形成之初还没有完全脱离隶书字态的原因。

2.上松下紧,重心下移锺书的结构与唐楷不同,上松下紧,重心偏下。

这个特征在《荐季直表》中尤为明显。

“守”字宝盖头比例偏大,点画较重。

寸字缩小藏在部首里面;还有“荒”、“县”、“得”等字,上半部分结体疏朗,下半部分比较短促,紧凑,重心往下半部分偏移。

这种结构相比唐楷的法度严谨端庄,更突出了性情稚拙。

3.部分笔画简化小字难在阔绰而有余,钟繇有意在书写过程中简化省略部分笔画,使字内部的笔画空间有大小变化显得意趣横生。

点画连带,先后呼应,行书笔意初步形成。

4.结构穿插位移结字打破了左右高低结构的平均呆板,方正中又存有错落,夸张对比效果,重新解读结构趋势。

圣字左边耳字宽博为主笔,王字偏右托口字。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一、笔法传授谱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层累性中国古代书法传授的核心容是笔法,这一观念在中唐形成,后世代代沿承下去,积淀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中国书法史上有很多奇传演绎着这一观念,有笔法神授的传说,有掘冢求笔法的故事,有密室私授的典故,也有感物顿悟笔法的美谈,而其中笔法传授谱系这一现象最为引人注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笔法传授谱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有一个渐变和层累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传授谱系中始祖故事的形成,其二是系连书法名家,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形成,其三是后世对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衍脉和附益。

而其中前两个过程有相互交叉关系,也就是说在基本框架的形成和丰富过程中,传授始祖的故事同时也被丰富和发展了。

古代书学文献记载的各种笔法传授谱系版本,一般都尊蔡邕为笔法传授的鼻祖,而蔡邕则得之于神人。

(书法传授谱系中所列各家都是书法史上实有其人的书法家,“神人”毕竟凭虚无托,故一般都把蔡邕看作笔法传授的鼻祖。

)蔡邕之所以能成为笔法传授的鼻祖,主要是有“石室神授蔡邕《九势》”的故事。

这一作为笔法传授谱系发轫点的故事,也有一个渐变和层累的过程。

天弓先生认为,“石室神授蔡邕《九势》说之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始称“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于邈。

而《法书要录》并没有明言“神人”于何地传何种笔法。

其二,《墨薮·用笔法人名》始称“蔡邕授于嵩山石室得素书”,并暗示神人所授之书与蔡邕的《笔论》相关,但仍未及乎《九势》。

其三,伪托羊欣的《笔阵图》中“石室书”才言及《笔论》、《九势》二文。

②再以笔法传授谱系中起初的祖先之一的钟繇为例。

晋人虞喜的《志林》载:“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座,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

”③《题〈笔阵图〉后》(旧传为王右军所作,实为中晚唐人伪托之作)则对钟繇发韦诞墓的故事作了后续:“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 NO.4青年版21
书论导读
[原文]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⑴,还与太祖、邯郸谆、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⑵。

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⑶,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

繇苦求不与。

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⑷,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⑸,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⑹,由是更妙。

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

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⑺。

非凡庸所知⑻。

”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⑼谕曰⑽:“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

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⑾,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⑿,皆画象之。


繇解三色书⒀,然最妙者八分也⒁。

点如山摧陷⒂,摘如雨骤⒃;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峡者矣⒄。

[注释]⑴刘胜,当为刘德升之误。

刘胜为汉景帝第九子,立为中山王,与钟繇相去甚远。

钟繇从刘德升学书,历代多有记载。

刘德升,颍川人,字君嗣,东汉末书法家。

⑵太祖:曹操,字孟德。

邯郸淳:颍川昆阳人,字子淑,官至给事中。

韦诞:京北(今西安)人,字仲将,官至侍中。

师张芝、邯郸淳。

孙子荆、关枇杷,都是汉魏时人,皆善书法。

⑶蔡伯喈:蔡邕,字伯喈。

⑷阴:暗中,暗地里。

其:指韦诞。

⑸多力:指笔力雄健。

丰筋:指点画形态具有强劲的气势,脉络通畅。

⑹消息:指奥妙,真谛。

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以天喻用笔,以地喻书法,只有用笔高妙,书法才会有如大地一样“流美”。

⑻凡庸:平庸之辈。

⑼其子会:钟繇的儿子叫钟会,字士季,官征西将军。

书承父风。

传钟繇《用笔法》解读
⑽谕:告诉。

⑾表:面也,与“里”相对。

⑿万类:各种事物,犹说万物。

⒀三色书:即三种书体。

《衍极并注》:“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谓正书;二曰章程,谓八分;三曰行狎,谓行书。

三体皆世所推,自言最妙者八分。

” ⒁八分:即隶书。

⒂点如山摧陷:犹如卫夫人《笔阵图》所云: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⒃摘:即钩。

写钩如脚踢人,其势急剧有力。

故曰“摘如雨骤。


⒄鸣凤之游云汉,游女之入花林:形容钟繇书法鲜艳明丽,灿然夺目。

[今译]魏钟繇年少时,跟刘德升入抱犊山学习书法三年,归来后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谈论用笔之法。

钟繇突然看见韦诞的座位上有蔡邕论笔法之书,自此捶胸痛惜三天,胸捶青了,因而吐血。

魏太祖用五灵丹之药才救活了他。

钟繇苦求而未得到。

等到韦诞死后,钟繇暗地里命人盗开其坟墓,于是得到了它。

因此才知道笔力强劲、筋脉畅达者是卓越的,笔力软弱、气脉不通者是有毛病的,从此书法进入妙境。

钟繇说:“怎么知道用笔是美妙的呢?所以说用笔如天,流美如地。

这不是平庸之辈所能知道的。

”临死时,他从口袋中掏出(笔法之书)交给儿子钟会,告诉他说:“我精心学书三十年,玩味其他的方法总未能穷尽,后来才学习用笔。

如果和他人相处,就在地上画字,广至数步,睡觉时在被子上画,把被子都画破了,上厕所终日忘归。

见到各物类,都把它画出来。

” 钟繇擅长三种书体,最妙的就是隶书了。

点如山石崩陷,钩如急风骤雨;细如
梁德水

地域书风
青年版 2005 NO.4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