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之(三)——实词解释

四、句内语法结构推断
前提: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语所处的句中位置,推知 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注意:此法要注意词语的活用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在此句中,福充当句子的谓语。谓语 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所以解释时必 须处理成动词。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本意为身体,引申为‘亲自’。
三、参照现代意义推断
现代汉语不是无本之木。是由古汉语沿 袭发展而来,因而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 关系。有时我们可以把单音节文言实词组 词成现代汉词语,比较鉴别后确定其意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克”可以组词为“克服、“攻克”。等,联系 上下文比较,便知“攻克”比较合理。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及父卒 ②而伯夷、叔齐耻之 ③义不食周粟 ④左右欲兵之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 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 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 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 “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 王车栽着灵牌,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 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 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 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 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 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 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 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 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 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 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 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 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 归课本非常重要。 理解实词,读透课本,感 悟积累,受益无穷。
新课标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 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 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 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 的要牢记
例如:除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现代汉语中“除”是“清除”“除 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 大
2、“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 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
古代指疾行, 即跑 逃跑 使之逃跑 奔向、趋附 走向 仆人 快 谦称、我
推导提示:“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 叫“行”)引申出“奔向”。
治
1故治国无法则乱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5不效则治臣之罪 6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8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瞻前顾后 合理推求
——文言实词词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 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 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 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

、行
、行动:大行不顾细谨(鸿)
、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 其行廉(屈)
、实行,做:余嘉其能行古道(师)
、行走:道芷阳间行(鸿) 草行露宿(指)
、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
、行列:涕 落百余行(孔)
、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
、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
、周全,详尽。(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知道。(丞相亮其悉朕意)
、尽其所有。(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
、详尽地叙述。(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信
、诚实,不欺,讲信用。(言而有信)
、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忌不自信)
、信用。(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者,送信的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朋友。(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通“智”。智慧;聪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置
、安置。(今以钟磬置水中)
、设立。(内外多置小门)
、购置,添置。(郑人有且置履者。)
、放弃。(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驿站。
、致
、送达,送来。(存问致赐《汉书?武帝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为您列举 120 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并附上简单的翻译和例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1、爱:喜爱,爱护。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2、安:①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 ②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被:①覆盖。
“被发行吟泽畔。
” ②表示被动。
“忠而被谤。
”4、倍:①通“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②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②根本,基础。
“此之谓失其本心。
”6、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 ②庸俗,浅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兵: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8、病:①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②困苦,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9、察:①仔细看,观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朝:①早晨。
“朝辞白帝彩云间。
” ②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 ③朝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1、曾:①读“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曾祖”“曾孙” ②读“céng”,副词,曾经。
“曾经沧海难为水。
”12、乘:①乘坐,驾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②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3、诚:①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
” ②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4、除:①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 ②任命,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辞:①言辞,文辞。
“辞达而已矣。
” ②告别。
“今者出,未辞也。
”16、从:①跟随,跟从。
“从先人还家。
” ②听从,顺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③自,由。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B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C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译文: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教他的孩子。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爱好)译文:秦皇喜欢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译文:不吝惜物产丰饶的地方。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吝惜)译文: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自己的领土。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慕欣赏)译文:我唯独爱慕莲花的从淤泥中生长却不受泥的沾染。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译文:(房子)不被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译文: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4)则易扶安,与盟结好。
(安抚,抚慰)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安置,安放)译文:距山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营扎寨。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
(8)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译文:他们既然来了,就得让他们安心。
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3)将发行吟泽畔。
(通“披”披散)译文: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译文: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译文: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译文:现在保存这稿本不忍心废弃,在路途中用收抄录下来(3)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来)译文: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4)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本的)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5)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译文: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

1、爱例:1.吴广素爱人。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2、安例: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既来之,则安之3、伯例:1.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2.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被例:1.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2.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5、倍例:1.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2.焉用亡邻以倍郑3.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6、本例:1.摇其本,以观其疏密2.父母者,人之本也3.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4.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5.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7、鄙例:1.蜀之鄙有二僧 2.孔子鄙其小器。
3. 肉食者鄙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8、兵例: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4.左右欲兵之。
9、病例:1.君之病在肠胃2.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3.凡人不病则不畏惧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5.在陈绝粮,从者病10、察例: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2.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察臣孝廉4.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1、长例:1.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2.兼花之长而各去其短3.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5.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12、朝例:1.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2.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3.于是入朝见威王4.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3、池例:1.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燕荡2.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14、曾例:1.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5、乘例: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4.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16、城例: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是月,城西宁3.李应庚发两路兵城南城17、诚例: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8、除例: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2.兴利除弊3.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19、传例:1.得璧,传之美人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有开议勤殿故事4.人人自安,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5.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世之传也6.横惧,乘传诣洛阳20、辞例:1.狱辞无谋故者2.欲加之罪,其无辞乎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5.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6.大礼不辞小让21、从例: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3.樊哙从良坐4.其从如云5.魏从九品分正从6.欲不可从22、达例:1.屋极有窗以达气2.自昏达曙3.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4.不求闻达于诸侯23、殆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农者殆则土地荒3.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24、怠例:1.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守卒皆怠炎25、当例:1.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3.北邀当国者相见4.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5.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26、道例:1.会天大雨,道不通2.策之不以其道3.墨之道,兼爱为本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27、得例:1.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2.意气扬扬,甚自得也28、度例:1.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度德量力29、短例:1.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2.短屈原于顷襄王30、多例:1.故传天下不足多也2.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31、发例:1.百发百中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2、方33、非34、复35、负36、盖37、鼓38、故39、顾40、固41、归42、国43、过44、何45、恨46、后47、胡48、患49、或50、疾51、及52、即53、既54、假55、间56、见57、解58、进59、尽60、就61、举62、绝63、堪64、克65、类66、怜67、临68、弥69、名70、末71、莫72、乃73、内74、判75、期76、奇77、迁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却84、如85、若86、善87、稍88、少89、涉90、胜91、识92、使93、是94、适95、书96、孰97、属98、数99、遂100、率101、说102、私103、素104、汤105、涕106、通107、徒108、图109、退110、亡111、王112、望113、恶114、微115、闻116、相117、谢118、悉119、信120、兴121、行122、幸123、修124、徐125、许126、阳127、要128、宜129、遗130、贻131、易132、阴133、引134、右135、逾136、狱137、再138、造139、知140、置141、致142、质143、治144、诸145、贼146、族147、卒148、走149、左150、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一、问题描述: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涉及到哪几类文言实词?主要从什么角度来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如何在文本中正确解释实词的动态意义?二、复习范围1.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词义变化2.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3.通假字通假字,即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2)动词的活用(3)形容词的活用三、方法指引四、例题阐释例1. (2017年真题)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
曾祖敏,拜尚书左丞。
卒,赠并州刺史。
祖嶷,字元达。
以从征平原功,进爵为侯,位冯翊太守,赠幽州刺史。
父季真,位中书侍郎,卒于安远将军、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
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
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为冀州镇东府长史,以货贿事发,除名。
后侍中崔光举为国子博士,仍领尚书左户部。
李崇为都督北讨,引莹为长吏。
坐截没军资,除名。
未几,为散骑侍郎。
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
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魏书》,有删减)注释: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尚书左丞授与官职B.尤好属.文归宿C.帝嗟.赏之赞叹D.坐.截没军资因犯……罪例2.(2016年真题)墨翁传[明]高启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
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
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
时磨墨渖①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
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衒璞而市鼠腊②,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
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
”客闻之曰:“隐者也。
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
翁姓沈,名继孙。
然世罕知之,唯呼墨翁云。
(选自《高青丘集》)注释:①渖:汁液。
②衒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做B. 殊.伟甚,很C. 客有诮.之曰讥讽D. 吾窃.耻焉私下例3 (2015年真题卷)王育,字伯春,京兆人也。
少孤贫,为人庸牧羊,每过小学,必歔欷流涕。
时有暇,即折蒲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己以偿之。
同郡许子章,敏达之士也,闻而嘉之,代育偿羊,给其衣食,使与子同学,遂博通经史。
身长八尺余,须长三尺,容貌绝异,音声动人。
子章以兄之子妻之,为立别宅,分之资业,育受之无愧色。
然行己任性,颇不偶俗。
妻丧,吊之者不过四五人,然皆乡闾名士。
太守杜宣命育为主簿。
俄而宣左迁万年令,杜令王攸诣宣,宣不迎之,攸怒曰:“卿往为二千石,吾所敬也。
今吾侪耳,何故不见迎?欲以小雀遇我,使我畏死鹞乎?”育执刀叱攸曰:“君辱臣死,自昔而然。
我府君以非罪黜降,如日月之蚀耳,小县令敢轻辱吾君!汝谓吾刀钝邪,敢如是乎!”前将杀之。
宣惧,跣下抱育,乃止。
自此知名。
司徒王浑辟为掾,除南武阳令。
为政清约,宿盗逃奔他郡。
迁并州督护。
成都王颖在邺,又以育为振武将军。
刘元海之为北单于,育说颖曰:“元海今去,育请为殿下促之,不然,惧不至也。
”颖然之,以育为破虏将军。
(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折蒲学书.读书B.育将.鬻己以偿之准备C.今吾侪.耳同辈D.欲以小雀遇.我对待五、拓展训练1.(2017·天津卷)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学&科网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B.闾里未尝让.让:责备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背诵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草率,随便2.(2017·江苏卷)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1.对下列加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B.先生往谒.谒:拜见C.称之不置.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例1 【答案】B项【解析】B项中,“属”为撰写的意思祖莹八岁,便能诵读《诗经》、《尚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刻苦好学,不分昼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制止他这样做但却不行,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书僮仆人,父母睡觉之后,用衣服遮住窗户,以防止光线漏出去,被家人发觉。
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内外亲属都叫他为“圣小儿”。
祖莹尤其喜欢写文章,中书监高允每每赞叹说:“这青年富有才识,不是其他学生能赶得上的,他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
学生们都来了,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
上课时间已到,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学生赵郡的李孝怡一本《曲礼》拿到讲台上去了。
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曲礼》放到案桌上,念诵《尚书》文三篇,竟不漏一字。
讲完之后,孝怡觉得很奇怪,查明原委,就向博士说了这件事,惹得学中师生,大为惊奇。
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惊叹不已。
祖莹任冀州镇东府长史,因贿赂一事败露,被除名。
后来侍中崔光推荐他为博士,仍领授尚书左户部职。
李崇以都督身份北征,引莹为其长史。
因军资被人截没,又被除名。
没多久,任散骑侍郎。
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宝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辨别为什么时候的东西。
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
”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他为博物多识的专家。
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士人有什么麻烦事,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相救,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
例2【答案】 A【分析】鬻:卖【攻略】①多义词的正确释义应结合上下文来解释。
②熟记例句掌握常用古汉语虚词及用法。
③熟记例句熟练掌握常用古汉语实词常用词义。
墨翁是吴槐市集里的人。
(他)曾经在荆楚一带游学,一次,遇到有人传授古代造墨方法,于是说:“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可以有足够的钱用来读书,何必(像现在这样)心情急切地四处奔走呢?”回到家,(他)在自家门上写了“造古法墨”几个字。
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即使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也制墨不止),他形貌奇特古怪,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宽大的衣服。
人们望见他,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
他经常研磨数斗墨汁,醉酒后给人写一尺见方的大字,字很壮美。
(他)所制墨,订有一定的价钱。
报酬不合适,就不卖。
所以,别人的店铺里人总是满满的,而他的店铺里人却很稀少。
一位朋友讥讽说:“你的墨做得虽然好,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唉!我的墨是用十分好的材料,做工也非常到位,正因为制作艰难,所以不想卖得太便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