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实词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之(三)——实词解释

文言文阅读之(三)——实词解释

四、句内语法结构推断
前提: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语所处的句中位置,推知 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注意:此法要注意词语的活用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在此句中,福充当句子的谓语。谓语 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所以解释时必 须处理成动词。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本意为身体,引申为‘亲自’。
三、参照现代意义推断
现代汉语不是无本之木。是由古汉语沿 袭发展而来,因而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 关系。有时我们可以把单音节文言实词组 词成现代汉词语,比较鉴别后确定其意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克”可以组词为“克服、“攻克”。等,联系 上下文比较,便知“攻克”比较合理。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及父卒 ②而伯夷、叔齐耻之 ③义不食周粟 ④左右欲兵之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 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 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 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 “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 王车栽着灵牌,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 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 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 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 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 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 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 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 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 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 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需要掌握的实词总结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需要掌握的实词总结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需要掌握的实词总结生活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4、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5、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6、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7、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8、字:女子许嫁。

学习修养1、工:擅长。

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5、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6、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7、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8、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9、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10、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1、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2、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13、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14、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15、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6、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17、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实词

实词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表示某一性质、性质的人或 物,在句中居宾语地位,具有名词意义。 A、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锐”本是形容铁甲坚固、武器锐利的形 容词。这里用“坚”,“锐”替代跟它有关的实物, 用作名词,当“铁甲”、“利兵”讲。 B、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和“众”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宾语, 当“少数人”“多数人”讲。
3、动词活用。
一般是活用为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和“入”都作宾语,活用作名词,是“收成”和 “收入”的意思。
B、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当 “死和生这样的事”讲。
4、数词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
一般是用作动词。
“一”是数词,这里用作动词,充当“四海”的谓语,作 “统一”讲。
6、意动用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和技巧
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 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 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的字形)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 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 地”之意。
5、攻克、占领
7、 全。
6、选拔、推荐
8、尽
三.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 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 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 “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 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 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 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 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 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 或“认为……是……” 或“把……当作……”。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①渺沧海之一粟(以……为微小) • ②而耻学于师(以…… 为耻辱) • 2.名词的意动用法 • 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伴 侣、把……看作朋友) •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 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 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 归课本非常重要。 理解实词,读透课本,感 悟积累,受益无穷。
新课标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 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 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 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 的要牢记
例如:除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现代汉语中“除”是“清除”“除 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 大
2、“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 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
古代指疾行, 即跑 逃跑 使之逃跑 奔向、趋附 走向 仆人 快 谦称、我
推导提示:“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 叫“行”)引申出“奔向”。

1故治国无法则乱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5不效则治臣之罪 6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8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瞻前顾后 合理推求
——文言实词词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 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 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 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
、兴致: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
、行
、行动:大行不顾细谨(鸿)
、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 其行廉(屈)
、实行,做:余嘉其能行古道(师)
、行走:道芷阳间行(鸿) 草行露宿(指)
、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
、行列:涕 落百余行(孔)
、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
、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
、周全,详尽。(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知道。(丞相亮其悉朕意)
、尽其所有。(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
、详尽地叙述。(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信
、诚实,不欺,讲信用。(言而有信)
、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忌不自信)
、信用。(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者,送信的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朋友。(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通“智”。智慧;聪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置
、安置。(今以钟磬置水中)
、设立。(内外多置小门)
、购置,添置。(郑人有且置履者。)
、放弃。(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驿站。
、致
、送达,送来。(存问致赐《汉书?武帝纪》)

文言文120个实词的解释

文言文120个实词的解释

高考常见120个实词目录1.爱2.安3.被4.倍5.本6.鄙7.兵8.病9.察10.朝11.曾12.乘13.诚14.除15.辞16.从17.殆18.当19.道20得21度22非23复24负25盖26故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保护〕《师说》译: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找好老师来教他。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别人也顾念自己的家啊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齐国虽然狭小,但我何必(也没有)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5古之遗爱也〔恩惠〕译:古人留下的恩惠6爱而不见, 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蜘蹰”】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保护”。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译: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译: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译:就应当抚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译: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译: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想要那里的归宿呢〕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抚慰”等义。

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译: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赤壁之战》译:诚信而被疑心,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史记•陈涉世家》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译:披头散发,在江畔边走边吟咏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登泰山记》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1 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一个词在 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而这几个意义往往是有关联的。 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举起,抬头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发动 译文:现在逃跑是死,发动叛变也是死。 (3)举世无双。全 译文: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4)举一反三。提出,举出
或: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成语: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ōng, 释义为: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一词多义
向人认错,道歉 • 长跪而谢。——《战国策》
• 译文:久久跪着,认错请罪。
有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 杜门谢客。 • 译文:关着门拒绝见客。
感谢,酬谢。 •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译文:酬谢很多客人,又给官吏送贵重的礼物。
缘:本义是指古时衣服的边缘。 成语:缘木求鱼,汉语成语,拼音是yuán mù qiú yú,字面 解读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 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一词多义
有人,有的人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 译文: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
菜汤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 王建《新嫁娘》
• 译文: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
成语: 金城汤池:如钢铁铸造的城墙,像沸水流淌的护城河。比喻城池坚固, 难于攻破。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 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一词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实词高三2014-04-18 22:24文言文阅读--实词一、基础知识回顾1.一词多义。

例如,关于笔画最少的“一”①一人,一桌而已(《口技》):------------------------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③用心一也(《劝学》);-----------------④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例如,关于“幸”字的含义①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⑥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2.古今词义变化或古今异义例如1、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现在专指-------------。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本指---------------,现在已表示为---------。

3、凭轩涕泗流的“涕”本指------------现指-----------。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鄙”--------;现指-----------。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文中指-----------;现在指 -----------。

绝境,文中指--------;现在指------------------------。

4.古今通假。

5.词类活用。

(1).动词活用现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中的“至”,表示----------(2).名词活用现象。

①如“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盟”表示-------------。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中的“墓”表示----------------。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

④“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师之”,就是--------------------------------。

⑤“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⑥范增数目项王。

目-----------------------------。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 。

⑧沛公军霸上。

军---------------------------------- 。

(3).形容词活用。

①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

“短”表示------------------。

②“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表示---------------。

③“火尚足以明也”中的“明”表示---------------------------。

④“以愚黔首”(《过秦论》)中的“愚”,表示------------------------------。

⑤“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

二、所学文本过关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A.又重之以修能(才能)来吾道夫先路(引导)B.服之而已(使……屈服)秋之为状(情状)C.是以见放(放逐)新沐者必弹冠(洗头)D.国人皆劝(劝说)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好像)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非我也,兵也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③佛印绝类弥勒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两个“兵”的意思相同,两个“绝”的意思相同。

B.两个“兵”的意思不同,两个“绝”的意思相同。

C.两个“兵”的意思不同,两个“绝”的意思不同。

D.两个“兵”的意思相同,两个“绝”的意思不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点也(和)饿殍遍野(饿死的人)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其中)假舆马者(借助,利用)C.树之以桑(种植)王则罪岁(获罪)D.用心一也(因为)秋水时至(时令,季节)4.下列句子中没有名词用作状语现象的一项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赵王之子孙侯者。

④夜缒而出。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闻寡人之耳者。

⑦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④⑤/②③/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③/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③/⑥⑦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一项是【】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志气日益微 B.几何不从汝而死C.将成家而致汝 D.先帝不以臣卑鄙8.选出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

例句: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思而不学则殆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9、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

例句:斫而为琴,弦而鼓之【】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B.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C.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D.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10、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

例句:收天下之兵【】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C.而秦兵又至矣 D.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11、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河曲智叟亡应【】A.吞二周而亡诸侯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12、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余固笑而不信也C.直前诟虏帅失信 D.愿陛下亲之信之13.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金就砺则利【】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C.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14.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A.使天下各食其力 B.时周瑜受使至番阳C.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中的“目”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燕雀乌鹊,巢堂坛矣。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序八州而朝同列。

1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考虑,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例句:安能屈豪杰之流【】A.以弱天下之民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17、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失时不雨,民且狼顾C.赢粮而景从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18.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A.失时不雨 B.函梁君臣之首C.但二月草已芽 D.履至尊而制六合19.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名望、名声)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说明白)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著名、闻名)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字)20.阅读下列文段,比较文后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辨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别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A.两个“非”字不同,两个“辨”字相同。

B.两个“非”字相同,两个“辨”字不同。

C.两个“非”字相同,两个“辨”字也相同。

D .两个“非”字不同,两个“辨”字也不同。

2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②赢得仓皇北顾。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④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⑤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⑥处分适兄意。

⑦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⑧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⑨最喜小儿无赖。

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⑾初一交战,曹军不利。

⑿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⒀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⒁ 一时多少豪杰。

A.③⑧⑿⒀ B.②⑥⑾⑿ C.①⑤⑦⒁ D.②③⑧⒁2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驴不胜怒,蹄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小人寡欲则谨身节用,远罪丰家”的“远”、“丰”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⑤不如因善遇之。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

A.①②⑤⑥ B.①④⑦ C.②③④⑦ D.⑤⑥⑦2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众寡”用法相同的一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山东豪杰遂并起。

D.诚宜开张圣听。

2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失:通“佚”,散失。

)B.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科条:对史事科分条列,提纲挈领地编排记述。

)C.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

(毂:车轮中心用以插轴的部件。

)D.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股肱:大腿和胳膊。

)2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浩浩怀山襄陵襄:冲上,漫上 B.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诛:诛杀C.禹为人敏给克勤勤:勤苦,劳苦 D.声教讫于四海讫:穷尽,达到2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雠:售,卖出B.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绐:欺骗,诈说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害:迫害D.乃并复丰,比沛比:和……一样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死:为……而死 B.鲍叔遂进管仲进:推荐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夸赞 D.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信:信用2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