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实词篇之一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实词一词多义(一)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实词一词多义(一)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之一词多义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之一词多义ppt

专题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1、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
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
义; 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古
字通假等实词知识。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
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语境推断法
❖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 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 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 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 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 字形推断法 ❖ 语境推断法 ❖ 课文迁移法 ❖ 成语印证法 ❖ 对句判断法 ❖ 语法分析法
1、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 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 有关;
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 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 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 来表达。
❖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 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 名词也有20个以上。

初中文言文实词120个

初中文言文实词120个

初中必背文言文实词(初中语文学习而言,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0.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1.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2.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3.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4.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5.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6.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7.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18.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②敌人(盖以诱敌)19.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②慰问(人皆吊之)20.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21.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2.恶:①怎么(恶能无纪)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23.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⑦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4.凡:①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②总共(凡三往)25.方:①见方(方七百里)②长方形(方以长)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26.分:fēn ①划分,分开。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
远远地

念无与为乐者
跟,同
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领悟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同游者
游览

一碧万顷
一片
上下一百
全都
一鼓作气
第一次

朝晖夕阴
阴暗
佳木秀而繁阴
树荫
树林阴翳
阴影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得到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假如

至于夏水襄陵
与于连用,表另提一事
色愈恭,礼愈至
周到
...原因

政通人和
顺利
北通巫峡
通向
初极狭,才通人
使...通过
鸣之不能通其意
通晓
中通外直
贯通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村中闻有此人
听说
一一为具言所闻
知道的情况
卒获有所闻
收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
遗留

学学半
同敩,教导
学学半
学习

寻向所志
寻觅,探求
寻病终
随即,不久

恐托付不效
奏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职业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
对着,面对

遂与外人间隔。
隔开
又何间焉?
参与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中间
予观夫巴陵胜状。
观赏
但坐观罗敷

初中文言文实词整理120个文言实词(新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整理120个文言实词(新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整理 120个文言实词(新整理)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120个文言实词(新整理)”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2012年高考120个文言实词(1-20)★1爱:①爱护,疼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疼爱)《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啬,吝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译文: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啊!④爱惜,珍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译文: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只爱惜自身。

⑤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⑥恩惠。

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仁而爱人。

《史记.高祖本纪》⑻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⑨爱戴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译文:(李广)对待士兵宽容和缓不严苛,士兵们因此爱戴(他)并且很高兴被任用。

⑩形容词:可爱。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

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2安:①安稳,安定,稳固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②平安,安全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B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C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中中考文言文150实词

初中中考文言文150实词

1.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2.冀君实或见.恕也: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进.尽忠言:5.彼竭.我盈:6.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7.是进.亦忧,退亦忧:8.佛印居.右,鲁直居左:9.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10.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1.骨已尽.矣: 12.时时而间进.:1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14.已尽.吾齿:1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16.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17.其远古刻尽.漫失: 18.无可进.者:1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0.自吾氏三世居.是乡:2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3.曩与吾祖居.者: 24.死即举.大名耳:25.卒见.使于一鼠: 26.而半山居.雾若带然:27.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28.居.右者椎髻仰面:29.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0.断其喉,尽.其肉:3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2.令初下,群臣进.谏:33.触草木,尽.死: 3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35.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6.举.先王之政:3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8.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39.太医以王命聚.之: 40.是方啮也,而遽.死也:41.舍问,其奚决.焉: 4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4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45.子孙弃者无论.焉: 45.具.以情告:46.孔子不能决.也: 47.临.溪而渔:48.佛印绝类.弥勒: 4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5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5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5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5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5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5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8.具.答之: 59.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60.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61.百废俱.兴:62.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6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64.为一说,使与书俱.: 65.类.东方生滑稽之流:66.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67.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68.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9.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70.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71.春和景明.:7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73.其远古刻尽漫.失:74.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75.对联、题名.并篆文:7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77.且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178.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79.庭下如积水空明.:80.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8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8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84.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8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86.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8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88.苟全性命.于乱世: 89.五十而知天命.:90.春和景明.: 9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9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93.徒属皆曰:“敬受命.。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1 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一个词在 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而这几个意义往往是有关联的。 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举起,抬头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发动 译文:现在逃跑是死,发动叛变也是死。 (3)举世无双。全 译文: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4)举一反三。提出,举出
或: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成语: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ōng, 释义为: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一词多义
向人认错,道歉 • 长跪而谢。——《战国策》
• 译文:久久跪着,认错请罪。
有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 杜门谢客。 • 译文:关着门拒绝见客。
感谢,酬谢。 •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译文:酬谢很多客人,又给官吏送贵重的礼物。
缘:本义是指古时衣服的边缘。 成语:缘木求鱼,汉语成语,拼音是yuán mù qiú yú,字面 解读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 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一词多义
有人,有的人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 译文: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
菜汤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 王建《新嫁娘》
• 译文: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
成语: 金城汤池:如钢铁铸造的城墙,像沸水流淌的护城河。比喻城池坚固, 难于攻破。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 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一词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阅读实词篇之一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抵御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清静亡.为通“无”,没有B.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奇:对……到惊奇C.而雄三世不徙.官徙:迁移
D.而论.不诡于圣人论:观点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之数岁.(年)
B.因复更.射之(重新)
C.广之将.兵(将军)
D.上山阵.(布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5.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
..(两小无猜)无猜: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没齿难忘)没齿: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鉴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惶诚恐
B.时已薄.暮莫辞酒味薄.厚积薄.发
C.汝等何足.污我手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
D.公及夫人皆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见异.思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
..,政通人和
..至黄州越明年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绠不可竭.(_____)(2)三日而后汲.视(_____)(3)悦.人襟灵(_____)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卒.逢暴雨(______)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______)
(3)皆宜.远观(______)
(4)悉.是晚景(______)
1题原文: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
值,共至夏口。

2题原文: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徒官。

3题原文: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4题原文: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

6题原文: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

公鉴其诚,纳之。

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

群盗罗拜马前乞命。

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

”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

”公及夫人皆异之。

7题原文: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8题原文:清白堂①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

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芟(shān):除草。

③扃(jiōng):关锁。

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⑤饵:吃。

⑥忝(tiǎn):玷污。

9题原文:【2018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
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