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跟踪突破17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与虚词)

合集下载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7 文言实词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7  文言实词 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2·安徽,4,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ks5u清] 刘大櫆许君讳曾裕,字仑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

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

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

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

君抱痛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

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

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

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

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

其船遇风辄坏。

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

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

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

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

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

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

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

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

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

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

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

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

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

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

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

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

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

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ks5u注]①稇(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高考语文文言文临考突破17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临考突破17 Word版含答案

201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临考突破17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题。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

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尤善为钩矩,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惟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

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

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

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坐语未讫/停车坐爱枫林晚 B.京兆尹赵君谢两卿/广汉跪谢曰 C. D.以类相准/枝枝相覆盖2.下列句子全都表明赵广汉既精于吏职又颇讲情义的一组是( ) ①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②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③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④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 ⑤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 ⑥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⑥56 3.对赵广汉办案特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赵广汉善用钩距,以得事情,可谓之“准”。

B.长安少年,共谋劫人,坐语未讫,吏捕已至,可谓之“快”。

C.二人劫富未遂,“释质”“束手”,广汉又许以“或时解脱”,但终当死罪,可谓“狠”。

D.犯人至冬出死,广汉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可谓之“情”。

4.下面对文段的评述,准确的一项是( ) A.该段以“精于吏职”为中心,先概括介绍赵广汉的强健和精明,然后用两个办案的实例予以说明,中心突出,结构也十分紧凑。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2023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突破

2023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突破

2023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突破虚词翻译1.(2021·全国甲卷)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

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

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2.(2021·湖南5月考前押题最后一卷)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余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梃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

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晏球传》)3.(2020·全国I卷)(苏)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4.(2020·全国Ⅱ卷)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

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5.(2020·全国Ⅲ卷)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

谨具封还内,请停。

”事遂不行。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6.(2019·全国Ⅲ卷)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7.(2019·浙江卷)(宗)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

(全国通用)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跟踪训练

(全国通用)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跟踪训练

(全国通用)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跟踪训练(全国通用)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跟踪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五泄①袁宏道越人盛称五泄,然皆闻而知之,陶周望虽极言五泄之好,其实不曾亲见,与我等也.发郡城凡二日至诸暨县,县去五泄尚七十余里,次日始行,一路多顽山,无卷石可入目者。

余私念:看山数百里外,敝舟羸马,艰辛万状,今诸山态貌若此,何以偿此路债?周望亦谓乃弟:“余辈夸张五泄太过,若尔,当奈中郎笑话何?〞独静虚以为不然。

顷之,至青口,两山夹天如线,山石玲珑峭削,若叠若镂,数里一壁,潭水滑滑②流壁下。

一壁上有古木一株,上人云是沉香树,一年一花,猿猱所不到。

其他非奇壁,则皆秾花异草,幔山而生,红白青绿,灿烂如锦。

映山红有高七八尺者,与他山绝异,因相顾大叫曰:“奇哉!得此足偿路债,不怕袁郎轻薄也。

〞王静虚曰:“未也,尔辈遇小小丘壑,便尔张皇如是,明日见五泄,当不狂死耶?〞静虚曾习定③五泄三年,以是知之极详。

余与公望闻之,喜甚,皆跳吼沙石上。

缓步十余里,始至五泄僧房。

静虚曰:“牛羊下矣,五泄留供来日朝餐。

〞五泄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喷薄之势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

飞瀑从岩颠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

因忆会稽赋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暮归,各得一诗。

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是何等语。

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

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一二三四等泄,俱在山腰,五级而下,飞涛走雪,与第五泄率相类。

山路甚险巇,余等从山下观之,时,新雨后,苔柔石滑,不堪置足,一手拽树枝,一手执杖,踏入肩作磴,半日始得挪一步,艰苦万状。

山僧云:自此往富阳便是平地,不复下岭。

〔选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删改〕①五泄:五泄是由五条瀑布汇注而成的,在浙江省诸暨县西六十里的五泄山上,是浙江著名风景区之一.②滑〔gǔ〕滑:泉涌的样子.③习定:养静。

【陕西专版】2017届中考语文考点突破(17)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与虚词)及答案

【陕西专版】2017届中考语文考点突破(17)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与虚词)及答案

考点跟踪突破17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与虚词)一、(2016·青岛改编)文言文阅读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

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

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

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郑余庆素吝。

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

众皆怪之。

侵晨赴之。

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

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

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

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

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

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

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

④爨(cuàn):生火做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会:适逢B.众皆怪.之怪:觉得……奇怪C.皆匿.笑强进匿:偷偷地D.乃裂去薄饼缘.缘:边缘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点拨】示例句意:贫穷了不得不节俭,但是节俭的人不一定贫穷。

而:表转折,但是,却。

A:句意:我畅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而:表顺承。

B:句意: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而:表并列。

C:句意:大呼小叫的喊别人过来再给他。

而:表顺承。

D:句意: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富足却不知道爱惜。

而:表转折,但是,却。

与例句相同。

故选:D。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2023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

2023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附参考答案一、(2023·温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

②名称:名声,名望。

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赈赡:救济,周济。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一向,平素(2)乃把.晖臂曰:握,持(3)举手未敢对.:答复,回答(4)子孙窃怪.之:感到奇怪【解析】“素”可以联系“吴广素爱人”,“怪”可联系“固以怪之矣”理解。

“把”“对”要结合语境理解,把理解得出的含义放入原句,符合句意即可。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欲以.妻子托朱生A.属予作文以.记之B.晖以.堪先达C.以.残年余力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解析】A项顺承连词,可译为“来”。

B项译为“因为”。

C项介词,译为“凭”。

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二、(2023·金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

”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之.不憎且爱之也。

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

”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

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17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与虚词)
一、(2016·青岛改编)文言文阅读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

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

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

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

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

众皆怪之。

侵晨赴之。

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

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

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

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

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

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

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

④爨(cuàn):生火做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会:适逢
B.众皆怪.之怪: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匿: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缘.缘:边缘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点拨】示例句意:贫穷了不得不节俭,但是节俭的人不一定贫穷。

而:表转折,但是,却。

A:句意:我畅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而:表顺承。

B:句意: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而:表并列。

C:句意:大呼小叫的喊别人过来再给他。

而:表顺承。

D:句意: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富足却不知道爱惜。

而:表转折,但是,却。

与例句相同。

故选:D。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

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

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节俭到吝啬的地步,那么即使金子玉器堆积成山,又跟乞丐有什么不同呢?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你有选择地吃,应当是不饿!
二、(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唐李绛,善.谏。

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

居易志在纳忠,今罪之,恐天下箝①口矣。

”上悦而止。

上尝责.绛言太过,绛泣曰:“臣畏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

言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

”上怒解。

赞②曰:“李丞相③,良臣也。

好直谏,不与小人为伍。

李吉甫④虽逢迎,宪宗每以绎言为是.。

盖以其知无不言,言无不中。

故虽屡次犯颜,触怒上意,而仍能转辗陈言以启帝心。

非立心忠正者,焉能至此?”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箝(qián):紧闭。

②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③李丞相:这里指李绛。

④李吉甫:唐宪宗在位时一位大臣姓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唐李绛,善.谏(擅长,善于)
(2)陛下容纳.直言(接纳)
(3)上尝责.绛言太过(责备)
(4)宪宗每以绛言为是.(正确,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上悦而.止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B.乃.陛下负臣也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C.不与小人为.伍士卒多为.用者
D.而仍能转辗陈言以.启帝心以.光先帝遗德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畏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

(假使)我畏惧皇上身边的人,爱惜自己的性命,不肯讲真话,这是辜负皇上。

4.李绛为什么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中”?
因为他是一个立心忠正的人。

【参考译文】
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

(有一次)皇上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接纳(群臣)直言,所以群臣才敢进谏。

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紧闭嘴巴了。

”皇上(因为李绛的意见)很高兴就没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上曾经责备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假使)我畏惧皇上身边的人,爱惜自己的性命,不肯讲真话,这是辜负皇上。

(假使)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

”皇上的怒气就此消解。

有评论说:“李丞相,是好臣子。

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结为队伍。

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

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

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上,但总是能反复陈说来启发皇帝的想法。

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三、(2016·长沙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

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

”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

②格:搁置。

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

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

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

⑥抗疏:上书直言。

⑦宦寺:宦官。

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点拨】A.松弛/放下;B.有的人;C.佩服/名词作动词,穿戴;D.根本/本来。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点拨】A.代词,指“这种景况”;B.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音节助词,不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①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

__②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

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

__③开放题:赞成邹忌。

原因:采用委婉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

赞成陈禾。

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四、(2017·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导学号:76392047)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国富强兵,与俗①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②则六亲固.。

四维③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故论④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