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抗原性转变的特点
由于病毒基因组RNA片段的较大片段的变异所引 起,这种变异通常是由病毒基因组RNA片段的重 组所导致的。
病毒进化趋势分析
病毒进化的方向
流感病毒的进化方向主要包括病毒抗原性的变异 、病毒毒力的改变以及病毒传播能力的改变等。
病毒进化的驱动力
流感病毒进化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基因重组、自然 选择以及遗传漂移等。
病毒进化的影响
流感病毒的进化可以对疫情的监测和防控产生重 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疫苗的研发和改进。
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的影响
疫苗研发的挑战
流感病毒的快速变异和进化趋势给疫苗研发带来了很大的挑 战。
疫苗研发的策略
为了应对流感病毒的快速变异和进化趋势,疫苗研发的策略 主要包括基于病毒进化趋势的预测性疫苗研发、基于病毒抗 原变异的应急疫苗研发以及基于病毒传播能力和毒力的疫苗 研发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监测技术的局限性
目前的流感监测技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 无法准确预测病毒的演变和传播,也无法对 所有病毒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因此,需 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流感监测技术。
疫苗接种的挑战
虽然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流感传播的重要 手段,但目前疫苗的覆盖率还远远不够。此 外,病毒的变异也使得疫苗的效果受到限制 。因此,需要加强疫苗的研发和推广,提高 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
仅感染人类,很少引起大流行性疾病。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的基因特性,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已知的乙型流感病毒有2个HA亚型和3个NA亚型 。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
仅感染人类,可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疾病。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 NA)的基因特性,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已知的丙型流感病毒有2个HA亚型和2个NA亚 型。

国家流感中心标准操作规程

国家流感中心标准操作规程
国家流感中心标准操作规程
(修订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二○○七年三月
前言
为规范国家流感中心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步骤,保证实验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重复性,并作为国家流感中心所有工作人员使用指南。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பைடு நூலகம்国家标准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89-2004)》及相关法律法规,参考世界卫 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以及流感/禽流感相关推荐 方案,并根据《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人禽流感诊断标准》和《禽 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中的相关内容制定了本标准操作规程 (SOP)。在国家流感中心标准操作规程(2004 年版)的基础上,增 补了大量内容,制定本标准操作规程。
本版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基本生物学实验 SOP、标本采集 SOP、 病毒分离 SOP、病毒鉴定 SOP、病毒核酸检测 SOP、血清学检测 SOP、 动物学实验 SOP、耐药性监测 SOP 以及标本及毒株管理 SOP 等。并 且根据近年来的工作需要和进展,建立了许多实验方法,如分子鉴别 诊断技术、禽流感 H5N1 NASBA 检测方法、流感/禽流感抗体单放射 免疫扩散溶血技术(SRH)等以及研究工作中实验的操作规程。
第五章 核酸检测 SOP......................................................................................101
流感/禽流感病毒 RT-PCR 引物制备 ..........................................................................103 流感/禽流感病毒 Real-time PCR 引物探针制备........................................................105 禽流感病毒 RT-PCR 检测 ...........................................................................................107 人禽流感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113 禽流感病毒 H5N1 NASBA 检测 ................................................................................119 分子鉴别诊断技术.......................................................................................................125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1年版)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1年版)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1年版)甲型流感病毒具有基因多样性和宿主多样性,不同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有相对固定的动物自然宿主,但某些亚型病毒也常出现跨动物种属传播。

人类流感病毒,亦称为季节性流感病毒,包括在人群中循环并呈季节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目前为H1N1 和H3N2 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而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则是指动物甲型流感病毒(如H5N1 和H7N9 等亚型)突破种属屏障所致的人类感染或疾病。

这类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所致人类感染,可导致严重疾病,并会造成一定规模的暴发。

动物源性流感病毒还偶可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如2009 年发生的动物源性H1N1 亚型流感流行。

及时、敏感地发现、识别和调查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加强病毒变异的实验室分析,做好病例管理,加强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以及可疑暴露人群的判定和管理,对于监控和评估病毒的人际传播能力,减轻动物源性流感对人群健康和畜禽养殖业的危害和影响,做好流感大流行预警和应对准备,均十分重要。

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的防控工作,规范病例报告、诊断、调查、溯源、感染预防和疫情风险沟通等防控措施,特制定本防控技术指南。

一、适用范围(一)本指南适用于我国或境外已发现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的报告、调查、实验室检测、诊断确认、风险评估、病例管理、公众交流和健康教育等相关措施。

(二)本指南用于指导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的散发病例或共同暴露所致聚集性病例以及非持续性人际传播聚集性疫情的防控和处置。

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一旦出现持续人际传播,则需启动国家相关预案,进行防控和应对。

(三)本指南用于指导我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的处置和防控工作;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在科研活动中发现的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的处置和防控工作,参照本指南执行。

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甲型流感病毒是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 病毒,共有8 个不同的RNA 节段,编码至少14 种蛋白。

流感监测与防控

流感监测与防控

流感监测与防控简介流感是一种高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症状。

流感广泛传播,每年都会导致大量病例和死亡,对公共健康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流感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流感监测流感监测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和分析流感病例、病毒株和流感传播情况的数据,以便及时检测流感病毒的传播趋势和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流感监测方法•临床监测:定期收集医院和诊所报告的流感病例和相关资料,用于了解流感流行病学信息和疫苗疗效。

•病毒学监测:定期收集患者采集的呼吸道样本,对其中的病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别,并进行流感病毒株的物质特性和基因变异等研究,以便制定流感疫苗型和流行趋势。

•环境监测:对水、空气、表面和其他可能感染流感病毒的物质样本进行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流感病毒的存在和传播情况。

流感监测结果通过上述流感监测方法,可以获得流感病例、病毒株和流行情况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健康机构和公众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在中国,主要的流感监测系统包括全国流感监测系统、城市流感监测系统、学校流感监测系统等。

这些系统收集和分析大量流感相关数据,可以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提供重要参考。

流感防控针对流感的防控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其中,预防是主要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保持个人卫生、社交距离和居家隔离等措施。

治疗则是针对已经患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和针对病毒感染进行治疗。

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针对特定流感病毒株制定的,可以预防相应类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一般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需优先接种,以保护其不受流感病毒感染。

在中国,目前推广的流感疫苗有三价和四价两种,具体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接种。

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流感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口鼻和眼睛等。

合理和科学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流感感染,减少感染的风险。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流感监测工作技术环节,科学指导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感监测工作,依据《全国流感监测工作方案(2010年版)》,特制定本指南。

一、监测目的(—)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动态;(二)及时发现流感病毒变异;(三)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毒株的预测和推荐提供依据。

二、流感样病例监测(一)监测病例定义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C),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二)监测时间所有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均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每年4月1日所在周至次年4月1日所在周前一周为一个流感监测年度。

流感监测周历编排标准参照ISO8601 ,按照公历的每周一到每周日编排(注释:如1月1日为周一至周四,该周属于新年第一周;如1月1日为周五至周日,该周则属于上一年最后—周;周一为每周第一天)(附件1 )。

(三)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设置1 •综合医院在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其中,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的内科门诊应包括所有内科诊室和感染性疾病科。

2•儿童医院在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和(或)发热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如哨点医院儿内科门诊有细分的科室,则所有儿内科诊室均应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3・所有国家级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医院都应按要求规范设置监测诊室,不能仅将发热门诊设为监测诊室。

1・报告内容和程序(1)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对每天在所有监测诊室就诊的病例进行诊断,每天按科室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填写”—医院_科门(急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原始登记表气附表1), 报医院主管科室。

原始登记表中"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可分科室、诊室,由各科室确定专人每日进行登记。

(2 )哨点医院主管科室,每周一负责将本院各监测诊室上周的“—医院—科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原始登记表〃(附表1 ),分诊室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目录一、适用范围 (5)二、疾病概述 (5)(一)病原学 (5)(二)流行病学 (7)(三)临床特征 (8)三、发现与报告 (9)(一)病例定义 (9)(二)病例发现 (10)(三)病例报告 (11)四、病例诊断与管理 (13)(一)病例诊断 (13)(二)病例管理 (14)五、流行病学调查 (16)(一)散发病例调查 (16)(二)聚集性病例调查 (20)(三)专项调查 (21)(四)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21)六、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判定与管理 (22)(一)可疑暴露者的判定和管理 (22)(二)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管理 (23)七、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24)(一)标本采集 (24)(二)标本运送 (25)(三)标本检测策略 (25)(四)生物安全要求 (27)(五)标本检测结果反馈和报告 (28)八、感染预防控制 (28)(一)个人防护 (28)(二)院内感染防控 (30)(三)涉疫场所消毒 (30)九、风险评估 (31)十、信息发布与通报 (32)十一、风险沟通和健康教育 (32)附件1-1 (34)附件1-2 (41)附件2 (52)附件3 (58)甲型流感病毒具有基因多样性和宿主多样性,不同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有相对固定的动物自然宿主,但某些亚型病毒也常出现跨动物种属传播。

人类流感病毒,亦称为季节性流感病毒,包括在人群中循环并呈季节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目前为 H1N1 和H3N2 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而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则是指动物甲型流感病毒(如 H5N1 和H7N9 等亚型)突破种属屏障所致的人类感染或疾病。

这类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所致人类感染,可导致严重疾病,并会造成一定规模的暴发。

动物源性流感病毒还偶可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如 2009 年发生的动物源性 H1N1 亚型流感流行。

及时、敏感地发现、识别和调查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加强病毒变异的实验室分析,做好病例管理,加强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以及可疑暴露人群的判定和管理,对于监控和评估病毒的人际传播能力,减轻动物源性流感对人群健康和畜禽养殖业的危害和影响,做好流感大流行预警和应对准备,均十分重要。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

附件2:流感监测实验技术操作规范一、流感监测临床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及流感病毒株的运输(一)流感临床标本的采集病毒分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标本的采集时间、质量及其保存和运输等环节。

多数标本取自患者上呼吸道鼻咽腔,其次为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及尸检组织。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放入适当的采样液中低温保存。

常用的采样液有以下三种:pH7.4~7.6的Hank's、Eagle's或者DMEM培养基。

为防止采样液生长细菌和真菌,在采样液中可加入抗菌素,加入庆大霉素(终浓度为1mg/mL,Gibco, cat. no. 15750-078)和/或制霉菌素(终浓度为50U/mL)。

加入抗菌素以后重新调节pH值至7.4,分装每个采样管3mL,-20℃冻存。

常用采样方法有以下几种:1. 鼻拭子:将带有聚丙烯纤维头的拭子平行于上颚插入鼻孔,旋转,保持数秒,待拭子头吸收分泌物以后,缓慢转动退出。

以另一拭子拭另侧鼻孔。

将拭子头浸入采样液中,弃去尾部。

2. 咽拭子:用带有聚丙烯纤维头的拭子适度用力擦拭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应避免触及舌部。

同样将拭子头浸入采样液中,弃去尾部。

注:亦可将鼻、咽拭子收集于同一采样管中,以便提高分离率,减少工作量。

3. 鼻咽抽取物: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

先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

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5mL采样液涮洗收集器3次。

此外,对于尸检组织,必要时采集尸检的肺组织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二)临床标本运输新鲜采集的临床标本应在4℃条件下48h内运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未能48h内送至实验室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标本送至实验室后,应尽快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测,48h内能进行检测的可置于4℃保存,否则应置-70℃或以下保存。

冻存的临床采集标本应在冻存的条件下,低温送至实验室。

冻存的标本送到实验室后,应尽快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测,48h内能进行检测的可置于4℃保存,否则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人禽流感监测方案

人禽流感监测方案

附件3 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为及时发现人间可能感染的禽流感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制订此监测方案。

此项监测工作只在有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省份开展。

一、监测目的1 早期发现可能的人禽流感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传播蔓延。

2 了解当地监测时间段内流感流行毒株的变化情况。

二、监测范围及时限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县(区),发现禽流感疫情后连续监测1个月。

三、监测病例定义1 体温≥38℃,伴有咳嗽或咽痛,并且发病前1周内有禽类接触史的病例。

2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四、监测点设立在疫情发生所在县选择县人民医院、县儿童医院(无儿童医院,可选择有儿科诊疗科室的其它综合医院)以及疫情涉及乡(镇)辖区内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作为监测单位。

五、监测工作内容发现和报告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例,并对监测病例采样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

1 参加监测科室所有涉及监测病例诊疗的科室均要参加监测工作。

2 监测病例报告监测点发现监测病例,做好相关登记(见附表1),并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医疗机构每周一上午10∶00前将上周的监测病例汇总表上报县(区)疾病控制中心(见附表3)。

3 采样(1)采样责任人:县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承担本院监测病例的采样工作,县(区)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负责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监测病例的采样。

所有标本采集一式二份,并填写“人禽流感监测病例采样登记表”(见附表2)。

(2)样本运送的时间要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将样本运送到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

运送的时间要求:有条件的地区,样本于采样后24小时内送到;无条件的地区,样本集中保存在县疾病控制中心的-20℃以下的冰箱里,于采样后48小时内送到。

(3)样本采集的种类、时间、运送、保存和检测,参照《人禽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件7)操作。

各省级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阳性,或发现无法鉴定的流感毒株,应立即将原始标本及分离物送国家流感中心进一步复核、确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流感监测工作技术环节,科学指导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感监测工作,依据《全国流感监测工作方案(2010年版)》, 特制定本指南。

一、监测目的(一)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动态;(二)及时发现流感病毒变异;(三)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毒株的预测和推荐提供依据。

二、流感样病例监测(一)监测病例定义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二)监测时间所有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均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每年4月1日所在周至次年4月1日所在周前一周为一个流感监测年度。

流感监测周历编排标准参照ISO8601,按照公历的每周一到每周日编排(注释:如1月1日为周一至周四,该周属于新年第一周;如1月1日为周五至周日,该周则属于上一年最后一周;周一为每周第一天)(附件1)。

(三)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设置1.综合医院在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其中,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的内科门诊应包括所有内科诊室和感染性疾病科。

2.儿童医院在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和(或)发热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如哨点医院儿内科门诊有细分的科室,则所有儿内科诊室均应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3.所有国家级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医院都应按要求规范设置监测诊室,不能仅将发热门诊设为监测诊室。

(四)流感样病例的报告1.报告内容和程序(1)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对每天在所有监测诊室就诊的病例进行诊断,每天按科室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填写“医院科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原始登记表”(附表1),报医院主管科室。

原始登记表中“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可分科室、诊室,由各科室确定专人每日进行登记。

(2)哨点医院主管科室,每周一负责将本院各监测诊室上周的“医院科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原始登记表”(附表1),分诊室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2.注意事项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在每个监测诊室的产生来源必须一致。

(五)流感样病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5个南方省份每家哨点医院每周采集5-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6个北方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家哨点医院在4月-9月间每月采集5-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10月-次年3月间每周采集10-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

标本采集日期应均匀分布,避免集中、突击采样。

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护人员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时,须填写“流感样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附表2),随同标本送至对应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1.采样对象:发病3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2.标本采集种类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拭子。

标本采集后,放入含采样液3~4mL的采样管中。

采集方法详见附件2。

3.标本的运输:标本采集后应在4℃条件下,48小时内运送至对应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如未能48小时内送至实验室,应置-70℃或以下保存,并保证采集的标本一周内送到对应的网络实验室。

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

标本运输方法详见附件2。

4.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到标本后,48小时内将“流感样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附表2)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流感样病例标本登记表(信息系统用)”中(附表3)。

(六)流感样病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1.实验室条件及生物安全操作要求开展流感样病例病原学监测的实验室必须是生物安全Ⅱ级或以上实验室,具备以下病毒分离鉴定的条件和相关仪器设备。

(1)流感病毒分离必须在生物安全Ⅱ级或以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并遵守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2)红细胞凝集(H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里操作,并遵守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3)实验室基本条件:具备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所需要的生物安全柜、倒置显微镜、离心机、CO2培养箱、恒温培养箱、液氮罐、普通冰箱、-70℃低温冰箱、PCR仪或Real-time PCR仪、凝胶成像仪等设备。

2.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分离培养是流感样病例病原学监测的基础,是流感病毒检测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目前多采用鸡胚和MDCK细胞进行流感病毒分离。

通过鸡胚分离的流感毒株与原始标本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可能会有所不同,而通过MDCK细胞所分离的流感病毒与原始标本相似。

且因“O”相毒株的重现,MDCK细胞对“O”相毒株的敏感性远高于鸡胚,故MDCK细胞已成为流感病毒分离不可缺少的一种宿主系统。

但考虑目前全球主要使用鸡胚进行流感疫苗生产,MDCK细胞分离的病毒在很多国家尚未批准用于疫苗生产,因此鸡胚分离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规监测标本后,要求利用状态良好的MDCK细胞和(或)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若同时进行MDCK细胞和鸡胚分离,为减少工作量,可先用MDCK细胞对原始标本进行筛选,MDCK细胞病毒分离结果为阳性后,再将另外一份-70℃或以下冻存的原始标本用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收到标本后,要求在24小时内进行标本处理和病毒分离。

(1)标本的处理:将原始标本分为三份,一份用于MDCK细胞接种,一份鸡胚接种,一份-70℃或以下温度保存待复核。

(2)标本的接种、收获和鉴定:要求利用生长状态良好的MDCK 细胞和/或鸡胚进行标本分离。

标本接种后阴性标本可不再盲传;对于血凝滴度小于1:16的毒株,将病毒培养液进行10-1~10-3稀释后,进行传代。

MDCK细胞或鸡胚收获的病毒培养液首先用火鸡、豚鼠或人O型血红细胞进行HA试验,确定病毒滴度。

流感病毒“O”相毒株不凝集鸡红细胞,所以不建议使用普通鸡红细胞。

HA试验完成后,采用国家流感中心每年分发的各型别/亚型标准参照血清进行HI试验,以确定病毒的型别和亚型。

进行HI试验时,需同时采用各型别/亚型的标准抗原作为对照。

具体方法参见附件2。

在1周内利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流感病毒亚型鉴定。

(3)结果录入检测结果在检测完成后48小时内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流感监测病毒分离、鉴定结果登记表”中(附表4)。

3.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分析有条件的网络实验室可对分离的流感病毒,采用同一型别/亚型的标准参照血清(雪貂免疫后抗血清)进行HI试验,通过与阳性对照的HI滴度进行对比,分析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情况。

4.流感病毒基因特性分析有条件的网络实验室可选取部分毒株进行流感病毒的序列测定和基因特性分析。

序列将通过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基因序列共享数据库(拟于2011年10月前开通)实现辖区内共享,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利用本辖区的序列信息开展综合分析,提高数据利用能力。

5. 流感病毒的耐药性监测有条件的网络实验室可进一步通过监测毒株序列中耐药性相关位点的变化或者通过生物学实验,来监测流感病毒的耐药性,为指导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6.流感毒株的管理和寄送(1)毒株的保存管理包括国家流感中心在内的全国流感监测各网络实验室,要对所有流感毒株进行登记保存,参考使用“流感毒株保存记录表”(附表5),以备复核。

毒株鉴定完成后,液体毒株可在-70℃或以下温度条件保存3年,冻干保存的毒株可以4℃及以下温度条件长期保存。

各网络实验室对分离出病毒株的原始标本应在-70℃及以下温度条件保存至少6个月。

(2)流感毒株/标本的上送各网络实验室对所有血凝滴度≥1:16的流感毒株,同时上送国家流感中心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量每份不少于3mL。

各网络实验室毒株可由省级网络实验室统一上送,从标本采集到送至国家流感中心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个月。

送检的毒株要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提交送检并打印“流感毒株送检单”(附表6),随同毒株一同寄送。

每个开展病毒分离的网络实验室向国家流感中心上送流感毒株数量每年不低于30株,流行季节每月不少于5株。

各网络实验室对于HA阳性、但不能区分其型别或亚型的毒株和阳性标本务必在48小时内送至国家流感中心。

发现新亚型或疑似新亚型,应当立即上报,同时将相关毒株和阳性标本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检测。

具体实验操作方法及生物安全操作要求参见附件2。

三、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一)暴发疫情定义1.流感样病例暴发:指同一地区或单位内在较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

2.暴发疫情报告标准:(1)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它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2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死亡病例;(2)在某一社区内(如同一乡或街道)1周内出现流感样病例异常增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疫情特点及防控工作需要,参照上述要求制定更为敏感的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二)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1.学校、医院等集体单位发现聚集性流感样病例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

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疫情核实,并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获得报告信息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并在2小时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附表7)进行网络直报。

为确保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早发现和追踪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进展,对于尚未达到报告标准的暴发疫情,疫情发现单位也可尽早如实报告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2.一旦实验室确定为流感等法定传染病疫情,所有实验室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均要进行个案网络直报,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个案病例的关联。

在“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承担检测工作的流感网络实验室负责录入疫情样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网络直报该起疫情的疾控机构负责进行实验室样本的关联。

3.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进程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随时对“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附表7)首次报告进行相应的更正。

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做好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三)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1.流行病学调查接到疫情报告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对疫情信息进行核实,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暴发疫情进一步发展,并为制订针对性的暴发控制措施、评估干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1)核实诊断接到疫情报告后,各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流感样病例的诊断标准,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核实诊断,确定流行或暴发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