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

合集下载

全国流感_禽流感监测方案

全国流感_禽流感监测方案

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2005~2010年度)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正文一、背景 (2)二、监测目的 (3)三、监测病例定义和诊断标准 (4)四、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网络 (4)五、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 (5)六、流感样病例监测 (5)七、流感暴发疫情监测 (12)八、人禽流感监测 (17)九、工作职责 (23)一、背景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肌痛、头痛伴有严重不适、干咳、咽喉痛或鼻炎,多数患者可在一到两周内恢复。

流感潜伏期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播迅速,抗原易变异,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控制难度大。

流感流行呈一定季节性,但大流行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并且可以迅速蔓延至全球。

我国流感南北方流行季节不同,北方地区一般在冬春季流行,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流感病毒分A、B、C三型,A型和B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其中A型流感抗原变异频繁,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对人类威胁最大。

流感被列为我国丙类法定传染病。

对于儿童、老年人和有心肺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患者,流感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流感流行期间,流感和流感相关肺炎可引起超额死亡率。

美国估计每年流感流行造成的损失高达710~1670亿美元,每年流感流行会导致5~15%的人群患上呼吸道感染,住院和死亡者主要是高危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流感流行造成全球每年出现300~500万个严重病例,并导致25~50万人死亡。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 or bird Flu)主要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H5和H7亚型中具有高致病性毒株所引起的一种禽烈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禽全身系统中毒症状或严重呼吸道综合征,发病突然,迅速蔓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对工农业生产尤其对畜牧和养禽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禽流感已被国际兽医局列为甲类传染病,我国农业部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O年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O年版)
各网络实验室将分离到的所有符合报送标准的 流感毒株,同时报送国家流感中心和省级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标本采集到送至国家流感中心的时间不 超过1个月。
每个开展病毒分离的网络实验室向国家流感中 心报送流感毒株数量每年不低于30株,流行季节每 月不少于5株。
各网络实验室对于不能区分型别或哑型的毒株 和阳性标本要求在48 h内送至国家流感11l心.对发 现的新哑型(或疑似新亚型)的毒株和阳性标本应当 立即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检测。 2.1.6.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T作 省级流感参比中心所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不再 直接承担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的核酸鉴定和病 毒分离任务。将此项工作分配给地市级疾病颅防控
·85·
.诊疗指南.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 1 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为进一步完善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全面提高流 感监测网络的监测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流感防控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l 目的
①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动态;②及时发现 流感病毒变异并作出预警;③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 苗毒株的预测和推荐提供依据。 2监测内容与工作要求 2.1流感样病例监测 2.1.1 监测对象 流感样病例,即发热(体温≥ 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2.1.2监测时间 所有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 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均全年开展流感样病 例监测。 2.1.3监测诊室的设置 城市综合医院在内科门 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 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内科门诊开展流感样 病例监测的诊室应当包括所有内科诊室和感染性疾 病科。
·86·
垦堕壁堕盘查垫!!笙!旦笙!!鲞笙;塑!!!』墨!!西!:』竺塑型垫!!!!竺!:!!!垒生:!
制中心网络实验室。省级流感参比中心应当尽快对 本省(区、市)网络实验搴报送的毒株进行复核鉴定, 并于每周一对上周完成鉴定的复核结果在流感监测 信息系统进行反馈(注:在“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复核鉴定功能修改完善前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反馈复 核鉴定结果)。省级流感参比中心要逐步建立流感 病毒抗原和基因特性分析以及耐药性监测能力。 2.1.6.3国家流感中心的实验室工作 对无省级 流感参比中心的省份所辖网络实验室报送的毒株进 行复核鉴定(立即对新亚型或疑似新亚型毒株进行 复核鉴定),并在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进行反馈,同时 反馈书面复核鉴定报告。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日期:2011-8-3 9:22:28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

6月11日,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

此次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本诊疗方案是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甲型H1N1流感诊疗经验,增加了有关儿童及孕产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修订而成。

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疾病规律仍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1 病原学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

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120 nm,有囊膜。

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基质蛋白M2。

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 nm。

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 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

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 ℃条件下30 min可灭活。

2 流行病学2.1 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

2.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

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证。

2.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

2.4 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试行)一、背景流感是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呼吸道传染病。

由于其传播速度极快,病毒极易发生变异,故每年流感都会发生不同规模的流行。

上一世纪以来已先后发生四次全球流感大流行,仅1918 年“西班牙”流感的大流行就导致至少2000万人死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

流感流行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影响。

据2002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估计全球每年流感病例达6 亿—12 亿。

我国是流感的多发地,每年流感发病数估计可达上千万人。

1957 年、1968年和1977年三次大流行毒株均首发于我国。

1997 年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人群中发现禽流感H5N1感染病例。

1988年以来,WHO每年公布的流感疫苗病毒株约一半来自中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流感监测的前哨。

流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1957年成立了国家流感中心(NIC),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感监测和防治指导工作。

近年来分别与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 及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NIID)在流感监测工作方面进行合作交流,从2000年起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进行合作,在23 个省份建立了监测网络,开展流感监测工作,使部分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了流感监测的技术能力和专业队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根据2002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流感预防与控制的全球议程”的要求,以及我国疾病控制工作的需要,完善和加强我国流感监测网络已成为一项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为加强全国流感防治工作的统一部署,指导各地开展流感监测工作,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目标建立一个规范、灵敏、高效的覆盖全国的流感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我国流感疫情动态,发现流感流行株、新毒株或变异毒株,做出预警预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流感大流行,减少超额死亡率,为我国流感防治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全球流感疫苗的推荐和生产做出贡献。

三、监测网络(一)原有已开展流感监测的23 个监测省份在省会城市增加2-4 所监测医院,并增选2-3 个重点城市的各2所医院监测点,以形成本地区的流感监测网络。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流感监测工作技术环节,科学指导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感监测工作,依据《全国流感监测工作方案(2010年版)》,特制定本指南。

一、监测目的(—)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动态;(二)及时发现流感病毒变异;(三)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毒株的预测和推荐提供依据。

二、流感样病例监测(一)监测病例定义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C),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二)监测时间所有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均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每年4月1日所在周至次年4月1日所在周前一周为一个流感监测年度。

流感监测周历编排标准参照ISO8601 ,按照公历的每周一到每周日编排(注释:如1月1日为周一至周四,该周属于新年第一周;如1月1日为周五至周日,该周则属于上一年最后—周;周一为每周第一天)(附件1 )。

(三)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设置1 •综合医院在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其中,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的内科门诊应包括所有内科诊室和感染性疾病科。

2•儿童医院在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和(或)发热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如哨点医院儿内科门诊有细分的科室,则所有儿内科诊室均应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3・所有国家级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医院都应按要求规范设置监测诊室,不能仅将发热门诊设为监测诊室。

1・报告内容和程序(1)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对每天在所有监测诊室就诊的病例进行诊断,每天按科室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填写”—医院_科门(急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原始登记表气附表1), 报医院主管科室。

原始登记表中"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可分科室、诊室,由各科室确定专人每日进行登记。

(2 )哨点医院主管科室,每周一负责将本院各监测诊室上周的“—医院—科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原始登记表〃(附表1 ),分诊室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流感监测实施方案(2010年版)》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0]118号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流感监测实施方案(2010年版)》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0]118号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流感监测实施方案(2010年版)》的通知正文:----------------------------------------------------------------------------------------------------------------------------------------------------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流感监测实施方案(2010年版)》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10〕118号)各区县卫生局:根据《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我局制定了《北京市流感监测实施方案(2010年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9年7月印发的《北京市流感监测实施方案(试行)》(京卫疾控字〔2009〕69号)废止。

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流感监测是预防控制流感的关键措施,也是早期预测预警流感疫情的重要基础。

各区县卫生局要提高对流感监测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流感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区县卫生局和承担国家级和北京市流感监测任务的单位要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人员、经费、设施设备、试剂耗材等及时到位,保证各项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增强能力,提升监测水平各区县卫生局要进一步加大流感监测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对辖区内哨点医院及网络实验室的培训、督导和考核工作,切实提升辖区流感监测水平。

要认真梳理和解决辖区内流感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工作薄弱的单位要予以重点督导。

三、分工协作,提高监测质量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实验室和哨点医院要在本区县卫生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按照《北京市流感监测实施方案(2010年版)》要求开展流感监测工作,提高辖区流感样病例监测、病原学监测和疫情监测的质量。

四、加强监测,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发现流感暴发疫情,严格按要求进行报告和及时处置。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

附件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为进一步完善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全面提高流感监测网络的监测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一)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动态;(二)及时发现流感病毒变异并作出预警;(三)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毒株的预测和推荐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与工作要求(一)流感样病例监测。

1.监测对象。

流感样病例,即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2.监测时间。

所有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均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3.监测诊室的设臵。

(1)城市综合医院在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内科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的诊室应当包括所有内科诊室和感染性疾病科。

(2)城市儿童医院在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和(或)发热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如哨点医院儿内科门诊有细分的科室,儿内科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的诊室应当包括所有儿内科诊室。

4.流感样病例的报告。

(1)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按科室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哨点医院主管科室每日收集、汇总后,于每周一将本院各监测诊室数据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2)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在每个监测诊室的产生来源必须一致。

5.流感样病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南方省份每家哨点医院每周采集5-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北方省份每家哨点医院在4-9月每月采集5-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10月至次年3月每周采集10-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

尽量避免集中、突击采样。

(1)采样对象:发病3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2)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种类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拭子。

标本采集后放入含3-4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

(3)标本的运送:标本采集后应当在48h内运送至相应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保存温度为4℃以下;如未能48h 内送至实验室的,应当臵-70℃或以下保存,并保证采集的标本1周内送到对应的网络实验室。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监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中心:为做好疫苗使用安全性监测工作,卫生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制
定了《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总页数】12页(P44-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16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 [J], 无;;;;
2.卫生部办公厅、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关于盐酸伐地那非流通使用管理问题的通知 [J], 无;;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全国疟疾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 [J],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的通知 [J],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的通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为进一步完善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全面提高流感监测网络的监测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一)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动态;(二)及时发现流感病毒变异并作出预警;(三)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毒株的预测和推荐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与工作要求(一)流感样病例监测。

1.监测对象。

流感样病例,即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2.监测时间。

所有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均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3.监测诊室的设置。

(1)城市综合医院在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内科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的诊室应当包括所有内科诊室和感染性疾病科。

(2)城市儿童医院在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和(或)发热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如哨点医院儿内科门诊有细分的科室,儿内科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的诊室应当包括所有儿内科诊室。

4.流感样病例的报告。

(1)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按科室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哨点医院主管科室每日收集、汇总后,于每周一将本院各监测诊室数据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2)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在每个监测诊室的产生来源必须一致。

5.流感样病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南方省份每家哨点医院每周采集5-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北方省份每家哨点医院在4-9月每月采集5-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10月至次年3月每周采集10-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

尽量避免集中、突击采样。

(1)采样对象:发病3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2)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种类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拭子。

标本采集后放入含3-4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

(3)标本的运送:标本采集后应当在48h内运送至相应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保存温度为4℃以下;如未能48h内送至实验室的,应当置-70℃或以下保存,并保证采集的标本1周内送到对应的网络实验室。

标本应当避免反复冻融。

(4)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到标本后,48h内将“流感样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

6.流感样病例监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网络实验室的工作。

具备流感病毒分离能力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收到哨点医院的常规监测标本后,要求利用状态良好的MDCK细胞和(或)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暂不具备流感病毒分离能力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收到哨点医院的常规监测标本后,要在1周内利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流感病毒亚型鉴定。

同时要逐步建立流感病毒分离能力并开展病毒分离工作。

检测结果在检测完成后48h内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各网络实验室将分离到的所有符合报送标准的流感毒株,同时报送国家流感中心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标本采集到送至国家流感中心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

每个开展病毒分离的网络实验室向国家流感中心报送流感毒株数量每年不低于30株,流行季节每月不少于5株。

各网络实验室对于不能区分型别或亚型的毒株和阳性标本要求在48h内送至国家流感中心,对发现的新亚型(或疑似新亚型)的毒株和阳性标本应当立即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检测。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工作。

省级流感参比中心所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不再直接承担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的核酸鉴定和病毒分离任务,将此项工作分配给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实验室。

省级流感参比中心应当尽快对本省(区、市)网络实验室报送的毒株进行复核鉴定,并于每周一对上周完成鉴定的复核结果在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进行反馈(注:在“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复核鉴定功能修改完善前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反馈复核鉴定结果)。

省级流感参比中心要逐步建立流感病毒抗原和基因特性分析以及耐药性监测能力。

(3)国家流感中心的实验室工作。

对无省级流感参比中心的省份所辖网络实验室报送的毒株进行复核鉴定(立即对新亚型或疑似新亚型毒株进行复核鉴定),并在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进行反馈,同时反馈书面复核鉴定报告。

选择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离的毒株进行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分析,及时向各省和(或)送毒株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反馈。

建立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基因序列共享数据库。

开展烷胺类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的耐药性监测工作,并及时向监测网络反馈。

每年国家流感中心选取部分省份开展流感疫苗接种者和一般人群血清学调查。

(二)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

1.流感样病例暴发: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

2.暴发疫情报告标准:(1)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2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死亡病例;(2)在某一社区内(如同一乡或街道)1周内出现流感样病例异常增多。

3.暴发疫情报告要求:疫情暴发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后,及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及时核实疫情,如达到报告标准,应当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4.标本采集和运送: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鼻拭子标本,必要时可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

每一起暴发疫情一般应当采集10份左右咽、鼻拭子标本(如果现症病例在10例以下的,应当尽量全部采样)。

对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

样本采集后应当在4℃条件下,于24小时内运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血清标本可暂时冻存在-20℃以下冰箱。

5.暴发疫情标本实验室检测。

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收到暴发疫情标本后,要求在24h内利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流感病毒亚型鉴定,检测结果在监测完成后24h内上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发现流感病毒新亚型或疑似新亚型,应当立即上报,同时将相关毒株和阳性标本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检测。

具备流感病毒分离能力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要进一步对核酸检测流感病毒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每起暴发疫情至少对5份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开展病毒分离,如采集标本数或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数小于5份,则对全部标本均进行病毒分离。

各网络实验室暴发疫情来源标本分离的毒株报送程序、要求以及在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实验室检测工作与流感样病例监测部分相同。

(三)其他要求。

流感样病例监测、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过程中,有关流感病毒毒株和标本的采集、运送、保藏和检测等各项活动均应当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三、组织管理及职责分工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技术实施单位两部分组成。

技术实施单位由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科学有序的原则开展流感监测工作。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组织、协调、督导、考核、评估本辖区的流感监测工作,保障本辖区流感监测网络成员单位所需人员,保障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并按要求安排配套经费;适时组织对本辖区流感监测网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流感监测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制订全国流感监测相关技术文件;负责全国流感监测和暴发疫情处置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协助开展全国流感监测督导、考核、评估工作,组织对省级流感参比中心的评估工作。

2.定期对全国流感监测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编发流感监测周报。

3.对新亚型和未能区分亚型的流感病毒进行复核鉴定;对无省级流感参比中心的省份所辖网络实验室流感毒株进行复核鉴定;负责为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标准抗原、标准血清等试剂。

4.开展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积极承担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监测网络的相应工作职责。

(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本省(区、市)流感监测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协助开展本省(区、市)的流感监测督导、考核、评估工作;负责本省(区、市)流感监测和暴发疫情处置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2.省级流感参比中心负责对本省(区、市)流感网络实验室检测阳性的标本或分离的毒株进行复核;逐步建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分析、基因特性分析和耐药性监测的能力。

3.省级流感参比中心可不再直接承担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的核酸鉴定和病毒分离任务,尚未成为省级流感参比中心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仍承担对应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标本的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工作。

4.定期对本省(区、市)的监测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并上报国家流感中心。

(四)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所在的地市或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的流感监测工作, 协助开展本辖区的流感监测督导、考核、评估工作;负责本辖区的流感监测和暴发疫情处置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2.开展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和分离鉴定工作,并按要求及时报送标本和毒株。

3.定期对本辖区的监测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开展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处置工作,按要求采集、保存和运送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标本。

(六)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

1.按要求设置监测诊室,明确监测工作日常管理科室,指定专人负责;监测数据原始记录至少保存2年;对本院监测人员开展培训。

2.负责按要求报告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开展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工作。

四、信息共享(一) 流感基因序列的共享。

国家流感中心拟于2011年10月前开通“中国流感基因序列共享数据库”。

国家流感中心负责账号的开通和维护,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国家流感中心申请账号。

国家流感中心和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随时提交测序完成的毒株序列,通过“中国流感基因序列共享数据库”共享最新的流感序列。

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利用本辖区的序列信息开展综合分析,提高数据利用能力。

(二) 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管理。

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账号、密码由所在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系统管理员建立和维护,各网络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账号、密码由本级的系统管理员建立和维护。

“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网络实验室用户权限由国家流感中心统一设置。

各级用户在使用中国流监测信息系统过程中遇到问题先汇总到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向国家流感中心反馈。

五、培训、考核和督导(一)培训。

国家流感中心定期组织对各流感监测网络成员单位进行新技术培训,重点加强未成为省级流感参比中心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技术的培训。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组织对本省(区、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不具备病毒分离能力网络实验室的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