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年版)、流感诊疗方案(2018年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年版)、流感诊疗方案(2018年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年版)、流感诊疗方案(2018年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 年版)为进一步规范、有序开展流感监测工作,全面提高流感监测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省级流感参比中心能力建设,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实时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趋势;

(二)实时追踪流感病毒变异,及时发现新型流感病毒,并做出预警;

(三)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株的推荐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四)为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和应对提供技术支撑。

二、监测内容与工作要求

(一)流感样病例监测。

1 .监测对象。流感样病例,即发热(体温》38C),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2.监测时间。所有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均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3.监测诊室的设置。

(1 )综合医院在所有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

(2 )儿童医院在所有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和(或)

发热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

4.流感样病例的报告。

(1)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按科室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哨点医院主管科室每日收集、汇总后,于每周一24 时前将本院各监测诊室数据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2 )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在每个监测科室的产生来源必须一致。

5.流感样病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每家哨点医院根据病人就诊情况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南方省份每周10 份至40 份,全年平均达到每周20 份;北方省份4至9月每月20份,10月至次年3月每周平均20份。

(1)采样对象:发病3 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2 )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种类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拭子。标本采集后放入含3-4ml 采样液的采样管中。

(3)标本的运送:标本采集后应当在 2 个工作日内运

送至对应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保存温度为2-8 C;如未

能48h内送至实验室的,应当置-70 C或以下保存,并保证采集的标本1 周内送到对应的网络实验室。标本应当避免反复冻融。

(4)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到标本后,

48h 内将“流感样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录入“中国流

感监测信息系统”

6.流感样病例监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网络实验室的工作。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收到哨点医院采集的

标本后,要在

3 个工作日内利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流感病毒亚型或系鉴定。对于检测阳性的标本,要求1周内利用状态良好的MDCK细

胞和(或)SPF 鸡胚进行病毒分离。检测结果在检测完成后48h 内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每个网络实验室每年报送的流感毒株数量不低于30 株,流行季节每月不少于5 株,并避免毒株采样时间集中。从采样日期起30 天内报送至国家流感中心及省级流感参比中心。每株毒株上送国家流感中心1 管,省级流感参比中心2 管,每管不低于1ml 。

各网络实验室对于不能明确区分型别或亚型的毒株和

阳性标本须在48 h内送至国家流感中心,对发现的新亚型(或疑似新亚型)的毒株和阳性标本应当立即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检测。

(2)省级流感参比中心的实验室工作。省级流感参比中心负责在10 个工作日内对辖区内网络实验室报送的季节性流感毒株进行复核鉴定,对HA (血凝)滴度》8的毒株利用Hl(血凝抑制试验)方法进行复核鉴定,对HA< 8

的毒株进行核酸分型/亚型鉴定,并将复核结果及

时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各省级流感参比中心每年至少选取20%的流感毒株使用国家流感中心统一提供的参考抗原和参考血清进行抗原性分析,流行季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并至少对其中30 株流感毒株进行基因特性分析和耐药性分析。

省级流感参比中心每月以电子版的方式将本省份流感病毒抗原性、耐药性分析和基因特性数据报送至国家流感中心,邮箱为。序列数据提交至“中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库”。

(3)国家流感中心的实验室工作。负责非省级流感参比中心辖区内的网络实验室报送毒株的复核鉴定,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进行反馈。

选择网络实验室报送的部分毒株开展抗原性和耐药性监测工作,并通过《中国流感监测周报》向监测网络反馈。

选择网络实验室报送的部分毒株进行基因特性分析,序列数据每周提交至“中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库”。

统一制备、分发参考抗原与参考血清等试剂,协助省级流感参比中心具备和提升流感病毒抗原性、基因特性分析以及耐药性分析能力。

每年开展流感疫苗接种者和一般人群血清学调查。

(二)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1.流感样病例暴发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

2.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1)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1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疫情暴发单位及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疫情核实。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疫情事件的相关信息。

(2)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30 例及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版)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 年 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规范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处置和管理,提高各级机构对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减少续发病例,降低暴发规模,保障公 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机构及 发生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单位开展暴发疫情处置工作。 二、暴发疫情相关定义 (一)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 一者。出现发热的时间应在本次急性发热病程内,体温认定包括 患者自测体温和医疗机构检测体温。 (二)流感样病例暴发:指同一地区或单位内在较短时间出 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 三、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 1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及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疫情核实。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通

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疫情事件的相关信息(附件1)。 (二)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3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疾病住院的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2 例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 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对于报告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经核实为流感暴发疫情后,所有实验室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均要进行个案网络直报,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个案病例的关联。在“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承担检测工作的流感网络实验室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录入疫情样本 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负责暴发疫情调查处置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填报“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采样及检测结果统计表”(附件2),并根据实验室检测开展情况,对填报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同时,按照要求做好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四、暴发疫情的调查 (一)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疫情报告后,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根据流感样病例定义进行诊断,核实是否为流感样病例暴发,已核实的暴发疫情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疫情发生单位基本信息与相关因素调查。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集体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疫情波及人数;单位部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版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围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2017年入冬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当前处于冬季流感流行高峰水平。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和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流感活动水平仍呈现上升态势,本次冬季流感活动强度要强于往年。 为进一步规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和《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受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人感染来源动物的流感病例在近距离密切接触可发生有限传播。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人感染H5N1/H7N9禽流感病例排毒可达1~3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获得。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发

2018年流感诊疗方案培训试题

2018年流感诊疗方案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1 .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病原体是(B) 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 C、乙型流感病毒 D、丙型流感病毒 2 .对流感病毒抗原转变的错误叙述是(D) A、HA和(或)NA变异幅度大 B、产生流感病毒新亚型 C、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 D、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 3 ?抗原漂移指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D) A、型特异性抗原小变异 B、型特异性抗原大变异 C、亚型抗原的大变异 D、亚型抗原的小变异 4 ?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C) A、可以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 B、具有中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C、具有酶活性C、可与宿主细胞膜表 面受体结合 5 ?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A) A、核蛋白和膜蛋白的抗原性 B、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C、血凝素(HA) D、流行病学特 6 ?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B) A、核蛋白 B、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C、M蛋白 D、多聚RNA酶 7 .从咽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常接种于(B) A、Hela细胞 B、豚鼠B、鸡胚和狗肾传代细胞D、鸡胚和Hela细胞 8 .流感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C) A、发病季节 B、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C、病毒分离 D、流行规模 9 .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符合的是(D) A、全身症状重 B、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C、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 持续发展D、肺外并发症多见 10 .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 B、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C、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 烷胺进行药物预防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二、判断题 1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可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2 ?抗神经氨酸酶抗体和抗血凝素抗体都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X) 3 .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不同型病毒颗粒相应的基因节段间易发生重配,产生新型的 流感病毒。(X | 4 .核糖核蛋白又称核衣壳,由核蛋白、多聚酶蛋白和核糖核酸组成。(“ 5.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与宿主细胞结合而使细胞受染。(“ 6 .流感潜伏期一般I?2d,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呼吸道症状重、全身症状轻微或不明显。(X 7 .在发生流感流行的地区,所有人群应立即接种疫苗。(X) 8 .甲型流感病毒既可感染人,也可感染多种动物。(“ 9 .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应在每年的流感流行前期进行。(“ 10 .青壮年人群不属于流感疫苗接种推荐的重点人群。(X 三、填空题 1.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2.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 3. 流感的小”变异与大'变异,小变异包括抗原漂移(Drift )、表面基因发生点突变、人群存在不同程

卫生部印发甲型hn流感诊疗方案第三版精修订

卫生部印发甲型h n流感诊疗方案第三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卫生部近日对《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完善,研究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本次修订由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牵头,并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相关专家修改完善。新版方案结合了我国甲型H1N1流感实际诊疗经验,并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甲型H1N1流感相关资料。 方案详细说明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杀灭病毒。人是此病毒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人群对此病毒普遍易感。妊娠期妇女;肥胖者;5岁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老年人;伴有慢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此类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针对重症病例可能增多的情况,方案对如何加强重症病例的甄别和救治作出了重点描述。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持续高热3天以上;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方案要求,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医疗资源状况,应按照重症优先的原则安排住院治疗。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较易成为重症病例,宜安排住院诊治。轻症病例可安排居家隔离观察与治疗。 方案还明确了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策略、抗病毒药物用法用量及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的通知

年流感诊疗方案培训试题精选

2018 年流感诊疗方案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1.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病原体是(B) 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 C、乙型流感病毒 D、丙型流感病毒 2.对流感病毒抗原转变的错误叙述是(D) A、HA 和(或)NA 变异幅度大 B、产生流感病毒新亚型 C、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 D、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 3.抗原漂移指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D) A、型特异性抗原小变异 B、型特异性抗原大变异 C、亚型抗原的大变异 D、亚型抗原的小变异 4.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C) A、可以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 B、具有中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C、具有酶活性C、可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5.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A) A、核蛋白和膜蛋白的抗原性 B、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C、血凝素(HA) D、流行病学特 6.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B) A、核蛋白 B、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C、M 蛋白 D、多聚RNA 酶 7.从咽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常接种于(B) A、Hela 细胞 B、豚鼠B、鸡胚和狗肾传代细胞D、鸡胚和Hela 细胞 8.流感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C) A、发病季节 B、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C、病毒分离 D、流行规模 9.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符合的是(D) A、全身症状重 B、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C、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 持续发展D、肺外并发症多见 10.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 B、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C、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 烷胺进行药物预防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二、判断题 1.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可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2.抗神经氨酸酶抗体和抗血凝素抗体都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 3.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 ,不同型病毒颗粒相应的基因节段间易发生重配,产生新型的 流感病毒。(×) 4.核糖核蛋白又称核衣壳,由核蛋白、多聚酶蛋白和核糖核酸组成。(√) 5.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与宿主细胞结合而使细胞受染。(√) 6.流感潜伏期一般l~2d,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呼吸道症状重、全身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7.在发生流感流行的地区,所有人群应立即接种疫苗。(×) 8.甲型流感病毒既可感染人,也可感染多种动物。(√) 9.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应在每年的流感流行前期进行。(√) 10.青壮年人群不属于流感疫苗接种推荐的重点人群。(×) 三、填空题 1.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 、H3N2 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 和Yamagata 系。 2.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 3.流感的“小”变异与“大”变异,小变异包括抗原漂移(Drift )、表面基因发生点突变、人群存在不同程度预存免疫,大变异包括:抗原转换(Shift )、基因重配、人群缺乏预存免疫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流感2018)

本文来源:国家卫计委2018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2017年入冬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当前处于冬季流感流行高峰水平。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高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已达往年高峰水平,流感确诊住院和死亡病例数也有所上升,暴发疫情报告数远高于去年同期,流感活动水平仍呈现上升态势,以上结果均提示本次冬季流感活动强度要强于往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和《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如禽类、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乙型流感病毒在人体内循环并引起季节性流行,最近数据显示海豹也可被感染。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和猪,但感染后症状轻微。丁型流感病毒主要影响牛,是否导致人发病并不清楚。 由于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 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将甲型流感病毒分成许多亚型。到目前为止,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18个亚型血凝素(H1-18),11个亚型神经氨酸酶(N1-11)。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流感病毒在pH值<5或>9,病毒感染性很快被破坏。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受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人感染来源动物的流感病例在近距离密切接触可发生有限传播。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人感染 H5N1/H7N9禽流感病例排毒可达1~3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获得。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流感诊疗方案2018版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受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人感染来源动物的流感病例在近距离密切接触可发生有限传播。 (二)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获得。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 4.肥胖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30,BMI=体重(kg)/身高 (m) 2]; 5.妊娠期妇女。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一)发病机制 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病理改变 重症肺炎可发生弥漫性肺泡损害。合并脑病时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坏死。合并心脏损害时出现心肌细胞肿胀、间质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等炎症反应。 四、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一)临床表现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年版)、流感诊疗方案(2018年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 年版)为进一步规范、有序开展流感监测工作,全面提高流感监测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省级流感参比中心能力建设,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实时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趋势; (二)实时追踪流感病毒变异,及时发现新型流感病毒,并做出预警; (三)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株的推荐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四)为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和应对提供技术支撑。 二、监测内容与工作要求 (一)流感样病例监测。 1 .监测对象。流感样病例,即发热(体温》38C),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2.监测时间。所有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均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3.监测诊室的设置。 (1 )综合医院在所有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 (2 )儿童医院在所有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和(或) 发热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

4.流感样病例的报告。 (1)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按科室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哨点医院主管科室每日收集、汇总后,于每周一24 时前将本院各监测诊室数据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2 )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在每个监测科室的产生来源必须一致。 5.流感样病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每家哨点医院根据病人就诊情况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南方省份每周10 份至40 份,全年平均达到每周20 份;北方省份4至9月每月20份,10月至次年3月每周平均20份。 (1)采样对象:发病3 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2 )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种类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拭子。标本采集后放入含3-4ml 采样液的采样管中。 (3)标本的运送:标本采集后应当在 2 个工作日内运 送至对应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保存温度为2-8 C;如未 能48h内送至实验室的,应当置-70 C或以下保存,并保证采集的标本1 周内送到对应的网络实验室。标本应当避免反复冻融。 (4)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到标本后, 48h 内将“流感样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录入“中国流 感监测信息系统” 6.流感样病例监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卫生部印发甲型n流感诊疗方案第三版终审稿)

卫生部印发甲型N流感诊疗方案第三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卫生部近日对《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完善,研究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本次修订由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牵头,并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相关专家修改完善。新版方案结合了我国甲型H1N1流感实际诊疗经验,并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甲型 H1N1流感相关资料。 方案详细说明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杀灭病毒。人是此病毒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人群对此病毒普遍易感。妊娠期妇女;肥胖者;5岁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老年人;伴有慢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此类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针对重症病例可能增多的情况,方案对如何加强重症病例的甄别和救治作出了重点描述。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持续高热3天以上;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方案要求,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医疗资源状况,应按照重症优先的原则安排住院治疗。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较易成为重症病例,宜安排住院诊治。轻症病例可安排居家隔离观察与治疗。 方案还明确了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策略、抗病毒药物用法用量及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的通知 卫发明电〔2009〕1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由我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牵头,并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我国甲型H1N1流感实际诊疗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甲型H1N1流感相关资料,对《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18年流感诊疗方案修订版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18年版修订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全国既往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即将进入流感流行季节。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二)传播途径。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4.肥胖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30,BMI=体重(kg)/身高 (m)2]; 5.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关于印发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019号

关于印发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10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对《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进行了调整完善,形成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现印发给你们,请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做好流感医疗救治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 2018年11月19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全国既往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即将进入流感流行季节。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 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二)传播途径。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5(1)

人感染H7N9 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7 年第 1 版) 国卫发明电〔2017〕3 号 人感染H7N9 禽流感是由甲型H7N9 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甚至导致死亡。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离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 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 )和神经氨酸酶(N )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 个H 亚型(H1?H18 )和11个N亚型(N1?N11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 、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 等,近些年主要为H7N9 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基因来源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 , 其6 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 禽流感病毒。与H5N1 禽流感病毒不同,H7N9 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加热至65C 30分钟或100C 2分钟以上可灭活。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在4C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为携带H7N9 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数起家庭聚集性发病,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应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 (三)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0 天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人类上呼吸道组织和气管主要分布有唾液酸a2,6型受体(人流感病毒受体);人类肺组织分布有

流感诊疗方案2019版

附件1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19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危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肥胖、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也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

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7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的通知 卫发明电…2009?1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由我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牵头,并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我国甲型H1N1流感实际诊疗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甲型 H1N1流感相关资料,对《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完善,研究制定了《甲型 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疗工作中使用。 2009年7月10日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卫发明电…2009?123号)同时废止。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二日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第三版)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此次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本诊疗方案是在7月10日第二版诊疗方案基础上,依据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甲型H1N1流感诊疗经验修订而成。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疾病规律仍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一、病原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年版)、流感诊疗方案(2018年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年版) 为进一步规范、有序开展流感监测工作,全面提高流感监测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省级流感参比中心能力建设,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实时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趋势; (二)实时追踪流感病毒变异,及时发现新型流感病毒,并做出预警; (三)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株的推荐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四)为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和应对提供技术支撑。 二、监测内容与工作要求 (一)流感样病例监测。 1.监测对象。流感样病例,即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2.监测时间。所有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均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 3.监测诊室的设置。 (1)综合医院在所有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 (2)儿童医院在所有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和(或)发热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

4.流感样病例的报告。 (1)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按科室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哨点医院主管科室每日收集、汇总后,于每周一24时前将本院各监测诊室数据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2)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在每个监测科室的产生来源必须一致。 5.流感样病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每家哨点医院根据病人就诊情况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南方省份每周10份至40份,全年平均达到每周20份;北方省份4至9月每月20份,10月至次年3月每周平均20份。 (1)采样对象:发病3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2)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种类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拭子。标本采集后放入含3-4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 (3)标本的运送:标本采集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运送至对应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保存温度为2-8℃;如未能48h内送至实验室的,应当置-70℃或以下保存,并保证采集的标本1周内送到对应的网络实验室。标本应当避免反复冻融。 (4)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到标本后,48h内将“流感样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录入“中国流

2018流感诊疗方案

2018年最新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 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 一般人群。 2017年入冬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当前处于冬季流感流行 高峰水平。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高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流感 病毒检测阳性率已达往年高峰水平,流感确诊住院和死亡病例数也有所上升,暴发疫情报 告数远高于去年同期,流感活动水平仍呈现上升态势,以上结果均提示本次冬季流感活动 强度要强于往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甲型 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和《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 丁四型。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如禽类、猪、马、海豹以及鲸鱼 和水貂等。乙型流感病毒在人体内循环并引起季节性流行,最近数据显示海豹也可被感染。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和猪,但感染后症状轻微。丁型流感病毒主要影响牛,是否导致 人发病并不清楚。 由于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 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将甲型流感病毒分成许多亚型。到目前为止,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18个亚型血凝素(H1-18),11个亚型神经 氨酸酶(N1-11)。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 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最新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4年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可合并急性呼吸穷困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注意中西医并重,是有用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例外,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 H9N2、H7N7、H7N2、H7N3等,此次为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基因来源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明锐,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下可存活1周,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目前已经在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活禽市场环境标本中检测和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 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个别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但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 (二)传播途径。详尽途径可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至人;不排除无限的非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7年第1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 合征(MODS),甚至导致死亡。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 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离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 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个H亚型(H1~H18)和11个N亚型 (N1~N11)。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 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等,近些年主要为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基因来源 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 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 不同,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 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加热至65℃ 30分钟或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或有甘 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