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学案例 (4)
《茶馆》教学案例及分析

《茶馆》教学简案及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分析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2.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个性化的语言艺术。
【研究点】通过朗读、比较阅读的方式,体会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学案、PPT课件【教学内容】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本课时是属于本文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学的重难点放在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上面。
在教学的安排上,学生的课堂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交流、概括等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学习剧本、分析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最理想化的教学。
我想通过我的努力,通过我的尝试,让学生逐渐转变对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反感,逐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性情,让语文课堂成为他们向往的美好殿堂。
《茶馆》学案(第二课时)【本课时学习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一、课前尝试(一)学法指导戏剧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分析人物之间的场景对话,仔细阅读他们的台词,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尝试练习猜猜下列句子各是谁的台词并说说理由。
1.轰出去!2.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3.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4.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5.这位爷好相貌,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权,而有陶朱之富!6.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7.我要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8.官厅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
二、课堂探究(一)探究问题剧中人物的语言很有个性化色彩,请你和同学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悉心体会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1.文中哪些地方谢了王利发的台词,找出来并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分析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马五爷、唐铁嘴、刘麻子、黄胖子、宋恩子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一、教案设计目标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能够了解该电影的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提高对于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剧情发展以及寓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茶馆》电影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3. 探讨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茶馆》电影的背景。
提问引导学生:你曾经听说过《茶馆》这部电影吗?你对该电影有什么了解?2. 学习电影《茶馆》(30分钟)观看电影《茶馆》的片段,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观看后,询问学生对于片段中人物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电影人物及其形象(40分钟)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析该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作用,并从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对这个角色进行描述。
4. 探讨电影的社会寓意(30分钟)让学生讨论《茶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寓意。
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针对学生的观点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该电影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提问与回答等。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根据学生小组的分析结果,评估他们对于电影人物和剧情的理解程度。
3. 概念掌握和思维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评估他们对于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根据学生对《茶馆》电影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者学生们自行研究相关领域,扩展他们对于电影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在提高对中国历史和背景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扬州茶馆教学设计

扬州茶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古城扬州茶馆,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
2.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介绍。
2.传统艺术表演欣赏与学习。
3.学生合作表演传统艺术节目。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介绍(40分钟)1.导入:介绍扬州茶馆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教学内容:a.扬州茶馆的历史发展。
b.扬州茶馆的文化特点。
3.案例学习: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
4.问题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a.扬州茶馆为什么成为文化艺术的交流场所?b.扬州茶馆有哪些传统艺术表演?第二课时:传统艺术表演欣赏与学习(40分钟)1.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2.教学内容:a.传统艺术表演的类型和特点。
b.扬州茶馆中常见的传统艺术表演。
3.音乐表演欣赏:选择一首江苏民歌或古曲,让学生欣赏并讨论。
4.表演技巧学习:选择一个简单的传统艺术表演节目,示范和教授相关的技巧。
第三课时:学生合作表演传统艺术节目(80分钟)1.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并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2.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艺术节目进行学习和表演。
3.学习与练习:分组进行节目的学习和排练,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4.组内展演: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传统艺术节目,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对学生的合作表演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其在艺术表达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准备: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用于扬州茶馆历史和文化的介绍。
2.音乐表演音频或视频,用于传统艺术表演欣赏。
3.传统艺术表演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分解动作步骤等。
六、教学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扬州的茶馆,深入体验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
8.《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人物对话的语境分析读懂关键语句的潜台词,鉴赏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从而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主旨及特殊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理解老舍先生“埋葬旧时代”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现今流行的的酒吧、茶室、奶茶店、咖啡馆,我们不是因为口渴才进去,更多的是为聊天交际、放松减压。
旧时的茶馆有门有户,环墙带顶,貌似一个闭合的地理空间,但它又是开放的公共场所,为三教九流的顾客提供茶饮点心服务,但无需佳酿珍肴的昂资,能让不同人等入得门来;就其价值而言,它是无界的文化江湖。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茶馆》,了解“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二、新授任务一:.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创设情境:百年后,裕泰茶馆重新开张,馆长想在现场还原《茶馆》第一幕中的场景,以使每一名茶客能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进而走进那个时代,感知时代风貌,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剧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允许加工改编。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二:表演的学生谈感悟,观看的学生谈优点与不足。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三:学生结合预习资料中三幕剧的整体剧情,在教师引领下分析人物形象。
【预设答案】1.王利发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
胆小怕事,不乏善良。
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戏剧文学教案范文初中

戏剧文学教案范文初中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的作者老舍及其创作背景,把握戏剧文学的特点。
2. 分析《茶馆》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提高鉴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 深入理解《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戏剧文学的特点2. 《茶馆》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3. 《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教学难点:1. 戏剧文学的表现手法2. 深入理解《茶馆》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茶馆》剧本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预习《茶馆》剧本,了解剧情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简介老舍及其创作背景。
2. 提问:《茶馆》是什么?有何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茶馆》剧本,理解剧情大意。
2. 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各小组分享自学成果,讨论《茶馆》的特点。
2.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茶馆》的特点。
四、教师讲解1. 讲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如舞台说明、对白、独白等。
2. 分析《茶馆》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剧本。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茶馆》的特点。
2. 提问:《茶馆》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茶馆》剧本,分析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2. 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现实和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各小组分享自学成果,讨论《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2.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四、教师讲解1. 讲解如何从《茶馆》中汲取人文精神,如爱国情怀、关爱弱势群体等。
老舍茶馆幼儿园教案

老舍茶馆幼儿园教案一、教案背景《老舍茶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北京民间社会的刻画,展现了中国社会百态与人性的善恶,是学习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素材。
针对幼儿园幼儿认识改变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本教案以《老舍茶馆》为背景,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看小剧场表演,了解《老舍茶馆》背景和故事情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剧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3.能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三、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活动1:观看小剧场表演通过观看《老舍茶馆》的小剧场表演,让幼儿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魅力。
活动2:了解背景知识活动3:角色扮演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分配给不同的幼儿,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道具和服装,引导幼儿模仿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感受角色的性格特点。
活动4:绘画创作提供一些绘画工具和画纸,让幼儿自由绘制对《老舍茶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想法。
活动5:手工制作茶具活动6:赏析名画向幼儿展示中国古代名画中的茶馆场景,引导幼儿观察画中细节,感受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
四、教学评估方式1.观察幼儿在观看小剧场表演时的表情和反应,了解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绘画创作时的表现,评估幼儿对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收集幼儿的手工制作作品和绘画作品,评估幼儿对课堂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创造力。
五、注意事项1.教师应提前对《老舍茶馆》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准备,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教学活动;2.教师应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随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3.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互动沟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4.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和评估,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初中茶馆教案

初中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背景、情节、人物等。
2.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悲剧等。
4.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茶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后茶馆式教学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后茶馆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后茶馆式教学的概念、理论基础、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后茶馆式教学的概念后茶馆式教学源于我国古代的茶馆文化,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后茶馆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后茶馆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后茶馆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优势。
后茶馆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后茶馆式教学的实践策略1.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在后茶馆式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例如,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后茶馆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实验、调研、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点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精读课文,把握剧情。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揣摩结构艺术。
第三课时朗读品味,欣赏语言艺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茶馆》第一幕,时间是“1988年初秋,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了”,离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只有十几年了,常四爷的判断一点不错:“大清国要完!”这一幕末了,在“静场”中响起一个下棋的茶客的喊声:“将!你完啦!”真是一语双关。
这一幕再现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面面观。
可以在通读的基础上,先立一个提纲,然后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指导学生作些分析概括。
立提纲的过程,也是一个抓住本质,分析概括的过程。
例如马五爷是“吃洋饭”的,透过他的威风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势力。
又如宋恩子、吴祥子是两个爪牙,可以归入清朝封建势力。
提纲可以整理如下: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社会渣滓民族资本主义市民农民按照这个提纲,分析剧情,就可以认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认识那个时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封建主义庞总管是封建主义势力的代表。
他“侍候着太后,红得不得了”,透过庞总管,可以看到清朝封建主义顽固派头子慈禧太后的狰狞面目,她挥起屠刀,血腥镇压维新运动。
谭嗣同问斩,还要搜查谭嗣同余党,搞得满城兵荒马乱,一片恐怖。
宋恩子之流的特务,充当朝廷耳目,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仅仅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当作“谭嗣同一党”抓进监狱。
封建主义顽固派是极端落后、保守、反动的势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权辱国,积贫积弱。
顽固派不思进取,死守“祖宗的章程”,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顾民族危亡,只顾自己作威作福。
庞总管这个70多岁的老太监,居然买一个15岁的黄花闺女作老婆,还要操办喜事,荒唐之至。
顽固派的得逞,其实是自掘坟墓。
封建顽固派镇压维新运动,倒行逆施,是有社会基础的。
听茶客甲乙丙丁的议论,就可以看出腐朽的寄生阶级他们是仇视戊戌变法的。
帝国主义《茶馆》并无一个洋人出场,但是我们分明感觉幕后是列强的势力。
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依仗洋人的势力,“连官面上都不惹他”。
二德子对常四爷如狼似虎,一见马五爷就软了,奉承都来不及。
这幕戏更多地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大量倾销中国,白银不断外流。
崇洋媚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刘麻子一人身上,就是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农村经济,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社会渣滓为数众多的城市居民没有正当职业,非不正当职业又不加取缔,不但有唐铁嘴这样的无赖,而且有刘麻子这样的地痞。
刘麻子乘人之危,昧着良心拉纤,把人家15岁的大姑娘卖给70多岁的老太监,把价钱压到10两银子,从中捞取190两银子。
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抽大烟,却又讨茶喝,死皮赖脸,落拓不堪。
更有一批地痞流氓与营中兵丁相勾结,动不动就打架斗殴,为了一只鸟,竟要大动干戈,社会秩序的混乱可想而知。
民族资本主义秦仲义乡下有地产,城里有买卖,他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都卖了,开“顶大顶大的工厂”。
以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是有爱国心的,他代表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梦想着用民族工业对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拯救国家命运。
他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市民茶馆老板王利发正像他自己说的也是“苦命人”,为了维持经营,处处赔小心,“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连唐铁嘴那样讨人厌的下三烂,他也不愿得罪。
房东来了,更是嘴甜如蜜。
他的经营,非常艰难。
常四爷所遭遇的是政治压迫。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没有丝毫言论自由。
还有那个做小买卖的老人,82岁了,“没人管”,所谓“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荡然无存。
农民这一幕康六卖女是重头戏,无独有偶,又有乡妇要卖十来岁的小妞。
康六把女儿卖给老太监,自己也明白这是丧失了人性,但是无可奈何:“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东家逼债,举家断炊,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命运悲惨到连亲情、人性也顾不上的地步。
总而言之,这幕戏反映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猖獗,预示着清王朝的崩溃。
第二课时主要人物分析王利发这一幕,王利发还年轻,看他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话又怎么说,可以看出,他为生计,时时处处都很用心思,他八面玲珑,谨小慎微,他总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唯恐出什么岔子。
像唐铁嘴那样的角色,喝茶不给钱,衣着又脏,王利发打心眼里厌恶他,可是他很克制,说话很客气,称他“唐先生”,说是“你外边遛遛吧”,还不惜送他茶喝。
秦仲义喝令唐铁嘴“躲开我去!”王利发的撵法还是挺客气,说是“先生,你喝够了茶,该外边活动活动去”!把唐铁嘴轻轻推开,他不愿得罪任何人。
就是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孩子喊,大人哭,秦仲义叫王利发“轰出去”,王利发不是“轰”,而是劝:“出去吧,这里坐不住!”王利发生怕茶客在茶馆里出岔子,他知道宋恩子、吴祥子是侦缉,当常四爷声称:“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王利发就示意“说话请留点神”。
几个有“铁杆庄稼”的茶客议论谭嗣同问斩,王利发就去劝阻:“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王利发年纪轻轻,已经学会明哲保身,他唯恐引火烧身。
宋恩子、吴祥子抓住“大清国要完”的话把要抓常四爷,松二爷从旁说情,说“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利发也不出头,缄默无言。
王利发是挺会耍嘴皮的。
他跟房主秦仲义说话,或者是顺着说,讨好人家,或者是把求人家的话看成有家就有这份好心,真是巧于周旋。
常四爷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怕它完了,他真是忧国忧民。
由刘麻子身上的洋货,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由康六卖女儿,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由乡妇卖小妞,忧虑“大清国要完!”常四爷敢憎敢爱,敢作敢当,他有一股硬气,也有一副侠肠。
他敢于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他痛恨洋鬼子,痛恨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他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他对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妞是很同情的,叫李三要两个烂肉面,给她们吃。
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正表明政治的黑暗,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常四爷是有眼光的,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看透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结局。
结构分析老舍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茶馆》一剧的创作是一个创新。
人物多,头绪多,随着人物的进进出出,有如万花筒一般,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好戏,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全剧没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轮流突出,剧作家用这样的办法作社会生活面面观。
将众多人物比较一下,也有轻重之分,在舞台上的时间有长有短,人物身上的戏也有多有少。
分分类,大致可以分几个类型。
第一类,人物在舞台上时显时隐,例如王利发虽然一直在舞台上,需要他说话才说话。
这样的人物不少,如唐铁嘴、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李三、茶客甲乙丙丁,庞总管,有时有戏有时没戏。
第二类,人物出场后,剧情以他为中心展开,例如秦仲义。
第三类,人物上上下下,例如二德子、康六、黄胖子、乡妇、小妞。
第四类,人物出场时间很短,随之即去,例如马五爷,老人。
剧作家又设置了一个后院,让双方打手在这时会面,二德子,黄胖子则出出进进,增加了舞台层次感,增添了剧情的厚重感,增添了热闹气氛。
一个个场面的编排是颇具匠心的。
虽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但是讲究剧情的波澜。
剧作家把常四爷,松二爷出场安排在前面,秦仲义的出场安排在中间,庞总管的出场安排在后面,这样编排,体现了剧作家的匠心。
大体上说,秦仲义出场之前,剧情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用马五爷的威风,刘麻子的洋货,反映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二是用康六卖女反映农村经济的破产。
秦仲义出场后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开工厂,他的动机是救穷人,抵制外货,救国强国,可以看出是在前面剧情的铺垫上展开的。
庞太监出场后,剧情的重点放在封建势力方面,封建顽固派得势,气焰嚣张。
先是庞总管居高临下警告秦仲义,茶客们议论纷纷,借唐铁嘴之口,又传来街上兵荒马乱的消息,接着是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最后是表现封建社会的两极对立。
这一幕剧情如同有中心事件一样,有波澜,有高潮。
常四爷说大清国要完那句话是秦仲义在场时说的,宋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却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剧作家将他们的行动安排在庞太监出场之后,就是要在最后一部分集中表现顽固派张牙舞爪。
第三课时语言欣赏《茶馆》的人物语言充分显示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造诣。
老舍说:“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
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
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
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
”《茶馆》人物的台词高度个性化。
第一幕写的时间是清代末年,人物语言有时代色彩。
《茶馆》中人物是北京人,人物语言有北京话的特点。
《茶馆》中人物众多,每个人台词不多而个性各异,人物语言有精练之至而异彩纷呈的特点。
《茶馆》中人物有不少邪恶之徒,无耻之徒,人物台词常有讽刺意味。
比较是鉴赏的一种方法。
如果比较同一场合两个人的台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可以鲜明地领略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常四爷与松二爷个性不同,面对二德子寻衅,他俩的台词是这样的: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一个硬,一个软,相比之下,个性鲜明。
又如,听过纤手刘麻子与康六对话,松二爷说的是“这号生意又不小吧?”常四爷说的是“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两个人的心思完全不同,常四爷忧国忧民之心又一次表现出来了。
后来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常四爷嘴里说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完全符合常四爷的思想性格。
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
二德子动手揪打常四爷,一副凶狠嘴脸:“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一听马五爷声音,马上夹起尾巴:“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即使隐去人物,单看台词,我们也可以判断是谁的台词。
例如①轰出去!②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③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④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常四爷不会说“轰出去”,秦仲义不会说“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足见语言的个性化是多么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