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解《周易》

合集下载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是一本卜筮之书,更是一部揭示人生哲学的智慧之典。

本文将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探索易经国学之道。

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相应易经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与自然法则相应。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描述了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影响。

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了天地自然万物的两种基本状态——阴与阳。

易经通过八卦的变化组合,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天道人道相应的道理。

二、阴阳平衡: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自然界相对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调和、平衡相处是推动世界变化的根本动力。

易经中阐述的“阴阳交感”思想,强调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平衡则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人的生活中,也需保持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实现和谐发展。

三、变通无穷:灵活应对的哲学思想易经主张的变通无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不居的整体,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唯有随机应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易经中的卦爻变换,展示了变通无穷的智慧。

卦爻的变动代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通过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道德观念。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易经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原则。

易经认为,只有适应自然之道,才能获得成功,并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观与微观的哲学思想易经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

易经认为,个体的修身需要通过养性、修养和道德修行来实现。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导读: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

那么为什么《道藏》只收载道教易学方面的道书(亦即与道教修持方术及科仪有关的注释之作),而不直接在本文部类中收载《易》古经或《易》古经与《易传》合二为一的《周易》呢? 究其因由,道教自认属道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和《史记孔子世家》皆认为《易传》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作。

东汉班固撰《汉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认为《周易》为文王、周公、孔子之所作,为圣人之书,故以后称《易经》,归为儒家经典。

在学术思想史上,虽然儒、道互补,但儒、道(道家与道教)两家门户之见甚深,各为比势竞誉,道不同不相为谋,每多相互斥贬,道教虽早已引《易》入其义理,并兴起道教易学,但是却未直接收《周易》入《道藏》。

其实《周易》一书,系《易》古经与儒家阐释《易》古经《易传》的合编典籍,儒家《易传》殊多偏离《易》古经本文的原旨,而且《易》古经成册于西周初叶,根本非儒家业绩,而《易传》成书于战国晚期,非一世一人的作品,乃是儒家弟子相继撰成,将其附合于《易》古经而已,当然不能把《周易》笼统说是儒家经典。

周易全文及译文及解说

周易全文及译文及解说

周易全文及译文及解说一卦:《乾卦》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

'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

《周易》到底讲什么

《周易》到底讲什么

《周易》到底讲什么我相信没有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我也相信没有多少人认真读过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中只有《易》讲的是哲学,而且是高深的哲学。

《易》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对天、地、人的认识和人如何顺应事理法则的经典。

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绎八卦并作卦辞,周公作象词,孔子等人作《十翼》等。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易》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易》每一卦都是用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社会的,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卦没有好坏之分。

《易》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共有三十卦,下篇共三十四卦,共是六十四卦,而每一卦又有六爻组成,所以《易》一共有三百八十四卦。

《易》源自古圣贤们对宇宙人生之道的感悟,奥妙在于运用大自然中的规律,来贯通掌握人类社会的规律。

它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涵盖性,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智慧之库,也是我们心灵的一块栖息地。

有关《周易》的图书则大约相当于其他十二经的图书总和。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

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孔子说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也不会犯大过失。

因为《易经》告诉我们现在如果这样,将来就会那样。

你自己去选择判断,经过理性的选择,那你还会犯什么大错呢?年纪轻的花一点时间读《易经》知道怎么过你后面用的日子,年纪大的花点时间看看《易经》就会知道这一辈子你到底过的怎么样。

《易经·乾卦》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古人效法自然,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从不停息,这就是君子的精神。

而今天做事就是快快快快,什么都变快了,四季都变了,夏天过了就是冬天,秋天没有了;冬天过了就是夏天,春天没有了。

《周易》讲的是什么?

《周易》讲的是什么?

《周易》讲的是什么?《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相传为周⽂王姬昌所作。

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四卦和三百⼋⼗四⽘,占⼘之⽤。

《传》包括解释卦辞和⽘辞的七种⽂辞,统称⼗翼。

相传为孔⼦所作。

下⾯再介绍下马王堆汉墓《周易》。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了20多种帛书,盛在⼀个漆盒内。

其中就有帛书《周易》,⾼48厘⽶,宽85厘⽶,墨书。

有经传及经⽂,六⼗四卦完整⽆缺,个别的字残损。

经过⼗⼆年的整理,在1984年《⽂物》的第三期发表《周易》经⽂,即《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四卦〉》。

后⼜在在三⼗年之后的1992年发表帛书《周易》和《易传》之《系辞》部分。

后来陈⿎应先⽣⼜刊发了《⼆三⼦问》《易之义》《衷》《要》传⽂。

再结合帛书说《周易》讲的是什么?当然也包括经和传,先说经,讲的也是六⼗四卦,六⼗四卦是什么,相传伏羲创⼋卦,⽽周⽂王演变为六⼗四卦。

帛书⾥六⼗四卦分为⼋组,每组以上卦相同为准。

上卦的次序是乾⾉坎震坤兑离巽,下卦是先取与上卦相同的,然后以乾坤⾉兑坎离震巽为序。

这是根据帛书《易传》中的天地定位,⼭泽通⽓,⽕⽔相射,雷风相薄的原理。

再说传,包括《⼆三⼦问》两篇,和《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各⼀篇。

这⼤都是孔⼦对易的解释,如在《⼆三⼦问》中说,⼆三⼦问,《易》屡称于龙,龙之德如何?孔⼦⽈,龙⼤矣。

龙刑叚,賓于帝,俔神聖之德也。

⾼尚⾏虖星⾠⽇⽉⽽不晀,能陽也;下綸窮深潚之潚⽽不沫,能陰也。

上則⾵⾬奉之,下綸則有天□□□。

再如《系辞》,也是如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已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矣。

⾒〔故〕剛柔相摩,⼋卦〔相蕩,⿎之以雷霆,潤之以⾵⾬,⽇⽉運⾏,⼀寒⼀⼀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

乾知⼤始,坤作成物,乾以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也。

可久則賢⼈之德,〔可⼤則賢⼈之業。

《周易》六十四卦释义

《周易》六十四卦释义

《周易》六十四卦释义卦一:乾乾为天。

天之德是阳刚、强健、伟岸、创造。

《周易集解》:“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

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

”所谓“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就是说我们不用学习天的形象,天那么大,空空如也,怎么效法呢?而应当效法天的精神,天的精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我们应当像天一样强健,永远自强不息。

乾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巳月,相当于农历的四月,节气为小满,乾卦六爻代表立夏至芒种的三十余天。

五天为一候,一爻代表一候。

此时卦象上六爻纯阳,天气已经没有一丝寒意,小麦已经灌浆,草籽已结,是一个草木茂盛的季节。

【爻辞】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卦二:坤坤为地。

地之德是阴柔、温顺、博大、包容。

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坤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亥月,即农历的十月,节气为小雪,坤卦六爻代表立冬至大雪的三十余天。

此时卦象六爻纯阴,为阴气最盛的季节,天地闭塞成冬,冬眠的动物已经钻进山洞和地下,进入睡眠状态,蛰虫也伏在洞中不再走动。

冬即“终”,一年到了终点。

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坤卦当令的时节也会有两三天小阳春。

而当阴气达到极盛时,正是冬至来临之日,那时一阳复生,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乾坤代表天地,天地交合化生万物,故称乾父坤母。

乾所生三子为: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坤所生三女为: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

卦三:屯水雷屯。

屯者,物之初生也,象征事物的初生与萌芽。

古代“屯”是象形字,描绘的是幼苗破土而出的状态,“屯”字的一折代表幼苗的根,表明幼苗正处在初生阶段,根在地下生长,故“屯”也有成长艰难的意思。

《周易》注释

《周易》注释

《周易》注释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一。

它以六十四卦象为基础,通过卜筮、解读卦辞等方式,预测和解析人生的吉凶祸福,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民俗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和注释家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几位主要的《周易》注释家及其注释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一、程颐《周易注》程颐是宋代著名学者,他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了《周易注》。

程颐在《周易注》中运用了儒家的思想观点,强调人的修养与处世之道。

他解析卦辞时,将重点放在人生道德修养方面,注重指导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周易》的哲学思想。

尤其是他对六爻的解说十分重要,详细论述了它们的卦象含义以及变化规律。

二、朱熹《易传》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他的《易传》对于《周易》的研究和注释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易传》中强调“道”与“德”的重要性,认为《周易》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同时,他对卦爻的解析十分注重,以及对《易经》及其卦象的卜筮应用,都得到了详细的解释。

三、郭店《周易注疏》郭店是唐代著名学者,他对《周易》进行的注释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

郭店的注释着重于《易经》的卜筮应用,并将其与政治、军事等实际场景相结合,探讨卦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他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实用的解读方式。

四、程子翼《周易正义》程子翼是明代学者,他的《周易正义》被广泛誉为《周易》的集大成之作。

程子翼很好地结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周易》的卜筮应用及其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他的注释通俗易懂,对初学者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为学习《周易》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参考。

结语:《周易》注释作为对《周易》的解读和理解,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

程颐、朱熹、郭店和程子翼等学者的注释作品,各有特色,为我们理解《周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注释作品只是对《周易》的一种解读,读者在阅读和研究过程中仍然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解读方式。

三、孔子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

三、孔子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

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这就越来越接近《周易》的核⼼思想了。

《易·系辞上》中所引孔⼦的关于“阴阳合德”之语,为我们提供了⼀把最佳的钥匙:《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不息),以通神明之德(规律)。

(《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上册,204页)孔⼦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于《周易》的扼要⽽⼜深刻的理解。

他把《乾》、《坤》两卦看成是《周易》的⼤门与⼊门,我们前⾯⾃《乾》、《坤》两卦⾄《睽卦》的全部讨论与分析,可以说,都正是沿着孔⼦的这⼀思路展开的。

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合德”四个字。

不过,我们需要把孔⼦的这段话详细解剖⼀下,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阴阳合德”四个字的概括深度。

孔⼦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这也就是说,《乾》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阳性的事物;《坤》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阴性的事物。

这个看法,其实是先秦⼀些法先王学派的⼤思想家们的公论。

《⽼⼦》中说:“万物负阴⽽抱阳”(⽼⼦:《道德经下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5页),正是源于《周易》、解释《周易》的。

《⽼⼦》对《周易》的核⼼思想的理解,是⼗分准确、到位的。

作为对于辩证法思想的阐释,《周易》的《乾》、《坤》两卦,是将阴、阳做了分解性的阐释的。

但是,在⽣活实际中,阴与阳共存于⼀个事物当中,其实是分不开的。

任何⼀个事物,在其内部,都是阴阳共存的。

所以,⽼⼦认为, “万物负阴⽽抱阳”,正是对于《周易》中的《乾》、《坤》两卦的依存关系,表达得恰如其分。

⽽同为道家思想的《庄⼦·天下篇》中,则说:“《易》以道阴阳”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84页),也正是抓住了《周易》的核⼼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解《周易》
大道至简,玩索而有得。

如果您相信《道德经》,那么就按照它里面说的去玩(修行),如果您喜爱《易经》,那就静下心来玩玩(阴阳八卦)。

玩是开心地实践!只有在玩时,你才能全然地投入!会玩是一种修行,玩能玩出“禅定”。

您只有在玩时,你才能心无旁骛,体验到什么是“活在当下”!
玩能玩出真知,玩可以玩出超越。

经典等着我们去陪她玩,需要我们不断修改,不断超越,不需要我们的迷信它。

它的思想恰恰鼓励我们“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正如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导弹,不还是从“爆竹”玩出来的么?正如功能不断增加的手机,不还是从“大哥大”玩出来的么?
《周易》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起源,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活水。

不懂《易经》就不能全面真实地读懂中华文化。

从而“触类旁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文化是包含万有的智慧源泉,是能让你彻悟的“万经之王”。

里面拥有无比灿烂的大千世界,只是喜欢她的你现在还没有找到一扇打开它的门!终有一日,你打开那扇门时,
会在打开们的刹那,被她那里面“无所不有”的风景所倾倒,被他那“无比玄奥”又"如此简约"的至理所折服···
“玩懂”《易经》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祖根,才可以对整个人类文明,乃至自然大道“一览众山小”。

让我们一起通过“玩”——继承中华文明“最本源”的能量,探索里面包含万有的奥秘(像二进制的发现一样),并激发出其中巨大潜能,不断“创新进取”自强不息!我们可以相信,将来我们可以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现在很多人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大家不会玩“法”,不会玩,就没有一个能够创新超越的,要知道世上没有一个法是究竟完美的(只抬头仰望圣贤的垂怜,而不踏踏实实地修行实践),人们只顾眼前得失,往往舍本逐末——“以术御道”而非“以道御术”。

渐渐的,佛法、道法当然要衰微了!道法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发扬”,最起码,要有人敢于“正本清源”吧!(这一点当今净空老法师行的最殊胜)。

继承——心诚即可,很多人会做。

发扬——却需要智勇双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