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新生儿管理流程
产科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产科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成立以护士长、责护组长的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新生
儿的安全进行检查及评价,找出安全隐患,制定安全管
理措施
二、加强护理人员安全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及安全意
识,增强责任心。
三、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安全健康教育,加强对产妇及家属
的安全宣教
1、宣教新生儿意外坠床、窒息、烫伤等情况的防范方法
2、告知产妇及家属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3、有口头及书面的安全告知,制作安全告知书及提示卡,
病区护士随时宣教
四、严格新生儿核对制度,保存好手腕带,严格执行交接班
制度,每班必须床边交接新生儿情况
五、因医疗和护理需要,新生儿需与母亲暂时分离时,家属
必需跟随。
六、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新生儿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
理
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做好空气、物
品的消毒处理,注意手卫生,防止院内感染。
八、加强物业管理,严格管理各种进出通道,严禁外来宣传
人员的进入。
产科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期间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预防新生儿并发症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规范,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职责与分工1. 产科医护人员:负责新生儿的接生、观察、护理和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生儿并发症及意外事故。
2. 分娩室护士:负责分娩室的清洁消毒、设备维护、产妇及新生儿护理,确保分娩环境安全。
3. 新生儿病房护士:负责新生儿病房的日常护理,严格执行巡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生儿病情变化。
4. 医疗质量管理科:负责监督、检查产科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三、安全管理措施1. 分娩现场安全管理(1)分娩室应配备新生儿复苏设备、药品及抢救用品,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确保新生儿安全。
2. 产科病房安全管理(1)新生儿病房应保持清洁、安静、通风良好,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2)新生儿病房应设置无陪护病房,实行全天巡视制度,确保新生儿安全。
3. 母婴同室安全管理(1)实行母婴同室,加强母婴同室陪护和探视管理,确保母婴安全。
(2)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婴儿离开母婴同室区。
4. 新生儿出入管理(1)新生儿出入病房(室)时,工作人员应对接送人员和出入时间进行登记,并对接收人身份进行有效识别。
(2)规范新生儿出入院交接流程,由医护人员对其陪护家属身份进行验证后,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并记录新生儿出入院时间。
5. 感染管理(1)新生儿病房(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6. 应急预案(1)新生儿病房(室)应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2)对无监护人的新生儿,应报告公安和民政等部门妥善安置,并记录安置结果。
四、培训与考核1. 产科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识别、新生儿护理等培训。
妇产科待产室新生儿产房职责、制度、抢救流程

妇产科待产室新生儿产房职责、制度、抢救流程一、职责1. 负责新生儿的接生、护理和监护工作。
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3. 负责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记录。
4. 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情况,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5. 参与危重新生儿的抢救工作,配合医生完成抢救措施。
6. 负责新生儿的喂养、洗澡、换尿布等工作。
7. 负责新生儿的病房管理,保持病房的清洁、安静和舒适。
8. 参与新生儿的定期检查和健康教育。
9.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制度1. 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确保病房的安全和卫生。
2. 新生儿喂养制度:按时喂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3. 新生儿洗澡制度:定期洗澡,保持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4. 新生儿换尿布制度:及时换尿布,保持新生儿臀部的清洁和干燥。
5. 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制度:定时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6. 新生儿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7. 新生儿抢救制度:参与危重新生儿的抢救工作,配合医生完成抢救措施。
8. 新生儿病房清洁制度:定期清洁新生儿病房,保持病房的清洁和卫生。
9. 新生儿健康教育制度:定期进行新生儿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新生儿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三、抢救流程1. 快速评估:接生后立即对新生儿进行快速评估,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 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清理呼吸道,确保呼吸通畅。
3. 正压通气:如新生儿呼吸微弱或暂停,立即进行正压通气,保证组织的供氧。
4. 气管插管和胸外按压:如新生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和胸外按压,恢复呼吸和循环。
5.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新生儿必要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呼吸兴奋剂等。
6. 扩容:如新生儿循环不稳定,给予扩容治疗,维持血压稳定。
7. 监测和记录: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详细记录。
最新妇产科待产室新生儿产房职责、制度、抢救流程

四、产科规章制度第一节待产室管理制度1.待产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密观察产妇的胎心音、子宫收缩与产程进展,并如实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处理。
3.允许丈夫及其家属陪伴,支持产妇采取自由体位,鼓励下床活动,注意饮食和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及外阴部清洁。
4.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有关临产时卫生知识及注意事项,使产妇增强自然分娩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师。
5.待产室保持整洁,定期搞好卫生和消毒。
有传染病的产妇,分娩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分娩后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6.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和一次性物品的无害化处理。
7.待产室应设有产程中所必需的用物,做到定期检查、及时补充和更换。
第二节产房工作制度1.产房助产士必须经过专科技术及急救技能培训,熟练掌握抢救程序,持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上岗。
2.严格按产时护理常规或遵医嘱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进展、胎心音等并详细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对应处理。
3.定期检查各种急救药品、器械、设备,专人负责保管,保证抢救设备及仪器性能良好。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所有消毒物品按消毒日期先后顺序放置,各类无菌包等用物固定位置,每日有专人负责检查及清点。
5.严格床旁交接,防止产妇在未消毒状态下分娩或发生其他意外。
6.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开。
7.产妇进入产房后应专人陪伴,耐心解释,给予心理支持及指导。
8.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
室内设冷暖设备及空调装置,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
9.工作人员入产房必须换鞋更衣,进隔离产房重新更衣换鞋。
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入内。
工作时应严肃认真,有高度责任感,认真做好每项护理操作,保证产妇、新生儿安全。
10.产房用物一律不得外借,产房内不得存放私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11.每天用消毒水拖地面、抹洗平面。
医院产房管理制度流程

一、目的为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提高产科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流程。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产房的所有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
三、管理制度1. 产房布局:产房应设置在环境清洁、安静、便于管理的相对独立区域,与母婴室和新生儿科临近。
产房设施、环境条件与手术室要求基本相同,执行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
2. 区域划分:产房分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区域间标志明确。
限制区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刷手间;半限制区设置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非限制区内设置办公室、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3. 医务人员要求:进入产房人员必须先换鞋、更衣、洗手,外出更换外出服;助产人员按外科刷手法刷手。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要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4. 手卫生设施:配备流动水等手卫生设施,刷手间应临近分娩室,洗手刷、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新生儿使用的吸痰管等,应一婴一用,不得共用。
5. 一次性用品:一次性用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
非一次性诊疗器械必须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供应,科室不得有自备包。
6. 医疗器械消毒: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7. 职业暴露处理:发生职业暴露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并到感染控制科进行登记。
8. 微生物学监测: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检测不合格要有追溯记录。
9. 医疗废物处理:医疗废物规范放置,专人收集处理。
一般胎盘应归产妇所有,特殊感染的或产妇不要的双包双扎按医疗废物处理。
四、工作流程1. 产妇进入产房:由接诊护士引导产妇进入产房,协助产妇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 分娩过程:助产士负责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监护、协助和护理,确保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完整版)

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完整版)产科母婴同室是一个高风险的区域,由母亲陪伴新出生婴儿,家长缺乏观察、护理经验,且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无任何行为和语言能力,不可预见性的不安全因素多。
随着我国政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各级助产机构分娩量剧增,高危孕产妇数量随之增多,产科新生儿管理压力增大。
因此,产科与新生儿科如何共同协作,管理好母婴同室新生儿,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迄今为止,我国尚无关于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的指南和标准。
国外由于人口少,分娩量小,相对医疗资源丰富,医护人员配备充足,因此其相关指南不适用于国内。
为了保障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同时针对近年来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部分相关专家,根据目前我国母婴同室管理的现状制订了《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以规范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供各级助产机构新生儿科和产科医护人员参考。
一、适用对象产科母婴同室的新生儿。
二、管理模式建议产儿科协作共同管理。
儿科医生负责管理产科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包括每日常规查体、高危儿管理、常见问题处理等,人员归属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决定。
三、医护人员资质及职责1.医生资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新生儿科/儿科医生,建议具备新生儿科相关工作经历,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并接受考核,具备新生儿复苏的能力。
2.医生职责:负责产科高危孕妇分娩的待产工作,必要时及时进行新生儿复苏;负责母婴同室新生儿查房,完成相关医疗文件;履行新生儿分诊、转科职责;负责对家长进行新生儿健康知识宣教,并沟通新生儿情况。
3.护理人员资质:取得《护士资格证书》,具备新生儿常规护理、窒息复苏及危急处理能力。
进行疫苗接种的护士应取得相应证书,掌握疫苗接种的操作规范、流程及应急预案。
4.护理人员职责:负责新生儿的所有护理工作、病情观察及宣教指导,及时与新生儿科医生沟通了解治疗方案及处理措施;贯彻落实爱婴医院相关制度,做好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的宣教,特别是指导和帮助母婴暂时分离的产妇挤奶、保持泌乳,贮存和运输母乳到新生儿科;向人工喂养的新生儿产妇宣教并指导人工喂养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事件,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消毒隔离和职业防护工作。
新生儿科的工作流程

新生儿科的工作流程新生儿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专门负责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和护理。
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新生儿科的工作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科的工作流程。
1. 新生儿接收当新生儿出生后,首先由产科医生进行初步的检查和护理,然后将新生儿送往新生儿科。
在新生儿科,护士会进行详细的接收工作,包括记录新生儿的基本信息、测量体重、身长和头围等,以及进行初步的健康评估。
同时,护士会询问父母关于新生儿的家族史和孕期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2. 新生儿健康评估在接收工作完成后,医生会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
这包括对新生儿的呼吸、心率、体温、皮肤颜色、肌张力、反射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查。
医生还会检查新生儿的眼睛、耳朵、口腔、颈部、心脏、肺部、腹部和生殖器官等器官,以确保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医生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新生儿护理在健康评估完成后,护士会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
这包括为新生儿进行清洁、更换尿布、喂养、观察和记录新生儿的生理指标等。
护士还会指导父母正确地护理新生儿,包括喂养、睡眠、洗澡、换衣服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同时,护士会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4. 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新生儿科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血液、尿液等样本的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新生儿可能患有的遗传代谢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听力障碍等疾病。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医生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5. 家庭护理指导在新生儿即将出院时,护士会对父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
这包括如何正确喂养新生儿、如何给新生儿洗澡、如何更换尿布、如何观察新生儿的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指导。
护士还会向父母介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常见健康问题和处理方法,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新生儿。
6. 合作与沟通新生儿科的工作流程中,医生、护士、家属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至关重要。
产科安全十项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目的为确保孕产妇和婴儿在产科期间的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母婴生命健康,特制定本管理制度及流程。
二、制度内容及流程1. 产科准入制度(1)严格执行助产技术准入制度,对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开展助产技术服务。
(2)定期对产科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2. 产科查房制度(1)实行业务副院长行政查房制度,及时协调院内相关科室关系,解决产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改进产科工作,并做好记录备查。
(2)产科医师每日查房,对孕产妇和婴儿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3. 分娩疼痛控制和应急处理制度(1)规范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推进舒适化分娩,保障围产期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2)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自愿应用,经产科医师评估,可阴道分娩或经阴道试产者,且经麻醉科医师评估无分娩镇痛禁忌症者。
4. 产科感染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确保产科环境卫生,预防感染。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 产科急救设备与药品管理制度(1)配备齐全的产科急救设备与药品,确保急救需求。
(2)定期检查、维护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6. 产科病历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确保病历完整、准确。
(2)定期对病历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7. 产科新生儿护理制度(1)新生儿护理人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规范。
(2)加强对新生儿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8. 产科产妇护理制度(1)产妇护理人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产妇护理规范。
(2)加强对产妇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9. 产科母婴保健服务制度(1)为孕产妇提供全方位的母婴保健服务,包括孕期检查、产前咨询、产后康复等。
(2)加强母婴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孕产妇保健意识。
10. 产科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1)定期对产科医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科新生儿管理流程
1.住院医应在新生儿病历上详细记录母亲孕期情况及分娩过程,母亲孕期合
并症、是否胎膜早破、胎儿是否宫内窘迫(胎心和羊水情况)、新生儿是否脐带绕颈、出生后复苏的详细过程等。
2.新生儿医嘱剖宫产者由新生儿住院医开,产房分娩者则由各自管床大夫完
成,节假日则由值班住院医完成。
3.阴道分娩儿由产房住院医查体,写好新生儿病历及首程,并和新生儿住院
医做好交接。
剖腹产儿由新生儿住院医查体,写病历及首程,做好登记。
节假日则由值班住院医师完成,出院新生儿应写好出院志和病程记录。
4.如新生儿有需要复苏的相关高危因素存在时,需有儿科医师在场,白天严
大夫到场,节假日或夜间儿科值班大夫到场协助抢救。
5.出生后要监测体温,根据情况进行保暖和监测体温,直至体温稳定。
6.新生儿出生后如有异常或为高危新生儿,应即刻和家属交代病情及处理情
况和注意事项。
7.如新生儿有特殊情况,一定要做好交接。
产房护士要和病房护士交接新生
儿情况,剖腹儿应由到手术室接新生儿者和病房护士交接,新生儿护士应和每组的责任护士交接。
8.新生儿有出生缺陷者,查体医师要记录好缺陷情况,并和家属交代病情,
做好交接班。
外观畸形者(不管孕周多少或死活)均应及时摄照片。
管床住院医应把新生儿出生缺陷诊断填写在首页上。
9.新生儿住院医每日查房后应按新生儿实际情况记录好病程日志,如有特殊
处理应另行记录。
10.儿科会诊一定要写好会诊记录,需要转科新生儿要写好转科志和转科小
结。
11.夜间和节假日如本院儿科无病床,需转外院时,要请儿科大夫会诊,请儿
科大夫评估转诊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如病情不稳定的新生儿一定要让儿科大夫一直在场处理新生儿,直至病情稳定后转走。
12.转外院前应和家属交代病情及转外院的原因,转诊到哪个医院要征求家属
的认可。
如新生儿病情不稳定,又未联系到120新生儿急救车(北大妇儿
8Am-4pm有新生儿医生接诊)和转八一儿童医院,则转院途中应跟随咱们的大夫和护士。
13.在产科值班和进产房的大夫,应接受新生儿复苏培训,复苏一定要按复苏
流程进行,动作要准确,新生儿复苏后病程的书写要正确。
14.新生儿组每日查房2次,每天应注意新生儿体重丢失和黄疸情况,及时查
找和粘帖化验结果。
15.新生儿出院时,应和家属交代好出院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