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案例

合集下载

危害企业的警示案例

危害企业的警示案例

危害企业的警示案例一、财务造假案例安然公司(Enron)1. 事情经过。

安然公司曾经可是美国的明星企业啊。

可谁能想到呢,他们在财务上玩了超级大的猫腻。

公司高层和那些会计师们,就像一群魔术师,在账本上变戏法。

他们设立了好多复杂的空壳公司,然后通过和这些空壳公司之间看似合法的交易,把债务藏起来,让公司的财务报表看起来特别漂亮。

比如说,他们把那些实际上已经亏得一塌糊涂的项目,包装成盈利的项目放到报表里。

安然的高管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停地推高股价。

他们一边欺骗投资者说公司业绩多么多么好,一边自己偷偷地抛售股票套现。

那些被蒙在鼓里的投资者,看着安然的股价蹭蹭往上涨,还以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呢,纷纷把钱投进去。

2. 危害结果。

纸包不住火啊,当真相被揭露出来的时候,那可就是一场超级大风暴。

安然公司的股价一夜之间暴跌,从几十美元一股直接跌到几乎一文不值。

投资者们损失惨重,好多人把自己的养老钱、积蓄都赔进去了。

公司的员工也倒了大霉,他们的养老金计划很多都是和公司股票挂钩的,这下子养老金也没了,好多人面临着失业和经济困境。

而且,安然的倒闭还连累了为它做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这个曾经非常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为安然事件名声扫地,最后破产了。

整个美国的资本市场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投资者们对其他公司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就像一群被蛇咬过的人,看到绳子都害怕。

二、内部腐败案例西门子(Siemens)1. 事情经过。

西门子这么大的公司,内部却出了一帮蛀虫。

公司里的一些管理人员和员工啊,在全球好多国家的业务中都搞起了腐败那一套。

他们为了拿到订单,就给那些外国官员行贿。

比如说,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中,他们不是靠自己产品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去竞争,而是偷偷地给那些负责招标的官员塞红包、送贵重礼物,或者提供一些豪华旅游之类的好处。

而且他们行贿的手段还特别隐蔽,通过一些复杂的中间人或者假的咨询公司来转账,就好像是在玩一场见不得人的捉迷藏游戏。

会计造假案例

会计造假案例

会计造假案例会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隐瞒或篡改有关会计记录,以谋取个人或公司利益的行为。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也损害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会计造假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案例一,WorldCom公司。

2002年,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WorldCom公司因为会计造假丑闻而申请破产保护。

该公司的高管人员利用会计手段,将数十亿美元的费用误记为资本支出,以此来掩盖公司的亏损。

这一丑闻最终导致了WorldCom公司数百亿美元的资产贬值,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

案例二,Enron公司。

Enron公司是美国一家能源公司,也因为会计造假案例而声名狼藉。

公司高管人员通过虚构交易和隐瞒债务等手段,使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加可观,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然而,实际上公司的财务状况却是岌岌可危。

2001年,Enron公司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

案例三,山水集团。

山水集团是中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但因为会计造假案例而备受关注。

2016年,山水集团因为涉嫌虚报销售额、利润和资产规模,被证监会处以重罚。

公司高层人员通过虚构业绩、夸大资产规模等手段,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最终导致了公司的信用受损和股价暴跌。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了会计造假对企业和社会的危害。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是防范会计造假的重要举措。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依法依规编制财务报表,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同时,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也应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不盲目追逐高额利润,以免受到会计造假案例的伤害。

总之,会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防范会计造假,维护企业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或者其他目的,通过人为操纵财务报表,对外界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信任,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财务造假的经典案例,以警示人们警惕财务造假的风险。

Enron公司。

Enron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但却因为财务造假而在2001年破产。

Enron公司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债务等手段,制造了大量虚假的利润,从而掩盖了公司实际的亏损情况。

最终,Enron公司的财务丑闻被揭露,导致了公司的破产,数千名员工失业,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WorldCom公司。

WorldCom公司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也是因为财务造假而声名狼藉。

WorldCom公司通过虚构营收、操纵财务报表等手段,虚增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欺骗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当公司的财务丑闻被揭露后,WorldCom公司股价暴跌,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

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曾因为财务造假问题而陷入危机。

2018年,中兴通讯因为违反美国制裁令而被美国制裁,公司的股价暴跌。

随后,有媒体报道称中兴通讯存在财务造假的问题,公司虚构了数百亿元的营收,虚增了数十亿元的利润。

这一丑闻使得中兴通讯陷入信任危机,公司股价再度暴跌,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以上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财务造假对企业的巨大危害。

财务造假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会破坏市场秩序,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避免财务造假的发生。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及时发现并惩处财务造假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企业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企业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cpa财务造假案例

cpa财务造假案例

cpa财务造假案例近年来,十分熟悉的公司金融造假事件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数被公认的财务造假方式之一是以虚构账目和误导性的报告来误导投资者。

CPA竞争激烈,为了在行业中立足,有一些人不择手段来避免意义重大罪行。

下面是一些最突出的cpa财务造假案例的分析。

1.恒大地产在2012年,有一些投资者投资恒大地产,然而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恒大集团四次对其销售额进行了调整。

随后,有消息指出恒大地产虚假报告2012年度财务报表。

根据恒大地产公司给出的数据,其2012年销售额为4045亿人民币,但实际的销售额远远低于这个数字,需要下调约30%。

由于隐瞒了真实销售额,恒大地产的财务造假行为被加以证实。

造假的形式:虚报销售额。

恒大地产虚报的销售额意图是为了在市场上维持其地位,使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不会下降。

造假的原因是:恒大地产在市场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维持这一地位,恒大地产没有其他选择而必须虚报销售额。

恒大地产违反了道德观念,并没有准确报告财务业绩,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2.长江实业长江实业是中国一家有着超过90年历史的公司,主要从事地产、物流以及旅游等领域的业务。

但是,在2004年,长江实业却因为存在虚构资产价值而备受质疑。

在2004年末,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提出拨备问题。

长江实业的拨备,在不同年份显示出不同水平的不一致,然而它获得了不断增加的A+评级。

2005年初,业内人士指出,长江实业的拨备涉及数额极大的资产重估。

在调查中,长江实业幕后的公司负责人承认其存在虚假报告的事实,这个公司因为虚构资产价值而被曝光。

造假的形式:虚构资产价值。

长江实业虚构的资产价值是为了增加公司的市值,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到公司内部。

造假的原因是:长江实业的财务数据非常糟糕,本身没有好的公共背景,而利用虚构资产可以搭上国际市场的快速增长,吸引来自投资者对近几年财务数据的信任。

3.中兴通讯2018年4月17日,中兴通讯发布了2017年年报,2009年至2017年出现非常严重的财务造假情况,公司2017年ISS带息净现金流为39.54亿元,但是公司最终营业收入却只有1096.37亿元。

财务舞弊法律案例(3篇)

财务舞弊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财务舞弊现象也随之增多。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本案例以某上市公司涉嫌虚假陈述案为例,探讨财务舞弊的法律责任及处理过程。

二、案情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自2010年起,A公司涉嫌财务舞弊事件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调查,A公司在2010年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隐瞒成本等手段,虚构了巨额利润。

具体表现为:1. 虚构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之间进行虚假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

3. 隐瞒成本:A公司通过少计成本、虚构成本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014年,A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经过调查,证监会对A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作出了处罚决定。

三、法律分析1. 虚假陈述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虚假陈述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案中,A公司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等手段,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扰乱了证券交易市场,符合虚假陈述罪的构成要件。

2. 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是指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不按照规定披露或者披露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本案中,A公司未按规定披露真实财务状况,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3. 内幕交易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内幕交易罪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期货交易,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证券、期货交易,情节严重的行为。

国外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国外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国外财务造假经典案例1. Enron案Enron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案,也是最著名的财务造假案例之一。

该公司通过虚构收入、隐藏债务和利润来掩盖其真实财务状况。

Enron公司的高管采用复杂的会计手段来欺骗投资者,使公司的股价一度飙升,直到2001年公司破产。

2. WorldCom案WorldCom是美国电信业巨头,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会计丑闻之一。

该公司通过虚构资产和利润来掩盖其真实财务状况,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最终,WorldCom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导致数千名员工失业。

3. Tyco案Tyco是一家多元化企业,涉及安全系统、医疗设备等领域。

该公司的前CEO L. Dennis Kozlowski和前CFO Mark Swartz被发现将公司资金用于个人奢侈品购买,并通过虚假账目来掩盖这些开支。

他们最终被判入狱。

4. Satyam案Satyam是印度一家IT服务公司,也是印度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例之一。

该公司的创始人和主席B. Ramalinga Raju承认,他在公司财务报表中虚构了数十亿美元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吸引投资者。

这一丑闻导致Satyam股价暴跌,公司最终被马鲁蒂集团收购。

5. Parmalat案Parmalat是意大利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之一。

该公司的创始人Calisto T anzi通过虚构资产和盈利来掩盖公司真实财务状况。

Parmalat最终宣布破产,成为意大利历史上最大的经济丑闻之一。

6. HealthSouth案HealthSouth是美国一家医疗保健服务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和CEO Richard Scrushy被指控在公司财务报表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虚假记录。

他通过夸大收入和减少负债来提高公司的业绩,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Scrushy最终被判入狱。

7. Olympus案Olympus是日本一家知名的相机制造商,该公司曾经因为财务造假而受到严重的财务危机。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这个案例,是国内庄家们最常使用的所谓“财技”。

假设某国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亿股,业绩较差,正常情况下可以取得每股利润0.1元,此时的每股股价5元,则市赢率50倍(5/0.1=50)。

此时来了一个庄家,相中了这家上市公司,并经过一段时间购买了40%的股票,即4000万股,每股5元,庄家总共投入2亿元(4000万*5元)。

接着,上市公司把一笔分文不值的劣质资产高价卖掉,假设劣质资产多卖了1亿元。

暂时充当冤大头的买家往往就是庄家自己,则这笔买卖让庄家损失了1亿元,但让上市公司增加了1亿元利润,即每股利润提升1元,使每股利润达到1.1元(0.1+1=1.1)。

如果上市公司的市赢率还保持50倍不变,则股价为55元(50*1.1=55)。

此时庄家持有的股票市值为22亿元(4000万*55元)。

如果庄家能在这个价位卖掉股票,减去当初投入的2亿元和卖劣质资产损失的1亿元,庄家最终获利19亿元,投资汇报率850%(19亿/2亿-1=850%)。

以上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庄过程。

当初庄家吃的亏越多,为劣质资产付出的越多,就能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庄家最终的收益就越大。

实战中,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本质上还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

但无一例外,庄家都是巧妙盗用了收入、利润、市盈率等概念和会计准则的灰色地带,将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骗入局中,达到轻松获利的目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充斥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搞不清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成天买这卖那地搞“重组”,吃小亏、占大便宜地搞“资本运作”,形成了这个“系”那个“系”。

而被重组的公司,去年还是ST,或者市赢率几百倍,今年每股利润就可以弄到1元多,市赢率只有10来倍,把普通投资者给绕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你说,这种重组,到底将什么进行了重组?财务造假案例之二:互相买卖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

的烟台某证券公司老总商量对策,决定将 1000 万股内部职工股过户至个人账户。 隋元柏从老家山东文登收集了 40 个身份证,在原山东证券公司北马路营业部开 立了 40 个自然人账户,将振东公司持有的 1000 万股内部职工股分别过户至这 40 个自然人账户中。
为了奖励部分优秀职工,东方电子在 1996 年前从一级市场上另行购买了 44 万股内部职工股。为处理好这部分股票,由高峰回老家龙口,收集了 4 个身份证, 在山东证券公司北马路营业部开立账户,将 44 万股内部职工股过户至这些人个 人名下,此后分散在 44 个个人账户中的 1044 万股内部职工股,交由公司证券部 掌管。此事在公司内部只有隋元柏、高峰等极少数人知情。
东方电子上市后,每年初都制定了一个年增长速度在 50%以上的发展计划 和利润目标,而按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在每年年中和年 底,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差异,由抛售股票收入来弥补。
为此,公司形成了一个在隋元柏指挥下的由证券部、财务部和经营销售部门 分工合作组成的“造假小组”。
证券部负责抛售股票提供资金。公司从 1998 年开始抛售持有的内部职工股, 一直到 2001 年 8 月份,每年抛售的时间大约都集中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披露 前,每次抛售的数量由公司业绩的需要而定。隋元柏每次告诉高峰需要多少资金, 并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价位范围内卖出,高峰再给证券部的两名工作人员 下指令,在证券公司抛售股票,并将所得收入转入公司在银行的账户。
伴随着一系列巨额虚假业绩,东方电子在证券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 话”。资料显示,自 1997 年 1 月 21 日上市以来,东方电子股本连年高速扩张, 1996 年度每 10 股送 4 股转增 6 股,1997 年度每 10 股配 1.667 股,1998 年中期每 10 股送 8 股,1999 年中期和年终连续推出每 10 股送 6 股转增 4 股和每 10 股送 2.5 股转增 3.5 股。而在股本大比例扩张的基础上,公司业绩与股本扩张保持了同 步增长,1997 年至 2001 年中期,公司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0.51 元、0.56 元、0.53 元、0.52 元、0.26 元,成为证券市场上极为罕见的“东方电子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这个案例,是国内庄家们最常使用的所谓“财技”。

假设某国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亿股,业绩较差,正常情况下可以取得每股利润0.1元,此时的每股股价5元,则市赢率50倍(5/0. 1=50)。

此时来了一个庄家,相中了这家上市公司,并经过一段时间购买了40%的股票,即4000万股,每股5元,庄家总共投入2亿元(4000万*5元)。

接着,上市公司把一笔分文不值的劣质资产高价卖掉,假设劣质资产多卖了1亿元。

暂时充当冤大头的买家往往就是庄家自己,则这笔买卖让庄家损失了1亿元,但让上市公司增加了1亿元利润,即每股利润提升1元,使每股利润达到1.1元(0.1+1=1.1)。

如果上市公司的市赢率还保持50倍不变,则股价为55元(50*1.1=55)。

此时庄家持有的股票市值为22亿元(4000万*55元)。

如果庄家能在这个价位卖掉股票,减去当初投入的2亿元和卖劣质资产损失的1亿元,庄家最终获利19亿元,投资汇报率850%(19亿/2亿-1=850%)。

以上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庄过程。

当初庄家吃的亏越多,为劣质资产付出的越多,就能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庄家最终的收益就越大。

实战中,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本质上还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

但无一例外,庄家都是巧妙盗用了收入、利润、市盈率等概念和会计准则的灰色地带,将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骗入局中,达到轻松获利的目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充斥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搞不清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成天买这卖那地搞“重组”,吃小亏、占大便宜地搞“资本运作”,形成了这个“系”那个“系”。

而被重组的公司,去年还是ST,或者市赢率几百倍,今年每股利润就可以弄到1元多,市赢率只有10来倍,把普通投资者给绕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你说,这种重组,到底将什么进行了重组?财务造假案例之二:互相买卖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

此案例中一般有两个上市公司合谋造假。

我们假设这两家公司,都是电信运营商,一个叫公司A,一个叫公司B。

故事是这样的:公司A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X,花了1亿美元;公司B 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Y,也花了1亿美元。

这时候,在电信运营业互相整合的幌子下,大家开始相互购买看中的电信网络。

于是,公司A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B中买了网络Y,公司B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A中买了网络X。

这样互相买卖一下,表面上看公司A和公司B都没有吃亏,但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将会如同魔法师眷顾,出现奇迹般的变化。

理由是这样的:对于公司A,投资网络X,花了1亿美元,卖了10亿美元,在当期形成9亿美元的投入产出差,而新买入的网络Y,完全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长期摊销,假设为10年,则当年只需摊销1亿美元,最终公司A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对于公司B,以上逻辑照样适用,公司B也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A肯花10亿美元去买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公司B也肯花10亿美元去买另外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

谁都不是傻瓜。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比较复杂。

例如可能会有三家公司:A、B、C,分别有网络X、Y、Z。

A买B的网络,B买C的网络,C买A的网络,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利益冲突,会更隐秘,更有欺骗性。

如果不是特别的专业人士,只从财务报表上是根本察觉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利润能如此简单地给创造出来,上市公司一旦尝到甜头,会对主营业务越来越没有兴趣;而且骗人的游戏一旦展开,就很难停下来,因为以后的9年中,每年1亿美元的摊销还必须进行,要想在今后保持高利润,就需要寻找更大的类似交易。

但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迟早要露馅的。

美国安龙公司就是搞了上千家专门从事这种“自买自卖”交易的帐外公司,造假的窟窿越来越大,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最后来个一次总算账。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者可能会在短期内陶醉在虚拟的利润中,并满足股价的上涨,但长久而言,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因为这些利润都是少部分内部人制造出来的,根本不会产生新的现金流,甚至现金流还是负的(因为只要公司账面上有利润,就必须支付企业所得税,这笔钱是要实实在在从公司流出去的)。

真正无风险得到好处的是那些拿到高额奖金的CEO们和幕后股价的操纵者,这些内部人还能“先知先觉”、全身而退,把一个亏损累累的公司留给大部分还在梦中的普通投资者。

财务造假案例之三:非常规经营会计这里所称“非常规经营会计”是指租赁,托管,承包,巨额亏损公司托管,出包,或租赁出去后,即使是全资企业,上市公司对该子公司核算由权益法变成成本法,以收到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投资收益;相反,关联方可以将一些优质资产托臂。

出包或租赁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靠这些优质资产产生的利润扣除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收入,计入其他业务利润,甚至作为主营业务利润,这些行为往往名为“租赁、托管、承包”实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

如某公司,该公司与主要股东××药厂签有2001年度为期一年的短期投资协议书,实际的投资款为2000万元,协议书规定投资产生盈亏按投资比例分成和承担,公司最高收益率不超过65%。

根据该协议书,公司在2001年度收到此项投资收益1159万元,业已计入当年利润,占当年合并利润总额的47.27%(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为211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0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28%,并且2000万元的投资款带来1159万元的投资收益,年回报率高达57.95%,比正常的投资回报率高出许多。

财务造假案例之四:“掏空”(科苑集团)大股东接力造假科苑集团两被掏空2007年初,安徽省科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获得宿州市政府财政补贴5500万元用于弥补去年亏损,预计2006年公司业绩将实现盈利。

政府巨额财政补贴使*ST科苑保牌有望成功,基本化解了“迫在眉睫”的退市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又一个造假的“惊人案例”也浮出水面。

安徽省科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00年包装上市后,就陷入了造假、圈钱“怪圈”。

两任大股东“接力”造假,掏空上市公司后抽身退出,留下5亿多元银行债务的“烂摊子”。

包装上市招股承诺成空文科苑集团的前身是位于宿州市的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原为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1995年,安徽省宿州科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其中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占95%的股权。

1997年,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改制后,除了国有股权约占19%以外,其余的都是科苑职工的自然人股,其中,所长汪德荣个人占有近30%的股权。

同年,安徽省宿州科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了安徽省科苑应用技术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上市时,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成为控股大股东,约占52%的股份。

科苑集团2000年上市时实际募集资金约3.88亿元。

科苑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中说,募集资金将投入L-苯丙氨酸等7个项目,除个别项目外,全部是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中有列入国家级及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高科技项目,市场前景良好。

然而《招股说明书》的不少承诺成了“空头支票”:上市后不久,7个承诺投资项目,就有包括“动植物油脂及油脚综合开发新技术”这一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在内的3个项目,成了“空头支票”无法实施,涉及金额达1.4亿元,超过全部承诺投资额的三分之一。

对此重大变更,公司称因“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技术竞争优势减弱”等原因所致,一笔带过。

已经实施的4个项目中,有3个承诺投资额在4900万元左右的“高科技”项目也大幅“缩水”,投资额分别减少1100万至1700万元不等,其中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

记者采访了解到,科苑集团上市时所承诺的“高科技”项目,仅仅是为了能够达到上市的目的而采取的包装措施,既缺乏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更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上市6年来,这些“高科技”项目非但没有给科苑集团带来收益,反而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

已经实施的3个“高科技”项目花费1亿多元,一个虽已建成但没有投产;有2个虽然已经投产,但是一直在亏损。

现任科苑集团董事长吴立平说,上市时很多所谓的高科技项目只是在“炒概念”。

募集资金项目变来变去,连我们自己都对不上号了。

但每年还要硬着头皮做年报,要“自圆其说”。

违规炒股巨额资金化泡影公告显示,科苑集团上市后,于2001年、2002年、2003年通过往来拆借给上海坤源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资金1.8亿元、1.78亿元、1.78亿元,截至2004年底,尚有余额17895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0%)未能归还。

为此,深交所对科苑集团及其责任人进行公开谴责,称其对这些重大事项此前历年没有入账,也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上海坤源是由科苑集团自己出资设立的投资平台,由科苑集团原董事长汪德荣一手控制,由公司原财务总监坐镇上海掌管。

2000年上市之初,科苑集团就开始通过上海坤源进行证券投资,将巨额募集资金投入股市。

统计显示,其投入股市的资金最多时接近3.7亿元,绝大多数是募集资金。

更有甚者,上海坤源还向其他单位融资炒股,融资额达2亿余元。

2001年后股市低迷,科苑集团证券投资亏损严重。

到2002年6月,其沉淀在证券市场中的约1.8亿元亏损殆尽。

为了弥补炒股亏空,科苑集团从2001年起开始向银行大量举债。

截至2006年11月,公司银行贷款本息合计超过5亿元。

公司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房产、酶工程技术中心大楼等资产,被一一拍卖。

为了弥补挪用募集资金形成的亏空,科苑集团在信息披露上大做文章。

一方面隐瞒大额银行贷款和违规担保事实。

另一方面,用虚拟在建工程、反复进行财务造假的手段来掩盖资金窟窿。

如科苑集团募股资金项目之一的“年产100吨天然维生素E项目”,原计划投资4900万元。

2003年年报披露完成投资4899万元,进度完成98%;规范后的2004年年报披露累计完成投资约3604万元,进度还是完成98%,就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在建工程投资额一下子大幅“缩水”近1300万元。

同样的造假手段在其他几个项目中也都存在,已完工的项目投资额,年报披露的数字4年就有3年不一样,相差竟然在1000万元左右。

连环掏空上市公司陷困境2002年6月,上海庆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庆安)投入1.1亿元,通过收购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自然人股东所持的科苑集团控股股东应用技术研究所77.39%的股权,成为科苑集团新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职工反映,上海庆安重组科苑时,汪德荣等人炒股已形成1亿多元亏空。

汪德荣等人和上海庆安签订秘密补充协议,约定重组后不得对前任进行审计,不得追究前任经营者的责任,汪德荣等高管在拿到巨额转让金和以上承诺后,放心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