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别认同现状的研究
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摘要:中班是幼儿掌握性别概念并形成良好性别偏好的初始和关键时期。
近年来,幼儿性别教育日趋受到社会及家庭的重视,性别角色的形成正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合西安市某所幼儿园的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根据调查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提出提升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的教育建议。
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为其日后处理性别关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班幼儿;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概念一、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1.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水平不平衡且存在认知偏差从笔者的调查分析来看,中班幼儿已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但是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认知还有待提升;幼儿对自身性别认知的正确率要高于对他人的性别认知;幼儿之间因家庭环境、性格、年龄、理解能力等不同因素导致认知差异,幼儿性别认知能力高低不一,有的幼儿能很清晰地表达男女性别从生理上的差异,有的幼儿在对他人性别认同上依旧存在困惑,不同幼儿性别概念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受访的幼儿在性别概念认知上体现出了个体在发展水平中的不平衡。
2.中班幼儿对性别概念认知体现思维的简单性与直观性在访谈结果整理中发现,幼儿对性别概念认知较为浅薄,他们的解释仅停留在表面,难以从事件的内在层面分析原因。
例如在测查性别认同中,幼儿都能作出辨别自己或他人性别,但问起缘由,他们只能从外貌、发型等外显条件作出解释,他们难以从生理属性来解释性别不同的原因。
在提问“为什么你长大后不能变成男孩子?”,幼儿的回答仅有明显主观色彩,多数幼儿会依据个人的想象或情绪来判断。
这与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也有直接关系。
3.中班幼儿未形成完整性别恒常性认知,对性别角色存在刻板印象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在这一时期,性别恒常性认知开始发展:大部分幼儿开始意识到一个人不论外在发生何种变化,其性别都保持一致,但当改变他人的外部双特征条件时,幼儿会出现严重理解偏差。
3-6岁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

摘要3-6岁是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能否正确理解并形成良好的性别意识关系到个体一生的性别角色发展。
当现如今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男孩越来越没有男孩的样子,女孩越来越没有女孩的样子,对此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论。
本次研究以手绘的图片为载体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实验,随机抽取了黄岛区10所幼儿园中的160名幼儿进行实验,其中3岁、4岁、5岁、6岁幼儿各40名。
通过对幼儿进行性别意识、性别认同能力和性别稳定性三个维度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在幼儿的性别意识发展中,存在年龄特点。
3岁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性别认同能力,基本能够辨别男女两性的不同,4-6岁幼儿对性别同一性的认知发展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即能够达到对性别同一性的完全认知。
3-4岁时,大部分幼儿已经具备了性别稳定性,但是这种能力还不太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看法。
到了5-6岁,幼儿的性别稳定性已经发展的很好了,不会再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而性别恒常性是幼儿从5岁开始获得的,3-4岁的幼儿还不能具备准确的性别恒常性,甚至有倒退现象。
5岁时幼儿性别恒常性迅速发展,6岁时性别恒常性趋于稳定,达到成熟。
(2)在幼儿的性别意识发展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特点因此,在促进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不同年龄段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特点。
针对不同年龄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从而提高幼儿的性别意识。
关键词:幼儿性别认同;幼儿性别稳定性;幼儿性别恒常性Abstract3-6 years old is the key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ender consciousness, whether or not to correctly grasp the formation of a good gender awarenes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gender roles in life,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 the happiness of life.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debate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boys becoming less boys and girls becoming less girls. This study used hand-drawn pictures as a carrier to experiment with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and randomly selected 160 children from 10 kindergartens in Huangdao District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 including 40 children aged 3,4,5 and 6 years each. Through the experiment of three dimensions of gender awareness, gender identity ability and gender stabilit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1) Age characteristics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gender awareness.Three-year-old children already have the preliminary gender identity ability, basically can distinguish the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4-6-year-old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gender identity is basically at the same level, that is, can achieve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identity. At age 3-4, most young children already have gender stability, knowing that their gender will not change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time, but this ability is not very stable, easy to be implied by the outside world to change their views. By the age of 5-6, the child's gender stability has developed very well, will no longer be easily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world. and gender constancy is acquired by young children from the age of 5, and children aged 3-4 years can not have accurate gender constancy or even retrogression. At the age of 5, children's gender constancy develops rapidly, and at the age of 6, gender constancy tends to stabilize and reach maturity.(2)There are no obvious gende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gender awareness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ender awarenes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ender awareness in different a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ender awareness in different ages,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plan is formulated to improve children's gender awareness.Keywords: Sex identity of young children; Sex stability of young children; Sex constancy of young children目录引言 (1)一、问题提出 (1)二、研究意义 (1)(一)理论意义 (1)(二)实践意义 (1)三、文献综述 (2)(一)概念界定 (2)(二)相关研究综述 (2)四、研究计划 (4)(一)研究目的 (4)(二)研究内容 (4)(三)研究对象 (4)(四)研究工具 (4)(五)研究方法 (5)一、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 (5)(一)3-6岁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年龄特点 (5)(二)3-6岁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性别特点 (8)(三)幼儿获得性别意识相关知识的途径 (9)二、影响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因素 (10)(一)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 (10)1. 受到成熟的限制 (11)2. 经验对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影响 (11)(二)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意识薄弱 (11)(三)幼儿园性别教育不足 (12)三、促进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建议 (13)(一)适当进行教育 (13)(二)加强对家长的专业理论指导 (15)(三)增强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重视程度 (15)结语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附录一:实验材料 (20)附录二:《幼儿性别意识发展访谈提纲》 (21)附录三:实验打分表 (22)引言一、问题提出3-6岁是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对这一时期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摘要】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首先从性别角色的形成入手,探讨了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影响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改进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建议。
进一步强调了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最后对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视,为保障幼儿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形成、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性别平等、性别认同等重要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角色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性别角色对于幼儿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身份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性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性别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区别,而是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角色和责任。
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还可以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等。
有必要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认知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建立积极的性别角色认知,有助于塑造健康的性别身份认同。
性别角色教育不仅对幼儿个体的发展成长具有积极影响,也对社会整体的性别平等和性别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研究可以帮助家庭、幼儿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更好地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工作,指导教育者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促进性别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性别教育的评估与研究

幼儿园性别教育的评估与研究一、背景介绍幼儿园性别教育旨在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尊重他人的性别身份,从而促进他们在社会性别角色发展中的健康成长。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对他们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评估和研究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对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孩子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估指标1.幼儿对性别的认知:评估幼儿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性别,以及对不同性别的人和事物有什么认知和看法。
例如,幼儿能否正确辨别男女厕所、同性恋家庭和异性恋家庭、男女性别角色分工等。
2.性别认同感:评估幼儿对自己的性别是否有明确的认同感,并了解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态度。
例如,幼儿是否会在玩具、衣服、角色扮演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好或限制。
3.性别角色扮演:评估幼儿在玩耍、表演等活动中是否参与性别角色扮演,以及如何表现出和自己性别相符合或不符合的行为。
例如,幼儿是否愿意扮演异性的角色,或者是否会拒绝与异性的角色进行互动。
4.性别平等意识:评估幼儿是否具备性别平等意识,包括尊重不同性别的个体、拒绝性别歧视、反对性别暴力等。
例如,幼儿是否能够认识到女性在工作、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和重要性,以及男女在担任家庭角色方面的平等性。
5.家校合作:评估幼儿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情况,包括是否已经建立和睦、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并了解家长在性别教育方面的态度和观念。
例如,学校是否定期组织家校互动活动或研讨会,鼓励家长参与幼儿性别教育。
三、评估方法1.问卷调查:以幼儿园老师、家长和幼儿为调查对象,通过有针对性的问卷,了解他们对性别教育的认知、态度和评价。
2.观察记录:通过日常观察、课程观察等方式,记录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来评估他们的性别认知、角色扮演和性别平等意识等。
3.案例研究:通过深入挖掘个别孩子的性别发展过程和家庭环境等背景,来分析幼儿性别教育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可能的改进措施。
《2024年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教师介入的研究——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范文

《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教师介入的研究——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性别认知的深入理解,性别角色认同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幼儿教育中,角色游戏作为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活动之一,对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引导和教育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现状、问题及教师介入的策略。
二、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现状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来体验社会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幼儿在性别角色认同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幼儿过于固守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男孩应该喜欢玩具车、打仗游戏等“男性化”的活动,女孩则应该喜欢娃娃、做饭等“女性化”的活动。
另一方面,一些幼儿在性别角色认同上存在困惑和迷茫,无法明确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
三、性别双向化理论性别双向化理论认为,性别认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随着环境和个体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性别角色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
在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下,幼儿应当被鼓励尝试各种类型的活动,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性别认同。
四、教师介入的角色与策略教师在引导幼儿形成正确性别角色认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教师应当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避免将固定的性别角色观念强加给幼儿。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角色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类型的社会角色,以促进其性别角色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其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环境。
五、教师介入的策略实践1. 营造宽松的班级氛围: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差异、鼓励探索的班级氛围,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研究

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研究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属于男性还是女性的主观感受和意识,它是人们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与适应的过程。
性别认同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对于理解个体的性别认知、性别差异以及性别角色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期的不同阶段,探讨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研究。
一、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研究儿童时期是性别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开始有较为清晰的认意识。
早期的研究发现,3-7岁的儿童常常以生理特征为依据判断性别,例如男孩认为长发的人是女孩,穿裙子的人是女孩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更加关注性别角色,即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期望表现。
研究发现,5-7岁的儿童通常对性别角色具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开始采取社会中所认可的性别行为。
二、青少年时期的性别认同研究青少年时期是性别认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间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性别角色以及与异性和同性的关系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反省。
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性别认同不仅受到基因和生理发育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的心理特征的作用。
三、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对于性别认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性别认同的不一致和不稳定与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
例如,对于性别认同不一致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较高的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性别认同相关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促进个体健康的心理发展。
四、性别认同的个体差异研究性别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发现,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家庭环境、同伴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同时,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和自我概念也会对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因此,深入理解个体差异对于有效推动性别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性别认同的跨文化研究性别认同是一个跨文化的心理现象。
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教育现状研究

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教育现状研究当前社会对于性别认同的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这其中包括了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问题。
研究发现,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小班幼儿对于性别的认知崇尚于二元性别思维,即只存在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在某些行为和职业上给予男女不同的性别刻板印象,这引导了小班幼儿固有的二元性别思维。
教师对性别的差异性研究不足,以感性认识调整教学,导致其在性别意识启蒙的关键时期出现了错误的标签和识别方法。
其次,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受到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男女性别角色分工、性别行为准则、性别态度等有所不同,而这种认知和态度会对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现形成强大的影响。
因此,应该重视各种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对于性别教育的影响,并采取适合不同文化和国情的性别教育方式。
再者,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常常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使得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表现也变得多样化。
有些家庭中,父母会明确地强调性别差异性,而有些家庭中则会采取完全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
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变得复杂和多变,需要教育者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教育。
首先,应该引导教师摆脱自身的性别偏见和固有的性别认知,确保教育过程中不给予不合理的性别标签、刻板印象和差别化的行为要求。
其次,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性别教育策略,包括性别差异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
在性别差异教育中,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不同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引导其了解和认知男女性别差异,但同时应该强调性别差异不应该成为强制的行为标准。
在性别平等教育中,应该强调男女平等,并鼓励小班幼儿在不同领域发挥其个人才华和能力。
总之,要解决小班幼儿性别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对于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认同的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小班幼儿在性别认同问题上发展健康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恰当表达。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社会中,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人们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困扰。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媒体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其性别角色认知存在偏差或固化。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幼儿个体的发展,也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性别观念和角色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影响着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现象时有发生,给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为今后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也可以促进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因素,总结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归纳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实践案例,探讨性别角色教育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提升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推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3 研究意义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性别角色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认知模式,对其后续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性别认同都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性别认知,促进其健康成长。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还在于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在当今社会,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存在,通过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男女平等、性别多样的重要性,从小培养他们独立、自信、包容的性别观念,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性别认同现状的研究
——以成都市金苹果幼儿园为例
摘要
本文通过图片调查法,选取成都市一所幼儿园的大中小三个班,了解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性别认同的现状。
通过对比不同年龄班产生的性别认同的差异,以期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大中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提供理论依据,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概念的发展越来越稳定。
2、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稳定性的水平逐步提高。
3、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恒常在性别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女性发展水平略高。
关键词: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性别教育
The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hildren 's Gender Identity
--base on Golden Apple infants' school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icture investigation method, select a kindergarten in Chengdu, three classes, to understand the three age stages of the status of child sex identity.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 identity in different age classes, the study results can help the children 's gender roles in different ag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jor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orkers to provide advice and help.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study:
1, children with age,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cepts more and more stable.
2, children with age, the level of gender stability gradually increased.
3, children with age, gender constant in the gend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omen's development level is slightly higher.
Key Words: Gender identity, gender stability, gender persistence
1 问题的提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国外研究者在上个世纪中叶已经开始进行学前幼儿性别认同有关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人员就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进行过一定的探讨。
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晚,本人通过借鉴国内外前辈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一些梳理,力求为教育者在学前儿童性别认同和关于性别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1.2 现实意义
性别角色认同对人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一个人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社会角色定位。
所以,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开展,对学龄前幼儿养成自立、完整的人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幼儿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社会人,性别认知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就是学前阶段,性别角色认同也在同一时期。
在学前期开展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对性别教育在幼儿园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意识的性别教育现阶段在我国是比较缺乏的,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
所以开展如下讨论,期望能够为家长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性别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建议。
1.2 选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有如下几个目的:
(1)本文随机抽选成都金苹果幼儿园展开调查,探讨幼儿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现状;
(2)从该幼儿园出发,开展性别教育的相关讨论,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2.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性别与性别角色
常规的性别定义,一分为两种:生理性别、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一般来说,是男女生物学意义的上的差别,通常体现在生理结构、机能两个方面。
换句话说生理性别就是生下来就有固定的性别属性。
而社会性别则是根据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幻化成不一样的性别认同观点,基于此所形成的非生理上的性别
差异。
社会性别的一般体现,就是在固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被社会赋予的不同性别的体现特征和行为方式。
换句话说,就是后天习得的性别差异。
社会性别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性别定义,是依据男女在社会性方面的不同所划分出的定义。
依据常规的定义,性别角色即是以两性差异为依据所划分的社会角色,基于此,它也存在着不同概念的界定。
张积家的观点是,个人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性别角色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
而陈竞芳指出,基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期待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换句话说,性别角色就是在社会规范下,要求于不同性别进行相应性别行为的规范的总和。
此外,性别角色是指主体除了解自己在生物学上的归属以外,还应了解他所属的社会所规定的,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个性特征、行为特征及社会功能,并以这种关于性别的社会文化标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的行为。
而李林则根据于相关定义提出,在处于当下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以及依据社会性别角色对性别持有的刻板的观点和看法,称之为性别刻板印象。
2.1.2 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认同
鉴于性别本身就有生理性别、社会性别这样的差异,所以,对“性别角色认同”的定义也会有不同的两个类型。
根据刘宇博的观点,对于性别认同的定义应该也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类依据生理性别来确定性别认同。
Kohlberg的观点是,性别认同是个体基于对自身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产生的对自我意识的理解和表达。
Schaffer在一九九六年则提出,个体能够做出对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性别的正确认识才能称之为性别认同。
第二类以心理性别为依据来确定认同,学者Sherif提出,所有的概念包括性别概念,应当被纳入社会范围下展开讨论;海登在一九八七年提出,性别角色认同是个体认同他或她自身的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具体表现为适合个体性别的行为、态度和情感上。
林崇德的观点是,性别认同指个体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人格、性格方面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 这种定义想表达的是,某一个人在生理性别的基础上所表现的性别行为模式,比较理想的情况就是符合当今社会规范,符合普罗大众的价值取向。
经过查阅文献后发现,其实在人格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