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性别认同的研究

合集下载

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

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

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在幼儿期,性别认同的形成和性别教育的实施对于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性别认同是指孩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而性别教育则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特征,并培养健康的性别角色意识和态度。

本文将从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原因、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性别教育的方法和具体技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原因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生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遗传因素。

性别认同与性别差异密切相关,男孩和女孩在遗传层面上存在不同的基因和生理特征,这些基因和特征会对幼儿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第二,父母和家庭环境。

幼儿从父母和家庭成员中学习到与性别相关的行为和价值观,父母的性别角色扮演和性别期待会对幼儿产生示范作用。

第三,社会环境和同伴影响。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接触到大量性别化的信息和行为模式,与同伴的互动也会对幼儿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二、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性别教育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培养健康的性别角色意识和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性别教育有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自尊。

通过性别教育,幼儿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别,并且理解自己与异性的差异,从而形成积极的性别自我概念。

其次,性别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性别平等意识。

通过性别教育,幼儿可以认识到不同性别之间应该平等对待,消除性别歧视。

最后,性别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性别角色适应能力。

通过性别教育,幼儿能够了解并接受各种性别角色,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

三、实施性别教育的方法和具体技巧实施性别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以满足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首先,要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不同的性别角色特征,让幼儿亲身体验并理解。

例如,组织幼儿穿戴不同性别的服装、扮演家务角色等。

其次,要通过绘本、游戏和玩具等教具进行性别教育。

如选用含有性别平等教育内容的绘本,指导幼儿进行性别友好的游戏。

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

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
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发展
目 录
• 引言 • 幼儿的性别认同 • 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 • 幼儿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的关系 • 教育启示和建议 • 研究限制与未来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性别认同
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 度,包括对自身性别特征的认同 和接纳。
性别角色
幼儿在家庭、社会等环境中观察 、模仿和学习到的性别角色规范 和行为模式,如男孩应该怎样, 女孩应该怎样。
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期望和规范存在差异。
在某些社会文化中,可能存在对某一性别的刻板印象或偏见,这可能会限制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 色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这也将影响幼儿的性 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03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家长和教育者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并给予支持和理解。
培养平等、尊重的性别观念
强调男女平等
培养尊重他人的态度
家长和教育者应向孩子传递男女平等 的观念,让他们了解不同性别的权利 和机会应该是平等的。
教育孩子尊重不同性别的人,不论年 龄、种族、宗教信仰等,培养他们包 容和开放的心态。
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避免给孩子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如男孩应该喜欢蓝色、女孩应该喜 欢粉色等,鼓励他们超越性别的限制 ,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提供多元、包容的学习环境
创造无性别的教育环境
在教育环境中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 动,让孩子在不同领域中自由探索和发展。
鼓励孩子参与跨性别的活动
性别角色期望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幼儿园班本课程中的性别教育

幼儿园班本课程中的性别教育

幼儿园班本课程中的性别教育导言性别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幼儿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尊重他人性别的意识和认识性别平等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班本课程中性别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性别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提供一些实施性别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1. 性别教育的重要性1.1 培养性别认同:幼儿期是性别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性别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认同,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并接受自己独特的特点。

1.2 促进性别平等:性别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性别平等的意识,避免对不同性别的人产生偏见和歧视,从小树立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观念。

1.3 预防性别暴力:通过性别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并预防性别暴力行为,增强对自己和他人的保护意识,培养安全意识。

2. 性别教育的目标和内容2.1 目标:•培养幼儿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自尊心。

•培养幼儿对不同性别的人的尊重和包容。

•培养幼儿的性别平等意识和观念。

•预防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行为的发生。

2.2 内容:•感受性别差异: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性别的特点和差异。

•学习性别身份:通过讲述和启发问答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身份表示尊重。

•学习性别特征:引导幼儿了解不同性别的特征和生理差异,培养正确的性别观念。

•培养平等观念:通过故事、图片和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学会平等地对待不同性别的人。

•预防性别暴力:教育幼儿认识和预防性别暴力行为,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3. 实施性别教育的方法和策略3.1 倡导性别平等的教师角色:教师应以身作则,积极倡导性别平等观念,避免在言谈和行为中出现性别歧视。

3.2 创设性别平等的学习环境:设置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鼓励男女幼儿共同参与,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的传递。

3.3 组织性别意识活动:举办专题活动,如幼儿童装扮日、女性节日等,让幼儿了解不同性别的角色和贡献。

3.4 融入性别教育的班本课程:在班本课程中融入性别教育的内容,如绘本、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玩中学习性别平等。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摘要】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首先从性别角色的形成入手,探讨了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影响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改进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建议。

进一步强调了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最后对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视,为保障幼儿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形成、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性别平等、性别认同等重要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角色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性别角色对于幼儿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身份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性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性别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区别,而是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角色和责任。

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还可以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等。

有必要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认知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建立积极的性别角色认知,有助于塑造健康的性别身份认同。

性别角色教育不仅对幼儿个体的发展成长具有积极影响,也对社会整体的性别平等和性别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研究可以帮助家庭、幼儿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更好地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工作,指导教育者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促进性别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024年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教师介入的研究——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范文

《2024年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教师介入的研究——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范文

《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教师介入的研究——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篇一一、引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和认知工具,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幼儿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知。

本文将通过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研究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特点及教师介入的影响,旨在促进幼儿健康的性别认知和人格发展。

二、性别角色认同的理论背景性别角色认同是个人对于自己性别的认知、理解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和价值观。

随着现代社会观念的开放与进步,性别角色的界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逐渐向双向化、多元化发展。

性别双向化理论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性,鼓励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自由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认知。

三、角色游戏与幼儿性别角色认同角色游戏是幼儿社交互动的重要形式,也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渐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尝试不同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角色。

此外,角色游戏还能帮助幼儿建立社交关系,培养合作、沟通等社会技能。

四、教师介入的角色与影响教师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规则和角色要求,提高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也能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性别认知和价值观。

然而,教师的介入应适度,避免过度干预或误导幼儿的性别认知。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性,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教师介入策略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教师在介入幼儿角色游戏时,应采取以下策略:1. 尊重多元性: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性,不将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强加给幼儿。

2. 积极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示范等方式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性别角色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在游戏中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行径。

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教育现状研究

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教育现状研究

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教育现状研究当前社会对于性别认同的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这其中包括了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问题。

研究发现,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小班幼儿对于性别的认知崇尚于二元性别思维,即只存在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在某些行为和职业上给予男女不同的性别刻板印象,这引导了小班幼儿固有的二元性别思维。

教师对性别的差异性研究不足,以感性认识调整教学,导致其在性别意识启蒙的关键时期出现了错误的标签和识别方法。

其次,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受到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男女性别角色分工、性别行为准则、性别态度等有所不同,而这种认知和态度会对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现形成强大的影响。

因此,应该重视各种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对于性别教育的影响,并采取适合不同文化和国情的性别教育方式。

再者,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常常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使得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表现也变得多样化。

有些家庭中,父母会明确地强调性别差异性,而有些家庭中则会采取完全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

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变得复杂和多变,需要教育者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教育。

首先,应该引导教师摆脱自身的性别偏见和固有的性别认知,确保教育过程中不给予不合理的性别标签、刻板印象和差别化的行为要求。

其次,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性别教育策略,包括性别差异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

在性别差异教育中,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不同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引导其了解和认知男女性别差异,但同时应该强调性别差异不应该成为强制的行为标准。

在性别平等教育中,应该强调男女平等,并鼓励小班幼儿在不同领域发挥其个人才华和能力。

总之,要解决小班幼儿性别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对于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认同的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小班幼儿在性别认同问题上发展健康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恰当表达。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综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性别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知和体验,是社会性别角色形成的基础。

本文将综述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到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经验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生物因素在性别认同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婴儿期的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社会因素则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个体经验的影响则来自于儿童自身的性别认同体验和认知发展。

二、影响儿童性别认同的因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性别认同的重要环境。

父母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引导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父母对性别认同的支持和性别相关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儿童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社会环境。

教育者对性别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内容的性别差异化,能够影响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性别刻板印象的传递和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发展。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认同差异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三、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儿童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开始表达对自身性别身份的认同。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对性别进行分类,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在青少年期,性别认同的巩固与性别角色的接纳与实践密切相关。

四、异常性别认同的研究在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异常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性别认同紊乱。

性别认同紊乱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困惑或不适。

研究发现,性别认同紊乱可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有关。

总结:本文综述了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知和体验,是社会性别角色形成的基础。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认同及教育方法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认同及教育方法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认同及教育方法幼儿期是儿童发展中关键的阶段之一,其性别认同的发展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个性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或家庭环境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性别认同,是一个需要我们注意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幼儿发展中的性别认同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性别认同的意义性别认同是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对这种性别所带来的角色、行为、态度和情感的理解与适应。

对于幼儿来说,性别认同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个人成长和社交互动能力的培养。

1.1 建立身份认同感性别认同有助于孩子形成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使其具备稳定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

一个具有健康性别认同的幼儿,会更加自信、积极地面对自己,从而在日后的学习和社交中更具有优势。

1.2 促进社交能力发展性别认同对于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清晰认知时,他们更容易与同性别的伙伴建立密切且积极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友谊和互助关系。

1.3 塑造性别角色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幼儿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期望行为,从而逐渐形成与性别相符合的行为模式。

二、影响幼儿性别认同的因素2.1 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性别认同形成的最主要环境之一。

家长的性别观念、言传身教以及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定位等会直接影响孩子性别认同的发展。

2.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影响。

同伴之间的互动和性别角色认同,会影响幼儿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2.3 学校和社会环境幼儿园或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对于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些环境中,不同性别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模式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和学习机会。

三、教育方法和技巧3.1 营造平等性别氛围在幼儿园或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同时也要让他们意识到性别没有优劣之分,男女平等。

教育者和家长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孩子了解不同性别的人所从事的不同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以培养孩子们的广泛兴趣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期性别认同的研究一、问题提出性别认同有两个方面的定义,一个以性生理为依据,认为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一个以社会性别为依据,认为性别认同意指个人认同他或她自己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

一般来说,性别的心理发展是从三岁至成年期间,所以三岁是儿童形成正确性别认同的开始,也是他们形成正确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

在婴儿时期,宝宝便开始了对自己身体的探索,最早接触的“他者”是爸爸妈妈,在接受爸爸妈妈对待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认同,最先形成的概念是“我”,然后逐渐形成对“我”和“他”的认识。

在认识“我”与“他”的区别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性别。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

希望探讨一下问题:1、幼儿各个年龄阶段性别认同的发展。

2、幼儿对性别的理解能力发展3、影响幼儿性别认同形成的因素二、方法(一)被试在威海、临沂、济宁市的三所幼儿园随机选择幼儿90人,其中,3岁、4岁、5~6岁幼儿各30人。

被试均为正常儿童。

(二)实验材料幼儿照片若干张(三)实验设计让儿童根据对图片的认识将图片归于男女两类,从而观察幼儿各个年龄阶段性别认同的发展。

(四)实验流程由老师向幼儿说明实验任务,并进行演示。

指导语为:“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图片,请你们看过以后,把它们归在你们认为它所属的一类中,并且告诉我为什么你要把它归在那一类中?三、结果与分析(一)幼儿期性别认同的总体情况我们对幼儿的图片正确归类进行了统计,详细结果见表。

被试正确率3岁(n=30) 30%4岁(n=30) 60%5~6岁(n=30) 80%(二)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3岁前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3岁前的宝贝就能够很响亮的说出自己的性别,但他们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的。

开始时,宝贝会好奇的问妈妈,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

逐渐地,他们学会从发型、衣着上来辨别男性或女性,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同时他们也不能理解性别是恒定不变的。

第二阶段4岁对性别的意识开始丰富到了4岁,宝贝的性别意识开始丰富许多。

他们对性别的差异也比3岁时更好奇。

比如,当宝贝发现男女上厕所的方式不同时,通常会好奇地问“为什么男生要站着尿尿,而女生要坐着尿尿?”同样,他们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异。

有时,听到有人提起“小鸡鸡”等字眼,会觉得神秘而咯咯地偷笑。

甚至有的宝贝会因为实在太好奇,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

这时,宝贝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在加强。

他们会坚定的认为,男孩子玩洋娃娃是不正确的,女孩子也不能玩那些打仗游戏。

第三阶段 5~6岁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宝贝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他们知道除了外表的不同外,还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

如果你问他们,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一样,最常听到的答案可能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可以留长发”等。

但如果你一直追问,他们会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你:“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

”由于对性别的理解,这时的宝贝对性别也开始敏感起来,开始懂得不好意思和回避。

他们也真正理解性别不会随时间、外部特征、愿望的变化而变化。

四、讨论影响幼儿性别认同的因素;幼儿对性别理解的能力。

影响一个人性别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物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在社会性因素之中,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以及同伴群体等都是影响性别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其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任何外界的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幼儿性别形成,其中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来自幼儿生活成长的两大环境-家庭和幼儿园。

根据幼儿的观察我们认为以下几种因素是影响幼儿性别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厕所的安排设计关于幼儿园厕所的设计,如今在家长中引发了不小的言论,目前我国许多幼儿园都存在男女孩公用一个卫生间的情况,有的幼儿园会在蹲位与蹲位之间设计挡板,但大多数幼儿园没有此项措施,有的幼儿园虽然没有采取挡板遮挡厕所蹲位,但是会安排幼儿在不同的时间蹲厕,但通常“防不胜防”,男孩女孩同时如厕并互相打量、观察的现象较多(当然啦,看久了彼此不再好奇了便不再相互打量了)。

总的来说,男女孩同厕在许多幼儿园中都是非常普遍的。

二、玩具和书籍儿童在早期时候就已经发展出符合玩具性别的玩具偏好,一般来说儿童在一岁办左右出现对孩子的性别偏好,即女孩和男孩要接受不同的玩具。

观察幼儿园男女孩选择和使用玩具的情况很容易发现:男孩通常选择比较男性化(在社会文化中看起来更适合男性的)的玩具,比如车子、积木以及球类等,选择拼图是也倾向于选择带有有汽车、枪炮、轮船等图案的拼图,女孩通常选择洋娃娃、小动物等。

选择书籍时同样如此,最突出的是女孩都喜欢听公主与王子的故事。

在幼儿园中,自由活动时间玩具是自选的,通常教师是不会对幼儿选择什么样的选择进行干涉和限制,但是幼儿会往往会自发选择符合自己性别特征的玩具,一方面说明幼儿已经发展出符合其性别的玩具偏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家庭对于幼儿性别引导的影响已经延伸至幼儿园,继续对孩子的性别成长施以影响。

三、角色游戏有人说,男女孩的游戏是未来生活的预演,尤其是角色游戏,是为未来适应社会做准备,男孩当司机、做建筑师,女孩子玩娃娃家,养育孩子....成人社会以及家庭的男女分工及性格行为差异都会在儿童游戏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游戏活动对幼儿性别形成影响也非常大,正在尤其在“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各种游戏活动中渗透着的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位正在堂而皇之的影响孩子的性别形成,培养出符合这个强调性别差异社会中的男孩与女孩、男人与女人。

除去教师设计的各种游戏不谈,单从自选游戏上看娃娃家通常是女孩子聚集的地方,女孩子们三三两两在布置非常精美的娃娃家中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有的喂给“孩子”(假娃娃)奶和饭,有的在厨房做饭,有的在整理屋子,在一个“家”中,只有女孩子在做着各种“妈妈”应该做的事情,男孩通常是不会参与进来。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就以这样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性别形成以及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

四、活动游戏中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的指导和教育幼儿园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但是教师作为有着一定社会阅历的成人,她的观念里所固有的对于性别的认识和态度必将影响她对不同性别幼儿的要求、评价及教育教学行为。

比如在角色扮演的教育活动中,女孩子扮演妈妈、阿姨、护士等角色,男孩子扮演司机、建筑师等角色,要求女孩子要温柔贤淑勤劳能干,要求男孩子要坚强勇敢要勇于挑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就按照社会对于男女性别要求甚至偏见和歧视培养未来的男人和女人。

不仅是在教育活动中是如此,幼儿园各环节也渗透着教师对于不同性别幼儿的要求,比如,大热天同样是将衣服撩起来的动作,教师通常不会太严厉的制止男孩,而对女孩却非常严厉:“你一个女孩子家,这种动作多不文明多不庄重”。

社会要求女孩要端庄要自持,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她不懂太多社会对于性别的“苛刻”要求,她只是简单的认为这样会凉快一些,根本上升不到道德文明的高度,但是我们勤劳的园丁就已经将问题上升到一个女孩子不自重的高度了。

当然对于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并且一定要指出来并帮助孩子改正,但是教师完全可以仅仅针对孩子的这一动作向其阐明道理,而不是将她与女孩这一性别联系起来,给女孩成长性别的条条框框。

应该说教师的这种行为多半是来自于她这么多年来个人成长的经历的,社会对她、对她的成长提出这样的要求,因而她对她的幼儿也提出类似的要求,这就是一种性别的刻板印象,如果教师认识不到这种刻板印象所存在的对于女孩的偏见和苛刻要求,那么要想实现无性别的教育,无性别的社会要求将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对他人性别的理解是从学步期开始并持续到整个学前期,它包括四个成分:使用正确的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恒常性和理解性别的生殖基础。

例子如下:1、正确使用性别标签:比尔是男孩,可伦是女孩。

2、性别是稳定的:我现在是男孩,而长大以后就成为男人了。

3、性别是恒常的:即使玩卡车、穿工装裤,我还是个女孩。

4、性别有生殖性基础:我的身体构造决定了我是个男孩,因为我有男性生殖器官。

根据这种分析,儿童建构性别的意义,其中包括自己性别的稳定性、恒常性和自身社会化的性别本质,他们以同样的方法形成其它的认知图式,例如:我们学过的物体永久性、物体守恒。

具体分析如下:到2岁半时,儿童能够准确的识别其它的儿童是男孩还是女孩,到3岁时,他们基本能够准确对男孩和女孩的照片进行分类,但只是从外部特征层面来对性别进行初步理解。

他们也能使用性别标签,像妈妈和爸爸、兄弟和姐妹、男孩和女孩。

一旦他们知道了这些标签,儿童寻找像发型、衣服或者体型等线索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区分,他们的注意就直接转到男人和女人的差异上了。

儿童对性别恒常性的理解稍微有点晚,通常在4岁到7岁之间。

儿童认识到性别是以生殖器为基础的,这为理解性别恒常性提供了基础。

在对3岁、4岁和5岁儿童的研究中,大部分理解两性生殖器差异的儿童也能够说出一名儿童的性别不会因为其被打扮成异性而轻易的改变。

这些幼儿能够理解性别恒常性的特征与一个人的打扮或头发的长短无关。

相反,大部分没有认识到两性差异是以生殖器为基础的儿童,不能对性别恒常性问题作出正确回答。

五、结论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性别认同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