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认同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学基础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

儿童心理学基础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

儿童心理学基础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在儿童心理学领域中,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性别认同指的是儿童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而性别角色则指的是社会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应有行为和角色的期望。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认同的形成始于儿童早期的自我认知发展阶段,通常在2岁左右开始显现。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进而产生了性别认同的概念。

儿童的性别认同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使得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不同,性别差异因此在认同方面也表现出来。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对儿童的性别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在性别认同的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父母的行为和言语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认同表达态度要积极,避免强化刻板的性别角色,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此外,社会和文化也对性别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通过观察家庭、学校和媒体中的性别角色,逐渐形成自己对于性别认同的看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儿童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性别认同。

二、性别角色的塑造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特定行为和角色的期望。

儿童从小就开始接受和学习这种性别角色的期望,随着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儿童学习性别角色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化来实现。

家庭、学校、朋友圈以及媒体都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重要环境。

家庭在性别角色的塑造中起到关键作用,父母的行为和期望会直接影响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学校和朋友圈则通过教育和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学习。

课堂上的性别角色分工和同伴间的互动,都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产生影响。

此外,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同角色的塑造和刻板印象也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往往存在刻板化和歧视性的现象。

男孩被期望强调勇敢、强壮和自主,女孩则被期望强调温柔、关怀和依赖。

这样的偏见对儿童的发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选择。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形成是儿童发展中重要的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从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以及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通常发生在3岁至6岁之间。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产生对应的性别认同。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形象、行为和兴趣与自己所属性别的特点相符合。

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例如,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环境。

儿童通过观察家庭成员和同伴的性别角色表现,逐渐塑造出自己的性别认同。

此外,媒体和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2. 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期望的行为和特征的总结。

在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的期望、家庭成员间的角色分工以及亲子交流方式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产生影响。

例如,家长对于男孩和女孩在兴趣、玩具等方面的差异性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儿童的性别角色。

同伴关系也对儿童的性别角色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会模仿和接受同伴的性别角色。

他们会通过与同性的朋友玩耍、学习和互动,进一步巩固自己对性别的认同和角色的形成。

3. 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当儿童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性别,并且对于自己所属性别的角色有所认同,他们会更加自信和满足。

其次,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对儿童的社交关系和人际互动具有重要影响。

当儿童能够与同伴共享与性别相关的兴趣和活动时,他们更容易与同伴建立联系,并参与到社交群体中。

这对于儿童的社交技能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十分关键。

性别角色与性别身份认同的关联

性别角色与性别身份认同的关联

性别角色与性别身份认同的关联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人所赋予的行为方式、社会角色与期望。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被期待扮演强壮、坚毅、支配的角色,而女性则应该温柔、贤淑、依赖。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性别角色进行反思,并寻找自己真正的性别身份认同。

性别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它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不同,是个体内心对于自己是男性、女性,还是其他性别的深层认同。

性别身份认同不仅涉及到个体对于自己性别的心理体验,也与社会的性别认知、性别角色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将性别身份认同与生理性别和性别角色等同起来。

这导致了许多人在性别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与痛苦。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的性别二元观念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性别流动、性别多元等概念。

他们认为性别身份认同应该是自由而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权自己定义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

在这种背景下,性别角色与性别身份认同的关联变得更加复杂。

性别角色的束缚让一些人感到沉闷与压抑,他们希望摆脱传统角色的限制,追求自由和平等。

而一些人则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感到认同和满意,他们愿意扮演传统期望中的角色,并从中获取认同感。

然而,性别角色对于性别身份认同的影响并不可忽视。

社会的性别认知往往会对个体产生影响,通过社会化、教育等渠道,人们会接受到一系列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规范。

这些期望和规范会形成对性别身份认同的影响,并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性别身份认同也对性别角色产生反作用。

当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有自信和满意时,他们更有可能去追求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被性别角色束缚。

他们可能会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角色,倡导性别平等、性别多样性等新的观念。

可以看出,性别角色与性别身份认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它们不仅是社会构建的产物,也是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尊重和包容不同性别认同的人,我们需要去反思和突破性别角色的束缚,同时也要积极倡导和尊重每个人独特的性别身份认同。

理解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区别

理解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区别

理解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区别理解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区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是性别问题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尽管它们经常被人们混淆使用,但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和意义。

本文将解释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含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性别角色的定义与特征性别角色指的是社会和文化对于不同性别所赋予的行为、特质和期望。

在社会中,男性被期望扮演一系列与男性特质相关的角色,比如坚强、有竞争力、果断等。

同样地,女性也被期望扮演与女性特质相关的角色,比如温柔、关心他人、敏感等。

性别角色通常是根据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定义和期望各异。

这使得人们在塑造自己的性别角色时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然而,性别角色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等途径被灌输给个体。

二、性别认同的定义与特征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性别的所感知和认同。

它反映了个体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内在认同感。

性别认同可能与个体的性别生理特征相符合,也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即所谓的性别认同不一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性别认同与出生时所被指定的生理性别一致。

然而,也有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所被指定的性别不符合。

这些人可能会表达出对于与自己出生时所被赋予的性别角色和行为期望不符合的不适感。

个体的性别认同是多样且复杂的。

除了传统的男性和女性认同之外,还存在其他性别认同的形式。

例如,跨性别个体可能认同自己与出生时所被指定的性别不同的性别认同,而非二元性别认同。

这表明性别认同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男性和女性两个范畴。

三、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区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虽然在概念上有一定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性别角色是社会和文化对于不同性别所赋予的期望和行为模式,是基于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

而性别认同则是个体对于自己与男性或女性身份的认同感。

性别角色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是外在行为和表现的体现;而性别认同则是个体内心对于自身性别认同的体验和感受。

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自我认知的形成

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自我认知的形成

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自我认知的形成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自我认知的形成在心理学领域,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自我认知是影响个体性别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们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性别认同的定义、性别角色的形成以及性别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影响。

一、性别认同的定义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种基本意识和认知。

性别认同在个体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建立了联系。

个体的性别认同通常在儿童时期形成,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经验的共同影响。

二、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男性和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

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形成的,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基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预期与规范,如男性被期望具备坚强、勇敢等特质,而女性被期望具备温柔、善良等特质。

三、性别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影响性别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

它包括对自身性别角色的接受和对性别特征的认同。

个体的性别自我认知对其自尊、自信、情绪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当个体的性别自我认知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预期不一致时,可能引发个体的困惑、焦虑和自我价值感的下降。

性别自我认知的形成受到个体内在性别认同、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环境之一,父母对孩子性别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对于性别自我认知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规范也会对个体的性别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四、促进健康性别发展的方式为了促进个体健康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自我认知的形成,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方式和建议:1. 提供积极的性别角色模型和行为榜样,帮助个体建立积极健康的性别认同。

2. 建立平等尊重的教育环境,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中的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的影响性别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作为性别研究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在个体的性别发展和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对人们的影响,并针对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性别角色的定义和影响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态度和外貌上所具备的期望和规范。

性别角色通常被视为是社会文化共同构建的,对于个体的性别身份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角色理论中,社会角色被认为是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预期行为模式。

研究表明,性别角色对个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性别角色对于个体的性别认同产生了影响。

个体在接受社会角色期望的同时,也会渐渐形成对自身性别的认同感。

例如,社会对男性的期望是勇敢、坚强,而对女性的期望是柔弱、细腻,这些期望会影响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其次,性别角色对于个体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预期行为模式不同,这种预期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导向。

例如,社会对男性普遍期望表现出竞争力和决策能力,而对女性期望更多是关注和沟通能力,这些期望会影响个体在学校、工作和社交中的表现和行为。

最后,性别角色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有影响。

个体在追求性别角色的同时,也会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期望。

如果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与自身内心不相符,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不满和压抑,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性别认同的定义和影响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性别的主观意识和认同感。

性别认同是一个发展过程,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同并接受这种性别身份。

性别认同不仅仅限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二元观念,还包括性别多元性的认同。

性别认同对于个体的影响十分重要。

首先,性别认同对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产生影响。

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感越强,越能够自信和自尊,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其次,性别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心理学中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研究

心理学中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研究

心理学中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研究性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构建概念,涉及到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的期望、行为和特征。

在心理学中,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是研究性别相关主题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介绍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定义和内涵,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各种环境中所期望的行为和特征。

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男性被期望具有强壮、坚强、支配和独立的特质,而女性则被期望具有柔弱、温柔、关怀和依赖的特质。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女性权益的提升,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

研究表明,性别角色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各种性别角色的压力和限制可能导致人们的困惑、焦虑和自我认同问题。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后果,旨在寻求促进性别平等和个体福祉的途径。

二、性别角色的研究成果1. 性别角色的建构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索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性别角色的建构过程。

例如,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男性性别角色”和“女性性别角色”被认为是通过社会化、家庭教育和媒体影响等途径形成的。

同时,研究也发现不同文化中对于性别角色的期望和定义存在差异,这表明性别角色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概念。

2. 性别角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性别角色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男性对于传统的男性性别角色期望的追求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攻击性和竞争性的行为,从而增加了心理压力和冲突。

相反,女性对于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期望的追求可能导致她们在自我评价和自信心方面存在问题,容易出现自我贬低和焦虑的情绪。

3. 促进性别角色平等性别角色平等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干预方法,以促进性别角色的平等和个体的心理健康。

例如,通过教育和宣传,向社会传递性别平等的理念和价值观;鼓励男性和女性参与各种领域的活动,减少性别角色对行为的限制;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个体应对性别角色相关的困惑和压力。

社会学对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的研究与解释

社会学对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的研究与解释

社会学对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的研究与解释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对性别的构建和认知。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对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的研究与解释。

一、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个体行为期望和性别定位的一种社会建构。

根据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男性被期望在社会中扮演强壮、理性和主导的角色,而女性被期望在社会中扮演温柔、情感和从属的角色。

然而,这种传统性别角色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逐渐受到挑战和改变。

社会学研究发现,性别角色的变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媒体传播和女性参与社会角色的增加等。

例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需求的改变导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重新评估和重构。

同时,媒体的发展和传播也为性别角色的多样化提供了机会,塑造了新的性别角色认同。

二、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变化性别认同是个人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同感和意识形态。

根据社会学研究,性别认同既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塑造。

生物学因素包括个体的遗传性别、性别激素和生理发育等。

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性别表达和行为产生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别认同的唯一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在性别认同的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认同等都会影响个体对性别的认同感。

同时,性别认同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个体的性别认同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社会观念的改变、个人经历的转变等。

此外,个体也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性别认同。

因此,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

三、社会学研究对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的解释社会学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解释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其中,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角色理论,该理论主张社会角色的性别差异是因为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和限制。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别认同是由社会角色的期望和限制塑造的。

社会角色的期望和限制会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被内化到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中,从而影响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認同
1.性別角色如何習得
2.性別角色與個人適應
(a)女性與害怕成功
(b)男性的兩難
(c)權力、性與弱點
3.達成性別角色認同的三種理論
(a)心理分析理論
(b)社會學習理論
(c)認知發展理論
4. 新兩性觀的角色如何再造
5. 討論
6. 結語
性別角色(Gender role)定義:
是由性別所反應出來的行為期待,也就是社會文化根據性別為其所屬個體所反映出來的行為腳本,而(男性)(女性)應扮演那些角色,有那些規範與期許,而個體在發展過程中透過社會化學習,社會文化中對兩性、角色及其行為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三、性別角色(Gender Role)
由上述對角色的定義中得知,性別角色的概念包括兩個層面:「性別角色期待」與「性別角色表現」。

「性別角色期待」是指社會期待某種性別的人從事的活動內容,「性別角色表現」則為兩性依循社會期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性別角色(Gender Role)是指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因為社會結構對男女兩性所持有的權力與義務,所反映出來的行為期待;也就是指社會、文化根據性別,
為其所屬個體所規劃的行為腳本(陳皎眉,1996)。

以性別角色期待而言,如:男性化的人格特質多跟工具性及主動性有關,女性化的人格特質則與人際關係、情感表達等有關。

另一層面,以性別角色表現而言,如:男生理工科較拿手,女生語文科較強等。

性別角色發展的三個基本思想
1.強調兒童與嬰兒期的重要
2.提出並強調潛意識(conscious)
3.人對內在焦慮(anxiety)的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若運作不當則易生異常行為。

性別角色如何習得
1.經由模仿而習得
2.心理分析學派
3.由增強作用(reinforcement)而學得:由父母使用獎懲方式來強化,以塑造大家認可的行為
4.由自我社會化學得
男性的兩難: 改變中的男性角色
1.牽絆著兩種文化理念:
(1)依據傳統角色,主宰權力與力量的傳統模式做個大男人,極取男性刻板化的誇張版,逐漸形成男性不夠自信、畏懼親蜜的傾向。

(2)為了男女平等而放棄權力,並探索一度被否定抗拒的「柔性」的選擇,而呈現內在的真實情緒。

2.演化至今男人生活中的兩項改變:
(1) 與兒女相處時間增加。

(2) 男人分擔家事的份量增加。

(3) 情感的親蜜度:自在的卸下防衛外衣。

(困難部份)
3.剛柔並濟兩性化的目標:
人如果能同時擁有男性化與女性化特徵,展現雙性化行為,人就可依情況呈現主動或被動,自立或依賴,獨斷或溫柔,彈性自在、健康的人格。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定義:
從發展心理學的概念來看,則是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逐漸達成,經由此歷程發展在社會環境再次社會化,讓個體瞭解性別,也體會與性別有關的行為,並朝著社會價值體系的性別角色去扮演,以符合社會理
想的性別期待,表現出符合性別的動機、價?M行為的一致性之發展歷程,即性別之形成(sex typing)。

Newman(1986)與Shaffer(1996)指出,性別認同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正確使用性別標誌(sex label)。

2.第二階段:理解性別是具有穩定性(Gender stability)。

3.第三階段:理解性別是具有恆定性(Gender constancy)。

4.第四階段:指對生殖器(生物學上的性)有基礎的理解。

性別認同與發展
心理分析學派的論點:
防衛性認同:(defensive identification)
即男孩認同並模仿父親行為,以期解決伊底帕斯結(Oedipus Complex)(即幼童對異性父母產生性愛的情形,對同性父母持著競爭、嫉妒和憎恨的感覺)。

小男孩對母親有性愛感覺,視父親是為爭取母親注意力的競爭對手。

因此男孩開始憎恨也羨慕父親,然而小男孩害怕父親會因他的敵意,以及母親的性愛感覺將其閹割,故因此決定認同父親,並模仿父親
解除伊底帕斯情結,唯有模仿學習,才能與母?侉驨鰜Y而不需懼怕。

對於女孩的認同,佛洛依德則提出安娜利(anaclitic identification)的理論來解釋:女孩一方面又愛又依賴母親,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這種連結,遂使女孩認同母親。

根據心理分析理論說法:
1.男同性戀的形成是因為認同的對象由父親轉為母親而造成,通常
母親比父親更具支配力,或是父親較懦弱畏縮,男孩認同則變成母親,同時也認同母親的性對象選擇,而形成男同性戀。

2.女同性戀是由認同父親所形成,而扮演男性角色,並將女性視為
合適的性對象。

由自我社會化而習得:
Self-socialization與Lawrence Kohlberg指出:
∙當孩童接納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標誌時,性別刻板化歷程就因此而開始。

∙在認同自己是男孩或女孩時,在他們選擇活動態度與價值觀時,亦同時開始反映他們的性別取向。

佛洛伊德:性器期(phallic stage)
即心理性的興趣和快樂的基本地方是由肛門部位轉移到生殖器部位。

如何形成兩性平權的社會
1.建構法律,在教育上性別歧視是非法的(美國聯邦立法(Titlelx)有規定男女可自由選課,並不再拘泥性別刻板化的課業範圍(教材內容)。

2.家庭與教師的角色
(1)家庭與學校應教導小孩,不拘限性別去追求每一種行業。

(2)去除性別角刻板印象的灌輸。

(3)增強女性、性別成功的潛能開發。

(4)教導男性表達情感與關切他人。

(5)工作與家庭不分性別。

3.雙性化特質的培育
4.意識培養與成長團體的推展
5.社會價值的改變
意識培養(consciousness raising, C-R)與支持團體:
因單一性別組成,有專為男性或女性所舉辦的團體,經由團體動力,討論彼此的經驗與態度,提供個體一個很好的機會,重新檢視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目標,進而調適角色扮演建構意識,再透過成員彼此支持協助,加強他們的自我形象,再調適人際關係,?L重和諧,則落實於性別中。

性別角色平等之態度測量
計分方式:
∙計分時將標有星號(*)號的敘述反過來計分,也就是說,0成為3,1是2,2是1,而3則是0。

∙性別角色平等問卷的總分由0到45分。

分數愈高,表示你愈偏好男女性別角色的平等。

在一九八○年,美國女性大學生在這項問卷的平均分數為29.46分,而男性大學生則是26.04分。

這項結果顯示,在接納性別角色平等的態度上,女學生比男學生更為自由。

你可以在親友同學之間做個比較。

另外,你認為,人們對於性別角色平等的態度,在一九八○年之後是趨於自由化,或是趨於傳統呢?同時,兩性間有關性別角色平等的態度,是否依職業平等、婚姻或家庭等項目而有差別呢?在就業與教育兩方面,兩性可能都對女性能獲得公平機會持贊同看法,特別是許多女人已陸續進入職業與專業的天地。

但在某些社會行為(例如,女人向男人求婚是否妥當)上,兩性可能都抱持比較傳統的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