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看道教的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小说的发展历史来看,曾出现了众多优秀的儒家式和佛家式的作品。

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野叟曝言》等更多涉及的是儒家文化的内涵,而《西游记》和《红楼梦》则崇尚佛文化的精神。

更不要说近现代小说的创作了,自从近代以来梁启超高举“小说界革命”的旗帜,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中国小说创作便以社会改良之工具自居。

中国现代小说在文学大师鲁迅手中发轫同时也在鲁迅笔端走向成熟,鲁迅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兴起之代表作《狂人日记》便是以儒家文化思想为靶心的典范;以写宗教题材闻名的现代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创作涉及到的是基督教文化思想;乡土小说家汪曾祺的《受戒》讲的是美的令人心醉的佛家文化……然而以道家思想为指导进行小说创作且成绩优秀者并不多见,对林语堂的小说进行整体关照,可发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道家思想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在林语堂的七部小说中,作者或隐或显的解读着道家思想。

顺其自然,天命难违;抱雌守弱,处下不争的思想渗透于其小说的字里行间;其最负盛名的小说《京华烟云》分三部分,每部分的题头用道家庄子的语录作引,主人公姚思安本身就是个道家信徒等。

至今还没有人对林语堂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过整体考察,本论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林语堂小说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林语堂道家思想的渊源,以及其通过小说的形式向西方读者所宣扬的道家思想和这种道家思想在传输中所进行的现代意识的转换,还有林语堂的小说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宏大话语下“东方主义”的解构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林语堂小说道家思想的成因1.1 童年生活林语堂说:“同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1山对于林语堂来说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愫,童年生活中的山对成年后的他至关重要:“我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人,也就是因此之故。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摘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天和”、“人和”、“心和”、“政治和”为内容,以人类社会向宇宙社会返回和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实现和谐的途径为支柱的和谐思想。

这一古老智慧既注重社会发展秩序,又强调人类自身如何发展对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若善于批判地继承,对于解决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和谐观;现实意义1、道家和谐观的内容及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和谐思想不同于其他各家,具有更为宽广的思想视野,儒家以恢复周礼为宗旨,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运用,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世人的行为,让人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墨家的和谐观着重发挥人们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

法家讲和谐,是建立在君主保证法制的实施与履行上。

儒、墨、法,讲和谐虽然各具其特,但都着重在政治社会的领域突出“人和”。

道家讲和谐,从最高范围的“道”开始,“道”贯通天地人,人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道”化生的结果,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不仅如此天地万物也都遵循道的规律来运动变化。

道家关注的和是由宇宙和谐推演而来,道家所关注的社会秩序也是由宇宙秩序推演而来。

以人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天和”;人与人的和谐—“人和”;人自身的和谐—“心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和”。

因此道家的和谐思想包罗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和谐,具有更广阔的和谐视域。

1.1、“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先前秦道家老子最先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188老子认为天地人都要遵从自然之道,天下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然后又很自然地复归于自然界,他说:“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

复命长也,之常明也。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收稿日期:2005-05-16作者简介:鲍 宇(1970-),男,山东鄄城人,讲师,硕士。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鲍 宇(菏泽学院社科系,山东菏泽274015)摘 要:道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其“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和“天人合一”的现实追求所凸显出来的人生智慧,主要表现在扭转偏颇的发展观念、抵制“唯生产力论”的弊端、克服工具理性所导致的发展中出现的现代困境及消解个体、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现实效应等方面,在现时代尤其对当前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和谐;自然;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05)04-0010-03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思想指出了人对自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如何践履这些准则的方法,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等生态伦理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表达了中国哲人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尤其对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一、“道法自然”:道家哲学的价值取向 老子、庄子不仅崇尚自然,敬畏天地,而且主张人们师法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同样,庄子也崇尚天地自然,他热情赞美道:“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庄子・天道》第255页)老子通过对天地万物、自然物象的玄览洞察,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自恃灵明而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不要凭仗强大有力而妄为滥施,要保持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就要树立“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第311页)的思想。

庄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各自的本性,有自己发展变化的特定规律,人们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它们各自的本性,遵循它们各自的规律,不要肆意妄为;天下至德就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保持它们自然的禀赋和率真的天性;否则,必然会违背事物的规律,扰乱自然界的秩序,给原本和谐的自然界带来纷乱,甚至造成灾难。

试论《水浒传》中的道家与道教文化

试论《水浒传》中的道家与道教文化
正 被搜捕 , 不得 已, 到 了一座庙 里 。在两 次差 点儿 躲
要 被搜 到的 紧要 关 头 , 九 天 玄 女 ” 次 救 了 他 , “ 两 而 且 邀请相 见 。享 受 了仙 品— —酒 和仙 枣 之 后 , 接 又
受 了“ 天玄女 ” 三卷 天书 ” 可更 巧 妙 的是宋 江 九 的“ ,
HUA n— a Yu g ng
( col f i r ue Q f om l n esy Q f ,7 15 S adn ) Sho o Lt a r, uuN r a U i r t, uu2 3 6 ,hn og et v i
Ab t a t Th r r h e ifr n h u h si h o k ” lMe e Br t es c n u in s ,a im n s r c : ee a e t r e d fe e tt o g t n t e b o Al n Ar o h r”, o f ca it to s a d bu d im , s e i l he to s ,ti o n y t e man p r ft e n v l b tas ci g a v r mp ra t d h s e p cal t a im i s n to l h i a to h o e , u lo a tn e y i o tn y r l n t e n v 1 I re o s r n u oe i h o e . tt s t o a d s mma z he toss a d t os c lu e,h n f h h l s p y i t i r e t a it n a im u t r t e nd t e p io o h i
构框 架 的 决 定 作 用 。

水浒传中的道家思想

水浒传中的道家思想

水浒传中的道家思想《水浒传》一书蕴含着诸多道家道教因素。

从思想角度讲,它的哲学观、政治主张、生活方式均体现出道家道教的特色;从文学角度讲,它的主要人物与关键情节或来源于道家道教,或不同程度地覆盖了道家道教色彩。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加以论述。

一、《水浒传》中的道家道教思想《水浒传》中的道家道教思想首先表现在它的哲学观、政治主张、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

第一,《水浒传》中的故事发展体现了道家道教的“循环论”。

“循环论”是道家道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即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循环往复的。

这一思想最早出现于《老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①他认为道是按一定的规律独立运行的,无所不至,永不停止。

但老子把这个过程看作一个简单的循环,认为万物运行,最终将回到它的起点、而受这支配的社会发展自然也是一个循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说:“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

”社会合久则离,离久又合,治久则乱,乱久则治,这是历史的循环。

《水浒传》中的观点正是如此。

《水浒传》开篇诗说:“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这就是“离久则合”、“乱久则治”,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随即做了说明:“为叹五代残唐干戈不息,……后来感的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

”②原来,这是天道所决定的。

历经高祖仁宗,天下太平。

然而,乐极生悲,“岂知礼乐笙镛治,变作兵戈剑戟从。

”③合久又离、治久又乱了。

一时间,内忧外患频频而起,国家一团散沙,乱至极处。

见此情景,天帝认为有必要再使历史循环发展到“治”与“合”的轨道上来,遂差遣天罡地煞下世,击退外贼荡平内寇,天下复归于统一安定,历史又发展回来了。

数百年历史,体现的即是道家的循环论。

梁山事业的盛衰也体现了循环论观点。

我们以往总将梁山事业的衰败归罪于招安,认为招安即投降。

其实,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作者来说,招安并不是消极投降,而是报效朝廷的必经台阶。

水浒传中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教化

水浒传中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教化

水浒传中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教化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除了它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外,水浒传中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和道德教化意义,展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一、忠诚与义气的传承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如宋江、李逵、林冲等,以义气和忠诚为核心价值观。

梁山泊的英雄们宁肯身陷风波,也不违背朋友之间的义气,用血肉之躯守护着信义。

他们在世俗道德体系有所偏离的情况下,仍能坚守自己的忠诚与义气,这一品质在传统文化中被高度推崇,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反抗不平与正义观念的培育水浒传的故事中,许多英雄正是因为对不公平的现实抱有强烈的不满,而毅然选择反抗。

他们勇敢地捍卫了弱小者的权益,为正义而战。

这种反抗不平和追求正义的精神,在水浒传中不断呈现,成为传统文化中培育正义观念的重要元素。

三、斗争智慧与团队精神的传承水浒传中的英雄们往往面对强敌和困境时,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

他们懂得运用智谋,善于斗智斗勇,化解危机。

同时,他们也通过联合团结、相互协作来克服困难,谋求共同的利益。

这种斗争智慧和团队精神的传承,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家国情怀与爱国情结的弘扬水浒传中的人物往往有着鲜明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结。

虽然他们是身处乱世之中的英雄豪杰,但他们时常对朝廷忧国忧民,心系社稷。

他们不惜个人利益,为了保护国家和民众,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

这种家国情怀和爱国情结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展示,也给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操注入了新的力量。

五、修身养性与道德教化的传统智慧水浒传中许多人物都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目标,注重道德修养。

他们尽力遵守社会公德、职责和家庭责任,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道德高尚和修身养性的完善,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典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道德教化意义。

综上所述,水浒传作为一部代表性的古典文学作品,融合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和道德教化价值。

在这部作品中,忠诚与义气、反抗不平与正义观念、斗争智慧与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与爱国情结以及修身养性与道德教化等因素相互交织,为读者传递了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略论《水浒传》中的道教文化色彩

略论《水浒传》中的道教文化色彩

略论《水浒传》中的道教文化色彩摘要:从这点我们也能看出《水浒传》的作者始终没有走出封建伦理的束缚。

作者安排众人因反抗压迫而走到一起,却又让众人重新回归到被压迫的路上。

作者唯恐自己的描述没有说服力,就两次借用道教神明之口,向众梁山好汉同时也是向众位读者道出了梁山好汉的使命。

在北宋这个封建时代中,神明的旨意往往比皇帝的旨意更有效。

关键词:《水浒传》道教文化《水浒传》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对《水浒传》的故事有着很大的影响。

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鲁迅的话对于解读《水浒传》也同样适用。

可以说,没有道教就没有《水浒传》的故事。

一、道教神明在《水浒传》中的表现道教如同一条线,贯穿故事的始终。

从开始的张天师祈禳瘟疫,一直到最后一回徽宗帝梦游梁山泊,整个《水浒传》都脱离不了道教的影响。

在《水浒传》的楔子部分提到了一个叫陈抟的道士。

陈抟的生平事迹众说纷纭,是一位颇具神奇色彩的传奇性隐逸道士。

以一个道士的身份道出宋朝的命运,以一个道士的身份引出其后诸多的故事,把这样一个传奇的道士放在全书的开端部分,可见作者在成书时颇为看重道教。

全书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洪太尉亲奉圣旨到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祈禳瘟疫,误开了封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封印。

自此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就诞生了。

天罡地煞本是道教中的神仙系统,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每个天罡星各有一神,共有三十六位神将。

道士在斋醮作法时,常召请他们下凡驱鬼。

《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说:“三十六天罡,天中大神王……七总太元君,为吾驱祸殃。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在《水浒传》中被用来代指梁山好汉,并且每一名梁山好汉都是一员天罡地煞的下凡之体。

《水浒传》的故事还没有开始,作者已经把众位好汉定位成了一个个的道教人物,可以说众好汉还没有出生就脱离不了道教的影响,把众位好汉的背景设定为道教神仙更是增添了故事的道教文化色彩,使得整个故事都脱离不了道教文化影响。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家和谐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并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家和谐观的内涵和特点道家和谐观强调“道”的存在和作用,认为宇宙之间存在着至高无上的“道”,运行万物的法则依赖于“道”。

道家将“道”视为一切存在的本源和根基,强调道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首先,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人为地去干预和改变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在尊重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等方面。

其次,道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以和平、宽容、友爱的态度相待,追求真诚、善良、公正的人际关系。

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道家强调人与自身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和谐。

只有保持身心健康、平心静气,才能真正体现人与自身的和谐状态。

二、道家和谐观的现实意义道家和谐观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道家和谐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道家和谐观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道家和谐观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启示作用。

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道家和谐观呼吁人们以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和谐相处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最后,道家和谐观对于个人内心和谐有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都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疲惫和迷茫。

道家和谐观提醒人们要关注自身的内心需求,追求精神的宁静和和谐。

三、道家和谐观的实践路径要将道家和谐观融入到生活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念,推崇生态环保。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水浒传》看道教的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李成文枣庄学院学报编辑部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当然也汲取了道家文化的合理内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的时代内涵。

那么,“和谐社会”理念如何在新的时代变革背景中,对这种历史传承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解读《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底蕴方面,对小说中所体现的道教“和谐社会”的观念加以探究,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能有一个更加生动的体验与认识。

在《水浒传》诞生后,人们对它的解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要的见解:一个忠义说,一个诲盗说,这些理解都是某一社会阶层或集团利益向文化形态渗透的体现。

如果我们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转换阅读视角,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来对《水浒传》进行重新阅读,那么我们就能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道教文化信仰,体验其中浓厚的宗教情怀。

现在,《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通过比较早期“水浒”故事和最后写定阶段公孙胜面貌的改变、地位的提高,侯会先生认为,这应与明朝世宗年间的崇道之风有关。

(侯会《后来居上的水浒人物——公孙胜》,《文学遗产》,(5),2000.)侯先生指出《水浒传》受到道教的影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断定它与明世宗朝的崇道之风有关却未必如此。

水浒故事在最初流行阶段就已经有九天玄女娘娘向宋江授天书的情节,天书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

”(《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这足以说明,《水浒传》在最初流行时就已经有浓厚的道教情怀,蕴含着道教的伦理精神。

况且,水浒英雄们所生活的北宋时期,道教十分繁荣,真宗和徽宗时期是前后两个高潮,社会上的崇道之风丝毫不亚于明朝。

宋徽宗自称“天神下降”,政和七年(1117)四月授意道录院正式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徽宗便以道教教主自居,“令天下归于正道”,道教几成国教。

(李焘《续资治通鉴》第5册2401页,中华书局,1957.)其实,与忠义说和诲盗说出现的同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小说所蕴含的崇道抑儒倾向:“《水浒传》,虽小说家也,实讯滥百家,贯串三教。

鲁智深临化数语,已揭内典之精微,罗真人、清道人、戴院长,义极道家之变幻,独其有心贬抑儒家,只以一王伦当之,局量匾浅,智识卑陋,强盗也做不成,可发一笑。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卷首)的确,小说多方面地表现了道家变幻莫测的法术,但这不是主要方面。

《水浒传》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文化底蕴。

鲁智深圆寂之前曾自作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第99回,P1369)这首颂体现了道家追求自在逍遥、崇尚自由的思想。

这种自由超越一切外在的名利地位的束缚,是人类本性的自我张扬,与南华真人庄子所称的逍遥游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更重要的是,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基本纲领替天行道和忠义双全都是道教信仰的鲜明体现,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则是借助道教仪式来强化他们的基本纲领。

一从梁山泊忠义堂前高高飘扬的杏黄旗所书“替天行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的影响。

老子被东汉中后期兴起的道教奉为教主、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始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将老子之道作为道教最根本的信仰和教义。

从本体论的高度来看,《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存在的根本,它的本质属性是生成天地,养育万物,即使是那些出入三界、逍遥自在的仙界神灵,仍然是大道运化的杰作。

《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也就是说,道不仅为万物之始,又为上帝(象帝)之祖先。

既然如此,三界相连、人神交通的内在根据不仅是可能的,并且是先天决定的。

这样,道教将老子之道神化为太上之道,太上之道是永恒的天道。

道尽管是万物存在的本源,但它却是一个盈亏有度、此消彼长的自我调节运动过程。

《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道的运行,就好像拉弓射箭一样,是一个自我调节有序的运动过程,有张有弛,开合有度,道的运行也是消长有度,盈虚相生的。

当天道亏缺时,就需要增益之;当天道盈溢时,就要自我排泄。

损与益、盈与虚、消与长对立的双方总是互相转化的。

当天道的自我调节功能一旦被破坏,矛盾双方出现尖锐冲突的时候,它的固有的和谐被打破,天道就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重新建立新的和谐的运动过程。

人之道则不然。

在现实世界,封建最高统治者常常标榜君权神授,代天行道,统治阶级的意志常常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就此而言,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它们统一于封建君主的自我意志。

因此,封建统治阶级的“皇道”就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但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贪图享乐,无止境地搜刮民脂民膏。

诚如沈一贯所言:“裒聚穷贱之财,以媚尊贵者之心;下则棰楚流血,取之尽锱铢;上则多藏而不尽用,或用之如泥沙:损不足以奉有余,与天道异矣。

”(朱谦之《老子道德经校释》,中华书局1957年版)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违背了“道”的规范与准则,天道失衡,人道倾颓,皇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应该被取缔了。

因此对统治者的否定即是对梁山英雄敢于弘扬天道的勇气的肯定,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无不呈现着一个“道”字。

对梁山好汉的赞颂其实并非提倡造反,是卫道之举。

此时,由于奸臣蒙蔽圣明,“天道”不行,就应该以新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实现天道与人道的顺利运行。

所以宋江的“替天行道”就是要替皇帝行“天道”。

“替天行道”的基本含义就是“替放弃了统治责任的宋朝皇帝来行使封建统治的政治职能……即以非正常的手段来实现封建统治的正常职能,维护正统的封建统治秩序。

”(《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第62页。

)究其实质,就现实世界而言,天道主要是建立一个经济上平均、政治上平等的理想社会,也就是道教所宣扬的无贵贱之分的太平社会。

《三合相通诀》说:“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

这里的“平均”,既指经济上的平均,又包括政治上的平等。

道教强调,统治者在政治上应当做到均等无争,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天地施化得均,尊卑大小如一,乃无争讼者,故可为人君父母也。

”(《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83页)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纷争和动乱。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在重复着同样一个思想:朝廷无道,道在草野。

北宋末期,君主无道、奸臣弄权、政治黑暗、天道蔽壅,许多有才之士被被埋没,他们被统治阶级的当权派排挤出政治权力之外,沦为社会的边缘人,士人的政治主体作用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抑制。

诚如李贽所论:“盖自宋室不兢,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

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

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

”(李贽《忠义水浒全传序》)李贽所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梁山英雄好汉都是由于政治上不平等而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

《水浒传》写了各种社会边缘人物堕入江湖的过程。

这些边缘人物也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是被统治者排挤到社会边缘和自我选择走向社会边缘的人们,他们往往是社会上的才智之士。

宋江是被统治者的政策推向边缘的,他是郓城县主管文案的小吏。

宋江自称:“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第三十八回,P531)宋代的官和小吏是有绝对区别的。

从宋代开始禁止小吏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断绝了他们进入仕途的希望。

对心怀大志的宋江来说这不能不是个巨大的痛苦。

如今功业不成,又被刺配江州,这些痛苦迷乱了他的心性,“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第三十八回,P531)于是在浔阳楼上题下了反诗。

但是,在题反诗的同时,他并未完全绝望,并未完全屈服于现实的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他的意识深处仍然有一种超越现实苦难、反抗现实黑暗政治、实现凌云之志的强烈愿望。

那么,实现凌云之志的信心和勇气来源于何处?其精神动力源于蛰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道教信仰,它驱使宋江超越现实,崇拜精神的权威——天道。

宋江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所生活的现实世界都被一些贪官污吏搅乱了,整个社会都变得混乱不堪:“盖为朝廷不明,纵容滥官当道,污吏专权,酷害良民,都情愿协助宋江,替天行道。

”(第六十五回,P902)只有奉行天道才能改变不合理的现实,铲除人力痛苦之源。

于是,道教的天道信仰完全占有了他的整个身心,将他带入到另外一个精神世界——永恒而又和谐的宇宙秩序,完全超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世俗世界,成为一种形而上的、神圣的精神实体。

这一天道观念的意义在于:它对宋江和梁山英雄们来说是一种精神动力,为世俗社会和现实人道提供了理想的模板。

同样,在经济上也不允许少数人聚敛独占:“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帝王府库中的财物是大家“委输”的,“本非独给一人也”,穷人也应当从中取用,那些将天地间的财物据为己有的人,是“天地之间大不仁人”。

(同上书,第242、247页) 北宋末期,高、蔡之流祸国殃民,为了满足自己无尽的奢侈欲望,宋徽宗大肆挥霍,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以致家破人亡。

晁盖和吴用、公孙胜、刘唐等人一起劫取了梁中书献给的蔡京的生辰纲。

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又奉献给劣迹斑斑的奸臣。

这是典型的“损不足以奉有余”,为天道所不容。

因此,刘唐认为生辰纲乃“不义之财,取之何碍。

便可商议个道理,去半路上取了,天理知之,也不为罪”。

可见智取生辰纲是梁山英雄们出于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是出于对当政者榨取民脂民膏的义愤。

而且他们认为即使劫取了生辰纲,也是合乎天理的。

虽然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缺乏更高尚的宗旨,但是他们这种劫富济贫的行为本身就是“替天行道”,因此他们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正义的代言者和天理的代行者,从而实践了老子所主张的无剥削、无压迫、均衡社会财富的理想。

晁盖把劫掠来的财物分为两份:“便叫掌库的小头目,每样取一半收贮在库,听候支用;这一半分做两分,厅上十一位头领均分一分。

山上山下众人均分一分。

”(二十回,P258)如果智取生辰纲不过是“图个一世快活”,无意识地实现社会财富均衡的理想的话,那么,上梁山后,晁盖把劫来的财富平均分配,没有偏薄,据为己有,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自觉地践行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理想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