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水浒传》简本与繁本

合集下载

我看《水浒传》简本与繁本

我看《水浒传》简本与繁本

我看《水浒传》的简本与繁‎本摘要:《水浒传》有简本与繁‎本两大版本‎系统,近几十年来‎,究竟是简本‎先于繁本,还是繁本先‎于简本,一直有争议‎。

本文从研究‎倾向的角度‎、版本与祖本‎不确定性角‎度否定了“简先于繁”说和“繁先于简”说,并进一步强‎调了二者是‎相互递嬗的‎发展变化关‎系。

对《水浒传》的两种繁简‎先后观点提‎出质疑,并为研究《水浒传》的版本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水浒传》简本繁本关系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水浒传》的版本情况‎可以算是最‎为庞杂的。

因为版本研‎究的角度和‎分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版‎本按插图分‎为插图本、非插图本;按字体分为‎大字本、小字本;按存佚情况‎分为足本、残本和佚本‎等等。

而一系列繁‎复的分类又‎都可以归到‎《水浒传》版本研究的‎两大系统中‎去:即繁本系统‎与简本系统‎,这一点早已‎达成共识。

然而近几十‎年来,就简本与繁‎本的先后渊‎源与关系问‎题,在版本学界‎始终争论不‎休,分歧颇多,一直未形成‎统一的定说‎。

一,繁简本先后‎问题的几种‎观点:现在学术界‎关于简繁先‎后的问题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一种是“由简入繁”说,认为简本在‎先,繁本是在简‎本的基础上‎增添加工发‎展而来,代表人物有‎聂绀弩、柳存仁、何满子等。

第二种是"删繁为简"说,繁本在先,简本是在繁‎本的基础上‎删减而成的‎,代表人物有‎王根林、张国光、傅隆基、刘世德等。

第三种观点‎是"简繁相互递‎嬗"说,认为各个不‎同的版本关‎系应该看成‎为一个密切‎相关而又相‎互递嬗、相互交织、相互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主‎要是欧阳健‎。

第四种观点‎则是认为繁‎、简两系统在‎早期的演绎‎过程中是平‎行独立发展‎的,各有各的源‎头,在各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代表人物就‎是严敦易。

应该说,关于前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一直以‎来比较激烈‎,都各执一词‎的在引用具‎体繁简版本‎的事件描写‎、情节变化、叙述人讲话‎用字、文言白话词‎语的使用以‎及“田、王情节”的增添等方‎面中论说着‎简繁孰先孰‎后的问题。

《水浒传》的各版本信息

《水浒传》的各版本信息

《水浒传》的各版本信息早在明代《水浒传》的刊本中,作者被框定在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中,而在当代学术界,一般多倾向于《水浒传》为施耐庵所作。

施耐庵为元末明初人,且主要生活在元末,这也是当前学术界已作认定的共同看法,因此,《水浒传》一般被认为成书于元末明初。

一、《水浒传》版本概括分可分为三种,即:1、繁本:招安后有征辽,无田王二传,征辽后就接征方腊,文字描述详尽,故称繁本。

2、简本:增加田王二传,但文字简略,故称为简本。

3、全传本:在繁本基础上“增加了简本的田王二传”是文字、故事都完整的版本。

4、腰斩本:金圣叹删去招安后全部故事的腰斩本。

二、按刊刻的时间分为:1、《水浒传》最早出版的刊本(版本)见于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所撰《百川书志》卷六“野史”中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

周草窗癸辛杂志中具百八人混名。

”目前所见即有明嘉靖所刻《水浒传》残本,一般认为系嘉靖年武定侯郭勋或其门下御用文人托名所刊刻。

2、《水浒传》版本除了嘉靖本外,还有万历十七年(1589)的天都外臣序本(一百回,序署万历己丑孟冬天都外臣撰);3、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荣与堂刊本(一百回,卷首载有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分荣甲本和荣乙本);4、万历四十二年(1614)的袁无涯刊本(一百二十回);《京本忠义传》(仅存二叶,藏上海图书馆,有学者认为此本刊刻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5、万历二十二年(1594)双峰堂刊刻的《水浒志传评林》(一百零四回);6、万历年间刊刻的《水浒传》插增本(残存一卷半,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等等。

三、繁本与简本的分类。

《水浒传》版本还存在着繁本与简本两个版本系统。

以《水浒传》的回数区分,又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一百零四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等多种类型。

总体而言,《水浒传》的繁本文繁事简,简本文简事繁。

《水浒传》读书笔记(15篇)

《水浒传》读书笔记(15篇)

《水浒传》读书笔记(15篇)《水浒传》读书笔记1在这个寒假了,我读了《水浒传》,里面主要将了北宋年间官府肤白,民不聊生,便引出了了众多英雄,他们齐聚梁山泊,劫富挤贫,屡犯官府,最后被朝廷招安。

《水浒传》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其中也表达了当时昏君的罪恶,官府的肤白。

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梁山好汉搏杀敌人的情景,水浒传还通过松江等人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的人民和统治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现出贫苦百姓聚集梁山,和敌人搏杀的.情景。

《水浒传》不但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极大的悲剧性。

《水浒传》这本书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比如:武松,宋江,李逵等人物。

他们的故事都很精彩,比如武松景仰岗打虎,醉打蒋门神,宋江怒杀阎婆惜,李逵杀四虎。

我最喜欢的就是武松打虎了,这里的武松机智,灵活还很勇猛。

这故事清节引人入胜,都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了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我学到了对待事情要勇猛,还有怎么为人处世。

还知道了当时不满等典型事例。

水浒传还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梁山英雄轰轰烈烈的大起义。

它对后来的农民起义有着极大的鼓舞性,水浒传也为中国现是注意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水浒传》读书笔记2这部电影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为守上海最后防线四行仓库,仅与英美租界相隔一条苏州河,孤军奋战4个昼夜,营造了罕见的被围观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佰人。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在于一河之隔两种不同的景象,一半繁华景象和一半的战争场面给人带来视觉冲击。

感触最深的一幕是每个晚上四行仓库的军人们看着对面的繁华景象,那是他们向往的、想要的生活环境;对面的学生想要去到对面和军人们为了这个国家去奋斗;一根电缆线看似平凡却是用一个个人的尸体趟过去的,他是四行仓库的军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他是托起后半段剧情的重要纽带。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淞沪会战便是这部电影的原型。

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就加快侵略中华的步伐,并且提出了三个月的计划。

水浒传阅读心得50字(优秀10篇)

水浒传阅读心得50字(优秀10篇)

水浒传阅读心得50字(优秀10篇)水浒传阅读心得50字篇1最近,我读了《水浒传》这部书,它讲述了宋徽宗时期梁山泊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结束的事,以宋江为核心人物,演绎了一出悲剧。

宋江本是郓城小吏,因怒杀阎婆惜而逼上梁山。

他不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人,为什么当上了梁山的首领呢?这是因为他有领导才能,而且为人乐善好施,意气深重,是妇孺皆知的“及时雨”。

但梁山上有领导才能的人有很多,为何只有宋江才能担此重任呢?我想是因为后者。

例如柴进和宋江对待武松的不同态度,柴进是把武松当成看火的,而宋江却始终把武松当兄弟看待,宋江有此二胜,众人有此二败,他焉能不坐第一把交椅?但宋江的愚忠,却让我对他的敬佩大打折扣。

他的愚忠,害死了七十二位兄弟,七十二位好汉顷刻间变为七十二个冤魂,断送了一百零八位英豪的前程。

他应该意识到,朝廷在招降他们之后,都没让他们进京,就把他们派去征讨反贼,朝廷的用意,就是要坐收渔翁之利呀!吴用、林冲等人曾屡次劝阻,可他就是不听,他的固执,酿出一场悲剧,害死了自己,也害了众英雄。

但不管怎么说,《水浒传》这部书总体还是不错的。

水浒传阅读心得50字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水浒传》这本书。

下面,我就把我的几点肤浅的读书心得与在座的各位分享。

才疏学浅,如有不到之处,请指正。

《水浒传》有简本和繁本,简本叙事简略,文字比较粗糙,而繁本叙事详细,文学性较强。

我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繁本,共一百回。

在这本书中,被逼上梁山的108条好汉,每一个人上山,都有自己的一番故事。

他们替天行道,是因为曾经遭受了太多的不公和迫害。

作者通过每一个好汉的遭遇,把那个时代王朝的贪婪--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被逼上梁山的众多好汉中,林冲的经历最为典型。

他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着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所以他一直安分守己,不敢反抗。

在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等一系列的事件中,最终被逼上梁山。

而李逵是造反精神最为彻底的一个。

他上梁山没有丝毫的勉强。

水浒传阅读心得3000字(通用8篇)

水浒传阅读心得3000字(通用8篇)

水浒传阅读心得3000字(通用8篇)水浒传阅读心得3000字篇1《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一百零八名好汉:性格刚烈的武松、足智多谋的吴用、豹子头林冲……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没看《水浒传》之前,我便从老人们口中得知武松打虎的故事,光听就能看出武松的能耐。

“景岗山武松打虎”,这一章节内容是说武松要过景阳冈,当时他正在店里喝酒,小二说,前方景阳冈上有只大虫。

大虫?看到这里,我便在想:大虫有什么的,难不成比人还大吗?哦,原来大虫在古代就是老虎的意思。

武松与大虫斗得猛烈,一跳,一扑。

这只大虫平日吃人无数,武松可是做了件好事。

再来谈谈“智多星”吴用吧,这号人物的名字我可是记忆深刻。

语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了许多历史故事,唯独这位老兄的名字使我感到有趣。

老师说,吴用智取生辰纲,脑子聪明着呢!当同学们听到“无用”时都笑了。

为了劫下蔡太师庆生辰的不义之财,刘唐、白胜等人邀来吴用想办法。

协商后,吴用先后请了妧家三兄弟和公孙胜。

随后这七人专等时机,劫取那十万贯金珠财物。

豹子头林冲,他一开始逆来顺受,但最后走上反抗道路,林冲被奸人陷害后发配沧州。

在途中,两个随同小吏受命暗杀林冲,正好被鲁智深搭救,而林冲却为他们求情,不取其性命。

在之后,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使林冲对朝廷丧失希望,选择雪夜上梁山……八方来此相聚,异性亲如一家,患难相依,生死与共……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零八人。

上梁山,各有一条坎路;说水浒,且听世人论短长。

水浒传阅读心得3000字篇2《水浒传》这本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读完全书,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

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水浒传》介绍

《水浒传》介绍

原文
智深自来廨宇里房内,收拾整顿歇卧,次日,众泼皮商量,凑 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都在廨宇安排 了,请鲁智深居中坐了。两边一带坐定那三二十泼皮饮酒。智 深道:"甚么道理叫你众人们坏钞?" 众人道:"我们有福,今日得师父在这里,与我等众人做主。" 智深大喜。 吃到半酣里。也有唱的,也有说的,也有拍手的,也有笑的。 正在那里喧哄,只听门外老鸦哇哇的叫。 众人有扣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智深道:"你们做甚么鸟乱?" 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 智深道:"那里取这话?"
二、简本
(一)一百十五回本,有四种 1、《忠义水浒传》,明万历间黎光堂刊本,前有温陵郑大郁序及《 梁山辕门图》。每叶本文中嵌出像。卷端题“清源姚宗镇国藩父编” 2、《忠义水浒传》,明刊巾箱本,无序,首有《梁山泊图》,文极 简略 3、《忠义水浒传》,清金陵德聚堂刊本,十卷,题“书林文星堂梓 行” 4、《忠义水浒传》,清刊巾箱本,二十卷,与《三国演义》合刻, 每叶分上下两截,上截为《水浒》,下截为《三国》。《三国》用毛 宗岗评本。封面题《汉宋奇书》。中缝题《英雄谱》。前有熊飞(赤 玉)弁言。此种样式版本甚多。 (二)一百零二回本 《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一百零二回,明万历二十 二年甲午福建建阳双峰堂余氏刊行。每页分为三截:上截评语,中截 插图,下截正文,内容与一百十五回本相近。日本日光晃山慈昭堂藏 。
卢俊义
北京城里的员外大户,绰号“玉麒 麟 ”,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 。被梁山泊吴用用计骗到梁山,卢 俊义与梁山英雄大战,不敌而逃, 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 卢俊义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乘机 逃走。回到北京城,妻子贾氏却与 管家李固做了夫妻。卢俊义同时亦 被官兵捉拿,屈打成招,下了死牢 。宋江率梁山泊英雄攻打北京城, 拼命三郎石秀独力劫法场,救出卢 俊义。卢俊义投奔梁山后,坐上了 第二把交椅。受招安后卢俊义被封 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 总管。后被高俅用药酒毒伤,不能 骑马,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水浒传》读书笔记_1

《水浒传》读书笔记_1

《水浒传》读书笔记《水浒传》读书笔记1在暑假里,我读了许多的书,感觉收获满满。

但是让我最喜欢的就是《水浒传》,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的作者是施耐淹,创作于元末明初。

这本书记述了宋江为首的108个好汉,天罡星共三十六人。

地煞星共七十二人,故事中最吸引我的是书中的血溅鸳鸯楼的武松,因为张督监对武松爱敬有加,并许将来把丫环玉兰配给武松。

武松受此待遇,誓愿报效张都监。

后来,有一天晚上,武松听到张督监家里有人喊:“捉贼”,武松一心只想报恩,结果被张督监家奴拿下,张都监及时出现从武松房里搜出一些金银,把武松绑缚官府。

武松途经飞云浦,问出原因,武松一怒之下杀死了张督监一家男女老少。

逃出城外投奔了张青和孙二娘。

故事中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就像夜幕中高高挂起的璀璨之星。

从他们身上我明白很多道理,比如宋江仗义疏财,为人讲义气。

吴用足智多谋,招揽了众多英雄。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粗中有细。

林冲武艺高强,勇而有谋。

武松拳头打死老虎英勇无比。

还有许多的英雄人物都让我敬佩不已,这让我懂得了做人要有正义感讲义气。

作者如此神来之笔,更是让人叹服,读《水浒传》不仅能被这些英雄的气概所折服,还能了解到更多的英雄人物。

有人说,《水浒传》是中国生活伟大的社会文献,有人说《水浒传》的情节有历史般的广阔,与西班牙17世纪的流浪汉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浒传》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水浒传》为我们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在水泊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在这一百单八将中,我最喜欢“行者”武松了。

武松是清河县人氏,他有个哥哥叫武大郎。

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

这武松兄弟虽一母所生,但武松仪表堂堂,浑身上下有百斤力气,而武大郎却面目狰狞,短矮可笑。

武松不但相貌堂堂,还特别忠实,也特别讲义气。

有一回,武松要回家看望哥哥,往清河县走去,他在景阳冈下喝了十八碗酒,没听店家劝告独自上了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水浒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水浒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水浒传》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2.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

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3.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惊奇和逼真的结合。

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

3.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

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

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

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社会影响1.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

2.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文学艺术影响1.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2.《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水浒传》的简本与繁本
摘要:《水浒传》有简本与繁本两大版本系统,近几十年来,究竟是简本先于繁本,还是繁本先于简本,一直有争议。

本文从研究倾向的角度、版本
与祖本不确定性角度否定了“简先于繁”说和“繁先于简”说,并进一
步强调了二者是相互递嬗的发展变化关系。

对《水浒传》的两种繁简先
后观点提出质疑,并为研究《水浒传》的版本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水浒传》简本繁本关系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水浒传》的版本情况可以算是最为庞杂的。

因为版本研究的角度和分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版本按插图分为插图本、非插图本;按字体分为大字本、小字本;按存佚情况分为足本、残本和佚本等等。

而一系列繁复的分类又都可以归到《水浒传》版本研究的两大系统中去:即繁本系统与简本系统,这一点早已达成共识。

然而近几十年来,就简本与繁本的先后渊源与关系问题,在版本学界始终争论不休,分歧颇多,一直未形成统一的定说。

一,繁简本先后问题的几种观点:
现在学术界关于简繁先后的问题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一种是“由简入繁”说,认为简本在先,繁本是在简本的基础上增添加工发展而来,代表人物有聂绀弩、柳存仁、何满子等。

第二种是"删繁为简"说,繁本在先,简本是在繁本的基础上删减而成的,代表人物有王根林、张国光、傅隆基、刘世德等。

第三种观点是"简繁相互递嬗"说,认为各个不同的版本关系应该看成为一个密切相关而又相互递嬗、相互交织、相互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主要是欧阳健。

第四种观点则是认为繁、简两系统在早期的演绎过程中是平行独立发展的,各有各的源头,在各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代表人物就是严敦易。

应该说,关于前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一直以来比较激烈,都各执一词的在引用具体繁简版本的事件描写、情节变化、叙述人讲话用字、文言白话词语的使用以及“田、王情节”的增添等方面中论说着简繁孰先孰后的问题。

对于第四种观点所认为的繁简是各自独立的发展,又受到了另外三种观点的批判,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历史上不可能存在两个陌生人收集到几近一模一样的话本,又在相同的素材基础上创作了相同的故事情节、相同的逻辑顺序、相同的文字语言的作品。

在诸种观点的比较研究考察中,我认为《水浒传》的繁简本是在同一渊源基础上的各自的变异发展,是在宏观背景素材下生发的微观系统化,在各自的方向上又互相影响、互相递嬗。

二,从研究倾向上,否定“简先于繁”说和“繁先于简”说从辩证的研究角度看,无论是“简先于繁”说还是“繁先于简”说,他们虽然都有一定的立论理由和依据,但也共同犯了一个弊病,就是都过于强调对客观材料的任意取舍,有断章取义的倾向。

往往这两种观点都是从微观的内容入手,从细枝末节处生发疑问,进行比较与追问,但有些疑问与探究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很容易忽视版本之间大的时代背景和彼此之间的统一关系。

这种差异性、矛盾性的出发点就呈现了一种割裂的立场,必然将繁本与简本对立起来看。

所谓的简本和繁本,只是《水浒传》版本的不同形态和类型,只有以辩证的观点把《水浒传》不同形态的版本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密切相关而又互相递嬗的
发展过程,才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阐述。

三,从不确定的版本与祖本中,否定“简先于繁”和“繁先于简”说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版本中有很多是残存的,而且有相当数量已亡佚。

如“武定板”的《水浒传》其实今已失传,而《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全像水浒》和《京本忠义传》都是残本。

另外,还有一些本子仅见于前人所著,而且明人吴从先读过的一部《水浒传》更为新奇, 其内容与今存各本有很大出入。

由此观之,现存的各个版本是《水浒传》实际版本的一部分,相信仍然有很多未被发现、未被研究的版本。

版本在总体构成上是不完整、不确定的。

更为重要的是,关于谁是《水浒传》的祖本问题,也一直存在分歧,形成了五种观点:一是认为施耐庵撰,题为《江湖豪客传》;王利器、郑振铎同意施耐庵撰著说,又提出《忠义传》。

二是认为罗贯中原撰。

三是认为高儒《百川书志》著录之《忠义水浒传》为祖本。

四是认为《京本忠义传》为祖本。

五是认为郭武定本为祖本。

可见,当我们在探讨简本与繁本孰先孰后的问题之前,不得不面对着版本本身不完整,现存版本的非全貌,以及祖本自身的难于确定这一系列的约数问题。

当《水浒传》的祖本与现存版本都没有一致性的结论时又怎么能得出简繁本先后的结论?正如马幼垣在《呼吁研究<水浒>简本意见书》中所说:研究版本演革、成书演易等,在未尽看现存各种重要本子,详作比勘之前,谁都无资格下结论。

”所以,“由简入繁”说和“删繁为简”说虽然各有一方面的道理,但是当置于横向的现实环境和纵向的历史史料中,就没有了可以依附的载体。

面对着空缺的证据材料,这两种观点不得不抽身,不得不显示出自身的不可靠性。

四,繁简版本的相互递嬗关系
欧阳健在他的《<水浒>简本繁本递嬗过程新证》文章中说:“只有以辩证的观点把《水浒传》不同形态的版本之间的关系看成为一个密切相关而又相互递嬗的发展过程,才能对版本的演变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阐述。

”因此,研究繁简版本的先后问题,应该把它们放置在一种宏观的视野下,在发现彼此差异的同时,更要注重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关系,通过追溯其源流和原本的同一性,明确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完成其各自的演变与发展。

根据这样一种观点,《水浒》的简本和繁本的相互递嬗的过程,大体上就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有田、王而无辽国”之简本发展为“去田、王而加辽国”之繁本;第二阶段,由“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繁本删节为“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简本;第三阶段,添加改造后的“田、王”之繁本产生前后,出现了“插增旧本田、王部分”之简本。

从中可以看出,简本与繁本均是流传了数百年的版本系统,不会出现一个系统的所有版本都先于另一个版本的所有系统的情况,它们彼此之间就是在这种交替递嬗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版本系统的发展。

而且,通过将繁本系统中的回目与简本系统中的回目进行比较,能够发现,不仅简本系统内的各版本、繁本系统内的各版本各自有许多回目是完全相同的,而且简本系统与繁本系统两者也有不少回目是完全相同的。

如百二十回本属繁本系统, 与百回繁本有渊源关系,还有征田虎、王庆情节分明是由简本相应内容敷演而来, 这也是百二十回本又被称作“繁简综合本”的原因所在。

这些说明,简本系统内的各版本同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本,即简本之原本,繁本系统内的各版本也同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本,即繁本之原本。

同样,简本系统与繁本系统也是同源于一个共同的底本的。

之所有分化为这两个系统,正是两者在
继承共同源流上的独有化和多样化的变异。

简本与繁本系统下的一系列版本不仅是本版本系统的后代,也是相互之间的后代的增补本或删节本。

它们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 呈相互交织、互相推动的情势,始终都在一个主线上交替运作,互为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聂绀弩《论<水浒>的繁本和简本》,《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2,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 何满子《从宋元说话家数探索<水浒>繁简本渊源及其作者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辑。

4,王根林《论<水浒>繁本与简本的关系》,《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5, 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年版。

6,傅隆基《从"评林本"看<水浒>简本与繁本的关系》,《水浒争鸣》第5辑。

7,严敦易《水浒传的演变》,1975年版。

8,欧阳健《<水浒>简本繁本递嬗过程新证》,《文史》1982年第15辑。

9,马幼垣《呼吁研究<水浒>简本意见书》,《水浒争鸣》第3辑。

10,张国光《<水浒传>祖本探考》,《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

11,李骞《<京本忠义传>考释》,《明清小说研究》第1辑。

12,竺青、李永祜《<水浒传>祖本及"郭武定本"问题新议》,《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