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技巧汇总

一、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

(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2005年北京卷)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答案】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 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 其境胜绝/ 又甲庐山/ 元和

十一年秋/ 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若远行客过故乡/ 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 作为草堂【解析】

在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对正确断句是很有益处的。

(句中划线词均为专用词,有年号时间、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三、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例】拙于用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注释】

(1)拙:笨。拙于:不善于。

(2)惠子: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瓠:葫芦。

(4)树:栽培种植。成:成活。

(5)剖:破开。

(6)瓠落:平浅的样子。

(7)枵然:虚大。

(8)掊:击破。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2。语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例】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文言虚词断句歌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则”前断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经常用于句子首

解释:

1.“曰”后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询问或反问语气,句末常用叹号或问号。

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连词经常用于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词,由它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则”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其中,“则”表示承接、假设、转折等关系时,“则”前常有停顿。

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则”表示并列关系时,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语气词“盖、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们前面要断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则”“苟”“纵”“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纵使”“然则”等前面也常常要断句。

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战,勇气也。”“若夫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然则何时而乐耶?”“苟富贵,勿相忘。”“向使无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句。

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续耳。”“然则何时而乐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壮士,能复饮乎?”

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例】(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

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累:如: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2】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3】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

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分析】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

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

其身也。

2。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 谓宾

名(代)||动(形)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岳阳楼记》知识点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岳阳楼记》原文翻译知识点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预习知识点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昔日好友滕子京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1046),他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 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写以及“迁客骚人”观景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同时也借以劝勉好友滕子京。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二)古今异义 1.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2.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义:指示代词,那;今义:丈夫。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一、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一直到2013年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读音kui二声,人名)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官名)。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感想:断章取义的确笑话百出。凡事没弄清原委就妄下结论,可能会出大麻烦的。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方法指津 1、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与(欤)、而已、(邪)”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我确实是个国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优莫说:?您努力吧!还和商纣王差两天。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文言文断句方法练习及答案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020_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断句题客观题专练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断句题:客观题专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袁昂,陈郡阳夏人。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 ...。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六年,征为吏部 ..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册谥.曰穆正公。 (选自《梁书·袁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解析: 选D 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本题中,“枝叶”作“安附”的主语,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C项。“同恶不悛”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由此可知,“同恶”和“不悛”之间不可断开,故答案为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高一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抓实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①“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兮、耶、矣、耳、欤、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其后往往能断句。

最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不少同学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塞翁失马》,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快来掌握相关的技巧吧。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加油!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方法引导】 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 文给以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

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 “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

语文: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语文: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

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

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文言文复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文言文阅读会考选择题、翻译题及断句题。高三网小编整理了最实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和技巧,帮助广大高考生搞定文言文断句题型,确保在文言文阅读中少失分。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 GAGGAGAGGAFFFFAFAF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GAGGAGAGGAFFFFAFAF

文言文断句技巧教案(一)

文言文断句技巧(一)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如需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感。 【方法引导】 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明确词性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文言文断句口诀: 常用虚词是标志 抓住“曰”“云”“言” 习惯句式掌握住 固定结构莫拆散 借助修辞与骈句 相同词语相连中间断 根据句子结构成分 文言文断句规律: 一、常用虚词是标志 (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乎)、(者)、(也)”等。 特殊情况: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且、且夫、若夫”等。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二、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三、习惯句式掌握住 (一)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如: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 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5、惟……耳(只是……罢了!) 6、亦……哉(也真是……啊!)

高考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

高考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例:下视其辙登 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 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 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 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 “陛下”有外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1.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水平。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理应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个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能够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个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超全)

xx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 xx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断句具体方法】 一、实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 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

文言文阅读断句、及翻译技巧

个性化教案 授课时间:2011年8 月 3 日备课时间:2011年7月29 日 年级:八年级课时: 2 小时课题:文言文翻译方法学生姓名:张凌屿教师姓名:宋芬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 2.了解文言文解题技巧。 难点 重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和解题技巧。 教学内容一、复习检查作业: 二、新授内容 文言文翻译及解题技巧 导入新课: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常考知识点有给一段话让考生加标点或—句话让考生划出句中停顿。另外,大量的试题是考翻译,材料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翻译及解题技巧! (一)文言断句。 古书一般是不加标点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学习文言文,断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多下功夫。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要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正确明白。 其次,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最后,还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和文体特征。 句读是文言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句读”呢?在这里提供6种方法以供参考。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2.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 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句读有很大的帮助。 4.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些对话的标志,如“云”、“曰”、“言”等。可根据这些标志断句。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5.文言虚词断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