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3000字
马克思原著读书笔记

马克思原著读书笔记【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 .................................................................................................... . (1)《共产党宣言》 ....................................................................................................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8)《论我国革命》 .................................................................................................... . (10)《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11月——1846年8月)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写作意图和背景1. 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2. 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 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二)本书主要贡献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1.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马克思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马克思传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马克思传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马克思传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篇1马克思传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马克思传》是一本关于马克思的传记,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事件,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思想和贡献。
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在《马克思传》中,作者通过讲述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介绍了他的主要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例如,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除了思想方面,马克思还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在《马克思传》中,作者通过讲述马克思的革命实践,介绍了他的革命思想和行动。
例如,他在巴黎公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在《马克思传》中,作者还介绍了马克思的家庭和生活经历。
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在青年时期就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他在晚年时期致力于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
总之,《马克思传》是一本关于马克思的传记,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思想和贡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篇2马克思传读书笔记在《马克思传》中,作者茨威格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伟大人物的人生历程,揭示了他的思想和品格,以及他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思想和政治的经典之作。
马克思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传统的观念中,马克思被描绘成了一个冷酷的革命家,他的思想和理论被视为洪水猛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书笔记范文(四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书笔记篇1马克思、恩格斯的广阔视野、渊博知识令人钦佩。
《选集》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考古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等的知识,充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博学多才。
也正是在渊博知识之基础上,他们方能创立天才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权威”人物。
他们的“权威”,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自他们天才般的才华横溢和先哲式的先知先觉,这当然是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加上勤奋刻苦的主观因素的结果。
比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共产主党宣言》问世于1948年2月,科学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都不超过30岁(马克思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
二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这是马恩积极在革命实践中将科学理论用于武装群众的结果。
马克思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都充分信任他。
他们在紧要关头都向他请教,而且总是发现他的建议是最好的,并不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自己来向他求教的,马克思所起的特殊的、对运动极端重要的影响,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
换句话说,马恩的权威,一靠自身远大理想和勤奋努力,二靠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做好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思想和行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处处充满着精彩绝妙的阐述,鞭辟入里的论断,天衣无缝的推理,磅礴宏大的气势,这些都给人以深刻的震撼让人体验到魅力。
读经典著作,要用于我们的实践。
事实上,马恩两位伟人,也早预料到有人会以歪曲或僵化的态度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
为此,他们多次对此问题作了强调。
比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一)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报告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深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马克思主义批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辩证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质量互变: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反作用于量变。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否定和超越的过程。
4.实证主义和重构主义的批判–实证主义:只关注经验和事实,无法解释深层次问题。
–重构主义:强调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实事求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
–分析综合:分析问题的全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阶级分析: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社会实践观察: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
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法则–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认识既是主体的能动性,也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4.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学方法–实践性原则: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社会性原则: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原则。
2.分析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3.培养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人们批判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对于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5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
关于马克思的读书笔记

关于马克思的读书笔记【篇一:马克思读书笔记】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想这位思想家在他所处的时代中,不同于虽有思想却不科学的空想家,也不同于虽然哲理深邃、但政治守旧的学问家。
他厌恶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鄙视逃避斗争/躲进书斋/像藏在乳酪里的懦夫。
早在1845年,他就写下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名言。
他赞赏但丁的“走你的路, 让人们去说罢!”但是他自己独辟蹊径, 率先走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崭新道路, 毕生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和革命地改变世界。
马克思“他是科学家, 但是他首先是一名革命家。
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他所从事的不是以往那种政权到手就大功告成的政治革命, 而是无产阶级以改变旧世界, 创建新世界, 实现共产主义, 解放全人类为历史使命的伟大社会革命。
它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环境与人的一系列改造, 其间执政与管理、建设与改革、物质与精神、一国与国际相互关联而不可割裂对立,是一个世界性的不断发展而又区分阶段的漫长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正是站在这一高度, 认定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科学, 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是先进阶级的卫士, 又是新型革命的导师, 他从根本上不同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在工人中活动的密谋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 当然也不是为大家所解读的民主派、人道主义者、和平改良主义者以及自由个性主义者。
他是站在时代大潮和先进阶级的前列的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理论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革命的时代的到来,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就要崛起从而推翻代表和维护现存生产关系的阶级, 摧毁旧的基础, 从而解放生产力, 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篇一: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念完马克思经典著作后感当译著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一千六百反之亦然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
当下有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普遍认为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经验,并取而代之。
然而,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人们让是因着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
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适应环境的动物问题,生活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而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
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
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朗读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
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人文主义者之首。
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
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校园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
这也恩格斯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
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误读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念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
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认知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别有用心所著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顺便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并且作为一些则工具或手段工具来使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范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 主义哲学相关的一些著作,我受益匪浅,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对世界认 识的
精辟深刻,他对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 感触。
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 所以人要吃饭。
要吃饭,那是“必然” 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
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 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 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 所以人总是要死的。
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 的。
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
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
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
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
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 (存在) 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 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
“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 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 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 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 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
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 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 义印象。
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 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 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
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 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
人类开始从狭小的 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
偶然性的因素正 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
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 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 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
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 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 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 个世界的样子。
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一一因为那是虚假 不可信的一一,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一一因为根本没 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 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读了马克思 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
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
渐清晰起来,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那么什么是矛盾呢,矛盾之于我们的生活和人类历史的进步到底起了何种重大的作用呢?对此,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者和继承者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总结和启示,便于我们学习和思考。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普遍存在性要求我们承认和认识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矛盾的双方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
不管是封建时期的地主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是现在高薪阶级和温饱户之间的共处,剥削和压迫始终都没有消失,它只是在不同的社会
存在的不同形式罢了。
这一事实也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存在性。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同过程及其
不同阶段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的诸种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等等。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各自之间相互区别,是我们辨认区分的重要依据。
这一个特殊性将矛盾分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将同一矛盾也分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故对待矛盾我们不能改以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要了解矛盾各个方面的特点,了解矛盾着的事物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如此等等。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对此,对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爆发或许我们更可以接受一点。
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名族而言可能是灾难和毁灭,可对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却有可能是一次分水岭
或者甚至是飞跃。
纵观历史, 横看世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他们参加了实践,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前人有意义的理论,并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辨证理论,才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
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 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
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 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姓名;张纯旖学号:2013141504055 11 月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