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现象教案及练习题
《结晶现象》(教案)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设计(小结)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冷却结晶法:在较高温度时,形成的饱和溶液因降温超过其溶解量的限度,析出一定形状的固体。
(小组讨论)除了明矾可以用上述方法结晶,还有什么物质可以呢?氯化钠可以吗?接下来是对溶解能力的讲解:(揭示答案)还有硝酸钾、硫酸铜等都适宜用此类方法结晶。
氯化钠不可以用这种方法,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小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氯化钠溶液结晶呢?(揭示答案)用蒸发水分的办法,这种方法称为蒸发溶剂结晶法。
(小结)制备结晶的方法受实验现象。
通过自由讨论,让同学们通过思考理解知识点。
提出小思考,给同学们自己思考的时间。
于学生的记忆。
在思考中完成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加深理解。
在思考中完成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加深理解。
(小思考)使用天平时的注意事项1.事先把游码移至0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左右平衡。
2.右放砝码,左放物体。
3.砝码用镊子夹取,使用时要轻放轻拿。
使用天平时游码也不能用手移动。
4.若砝码与要称重物体放反了,则所称物体的质量比实际的大。
(2)溶解(实验现象)粗盐水中混有少量泥沙等难溶性杂质,所得盐水是否澄清?否(解释和结论)(1)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粗盐溶解(2)溶解所得的是含有泥沙的混合物(观察活动)2.过滤亲自做实验感受实验现象。
整个设计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现象组成,帮助记忆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论。
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小思考)过滤时应掌握什么要领?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液烧杯内壁。
(实验现象)滤纸上有泥沙,滤液是氯化镁、硫酸钠,它是否澄清是。
(解释和结论)把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物分离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结晶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为例,如雪花、盐结晶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结晶现象的基本原理、结晶方法,结合实验演示,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结晶实验,观察不同结晶方法下的晶体生长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结晶现象。
(4)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
1.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结晶现象,如窗玻璃上的冰花、厨房中的糖结晶等,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条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结晶现象的产生原因。
2.知识巩固: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实验题。重点关注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以及结晶方法的应用。
判断题:判断以下关于结晶现象的说法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结晶现象?结晶现象是如何发生的?结晶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3.导入新课:通过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晶现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来自类。2.介绍不同的结晶方法,如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结晶、升华结晶等。
3.分析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如温度、搅拌、溶剂等。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结晶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结晶现象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开展化学科普活动,让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为例,如雪花、盐结晶等,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难点。
初中化学结晶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结晶的概念和结晶现象的原因。
2. 掌握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结晶的概念和原因。
2. 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结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显微镜、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结晶现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结晶现象的原因(15分钟)1. 分组讨论结晶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思考问题。
2. 教师总结结晶现象的原因:由于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分子会逐渐聚集并形成晶体。
三、实验观察结晶现象(15分钟)1. 教师演示结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结晶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结晶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分析结晶现象(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晶现象的观察结果,分析结晶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结晶方法和技巧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结晶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选择适当的溶剂和温度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结晶方法和技巧进行结晶实验。
六、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结晶现象的观察结果和结晶方法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结晶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溶质的结晶现象和结晶方法。
2. 学生可以进行结晶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提高实验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使学生了解了结晶的概念和原因,掌握了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结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初中结晶现象教案人教版

初中结晶现象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结晶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相关章节。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实验器材:水晶石、硫酸铜溶液、酒精灯、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水晶石装饰品,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水晶石的结晶过程。
2. 学生分享对结晶现象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探究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思考并讨论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 实验演示:教师展示结晶实验,如硫酸铜溶液的结晶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水晶石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结晶过程。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结晶过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结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让学生了解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对结晶现象的理解。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结晶技术练习题

结晶技术练习题结晶是一种将可溶性物质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方法,常用于矿石开采、制药、化妆品以及食品加工等领域。
通过结晶技术,我们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产品,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本文将介绍一些结晶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实践操作。
一、结晶原理结晶是物质从溶液或熔融状态中形成晶体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溶质会通过核心生长形成晶体。
结晶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溶质溶解:将溶质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搅拌条件下将其溶解。
2. 过饱和度的达成:通过加热或增加溶质的浓度,使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达到过饱和状态。
3. 成核:在过饱和状态下,产生微小的凝固核心。
核心的生成可以通过添加种晶剂或者通过温度的改变促进。
4. 结晶生长:溶液中的溶质在凝固核心上逐渐沉积成长,最终形成晶体。
晶体的形态和生长速度与温度、浓度和搅拌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结晶操作实践1. 准备工作:首先,准备所需的溶质和溶剂,并确保它们的纯度和质量。
其次,准备结晶容器,可以是玻璃烧瓶、结晶皿或结晶皿等。
同时,准备好热源和搅拌设备,以及必要的安全措施。
2. 溶质溶解:根据实验要求,在适量的溶剂中溶解溶质。
可以调整温度和搅拌速度来提高溶质的溶解度。
3. 过饱和度的达成:通过加热溶液或者增加溶质的浓度,使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
这一步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操作经验来确定。
4. 成核:在过饱和状态下,通过添加种晶剂或者调节温度来促使凝固核心的形成。
种晶剂能够提供表面供晶体生长所需要的结晶中心。
5. 结晶生长:在凝固核心上,晶体逐渐生长形成。
可以控制温度、搅拌条件和结晶速率来控制结晶体的形状和大小。
6. 结晶收获:当晶体生长到满意的程度时,停止结晶过程。
通过过滤或离心的方法将晶体与溶液分离,然后用清洁的溶剂洗涤晶体,最后将晶体晾干或采用其他适当的方式进行干燥。
三、结晶技术的应用1. 矿石开采:结晶技术在矿石加工中常用于提取有用金属或矿物。
结晶初中教案

结晶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结晶的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结晶的概念和原理。
2. 结晶实验的操作步骤。
3. 结晶实验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结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结晶现象。
2. 提问:什么是结晶?结晶是如何形成的?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结晶的概念:结晶是指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形成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 讲解结晶原理:结晶过程中,溶质分子在溶液中逐渐增多,达到一定程度时,溶质分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晶体。
3. 讲解结晶实验的操作步骤:准备溶液、加热蒸发、冷却结晶、收集晶体。
三、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结晶实验的装置。
2. 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溶液的制备、加热蒸发、冷却结晶等操作。
3. 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结晶现象。
四、应用实例(10分钟)1. 讲解结晶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海水晒盐、药物提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结晶实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性。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对结晶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结晶实验应用实例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结晶实验装置。
3. 相关实验药品。
教学建议:1. 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装置和药品,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步骤,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在讲解结晶原理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晶过程。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结晶实验的研究,探索结晶现象的更多应用。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讲解教案主题:结晶现象一、实验目的1. 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结晶的现象;2. 了解溶解和结晶的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在溶液中存在溶质(晶体)、溶剂(溶剂)和水分(溶剂)。
当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变化、溶剂的挥发等,在溶液中会发生溶质和溶剂分离的过程,形成结晶。
三、实验器材1. 试管;2. 硫酸镁(MgSO4);3. 碘酒(KI);4. 砂糖;5. 纯净水;6. 双显微镜;7. 显微镜片。
四、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硫酸镁、碘酒和砂糖;2. 加入适量的水,摇匀使溶质完全溶解;3. 将试管放置在水浴中,使水温逐渐升高(可在烧杯中加热水);4. 观察试管中的现象,记录溶解和结晶的过程。
五、实验要求1. 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溅出试管中的溶液;2. 观察时要注意珍惜实验器材,注意节约用水。
六、实验内容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硫酸镁和碘酒在水中加热后会先溶解,然后在逐渐降温的过程中形成结晶。
而砂糖在水中加热后则会溶解并随水的蒸发逐渐结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溶解和结晶的过程,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七、拓展实验可以尝试在添加不同溶剂和溶质的情况下,观察结晶现象的特点。
八、安全提示1. 实验时应戴实验眼镜,避免溅出试管中的溶液;2. 高温实验时,应小心操作,以免烫伤。
九、实验总结结晶现象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通过本次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和结晶的过程。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实验,对化学实验更加了解。
结晶现象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结晶现象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教学主题:结晶现象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通过探索结晶现象的特征和形成条件,使学生了解结晶现象的原理,并能够正确使用结晶现象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结晶现象的样品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结晶现象?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普及知识弥补。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结晶现象。
2. 结晶现象的特征:(1)产生晶体;(2)结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3)结晶过程可逆。
3. 结晶现象的形成条件:(1)饱和溶液;(2)温度变化;(3)结晶物质的种类。
4. 结晶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结晶实验,让他们亲自观察结晶过程,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提出问题:你们平时有没有见过结晶现象?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讨论结晶现象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2. 讲解(10分钟)通过简单的讲解,解释结晶现象的定义、特征和形成条件。
并与学生一起回顾相关的化学知识。
3. 实验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结晶实验探究。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结晶现象的样品。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晶现象的形成过程,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结晶现象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四、教学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进行评估。
并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指导。
五、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结晶现象的理解,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或安排学生进行更复杂的结晶实验,加深他们对结晶现象理论的理解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
六、教学反思:结晶现象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理论实践联系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深入理解结晶现象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探究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之
教学案例
教龄:26年
《 晶体的生长》问题训练-评价单
姓名: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指导者: ____________ 审
核人
1、 把4C 时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冷却到室温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溶液变为无色溶液
B 、有白色沉淀析出
C 、有蓝色沉淀析出
D 、无变化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从剩余残渣
中回收二氧化锰,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溶解、蒸发、过滤
B 溶解、过滤、烘干
C 、结晶、溶解、过滤
D 、溶解、烘干、过滤
3、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A 、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 、 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 、 硝酸钾饱和溶液可以溶解硝酸钾
D 、将析出硝酸钾后晶体后的溶液在冷却,仍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5、适宜使用结晶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 、碳和硫
B 、氯化钠和硝酸钾
C 、硝酸钾和碳酸钾
D 、铁合铜
6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
B 、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出来
C 、 降低温度使氯化钠析出
D 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7、 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里,让水分蒸发,溶液首先达到 _________________
继续蒸发就会有 ______________ 析出。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 质,一般就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方法得到固体。
8、 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 _____________ 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
( )
A 、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C 、溶剂质量减小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 、溶液变成部饱和溶液
)
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欲获得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方法。
13、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
“一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思考题
1、写出下列实验所需要的主要仪器的名称
(1)装配过滤器需要__________ ;(2)量取液体需用____________
(3)收集气体需用____________ ;(4)蒸发浓缩溶液用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量少量固体要品用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解多量固体药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少量粉末状药品需用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加热是通常使用
(10)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是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简要回答在实验室做下列实验时,是由于什么操作引起题中指出的不良后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燃酒精灯
时,灯内有酒精但不着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熄灭酒精灯
时,灯内外一起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蒸发皿加热食盐水时,食盐水飞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蒸发皿蒸发食盐水时,食盐晶体从蒸发皿内迸发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硝酸钾中混有少量食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除去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写出主要的分离过程反思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