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式。
2.探讨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熟悉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育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方式一:从说明文的一般常识入手,让学生重温相关文体知识,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方式二:从介绍作者入手,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开创人之一。
高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边读边圈画)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2.与同座交流。
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放声自读,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1.归纳每一末节的内容,说说各个末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点拨:要紧扣文本,擅长抓住各末节的中心句。
内容归纳要语言简练、通顺;意思全面、完整。
鼓励在阅读进程中提出疑问。
提示注意文章中的有关句子,如:(1)沙漠真像玄奘和法显所说的那样恐怖吗?(2)沙漠里真有魔鬼吗?(3)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2.学习小组之间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
点拨:小组讨论要各抒己见、各抒己见,切忌泛泛而谈。
为了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学习小组要安排一名同窗做好发言记录。
3.学习小组推荐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点拨:集体交流,发言要求声音嘹亮,要把小组的意见表达清楚,小组其他成员能够适当补充。
鼓励在发言中提出问题,引发其他同窗的试探,一路解决问题。
4.教师提示,并适当补充,一路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抓住文章特点,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试探:文章起笔借用玄奘和法显的记载描述了沙漠的“恐怖”、“令人恐惧”,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苏教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通过加强朗读、置换词语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这些远离沙漠的人产生钦佩的感受。
但同时,也许你的脑海深处会传来另一种信息,那是千百年来人类对沙漠的另一种认识,。
代表作有《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
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好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
,这
引不起我们的阅读兴趣,或者说兴趣不大,可《沙漠里的奇怪现在条件比当时优越,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有精密
叶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
明。
作者在解释“魔鬼的海”和“鸣沙”这两种奇怪现象时,前者借法国数学家
会遇见“恶鬼
①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
,细细读来,获益匪。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事理说明”单元中的一篇介绍沙漠现象的文章。
课文先从法显和玄奘两个人对沙漠的“可怕”写起,让读者触目惊心,激发读者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出下文。
接着,用设问引出问题“沙漠真像二人说的那样可怕吗?”并用生动的语言回答了奇怪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条理清楚,说服力强,给人的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鉴于本文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让学生在自学中了解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及其产生这些奇怪现象的原因。
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目标:(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学习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体会和学习作者释疑的巧妙构思。
情感目标: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满怀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教学难点:学习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导读功能,用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思同步进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规律。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四、课时安排1课时123。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把握文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3、品析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知道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沙漠的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思路】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引导完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唐代诗人王维笔下,我们感受到沙漠的壮观与雄奇;“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在白居易诗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沙漠的险恶和无情,然而这一切对于地处中原的我们来说,又是那样的陌生而遥远, 今天,我想请大家随着我国科学家竺可桢一起来次沙漠之旅,好不好?二、预习检测:(展示课件)1、齐读目标。
2、检测字词掌握得情况。
三、走进沙漠,感受沙漠(展示课件)1、欣赏沙漠图片。
(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展示沙漠图片。
)2、学习课文第一段,从文中圈画出古代到过沙漠的人是怎样描述沙漠的?对沙漠有何感受?四、自主学习,揭秘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2、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3、作者对这一连串的现象归纳出一个什么结论?(学法指导:1、速读课文捕捉相关信息。
2、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相关信息)五、合作学习,品味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以“魔鬼的海”为例,分析科学小品文融文学性与科学性于一炉,生动准确的特点。
讨论:1、作者在描述“魔鬼的海”时,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词语?2、解释“魔鬼的海”成因时,哪些词语体现了它的准确平实和严谨?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本段?按哪种说明顺序去写?六、沙漠之旅,我当导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跋涉途中眼前出现了“魔鬼的海”或“鸣沙”现象。
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案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学习目标: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3、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知道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一、自学展示(一)词语积累1、注音写字。
玄奘()遵循()蜃楼()岛屿()戳穿()戈壁()崇拜()2、解释词语不胜其苦: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二)语文常识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____________的创始人之一。
二、合作探究用圈点勾画法速读课文,解决如下思考题1、从文章的内容看,本文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2、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那开头为什么叙述法显和玄奘的故事?3、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合作探究4、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5、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构思是什么?三、精讲点拨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四、巩固练习:课内阅读阅读第五文段,回答问题。
1、文中第一句在结构上是一个什么句?它的作用是什么?2、这一段中,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该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假如你是导游,你的旅游团正走在青岛夏天的海滩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你能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八下(8)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教材分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主要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文章起笔即以沙漠“十分可怕”“令人恐惧”的景象吸引读者,而后,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其中奥秘。
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文章由浅入深,由解说小疑到解说大疑,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这组教材是事理说明文,表现了作者探寻自然奥秘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说明文所运用的常用方法,理解认识它们的作用。
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立足课文,掌握所学有关知识和方法,一方面要注意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思路清晰,吸引力强,语言准确,富于美感,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的好教材。
依据新课程语文要求,单元训练重点,本课实际,确定了以下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的奇怪现象及成因。
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探究一切难解之谜。
如阅读理解法显、玄奘探寻未知世界的勇敢精神和课文结尾一句话及内涵。
3.在学习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课文,学习本文用设问句步步引导的写作方法。
4.通过学生阅读比较,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明白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懂得任何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道理。
2.学习作者描述现象,提示成因的写法,领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二、说教法1. 放映图片,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通过观赏图片,沙漠干旱、荒凉、壮美,尤其是奇幻的现象,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渴望。
接下来再解决自主学习问题时,效果会更好。
在理解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可设计学生对话表演,一举解决这一课文重点。
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八年级下苏教版)_八年级语文教案

十一荒漠里的奇异现象( 八年级下苏教版)_ 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十一荒漠里的奇异现象教课目的1.领会说明文语言正确、生动的特点。
2.理解荒漠中奇异现象产生的原由。
教课重难点领会说明文语言正确、生动的特点。
教课准备小黑板或 .课件。
谢设计思路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课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经过题目指引达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叙述自己听闻过或在网络、书本中看到过的相关荒漠的奇异现象。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对于这方面的说明文——《荒漠里的奇异现象》。
(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
(出示 .课件或小黑板l 。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首创人之一。
要求:记着作者。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 .课件或小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种说明文?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3.课文里提到的荒漠里的奇异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说清楚吗?同桌试试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正确、简洁、平常。
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剖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荒漠,研究荒漠,从而改造荒漠。
你能假想几种改造荒漠的方法吗 ?谈谈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以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谈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应沟通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种说明文?明确: (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 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明确: (加强文章的兴趣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荒漠里的奇异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说清楚吗?同桌试试看。
明确: (课文主要描绘了两种奇异的现象。
苏教八下《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说课稿六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简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3.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二、教学设想1.课前预习a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b联系上下文,了解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c课前收集有关海市蜃楼、鸣沙的材料d从报刊和网上收集课文以外的沙漠的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缘由2.学法和教法指导本文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细细品读,既让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又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熏陶,趣味盎然,所以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并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a借助多媒体演出沙漠的风沙地貌,你想了解这些光怪陆离的沙漠奇观吗?你想探索他们的缘由吗?那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体验b学生观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a课文中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你有怎样的感受?b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对学生回答作简评c初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交流、讨论d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运用课文中和生活中的知识来说明)e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交流、讨论f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把文中现象说清楚,教师适时点拨、简评。
三、心智启发:(教师根据学生实情做激励性评价)a.作者列举了一系列奇怪现象,而后加以解释。
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b.你能不能根据你身边所发生的事。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科学一定能战胜迷信。
c.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走在青岛夏天的海滩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你能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一神奇,壮观的幻景吗?四、阅读体验(谈收获引导学生自我小结)(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4)假如你想学习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五、布置作业:从本文发表至今40多年来,人类对沙漠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你从报纸杂志或网上,还了解到沙漠里哪些奇怪现象,能不能尝试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说明,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讲析课文内容,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说明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
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教学设计思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尝试,依据课题“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教法:应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
一、“事理说明”单元主题词解说
二、课题解说:
㈠初识大漠网络链接,沙漠的有关图片展示
A、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大漠鸟瞰、沙海风光、奇景瑰观、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瀚海春光)、
B、沙漠的狞狰一面(沙尘暴202.84.17.11/ssjj/bjsha/huigu.htm)
㈡、沙漠现状及成因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㈢竺可桢和《向沙漠进军》
三、简析课文
㈠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㈡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
⑴“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的迁移和引申
㈠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1、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上网查找解决。
2、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沙漠对人类来说
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阅读下面文字,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文中问题。
用简练的话说明选择的原因(见附录)
㈢上网操作,浏览相关网页,分组解决问题。
㈣解答相关思考问题
五、布置回家作业
1、将“沙漠求生”的问题写成一段话,说明选择的原因
2、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
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
”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上网了解。
3、课外自学《向沙漠进军》等有关沙漠情况的资料,以组为单位自编班刊小报《半亩方塘》特刊——“沙海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