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 通过分析沙漠奇怪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 教学难点:沙漠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图片和文字介绍。
2.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沙漠奇怪现象。
3. 准备沙漠生态环境的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沙漠奇怪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沙漠奇怪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Presentation:教师利用PPT,介绍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雪花等,展示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现象。
3. Analysis: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沙漠绿洲的形成与地下水有关,沙漠湖泊的形成与气候、地质条件有关等。
4. Discussion: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Summary: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沙漠奇怪现象的科学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沙漠奇怪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3.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4. 环保意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对沙漠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体现。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沙漠生态环境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沙漠中的奇怪现象。
2. 开展沙漠生态系统保护的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组织成员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沙漠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拓宽视野。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沙漠中的奇怪现象概述2.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现象3. 沙漠中的沙丘移动现象4. 沙漠中的干谷现象5. 沙漠中的化石现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漠中奇怪现象的成因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奇怪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奇怪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体验沙漠中奇怪现象的产生过程。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2.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湿度计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普文章和书籍。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漠中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Step 2:讲授新课1. 讲解沙漠中奇怪现象的成因和特点。
2. 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奇怪现象。
Step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沙漠中奇怪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Step 4:实践操作实验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体验沙漠中奇怪现象的产生过程,如模拟海市蜃楼现象等。
Step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Step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普文章或研究报告。
Step 7: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文章的逻辑性、创新性和表达能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奇怪现象的存在。
(2)了解沙漠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现状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3)掌握如何对待和保护沙漠生态系统。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体验到探索、学习、掌握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和乐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奇怪现象的存在。
(2)了解沙漠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现状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奇怪现象的存在,掌握一些基本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2. 实验法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如模拟沙漠环境,研究不同物种在该环境中的生存方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异构性。
3. 参观法组织学生前往沙漠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亲身感受沙漠生态环境和动植物。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预习请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沙漠生态系统和沙漠中各种奇怪现象的存在。
2. 课堂讲授指导学生了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异构性,介绍沙漠中的各种奇怪现象,如沙漠爆气珠、生命胶囊、隐形公路等。
3. 实验活动开展实验活动,如模拟沙漠环境,研究不同物种在该环境中的生存方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沙漠生态系统的认识。
4.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前往沙漠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亲身感受沙漠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以及采取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5. 总结评价回到课堂上,让学生整理所掌握的知识,总结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方法,并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程设计书及视频资料。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使学生掌握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及其原因;(3)帮助学生了解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及其原因;(3)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教学难点:(1)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2)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中的奇怪现象;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奇怪现象;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奇怪现象和资源开发的相关资料;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3. 准备小组讨论的道具和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沙漠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漠的自然环境;(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好奇心。
2. 探究沙漠中的奇怪现象:(1)引导学生观察沙漠中的奇特景观,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等;(2)分析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原因,如沙尘暴、沙漠化等;(3)让学生通过实验或小组讨论,深入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
3. 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介绍沙漠中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2)分析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如水资源利用、生态修复等;(3)让学生探讨沙漠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 课堂小结:(2)强调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5. 课后作业:(2)鼓励学生进行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实地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把握文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3、品析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知道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沙漠的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思路】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引导完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唐代诗人王维笔下,我们感受到沙漠的壮观与雄奇;“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在白居易诗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沙漠的险恶和无情,然而这一切对于地处中原的我们来说,又是那样的陌生而遥远, 今天,我想请大家随着我国科学家竺可桢一起来次沙漠之旅,好不好?二、预习检测:(展示课件)1、齐读目标。
2、检测字词掌握得情况。
三、走进沙漠,感受沙漠(展示课件)1、欣赏沙漠图片。
(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展示沙漠图片。
)2、学习课文第一段,从文中圈画出古代到过沙漠的人是怎样描述沙漠的?对沙漠有何感受?四、自主学习,揭秘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2、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3、作者对这一连串的现象归纳出一个什么结论?(学法指导:1、速读课文捕捉相关信息。
2、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相关信息)五、合作学习,品味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以“魔鬼的海”为例,分析科学小品文融文学性与科学性于一炉,生动准确的特点。
讨论:1、作者在描述“魔鬼的海”时,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词语?2、解释“魔鬼的海”成因时,哪些词语体现了它的准确平实和严谨?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本段?按哪种说明顺序去写?六、沙漠之旅,我当导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跋涉途中眼前出现了“魔鬼的海”或“鸣沙”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等。
(2)让学生掌握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如沙漠植物的抗旱能力、沙漠动物的生存策略等。
(3)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沙漠中的生存挑战及应对措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沙漠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沙漠生态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及其成因。
(2)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
(3)人类在沙漠中的生存挑战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1)沙漠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沙漠生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中的奇特现象。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沙漠中的奇特现象、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沙漠风光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对沙漠有什么印象?沙漠中是否存在奇特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案例,如沙漠植物的抗旱能力、沙漠动物的生存策略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生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4. 课堂小结:5. 作业布置:(2)调查身边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沙漠体验活动,如沙漠徒步、沙漠露营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沙漠环境,增强对沙漠奇特现象的理解。
2.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沙漠生态保护和人类生存挑战的经验。
七、学习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沙漠气候特点1.1 了解沙漠气候的基本特点,如高温、干燥、日照强烈等。
1.2 探讨沙漠气候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1.3 分析沙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及其适应性。
第二章:沙漠动植物适应策略2.1 研究沙漠动植物的适应特点,如沙蜥的伪装、沙漠兔的节约水分等。
2.2 观察图片或视频,分析沙漠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2.3 讨论人类如何从沙漠动植物的适应策略中获得启示。
第三章:沙漠里的奇特现象3.1 介绍沙漠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如沙漠雨、沙漠绿洲、沙漠湖泊等。
3.2 分析这些奇特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
3.3 探讨这些奇特现象对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4.1 了解沙漠资源的种类,如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
4.2 分析沙漠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沙漠生态环境的影响。
4.3 探讨如何在开发沙漠资源的保护沙漠生态环境。
第五章:沙漠旅游与可持续发展5.1 介绍沙漠旅游的特色和吸引力,如沙漠探险、骆驼骑行等。
5.2 分析沙漠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5.3 讨论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创新等。
第六章:沙漠人文特色6.1 了解沙漠地区的人文背景,包括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
6.2 探讨沙漠人文特色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6.3 分析如何保护和传承沙漠地区的人文特色。
第七章:沙漠环境保护与治理7.1 研究沙漠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
7.2 介绍沙漠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和技术,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7.3 讨论我国在沙漠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政策和实践。
第八章:沙漠科技创新与应用8.1 了解沙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进展,如沙漠农业、清洁能源等。
8.2 探讨沙漠科技创新对沙漠地区发展的影响和潜力。
8.3 分析如何推动沙漠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第九章:沙漠地区合作与交流9.1 研究沙漠地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如水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
《沙漠里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是什么,沙漠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2.探究沙漠里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沙漠的定义和特点2.沙漠的分布情况3.沙漠里常见的奇怪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课题,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沙漠是什么吗?有没有听说过沙漠里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沙漠的好奇心。
2. 探究沙漠(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沙漠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沙漠的气候、植被以及缺水的原因。
可以向学生提问,帮助他们理解沙漠的形成和特点。
3. 分析沙漠的分布(15分钟)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沙漠的分布情况,包括世界各地的著名沙漠,如撒哈拉沙漠、蒙古沙漠等。
通过地图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分布范围。
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30分钟)教师与学生分享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比如沙漠中的“沙丘音”、“沙盘山”、“沙漠中的绿洲”等。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找寻并收集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包括文字描述和相关图片。
5. 学生展示与讨论(2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沙漠奇怪现象,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天气、气候、地貌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向学生强调沙漠是一个神奇而充满奇怪现象的地方。
同时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问、讨论等。
2.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分析学生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展示能力:观察学生的展示和表达能力,包括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并写作一篇关于沙漠的科普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的科学道理。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3.确立用“科学解释怪异现象”的意识。
激发学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沙漠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科学道理。
确立用“科学解释怪异现象”的意识。
教学难点
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沙漠中奇怪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深情导入,引出沙漠
话说端午节这天,唐僧师徒西行来到了鸣沙山,四人在漫漫黄沙中行走,骄阳似火,气温超过了50度,四周渺无人烟。
正当他们感到饥渴难耐时,唐僧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蔚蓝的清水,八戒欣喜若狂,向水奔去,可是跑了半天没有看到一滴水的影子,气得破口大骂。
唐僧只觉得两眼冒金星,一不小心从坡上滚了下去,顿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以为出现了妖怪魔鬼,把他吓得半死,大叫“悟空!”
请结合课文想一想:唐僧真的碰到了妖怪吗?他看到的应该是什么现象?
(魔鬼的海和鸣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沙漠里地奇怪现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力争达成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的科学道理。
2.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3.确立用“科学解释怪异现象”的意识。
二、发现奇怪,走进沙漠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说明了沙漠的几种奇怪现象?(展示图片)
它们奇怪在哪里呢?
明确: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分别是:魔鬼的海和鸣沙现象。
自读(4)段,找出描述“魔鬼的海”、“海市蜃楼”现象的语句,并读一读。
讨论一下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并分析异同。
(2)魔鬼的海: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
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
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海市蜃楼: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鸣沙:会发出声音的沙地叫“鸣沙”,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
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我们了解了沙漠里的许多奇怪现象,你觉得这些现象在科学家的眼里奇怪吗?(不奇怪)为什么呢?这些奇怪的现象从科学的角度怎么解释呢?
明确:魔鬼的海: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
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
海市蜃楼:上面的气温比下面的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映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
鸣沙:因为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发出声音。
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恐惧,他们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单枪匹马(人力不足)没有支援(供给不足)知识水平有限(科学认识不足)
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激发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通过这篇文章中沙漠的奇怪现象的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全文?按哪种说明顺序去写?
明确:这1----3节引用法显和玄奘对沙漠的描述,写出了沙漠的可怕和荒凉以及人们的恐惧,并与科学院工作人员对沙漠的感受作比,从表面解释了法显和玄奘对沙漠恐惧的原因。
在结构上起到了引起下文,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
4、5节介绍三种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先介绍现象,后阐述原因,最后讲明道理。
三、探究语言,欣赏沙漠
作者在介绍三种奇怪现象及其成因时,为了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而又有趣味性,在语言运用上是颇费了一番功夫,请从4、5两节中找出用得生动、准确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明确:①、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注:这句用了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②光怪陆离、海市蜃楼——极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异乎寻常,美妙无比,罕见之至,告诉我们,不了解相关科学的人见到这样的奇异现象必然产生离奇甚至迷信的想法,也说明
人类掌握科学,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
③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纱而干燥,含有大量的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和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这一句用“只要”、“便”这对关联词语把原因和结果有效连接起来,向我们解释了沙子会发出声音(鸣沙)的原因,语言表达严谨,词语运用简洁而准确,且通俗易懂。
④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这句话中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可见还没有形成共识,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时的准确,对于不能确切说明的现象一定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
⑤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这句话引用了一句俗语,生动形象地指出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水到渠成收束全文。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通过“也”字,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的现象的研究。
四、明确主旨,感悟沙漠
作者引用故事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一步一步读下去,再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原理解说得简单易懂。
那么作者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进行剖析,旨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小结: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一些奇怪的现象,你能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吗?
五、拓展延伸,走出沙漠
在你对沙漠有哪些了解?你认为应该如何改造沙漠?
六、总结收获,回顾沙漠
由此可见,生活也不总是平平常常,有时也会出现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有时它会展示它奇怪的一面;但是我们只要牢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寻求科学的解释,我们定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七、布置作业,展望沙漠
从本文发表至今40多年来,人类对沙漠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你从报纸杂志或网上,还了解到沙漠里哪些奇怪现象,能不能尝试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说明,并将它们整理出来。
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