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盖课程设计(附施工图)

合集下载

楼盖课程设计(附施工图)

楼盖课程设计(附施工图)

楼面面层:30厚水磨石板底粉刷:15厚混合砂浆楼面活荷载标准值:qk =8KN m/2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梁主筋级别:Ⅱ、Ⅲ级其余钢筋级别:Ⅰ级二、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1.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

确定主梁的跨度为6.3m,次梁的跨度为6.6m,1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1m 。

楼盖结构布置图如下:2. 按高跨比条件,当板厚h ≥140 L =52.5mm 时,满足刚度要求,可不验算扰度。

对于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 ≥80mm ,故取板厚h=80mm 。

3. 次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118 ~112)L=(367~550)mm ,取h=500mm ,则b=(13 ~12)h=(167~250)mm,取b=200mm 。

4. 主梁的截面高度应该满足h=(115 ~110)L=(420~630)mm,取h=600mm ,则b=(13 ~12)h=(200~300)mm ,取b=250mm 。

三、 板的设计1. 荷载计算:板的恒荷载标准值:15厚混合砂浆 0.015×17=0.255kN/m 230厚水磨石 0.03×20=0.6kN/m280mm厚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kN/m2小计 2.855kN/m2板的活荷载标准值 8kN/m2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为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大于4.0kN/m2,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

于是板的恒荷载设计值 g=2.855×1.2=3.426kN/m2活荷载设计值 q=8×1.3=10.4kN/m2荷载总设计值 g+q=13.826kN/m2近似取为 g+q=14.0kN/m22.计算简图:次梁截面为200mm×50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小于100mm,取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120mm。

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边跨:L0=Ln+h2=2100-200/2-120+80/2=1920mm<1.025Ln=1927mm,取L=1920mm中跨: L0= Ln=2100-200=1900mm板为多跨连续板,对于跨数超过五跨的等截面连续板,其各跨受荷相同,且跨差不超过10%时,均可按五跨等跨度连续板计算。

钢结构楼盖课程设计

钢结构楼盖课程设计

钢结构楼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钢结构楼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结构特点;2. 掌握钢结构楼盖的构造、连接方式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3. 了解钢结构楼盖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及质量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钢结构楼盖施工中遇到的问题;2. 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能独立完成钢结构楼盖施工图的识读和绘制;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参与钢结构楼盖施工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钢结构建筑及工程技术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注重施工质量,遵循职业道德;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类课程,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钢结构楼盖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钢结构楼盖的定义、功能及分类,包括桁架式、网格式、框架式等结构形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 钢结构楼盖概述2. 钢结构楼盖构造与连接:讲解钢结构楼盖的构造要素、连接方式,如焊缝、螺栓连接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钢结构楼盖构造与连接3. 钢结构楼盖施工工艺:分析钢结构楼盖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包括钢材加工、构件组装、现场安装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钢结构楼盖施工工艺4. 钢结构楼盖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掌握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符号及标注。

教材章节:第五章 钢结构楼盖施工图识读与绘制5. 钢结构楼盖施工质量控制:介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标准、验收要求,分析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楼盖课程设计

楼盖课程设计

半导体器件生产车间楼盖设计楼盖平面图1、设计资料:(1)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5mm石灰砂浆抹底;(2)楼面荷载;均布活荷载标准值6KN/m2;(3)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C25,梁内受力纵筋HRB335,HRB235钢筋。

2、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确定主梁的跨度为6.3m,次梁的跨度为5.1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1m。

楼盖平面布置见下图:按高跨比条件,要求板厚h≥2100/40=52mm,对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80mm,取板厚h=80mm。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L/18—L/12=5100/18—5100/12=(283—425)mm.考虑到楼面活荷载比较大,取h=400mm,截面宽度取为200mm。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主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L/15—L/10=6300/15—6300/10=(420—630)mm,取h=600mm,截面宽度取为300mm。

3、板的设计(1)荷载板的恒荷载标准值20mm水泥砂浆面层 0.02³19=0.38KN/m280mm钢筋混凝土板 0.08³25=2.00KN/m220mm板底石灰砂浆 0.015³17=0.255KN/m2小计:2.64KN/m2板的活荷载标准值 6 KN/m2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为是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0KN/m2,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于是板的:恒荷载设计值:g=2.64³1.2=3.17KN/m2活荷载设计值:q=6³1.3=7.8KN/m2荷载总设计值:g+q=10.97KN/m2,近似取为g+q=11.0KN/m2(2)计算简图次梁截面为200³400,现浇板在墙上支承长度不小于12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120mm。

按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边跨:l01=ln+h/2=2100-100-120+80/2=1920mm<1.025ln=1827mm,取l01=1920mm中间跨:l02=ln=2100-200=1900mm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下:(3)弯矩设计值由表12-1可查得,板的弯矩系数am分别为:边跨跨中,1/11;离端第二支座,-1/11;中间跨跨中,1/16;中间支座-1/14。

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

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
16
M
截面项目
边支座
第一支座左
第一支座右
第二支座左
第二支座右
dy
0.45
0.6
0.55
0.55
0.55
V
内力 计算表可参见下表,或自己 设计
3.配筋讦算◆次梁配筋列表计算,参考板的配筋。>正截面: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宽度按表4.4(P66)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0.1≤ξ≤0.35>斜截面:按剪力计算箍筋和弯起筋数量。下列区段内应将计算所需的箍筋面积增大20%:对集中荷载,取支座边至最近一个集中荷载之间的区段;对均布荷载,取支座边至距支座边为1.05h₀的区段; 其中h₀ 为梁截面有 效高度


跨度 高跨比 (h/1) b/h主梁 5~8m 1 8 14次梁 4~6m 1 112 18 3 2单向多跨连续板 1.7~3.0m (工业楼板必须≥70mm)
1
·5 .板中构造钢筋◆分布钢筋:垂直于受力钢筋,其作用1)固定受力钢筋位置;2)抵抗温度收缩应力以) 分布荷载的作用外,3)承受一定数量的弯矩。《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规定,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的分布钢 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单位长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0.15%。此外,分布钢筋的崔 面面积尚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应均匀布置于受力钢筋内侧 其间距不宜大于250mm, 直径不宜小于6mm, 在受力钢筋的弯折处也应布置分布钢筋。对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外露结构,以及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其 分布钢筋还应适当加密,宜取为150~200mm, 并应在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 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嵌入墙内的板面构造钢筋:由于砖墙的嵌固作用,板内产生负弯矩,使板面受拉开 裂。在板角部分,除因传递荷载使板在两个正交方向引起负弯矩外,由于温度收缩影 响产生的角部拉应力,也促使板角发生斜向裂缝。为避免这种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对于嵌入承重墙内的现浇板,需配置间距不宜大于200mm, 直径不应小于8mm(包括弯起钢筋在内)的构造钢筋,其伸出墙边长度不应小于1₁/7。对两边嵌入墙内的板角部分,应双向配置上述构造钢筋,伸出墙面的长 应不小于11/4,1₁为板的短边长度。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 截面面积的1/3;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小。

现浇混泥土楼盖课程设计

现浇混泥土楼盖课程设计

现浇混泥土楼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浇混凝土楼盖的基本结构原理,掌握其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

2. 使学生掌握楼盖体系中各类构件的作用,了解其相互关系及对整体结构性能的影响。

3. 帮助学生了解现浇混凝土楼盖的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现浇混凝土楼盖设计计算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楼盖结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楼盖结构建模、分析和优化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工程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专业、追求卓越的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工程质量、安全及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建筑结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上所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未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现浇混凝土楼盖结构原理:讲解楼盖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梁、板、柱等构件的作用,分析各构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对整体结构性能的影响。

2. 现浇混凝土楼盖设计方法:介绍楼盖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荷载计算、内力分析、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等内容,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3. 现浇混凝土楼盖施工技术:讲解楼盖施工的工艺流程,包括模板制作、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养护等环节,强调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 材料性能与选择:介绍现浇混凝土楼盖所用材料的性能指标,包括混凝土、钢筋等,分析不同材料对楼盖结构性能的影响。

5. 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楼盖结构建模、分析和优化设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

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

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某多层民用建筑,平面尺寸为36m ×22.5m ,楼层高4.5m ,楼盖要求采用单向板肋梁楼盖,墙厚240mm ,壁柱截面尺寸为370mm ×370mm ,中柱为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为400mm ×400mm 。

楼盖层面做法:20mm 原水泥砂浆抹平后做100mm 厚水磨石面层,板底采用20mm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可变荷载标准值Q k =7.5kN/m 2,Qγ=1.3。

材料选用:C30混凝土;主、次梁内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其余钢筋采用HPB235级热轧钢筋。

一.结构平面布置由查表得:ƒc =14.3N/mm---2, ƒt =1.43N/mm 2ƒtk =2.01N/mm---2, E c =3×104N/mm 2由查表得: HRB400级钢筋:ƒy =360N/mm---2, E s =2.1×105N/mm 2HRB235级钢筋:ƒy =ƒ’y =360N/mm---2, E s =2.1×105N/mm21、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主梁横向布置,跨度为7500mm ,间距为7200mm ,次梁为纵向布置,跨度为7200mm ,间距为2500mm 。

区格长短边之比为2.88,按单向肋梁板楼盖设计。

2、截面尺寸:(1)板: 按刚度要求,连续板的厚度取:mm l5.6240h =>,所以取h=100mm (2)次梁:截面高 mm l 600~4007200)121~181()121~181(h =⨯==,取h=600mm 截面宽 b=250mm (3)主梁:截面高 mm l 5.937~5367500)81~141()81~141(h =⨯==,取h=900mm 截面宽 b=300mm二.板的设计1. 荷载计算板自重: 0.1×25=2.5kN/m 2楼面面层: 0.02×20+0.01×25=0.65kN/m 2天棚抹灰: 0.02×17=0.34kN/m 2恒载标准值: g k =2.5+0.65+0.34=3.49 kN/m 2恒载设计值: g =1.2g k =4.188 kN/m 2活载标准值: q k =7.5 kN/m 2活载设计值: q =1.3 q k =9.75 kN/m 2设计总荷载: g+q =13.938 kN/m 22. 计算简图计算跨度:次梁截面尺寸 mm mm 600250⨯ 边跨 mm h l l n 23052100)22501202500(201=+--=+= 中跨 mm l l n 2250250250002=-==因相差极小与0201l l ,故可按等跨计算,且近似取计算跨度mm l 18000=。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课程设计讲解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课程设计讲解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设计
第一节钢筋混凝土楼盖简介
按施工工艺: 现浇式(整体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
按受力特点:(P12图2-1) 单向板肋梁楼盖、双向板肋梁楼盖、无梁楼 盖、密肋楼盖、井式楼盖、扁梁楼盖
第二节现浇式肋梁楼盖
一 现浇式楼盖组成: 板、次梁、主梁和竖向支承构件(柱、墙)等
二 单向肋梁楼盖和双向肋梁楼盖
1. 两对边支承的板按单向板计算;
2. 四边支承的板:
ly
lx / ly 2
应按双向板计算;
lx
2 lx / ly 3 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短边方向受力的
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 数量的构造钢筋;
lx / ly 3 可按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第三节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要点
可变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Q=1.4,对于标准值 4kN/m2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 Q=1.3
第三节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要点
计算荷载传递:板次梁主梁柱、墙时按简 支考虑 板、次梁承受均布荷载,主梁承受次梁传来集 中荷载。主梁自重集中荷载
楼面梁的从属面积25m2,楼面活载折减(0.9)
主梁支座处截面的有效高度
第三节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要点
6.2 板的配筋构造
板受力钢筋一般采用HPB235(I级钢),直径通常 为6mm, 8mm, 10mm,直径不宜多于两种,支座 负弯矩钢筋直径不宜太小 受力钢筋间距,当h 150mm时,间距不宜> 200mm;当h>150mm时,间距不宜>1.5h,且不宜 大于>250mm 板配筋可用弯起式和分离式,当板厚>120mm且承 受动荷载较大时,不宜采用分离式
二 截面尺寸(按刚度要求)
构件种类

楼盖课程设计

楼盖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建筑名称某大学综合楼。

二、课程设计资料1.结构类型:混合结构。

中间为钢筋混凝土柱承重,外墙为承重墙。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楼梯自行布置。

2.层数:4层,中间层为标准层,各层层高均为3.9m,女儿墙高0.5m。

室内外高差为0.45m,基础顶位于室外地坪下1.5m处。

板伸入墙体120mm,次梁入墙体240mm,主梁入墙体360mm。

3.柱网平面尺寸:4.荷载: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为22kN。

主、次梁截面尺寸与板厚应自行设计,楼面做法、/mkN到42/m梁板抹灰自行确定。

5.供应材料:混凝土:C20或C25。

钢筋:直径小于12mm,HPB235级。

直径大于等于12mm,HRB335级。

三、设计内容1.按弹性或塑性设计方法设计连续单向板或双向板,绘出配筋草图。

2.按弹性或塑性设计方法设计连续次梁,绘出配筋草图。

3.按弹性设计方法设计连续主梁,绘出配筋草图。

4.绘制楼盖结构平面图(1:100),主要内容包括:现浇板的配筋,梁的布置及编号,柱的布置及编号。

5.绘制次梁配筋详图,纵剖面图(1:50),横剖面图(1:15)。

6.绘制主梁配筋详图,纵剖面图(1:50),横剖面图(1:20)。

绘制弯矩包络图和材料抵抗图。

四、参考资料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混凝土结构(上、中册)一、设计资料:1、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厚石灰砂浆抹底。

2、楼面荷载:均布活荷载标准值2KN/㎡。

3、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C20,直径大于等于12mm,为HRB335级,直径小于12mm,为HPB235级。

4、细部做法:板伸入墙体120mm,次梁入墙体240mm,主梁入墙体360mm。

二、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主梁跨度为7.2m,次梁跨度为5.7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4m,楼盖平面布置图见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楼面面层:30厚水磨石板底粉刷:15厚混合砂浆楼面活荷载标准值:qk =8KN m/2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梁主筋级别:Ⅱ、Ⅲ级其余钢筋级别:Ⅰ级二、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1.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

确定主梁的跨度为6.3m,次梁的跨度为6.6m,1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1m 。

楼盖结构布置图如下:2. 按高跨比条件,当板厚h ≥140 L =52.5mm 时,满足刚度要求,可不验算扰度。

对于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 ≥80mm ,故取板厚h=80mm 。

3. 次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118 ~112)L=(367~550)mm ,取h=500mm ,则b=(13 ~12)h=(167~250)mm,取b=200mm 。

4. 主梁的截面高度应该满足h=(115 ~110)L=(420~630)mm,取h=600mm ,则b=(13 ~12)h=(200~300)mm ,取b=250mm 。

三、 板的设计1. 荷载计算:板的恒荷载标准值:15厚混合砂浆 0.015×17=0.255kN/m 230厚水磨石 0.03×20=0.6kN/m280mm厚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kN/m2小计 2.855kN/m2板的活荷载标准值 8kN/m2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为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大于4.0kN/m2,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

于是板的恒荷载设计值 g=2.855×1.2=3.426kN/m2活荷载设计值 q=8×1.3=10.4kN/m2荷载总设计值 g+q=13.826kN/m2近似取为 g+q=14.0kN/m22.计算简图:次梁截面为200mm×50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小于100mm,取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120mm。

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边跨:L0=Ln+h2=2100-200/2-120+80/2=1920mm<1.025Ln=1927mm,取L=1920mm中跨: L0= Ln=2100-200=1900mm板为多跨连续板,对于跨数超过五跨的等截面连续板,其各跨受荷相同,且跨差不超过10%时,均可按五跨等跨度连续板计算。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下图:3.弯矩设计值23则由0)(l q g M +=可计算出1、B 、2、c M ,计算结果如下表:4.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由题可知:板厚h=80mm,设a s =20mm,则h 0=h-a s =80-20=60mm;板宽b=1000mm.C30混凝土,α1=1.0, f c =14.3N/mm 2, f t =1.10N/ mm 2,HRB400钢筋,f y =360N/mm 2。

板配筋计算的过程列于下表:8@200A s =251.98@200As=251.96/8@200As=196.96/8@200As=196.9150.2×174.0×8@200A s =251.08@200As=251.06/8@200As=196.06/8@200As=196.0对轴线②~④间的板带,其跨内截面2、3和支座截面的弯矩设计值都可折减20%。

为了方便,近似对钢筋面积乘0.8.计算结果表明,ξ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原则;A s/bh=196.0/(1000x80)=0.25%,此值大于0.45f t/f y=0.45x1.43/360=0.18%,同时此值大于0.2%,符合最小配筋率要求。

5.确定各种构造钢筋:⑴分布筋选用Φ6@250。

⑵嵌入墙内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Φ8@200。

⑶垂直于主梁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Φ8@200。

⑷板角构造钢筋:选用Φ8@200,双向配置板四角的上部。

6.绘制板的配筋示意图:采用分离式,详见板的配筋图.四、次梁设计:按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

根据本车间楼盖的实际使用情况,楼盖的次梁和主梁的活荷载不考虑梁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

1.荷载设计值恒荷载设计值板传来恒荷载 3.426×2.1=7.20kN/m次梁自重 0.20×(0.5-0.08)×25×1.2=2.52kN/m次梁粉刷 0.015×(0.5-0.08)×2×17×1.2=0.255 kN/m小计 g=9.97kN/m活载设计值q=10.4×2.1=21.84kN/m荷载总设计值45g+q=31.81kN/m2. 计算简图:次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240mm 。

主梁截面为250mm ×600mm 。

计算跨度:边跨:L 0=L n +b2 =6600-120-250/2+240/2=6475mm<1.025L n =7513.取L 0=4336mm 。

中跨:L 0=L n =6600-250=6350mm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3. 内力计算:(1)弯矩设计值:由2)(l q g M +=α可计算出M 、M 、M 、M ,计算结果如下表:由l q g V )(+=β可计算出V 、V 、V 、V ,计算结果如下表:4.承载力计算:(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式,跨内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宽度取b,f=L/3=6300/3=2100mm,又b+s n=200+1900=2100mm,故取b,f=2100mm。

除支座B 截面纵向钢筋按两排布置外,其余截面均布置一排。

由题意,对于一排纵向钢筋取h0=500-35=475mm,对于两排纵向钢筋h0=500-60=440mm。

翼缘厚:h,f=80mmC30混凝土,α1=1.0,βc=1,f c=14.3N/mm2,f t=1.43N/mm2,纵向钢筋采用HRB400,f y=360N/mm,箍筋采用HPB300,钢f yv=270N/ mm2。

易判断值跨内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列于下表: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67计算结果表明,支座截面的 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则;A s /(bh)=540.2/(200x500)=0.54%,可知此值大于0.45f t /f y =0.45x1.43/360 =0.18%,同时大于0.2%,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包括:截面尺寸的复核、腹筋计算和最小配箍率验算。

验算截面尺寸:h w =h 0-h ’f =440-80=360,因h w /b=360/200=1.8<4,截面尺寸按下式验算: 0.25βc f c bh 0=0.25×1×14.3×200×440=314.6kN>V max =128.04KN 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计算所需腹筋:采用6双肢箍筋,计算支座B 左侧截面。

由 可得到箍筋间距 s =1.25f yv A sv h 0V Bl −0.7f t bh 0=1.25×270×56.6×440128.04×103−0.7×1.43×200×440=210.38调幅后受剪承载力应加强,梁局部范围内将计算的箍筋面积增加20%或箍筋间距减小20%。

现调整箍筋间距,s=0.8×210.38=168.30m ,最后取箍筋间距s=170mm 。

为方便施工,沿梁长不变。

验算配箍率下限值:弯矩调幅时要求的配箍率下限值为:0.3f t f yv=0.3×1.43270=0.16%,实际配箍率ρsv =A sv bs=56.6200×1700.17%>0.16%,满足要求。

五、 主梁设计1. 荷载设计值为简化计算,将主梁自重等效为集中荷载。

次梁传来的恒荷载 9.97×6.6=75.80kN 主梁自重 (0.6-0.08)×0.25×2.2×25×1.2=8.58kN 主梁粉刷 2×(0.6-0.08)×0.015×2.2×17×1.2=0.70kN 恒荷载 G=75.80+8.58+0.70=75.08kN ,取G=75kN 活荷载 Q=21.84×6.6=144.144,取Q=144kN选配钢筋 (mm 2)216+120(弯) A s =716 316+120(弯) A s =917.2 214+120(弯) A s =540.2 214+120(弯) A s =622.282. 计算简图:主梁按连续梁计算,端部支承在砖墙上,支承长度为240mm ;中间支承在350mm ×350mm 的混凝土柱上。

其计算跨度: 边跨:L n =6300-120-200=5980mm ,因0.025L n =149.5>a/2=120mm ,取L 0=L n + a/2+b/2=5980+120+350/2=6275mm,近似取L 0=6280mm 中跨:L 0=6300mm因跨度相差不超过10%,可按等跨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3. 内力计算1) 弯矩设计值:QL k GL k M 21+=其中, 2 1k k 、可由书中表查取,L 为计算跨度。

M 1,max =0.224×75×6.28+0.289×144×6.28 =114.924+261.348 =376.27kN*mM B ,max =-0.267×75×6.28-0.311×144×6.28=-125.757-281.244=-407.00kNM 2,max =0.067×75×6.3+0.200×144×6.3=31.658+181.44 =213.10kN2) 剪力设计值:Q k G k V 43+=其中, 43k k 、可由书中表查取。

V A,max =0.733×75+0.866×144=179.68kNV Bl,max =-1.267×75-1.311×144=-283.81kNV Br,max=1.0×75+1.222×144=250.97kN4.弯矩、剪力包络图1) 弯矩包络图①第1、3跨有可变荷载,第2跨没有可变荷载由书上附表6-2知,支座B或C的弯矩值为:M B=M C=−0.627×75×6.28−0.133×144×6.28=−246.03KN∙m在第1跨内以支座弯矩M A=0, M B=−246.03KN∙m的连线为基线,作G=75KN,Q=144KN的简支梁弯矩图,得第1个集中荷载和第2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弯矩值分别为:1 3(G+Q)l0+M B3=13(75+144)×6.28−246.033=376.43KN∙m(与前面计算的M1,max=376.27 KN∙m接近)1 3(G+Q)l0+2M B3=13(75+144)×6.28−2×246.033=376.43KN∙m在第2跨内以支座弯矩M B=−246.03KN∙m,M C=−246.03KN∙m的连线为基线,作G=75KN,Q=0的简支梁弯矩图,得集中荷载作用点处弯矩值为:1 3Gl0+M B=13×75×6.3−246.03=−88.53KN∙m②第1、2跨有可变荷载,第跨没有可变荷载第1跨内:在第1跨内以支座弯矩M A=0, M B=−407.00KN∙m的连线为基线,作G=75KN,Q=144KN的简支梁弯矩图,得第1个集中荷载和第2个集中荷载作用点处弯矩值分别为:1 3(75+144)×6.28−407.003=322.77KN∙m1 3(75+144)×6.28−2×407.003=187.11KN∙m第2跨内:M C=−0.627×75×6.28−0.089×144×6.28=−206.24K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