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支出结构_偏好匹配与财政分权
公共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向研究.

94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10年13期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实行了财政分权改革,根据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分权会激励地方政府更好的响应地方居民的需求,更有效的配置公共资源,具体包括地方性的公共设施、住房、道路和交通等,以及增加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和公共教育等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
然而,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出现了偏离,甚至还有持续加剧的趋势。
以教育为例,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要达到4%,预算内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15%。
但1992年以来,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从没有超过3%,全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也一直在3.5%以下。
与分权理论和国际实践不同,我国地方政府在安排支出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偏向:在基本建设上热情高涨甚至过度供给,而在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上则缺乏动力、供给不足。
在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拥有了自主安排支出的权力,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促使政府公共支出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大量地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导致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发生偏向。
改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西南地区面板数据,考察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偏好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社会文教支出等,导致政府公共支出结构产生偏向,同时政府竞争程度越高,就越会产生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偏向。
关键词: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政府竞争公共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向研究■顾剑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财政分权在公共支出结构上有如此特别的表现呢?本文试图从财政分权的视角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研究意义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而言,财政分权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范围,并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
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财会月刊

均实际产值、城乡人均收入以及人均直接税和间接
税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财政支出分权和支出
结构作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包括税收环境、经济环
境、人口环境和自然环境变量。表 1 列出了各个变量
的详细情况。另外,本文的样本范围为 1998 ~ 2006
年间的省级数据,不包括西藏和台湾样本。 三、实证检验 1. 基准结果。利用式(2),采用 2SLS 估计方法,
(1)分地区。分别从三大经济区域和民族自治区 两个角度,检验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比较分析三大 经济区域发现,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显 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 更大(见表 3)。另外,东部地区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 表现出非线性关系,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线性关 系。从公共支出结构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支出与 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说明若增加政府生产 性公共支出,则会产生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东部地 区的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正向相关,意味着政府扩 大教育支出规模,可能提高本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 促进经济较快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支出投资 结构与东部地区大不相同,经济建设支出并没有对 经济发展产生较为明显的阻碍作用,教育支出也没 有如预期般对经济发展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分析财政分权在公共支出条件下的经济效应。设定 模型 1、模型 2、模型 3、模型 4 四个模型逐步展开实 证分析:模型 1 检验未引入财政支出和其他控制变 量情况下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以对比分 析考虑财政支出情况下的估计结果;模型 2 引入财 政支出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和地 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模型 2 的基
【关键词】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经济发展;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5-0119-5
【推荐下载】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一、前言 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这种制度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标志分权程度的联邦制程度指数都处于增长状态,导致世界平均的分权程度从1975年的1.03上升到了1995年的1.94(ArzaghiandHenderson,2005)。
与此同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非传统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强调,为探讨政府制度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促进了对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财政分权成为近期经济增长政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也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根据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分权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品的激励,因为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能更好地响应地方选民的偏好,有效地提供地方公共服务(Tiebout,1956)。
近期的研究认为,由于各种功能的公共支出之间存在竞争性和替代性,有利于当地居民福利的地方公共服务支出就会受到挤占。
钱颖一和罗兰(Qian Roland,1998)认为,财政分权将影响政府支出构成,财政竞争使得基础设施的边际区域价值大于边际社会价值,从而使基础设施的支出份额增加,地方公共产品支出减少。
Heine(2006)认为,流动性强的个体会以自己所拥有的退出选择为谈判筹码,不惜损害流动性差的个体的利益,要求政府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提供。
相对于理论上众多的文献,关于财政分权对公共支出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大多都是关注分权对于某一类公共支出水平或绩效的影响。
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第一篇: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一、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1.目标。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我国近、中期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政府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
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
在现阶段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是体现政府职能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
(2)是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
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
(3)是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
公共产品中的纯公共产品,应首先保证这部分支出,然后再安排准公共产品财政负担的部分。
(4)是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
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
(5)是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
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
3.总体思路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政府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
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1)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2)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
(3)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
(4)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
公共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向研究

公共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向研究作者:顾剑华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13期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西南地区面板数据,考察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偏好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社会文教支出等,导致政府公共支出结构产生偏向,同时政府竞争程度越高,就越会产生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偏向。
关键词: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政府竞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实行了财政分权改革,根据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分权会激励地方政府更好的响应地方居民的需求,更有效的配置公共资源,具体包括地方性的公共设施、住房、道路和交通等,以及增加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和公共教育等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
然而,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出现了偏离,甚至还有持续加剧的趋势。
以教育为例,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预算内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15%。
但1992年以来,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从没有超过3%,全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也一直在3.5%以下。
与分权理论和国际实践不同,我国地方政府在安排支出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偏向:在基本建设上热情高涨甚至过度供给,而在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上则缺乏动力、供给不足。
在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拥有了自主安排支出的权力,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促使政府公共支出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大量地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导致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发生偏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财政分权在公共支出结构上有如此特别的表现呢?本文试图从财政分权的视角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研究意义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而言,财政分权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范围,并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
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国财政分权的实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许多问题也渐渐暴露。
本文着眼于现阶段地方公共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分析财政分权对其影响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重视民生建设合理的调整财政支出比例、全面的官员考核制度、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合理分权等相应对策,以使地方公共支出结构更为合理、有效。
关键词: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经济发展前言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这种制度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标志分权程度的联邦制程度指数都处于增长状态,导致世界平均的分权程度从1975年的1.03上升到了1995年的1.94(arzaghi and henderson,2005)。
与此同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于非传统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强调,为探讨政府制度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促进了对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财政分权成为近期经济增长政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也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根据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分权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品的激励,因为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能更好地响应地方选民的偏好,有效地提供地方公共服务(gieboug,1956)。
近期的研究认为,由于各种功能的公共支出之间存在竞争性和替代性,有利于当地居民福利的地方公共服务支出就会受到挤占。
钱颖一和罗兰(qian&roland,1998)认为财政分权将影响政府支出构成,财政竞争使得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区域价值大于边际社会价值,从而使基础设施的支出份额增加,地方公共产品支出减少。
财政分权理论

最新课件
9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限定条件:
a 限制外溢
例:承担垃圾收集与处理的责任对于基层政府是适当的,因为这 些服务的利益限于当地。相反,省际高速公路的维护责任下放给 基层政府就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笔开支的好处产生了大范围的外 溢。
b 管理胜任
向当地民众提供的许多服务涉及复杂的管理工作,而基层政府的
Y
U2 ICC U1
e1 e2
B1 B2
0
X
最新课件
24
2.有条件、非配套、封顶转移支付
Y
ICC
A
B
U3
U2
U1
0
C
D
X
最新课件
25
3.不封顶的配套转移转移支付
Y U3
e’’
PCC e’
e
U2
U1 B1
B2
0
X
最新课件
26
4.封顶的配套转移转移支付
A 0
M
ICC
e’’’ PCC
e’
N
e
e’’
最新课件
15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不足之处: 要实现“分权惠及民众”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前提 条件,即地方政府和官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需要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包括拥有相当的收入自 主权),以及强有力的财政约束框架。而在许多 经济转轨和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不完全具备。
最新课件
16
五、施蒂格勒的理论
最新课件
6
二、特里西“偏好误识”的分权理论
特里西通过数学模型证明,如果一个社会能够获得完
全的信息,并且经济活动也是完全确定的,那么,由中央
政府还是由地方政府来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都是无差
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财政分权是近年来新型的财政制度改革方式,对于地方公共支出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探讨财政分权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地方财政制度改革的完善。
引言近年来,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因此,财政分权作为财政制度改革的新方向,已经成为了全国各级政府研究和推进的重点。
财政分权不仅使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
财政分权的影响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的变化随着财政分权的实施,地方政府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权利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可以自主规划并支配自己的财政收支。
因此,地方政府在公共支出方面的选择权也得到了提高。
财政分权后,地方公共支出的结构也有了变化,其中,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占比不断提高。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分权实行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自主权逐渐提高,政府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并且,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地方政府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投入也随之增加。
问题及对策财政分权带来的问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自主权逐渐提高,而在公共支出方面,地方政府往往会开始重视本地区的重点建设,而忽略长远的、全面的公共服务。
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容易出现不协调、不合理的情况。
地方政府财政回报不足此外,财政分权也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寄望于行业、市场等经济资源的开发,导致政府的财政支出回报不足,一些投资退补也难以得到政府有效的补偿。
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协调机制为了解决财政分权带来的问题,首先应建立起政府与企业、公民等各方之间的协调机制。
建立协调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使政府行为更加明晰、有序,并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规划、控制政府的支出。
加强监督制约其次,应加强对地方政府政策实施进度和效果的监控和评估,对于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效率不高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援助,对其进行建议和指导,推进节支降费,推进幸福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支出结构、 偏好匹配 与财政分权
□龚 锋 卢洪友
摘要: 本文利用 1999~2005 年中国内地地区 28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面板数据, 联立 估计了教育支出等 7 类公共支出的需求函数,并据此构建 7 类公共支出的供需匹配指数; 进 而, 运用多选项 Logit 模型, 实证检验财政分权程度与公共支出供需匹配指数的相互关系 。 结 果显示: (1)财政分权程度与教育支出以及抚恤与社会福利救济费供给不足指数正相关 。随 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 政府供给的消费型公共服务低于居民实际偏好的需求水平的可能性 将增大; (2)财政分权程度与行政管理费以及基本建设支出过度供给指数正相关 。随着政府 公共资源配置权力的扩大, 地方政府具有不顾居民实际需求偏好而膨胀行政成本和扩张基建 支出的双重倾向。本文的政策含义是, 中国目前尚不具备使财政分权正向激励效应得以有效 发挥的制度基础, 应在保持适度财政分权的同时, 加大力度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同时改革现有 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 引导地方政府有效配置公共资源, 更好地满足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 关键词: 公共支出需求函数 偏好匹配 财政分权 多选项 Logit 模型
推导出辖区居民的公 , 将 公共支出实际
程 度 ①; 最 后 , 以 供 需 匹 配 指 数 为 被 解 释 变 量 , 财 政 分权程度为解 释变量 , 在控制其他影响政府行为的 证检验财政分权对公共支出供需匹配状况的影响 。
外生变量的情况下 , 建立多选项 Logit 回归模型 , 实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 第一部分 , 提出问题 ; 第
出需求函数模型 , 推导出待估的实证需求函数方程 ② 。 模型的前提假定是 :(1 ) 辖区公共服务的单位供给成本不 变 ;(2 ) 消费者支付的税收份额与地方公共服务总成本成比例 ; (3 ) 辖区公共服务具有集体消费和统一提供的特征 ;(4 ) 消费者 了解自己的 “ 税收价格 ”, 给定这一价格 , 消费者能 够确定为 整 个辖区选择的公共服务水平 ;(5 ) 辖区公共服务的供给量等于 居民的中位需求量 ;(6 ) 辖区公共服务的中位需求量与具有中 位收入居民的需求量相一致 (Bergstrom and Goodman ,1973 )。 基于上述假定 , 如 果 辖 区 的 公 共 服 务 总 量 为 G , 则 中 位 收 入居民的消费量为 Gm=G/N , 其中 ,N 为辖区总人口 ;r 为公共服
8.46% 上 升 到 2005 年 的 10.64% ; 行 政 管 理 费 占 地 13% 提高到 2005 年的 16.68% ; 而事关民生的文教
方 财 政 总 支 出 的 比 重 (GOVERNFEE ) 从 1994 年 的
科 卫 支 出 的 比 重 (WENJIAOKEWEI ) 却 逐 年 下 降 , 由 1994 年的 27.19% 降为 2005 年的 21.93% , 抚恤 与 社 会 福 利 救 济 费 的 比 重 (FUXUJIUJI )10 多 年 来 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变动趋势 , 到底是由民众 的需 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 , 地方政府 的回应性或公共 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否得到提高 ? 国内学者侧重于从规范的角度来回答上述问
基本上维持在 2.38% 左右 , 未发生明显的变动 。 中国
求偏好拉动的 , 还是由政府的供给行为 推动的呢 ?
题 。 王小龙 (2004 ) 从激励和机制设计的角度 , 探讨 了中国财政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的激励 不相容性 , 以及由此而引致的地方政府 支出行为的
扭 曲 ; 张 召 娣 (2006 ) 则 从 财 政 效 率 的 角 度 , 对 公 共 品的集权式供给和分权式供给的效率状况进行比 较 , 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地方 公共品分权供给的机制
一、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 , 公共部门效率与财政分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 一般认为 , 公共部门效率由公 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品生产效率构成 ( 吴俊培 ,2005 )。 而公共部门资源配置效率又包括三 个层次的含义 , 其中政府内部不同支出项目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公共部门资源配置效率的 核心内容 。 由于公共资源是有限的 , 公共资源在不同支出项目之间的配置便存在竞争关系 , 如 果配置到某一类公共品上的资源过多 , 则用于 其他项目的公共资源势必会受到影响 , 由此 可 能会导致政府内部公共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状态 ( 卢洪友 ,2006 )。 值得注意的是 , 上述公共部门配置效率的评价标准是帕累托最优准则 , 但在实践层面 , 这 一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 因此很难据此断定政府在某一支出项目上是投入过多还是投入不足 。 国外提出了比帕累托最优准则更具操作 性的 “ 回应性 ”(responsiveness ) 标准 (Shah ,1998 ), 即 如果政府供给的公共品能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偏好 , 则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便处于偏好匹配 (preference-matching ) 的均衡状态 。 依据这一标准 , 只要与民众的需求偏好相一致 , 无论政府 在某一支出项目上投入多少都是合理的 。 那么 , 财政分权能否提高地方政府的回应性呢 ? 经典财政分权理论认为 , 基于一系列较为 严格的假定 , 财政分权在更好地满足选民对公共品的需求方面要优于集权 (Inman and Ru-
Logit 模型 , 实证检验公共支出偏好匹配指数与财政
- 11 -
公共支出结构、 偏好匹配与财政分权 中国金融 · 财政论坛
得不采用省一级的宏观数据对模型进行 估计 。 为获得各省中位居民的收入和税 价数据 , 本文的做法是 , 将省辖的地级市 视 为 “ 居 民 ”, 把 中 位 地 级 市 居 民 的 平 均 收入及其税收份额 , 看作是全省中位居 民的收入和税收份额 。 (2 ) 按现有统计口 径 , 在地级市一级只有城镇居民可 支配 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数据 , 而且由 于无法获得城乡人口数据 , 将二者加权 平均以获得居民平均收入的做法也不可 行 ; 本文 选取人均 GDP 作为人 均 收 入 的 替代指标 , 将人均 GDP 分别与 城 镇 居 民 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作包含 常 数 项 的 回 归 , 结 果 表 明 , 人 均 GDP 与 二者都存在极其优良的线性关系 , 因此 , 本文的替代做法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 (3 ) 国外在运用中位投票人模型进行实证分 析时 , 一个重要的假设是 , 投票人的收入 服从正态分布 , 因而在民主政体下 , 中位 收入投票人合意的公共服务水平 , 将获 得最大的选票支持 , 从而在 选举中得以
二、 公共支出需求函数的估计: 偏好显示
1. 基本模型 。 根据上述思路 , 首先必须对公共支出 需求函
数 进 行 估 计 。 本 文 沿 用 Borcherding 和 Deacon (1972 )、
Bergstrom 和 Goodman (1973 )、Means 和 Mehay (1995 ) 以 及 Turnbull 和 Mitias (1995 ) 基于中位投票人假设而开发的公共支
- 10 -
回应性 , 关键在于 , 在实行财政分权体制的同时 , 政 府 本 身 的 制 度 建 设 (政 府 能 力 、透 明 度 和 地 方 民 主 等 ) 是 否 完 善 ;Tsui (2008 ) 也 进 一 步 指 出 , 就 发 展 中
国 家 而 言 ,要 使 政 府 更 贴 近 民 众 ,必 须 设 定 特 定 的
《 管理世界 》( 月刊 )
Logit ) 模 型 , 直 接 检 验 财 政 分 权 与 地 方 政 府 回 应 性
的关系 。 基本思路是 : 首先 , 根据效应最大化原则 , 估计 ; 其次 , 将估计得到的公共支出拟合值 , 视为辖 值 视 为 政 府 的 供 给 量 ,进 而 ,以 二 者 的 差 距 来 衡 量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居民偏好水平之间的不匹配
和 模 式 ; 张 恒 龙 和 康 艺 凡 (2007 ) 则 指 出 , 在 中 国 现
值。
Å Á Ä Â Ã Á Æ Ç Ã Æ È É Ä Á Ä Á Ç ! " # $ ! % &
2009 年第 1 期
有财政分权框架下 , 官员的委任制和政绩考核 机制 将导致地方政府的无序竞争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的扭曲 。 既有的规范性研究虽然得到了许多深刻的 见 解 和 结 论 ,但 由 于 缺 乏 实 证 证 据 的 支 持 ,其 结 论 的说服力受到一定影响 。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 国分税制改革以来 , 地方公共支出结构对经济 发展 下, 财政激励导致了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和 究则并不多见 。 平新乔和白洁 (2006 ) 实证检验了中 水平等外生变量的敏感性 , 发现在财政 分权的背景 我们关注的问题是 ,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 “ 偏 差 ”; 傅 勇 和 张 晏 (2007 ) 的 实 证 研 究 则 表 明 , 财 政分权与基建支出比重正相关 , 与文教科卫支出比 重负相关 。 他们据此认为 , 财政分权扭曲了政府支 出结构 。 上述两项实 证研究的共同点是 , 二者在构 建 实 证 回 归 模 型 时 ,都 是 以 某 类 公 共 支 出 (或 公 共 支出的比重 ) 为被解释变量 , 以财政分权 、 人均 GDP 等外生变量为解释变量直接进行估计 , 并依据自变 量系数的符号来判断外生变量是否造成了公共支 出结构的扭曲 。 这一实证方法的缺陷在 于 , 仅仅考 虑了财政分权等外生变量对公共 服务供给的影响 , 没有将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纳入分析框架 。 可能存 在的情况是, 虽然财政分权与基建支出比重正相 关 , 但是由于居民对基建支出的需求也大 幅提高 , 财政分权推动基建支出的扩张不仅没有扭曲财政 支出结构 , 反而可能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 。 与既有研究不同的是 , 本文同时将公共服务的 供给和需求纳入实证分析框架 , 通过构建公 共服务 供 需 匹 配 指 数 和 多 选 项 Logit 回 归 (Multinom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