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评 估 报 告
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2020

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2020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编制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旨在评估和保护中国高等植物的濒危程度,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再次更新,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类高等植物。
高等植物是指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中国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的高等植物物种。
红色名录的发布旨在提醒社会各界对这些植物的保护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它们的灭绝。
根据2020年的红色名录,我国高等植物中被列为“极危”类别的有232个物种,这些物种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
其中包括了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的植物,如川贝、人参和麝香等。
这些物种的濒危状况一方面与人类的过度采集和破坏生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因素有关。
除了“极危”物种外,红色名录还包括了其他几个类别,如“濒危”、“易危”和“受威胁”。
每个类别都代表了植物的濒危程度,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红色名录的编制是基于对植物种群数量、种群面积、分布范围、遗传多样性和生境状况等多个指标的评估,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红色名录的发布不仅提供了植物保护的科学依据,也对社会公众起到了警示作用。
通过宣传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和保护措施,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了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同时,红色名录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了参考,促进了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除了红色名录的编制,中国还积极推动高等植物保护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植物保护法规、加强科研力量等措施,中国不断加大对高等植物的保护力度。
同时,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保护和研究跨境植物资源。
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2020的发布对于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提醒了社会公众对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各界共同努力,能够保护好中国丰富多样的高等植物资源,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CHINASPECIESREDLIST

项目名称 申请主体 项目概述
项目地点 执行周期 项目参与方
项目总额 项目亮点中国物种来自色名录 CHINA SPECIES RED LIST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项目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
作组第二阶段启动和开展的项目之一。目的是通过应用 IUCN 的红色名录等 级标准,结合我国实情,对已知分布于我国的野生动植物种约一万种进行评
估,提出我国的动植物物种红色名录,并提供各物种的特征、地理分布、濒
危状况、原因和划定的等级、现有的和建议的保护措施等,供国内和国际有
关保护部门和保护地的决策者、科研和教学单位、保护界人士和社会各方面 相关人士和单位参考。
北京市,但研讨会曾分别在四川、云南、海南等地分别举行,以便邀请各地
相关专家的参与
在资金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完成的。
除了学术上的贡献外,本套专著所展示的物种现状分析结果的意义是重大的。
过去的 20 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令人瞠目的,但这种增长的实现是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新的大坝、道路、工厂、城镇等等的快速发展,对土地、
木材、岩石、水泥、水、野生食物、传统医药和其他各类资源不断增长的需
宁、杨思谅
约人民币 120 万元 完稿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分成 6 卷出版。这套专著包含了如此浩瀚的 详细技术信息,是其他同类出版物所不可比拟的,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
套专著是由 108 位科学家和保护专家历时 3 年半初步完成,出书的工作已经 持续了 4 年。该著作对中国这一世界幅员最大、地理上最多样化的国家中的 一万多个现生物种的保护现状作出了评估。
求,导致野生栖息地的不断退化和破坏。红色名录记录了这些变化。数以千
计的物种在 20 世纪 60 年代还是很常见的,现在都已列入了濒危物种名单。 希望这套红色名录的出版能推动对物种编目和保护的新努力,而不仅仅是生
濒危植物保护评估体系

C O N TA N T S
物种濒危评估体系研究背景 IUCN
国内的等级评估体系 案例
物种濒危评估体系研究背景
世界范围内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Wilson,1988;Dobson,1998; Novacek and Cleland,2012)。有证据显示, 第六次大灭绝正在到来
物种濒危评估体系研究背景 IUCN
国内评估体系 案例
IUCN
建立濒危植物评价等级和标准的目的:
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提供可以统一使用的体系; 通过使用清晰明确的体系标准,更加客观地评估导致
物种濒临灭绝危险的作用因素; 提供一个便于差异极大的物种或类群间进行比较的新
体系; 使受威胁物种名录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各物种分级的
B2 占有面积
a. 严重分割或者已知只有一个地点。 b. 观察、推断或者设想以下任何一方面持 续衰退:
(i) 分布区 (ii) 占有面积 (iii) 栖息地的面积、范围和/或质量 (iv) 地点或亚种群的数目 (v) 成熟个体数。 c. 以下任何一方面发生极度波动: (i) 分布区 (ii) 占有面积 (iii) 地点或亚种群的数目 (iv) 成熟个体数。
(i) 分布区 (ii) 占有面积 (iii) 栖息地的面积、范围和/或质量 (iv) 地点或亚种群的数目 (v) 成熟个体数。 c. 以下任何一方面发生极度波动: (i) 分布区 (ii) 占有面积 (iii) 地点或亚种群的数目 (iv) 成熟个体数。 估计一分类单元的占有面积少于 2000km2,并且 估计符合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两条:
根据(和特别由于)以下任何一方面资料, 根据(和特别由于)以下任何一方面资料,观 根据(和特别由于)以下任何一方面资料,观察、
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练习题

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练习题一、选择题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A 基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环境多样性2、下列哪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 建立自然保护区B 迁地保护C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D 以上都是3、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选择B 物种退化C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4、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加剧B 物种的自然灭绝速度加快C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 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5、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中,被称为“活化石”的是()A 大熊猫B 白鳍豚C 扬子鳄D 金丝猴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A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 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C 建立自然保护区D 颁布法律和文件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C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B 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发生锐减C 当基因的多样性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 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A 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B 丰富多彩的热带鱼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C 药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药用价值D 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材料等10、下列关于物种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物种的最佳方式B 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可以保护物种的基因C 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D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可以提高人们保护物种的意识二、填空题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 保护价值评价方法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方法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学号:201511540915班级:2015级9班专业:野保摘要:如何客观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优先性, 为自然保护区的晋级和确定管理类型提供科学依据, 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已有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对比、专家咨询、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提出了量化评价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方法。
此评价方法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等量化模型。
同时我们应用此方法对华北暖温带区域的39个自然保护区和东北温带区域的67个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位于华北暖温带区域的河北南大港湿地和辽河源及北京雾灵山, 以及位于东北温带区域的黑龙江镜泊湖、大佳河和翠北湿地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 可推荐优先晋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保护区之间物种及各类群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差异, 确定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序列。
此外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在不同自然保护地理区和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和重要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些年区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其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截至目前, 全球已经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 以期遏制区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丧失的态势。
如何评价这些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保护优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通过样方数据评估物种多样性的指数方法,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保护价值, 包括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 但是这些指数在较大尺度的研究中却难以应用。
而且多样性并不能作为评价保护价值的唯一标准, 特有性、分类独特性以及生境代表性等均应该成为评价内容。
211020144_资讯

6绿色中国云南福贡发现濒危植物彩云兜兰野生居群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贡段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彩云兜兰。
这是我国目前唯一已知的彩云兜兰野生居群。
彩云兜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物种,在《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极危(CR)物种,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中印澳科学家合编著作聚焦北半球沙漠沙地近日,由中国林科院专家参与编写的英文专著《Sand Dun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istribution, Formation,Migration and Management, Volume 1: Formation andEvolution of Dune Landscapes》正式出版。
全书系统描绘北半球沙漠的自然科学图景,将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技支撑。
2022年新疆森林督查第二批变化图斑自查成果质量检查完成近日,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2年森林督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统一组织协调下,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会同新疆林业规划院完成了自治区14个地州、141个经营单位的2022年森林督查第二批图斑自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
声音要闻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
——林业英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做林业的,也要‘百年树木’嘞!——固原市泾源县二龙河林场巡护队队长鄢小元Information资讯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绿色中国投稿信箱 ********************数字第十三届中国(大理)国际兰花茶花博览会开幕近日,2023第十三届中国(大理)国际兰花茶花博览会在云南大理开幕。
专家组对生物安全及风险情况评估论证报告

专家组对生物安全及风险情况评估论证报告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些年,随着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和前沿生物技术的发展,涉及生物安全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外来物种入侵、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等问题日益凸显,由生物因素引发的各类安全威胁呈现出复杂性、多样化特点,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及生物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一是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是全球遭受生物入侵威胁最大和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发现6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219种已侵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侵入我国西南、华南地区,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1300多个县级行政区发生,受灾面积1000多万亩。
近年来,宗教放生等活动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入侵途径更加复杂多样,监管和防控工作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二是前沿生物技术带来新的环境安全隐患。
以基因编辑、基因驱动、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前沿生物技术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造福人类的同时,带来的潜在健康和环境安全风险备受国际社会和舆论关注。
例如:某些经过遗传修饰的物种,在环境释放后可能会对野生种群具有较高的入侵性,进而对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一些转基因生物中的外源基因具有较高的抗生物胁迫(如抗虫、抗病)和抗非生物胁迫(如抗旱、耐盐碱)能力,这类转基因一旦随着基因流漂移到栽培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群体,有可能对野生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三是物种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遏制,特有遗传资源流失严重。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显示,我国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0.9%,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到21.4%。
野生稻曾经广泛地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土地用途改变和人类活动的扩张,许多野生稻原生境逐渐消失。
此外,我国原产的许多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流失海外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20xx 中的罗汉松科植物

兰屿罗汉松(Podocarpus costalis C. Presl)是罗汉松科罗汉松 属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兰屿罗汉松枝条平展;叶集生于小枝上端,革质, 线状披针形或线状椭圆形,基部渐窄成短柄,下面中脉隆起,边缘梢外卷; 雄球花单生腋生,雄蕊药隔显著;种子椭圆形,成熟时假种皮深蓝色,先 端圆,有小尖头,圆柱状长圆形,种柄明显短于种托;花期3—5月,种子 8月成熟。因兰屿罗汉松的果实像罗汉披着红色袈裟而得名。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xx)中的罗 汉松科植物
长叶竹柏(Nageia fleuryi (Hickel) de Laub.)是罗汉松科竹柏 属常绿乔木,叶交叉对生,质地厚,革质,宽披针形或圆状披针形,无中 脉,有多数并列细脉,先端渐尖;种子球形,为肉质假种皮所包雄球花穗 状,种子圆球形,假种皮蓝紫色。
海南罗汉松原产于中国广东、海南岛五指山、陵水等地,仅在中国南 部尚未开发的天然林中有少量分布,资源很少,在越南、缅甸也有分布。 海南罗汉松是半阳性树种,不耐严寒,在半阴环境下生长良好,喜温暖湿 润和肥沃沙质壤土。海南罗汉松主要以驯化栽培和人工繁殖培育。
海南罗汉松是重要的经济树种,其材质细致均匀,硬度适中,干后不 裂,耐腐力强,可用于制作乐器、文具、雕刻等。海南罗汉松枝叶含有丰 富的维生素,树皮含鞣质、树脂及挥发油。海南罗汉松可广泛用于庭园绿 化,可修整成塔形或球形,也可整形后作景点布置。
鸡毛松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岛、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因其树 干通直,材质好,可作为珍贵用材和观赏树种。
(概述图参考资料: )
鸡毛松(10张)乔木,高达30m,胸径达2m;树干通直,树皮灰褐色; 枝条开展或下垂;小枝密生,纤细,下垂或向上伸展。
叶异型,螺旋状排列,下延生长,两种类型之叶往往生于同一树上; 老枝及果枝上之叶呈鳞形或钻形,覆瓦状排列,形小,长2-3mm,先端向 上弯曲,有急尖的长尖头;生于幼树、萌生枝或小枝顶端之叶呈钻状条形, 质软,排列成两列,近扁平,长6-12mm,宽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背 景
1.1 中国植物多样性及保护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高等植物有 三万多种,名列巴西和哥伦比亚之后,居世界第三。中国植物区系 组成复杂,温带热带成分兼具,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 类群;珍贵植物众多,仅中国特有植物就超过一半,还包括许多经 历了中新世气候变化以及更新世冰川活动而幸存下来的“活化石” 植物。中国还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四大起源中心之一,是许多重要农 作物和果树资源的原产地,如水稻、大豆、山药、苹果、梨、柿子、 猕猴桃等。另外,中国也是世界上园林花卉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种类超过 7500 种,具有温带几乎全部的木本属,因此又被称为“世 界园林之母”。 同时,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资源过 度利用、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 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不断加剧。以植物资源为例,盗采红豆杉、 盗挖肉苁蓉和甘草等现象时有发生,南方的兰花和苏铁更是由于多 年来的过度采挖而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另一方面,国外一些机构 以科研合作或其他形式不断收集我国的生物资源,我国生物资源流 失也很严重,例如野苹果、野生猕猴桃资源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然而,至今为止,我
C: 种群小且在衰退
成熟个体数量
<250
<2500
<10000
C1 : 三 年 或 一
满足 C1 或 C2
世代内持续下
C1:估计持续下降的幅度;
降至少 25%Cຫໍສະໝຸດ :持续下降,且符合 a 或(和)b;
a:ⅰ)每个亚种群成熟个体数;
ⅰ):<50
ⅱ)一个亚种群个体数占总数的百
分比;
b:成熟个体数量极度波动。
ⅱ):90-100%
C1 : 五 年 或 两 个世代内持续 下降至少 20%
ⅰ):<250
ⅱ):95-100%
C1:10 年或三个 世代内持续下降 至少 10%
ⅰ):<1000
ⅱ):100%
— 11 —
极危 CR
濒危 EN
易危 VU
D: 种群小或局限分布
D1: 种群成熟个体数 D2: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可能在极短 D1:<50 时间成为极危,甚至绝灭
—6—
(汪松、解焱主编)采用 IUCN 最新红色名录标准(2001,3.1 版本) 对中国的 4408 种植物进行了评估。
上述两版红色名录影响深远,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评 估对象不全,代表性不够。前两次评估对象分别为 388 种和 4408 种, 仅占中国整个植物区系的一小部分。二是评估依据的信息较少,植物 名录和标本信息多为本世纪初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资料,未能及 时反映近年来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的消长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三是参 与专家较少,权威性不够。为全面评估中国野生高等植物的濒危状况, 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自 2008 年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 录——高等植物卷”的编制工作。
—8—
图 2-1 红色名录等级划分结构图
各等级的涵义和评估标准如下: 绝灭(EX) 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 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 野外绝灭(EW) 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归 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 绝灭。 地区绝灭(RE) 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在某一地区内的最后一个个体已
第二章 评估方法.......................................... 8 2.1 评估等级和标准..................................... 8 2.2 评估过程.......................................... 12 2.2.1 评估对象确定.................................. 12 2.2.2 数据收集...................................... 13 2.2.3 初评.......................................... 16 2.2.4 复审.......................................... 17 2.2.5 形成评估说明书................................ 18
D1:<250
E: 定量分析
D1:<1000 D2 : 种 群 占 有 面 积 < 20km2 或 地 点<5 个
使用定量模型评估野外绝灭率
≥50% (今后 10 年或 三世代内)
≥20% (今后 20 年或 五世代内)
≥10% (今后 100 年内)
2.2 评估过程 红色名录评估过程包括数据收集、初评、复审、形成评估说明书 等步骤。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武汉 植物园等单位的 19 位权威专家组成了红色名录指导委员会,对整个评 估过程进行指导。指导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包括:对红色名录评估的方 法、标准使用、数据来源等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界定;仔细审核讨论有 关物种的受威胁等级;听取评估进展汇报并指导下一步工作;指导委 员会委员还负责与本研究领域内的专家进行沟通协调。整个评估过程 中总共召开了 4 次指导委员会会议。 2.2.1 评估对象确定 本次评估的基础名录选择“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植物部分(中 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编),该名录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组织全国近百名植物分类专家,历时数载编撰完成的最详实、最权 威的名录。 在对“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植物部分数据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5—
们仍然缺乏对整个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受威胁状况的全面了解。因此, 评估物种的受威胁状况,制定红色名录,从而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 略,对于推动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IUCN 红色名录方法的应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研发和推广的物种红色名录等级 和标准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的物种濒危等级评估体系。2006 年, 专家对北美大陆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的 25 个濒危等级系统进行 对比分析后,得出 IUCN 红色名录系统是最好评估系统的结论,建议 各国予以推广使用。2010 年,对《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缔约方的问卷调查表明,123 个国家 有国家级的物种红色名录,其中 78 个国家采用了 IUCN 系统。日本、 韩国等完成了本国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国家级物种红色名录;南非则 完成了第三版红色名录,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全部物种评估的生物多 样性大国;我国台湾省也历时三年完成了全部 4000 余种植物的红色 名录评估工作。实践证明,红色名录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所 在国(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就引入 IUCN 红色名录原理开展物种 濒危状况评估工作。1987 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出版 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引入 IUCN 红色名录中濒危、稀 有和渐危三个等级概念对 388 种植物进行评估,后于 1992 年出版了 《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2004 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近危(NT) 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易危标准,但在未来一段时间 内,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 无危(LC) 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近危标准,该分 类单元即列为无危。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 数据缺乏(DD) 当缺乏足够的信息对一分类单元的绝灭风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 评估时,那么这个分类单元属于数据缺乏。
B1:<5000km2 B1:<20000km2 B2:<500km2 B2:<2000km2
a:=1
a:≤5
a:≤10
条件 a、b、c 至少满足 2 条 条件 a:生境严重破碎或已知分布地点数 条件 b: 1)~5)任一下降或减少 条件 c: 1)~4)任一极度波动
b :1)分布范围;2)占有面积;3)生境面积、范 围和/或质量;4)地点或亚种群的数目;5)成熟个 体数。 c:1)分布范围;2)占有面积;3)生长地点数或亚 种群数;4)成熟个体数。
—9—
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地区绝灭。 极危(CR)、濒危(EN)、易危(VU) 这三个等级统称为受威胁等级(Threatened Categories),绝
灭的风险由高到低。当一分类单元符合表 2-1 中 A-E 任一标准时, 该分类单元即被列为相应的等级。如果根据不同标准均能获得一定 的等级,那么该分类单元应被置于风险最高的等级。
— 10 —
表 2-1 IUCN 受威胁等级评估标准
极危 CR
濒危 EN
A: 种群减少(降低)
易危 VU
A1:≥90% A2-4:≥ 80%
A1:≥70% A1:≥50% A2-4:≥50% A2-4:≥ 30%
A1:过去 10 年或三世代内种群减少的 比例,其减少的原因是可逆转且被了 解且停止的 A2-4:估计过去或未来(或二者)10 年 或三世代内种群减少的比例 (基于以下条件获得的满足条件)
—7—
第二章 评 估 方 法
2.1 评估等级和标准 本次评估的主要依据是《IUCN 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2001 年 3.1 版)》(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 和《IUCN 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地区水平的应用指南(2003 年 3.0 版)》 (Application of the IUCN Red List Criteria at regional levels, Version 3.0) 本次评估使用了以下 IUCN 等级:绝灭(Extinct,EX)、野外绝 灭(Extinct in the Wild,EW)、地区绝灭(Regional Extinct, RE),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濒危(Endangered,EN)、 易危(Vulnerable,VU)、近危(Near Threatened,NT)、无危(Least Concern,LC)、数据缺乏(Data Deficient,DD)(图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