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dc指南解读).. ppt课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PPT课件

5.更换敷料时,佩戴清洁或无菌手套。(ⅠC类)
四、最大无菌屏障措施
在放置CVC、PICC或更换导丝时,应进 行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佩戴帽子、 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患 者全身覆盖的无菌布。(ⅠB类)
五、插管部位皮肤准备
1.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周围动脉置管和更换敷 料前,应用含氯己定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 行皮肤消毒。若患者禁忌使用氯己定,则可选用 碘酒、聚维酮碘或70%酒精。(ⅠA类) 2.根据生产商的规定,应保证在进行插管时皮肤 表面的消毒剂已干燥。(ⅠB类)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指南亮点
1 2 3 4 5
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
用含氯己定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
避免常规更换中心静脉置管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当严格执行上述方法仍不能降低感染率时,使用消 毒剂或抗菌药涂层的短期中心静脉导管和浸有氯己 定的海绵敷料
十、全身性抗生素预防
不要在插管前或留置导管期间,为预防导管定植或CRBSI而常规全身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ⅠB类)
十一、抗生素/消毒剂软膏
在插管操作完成及每次透析后,在血液透析管出口处可使用聚维酮碘 消毒剂软膏或杆菌肽/短杆菌肽/多粘菌素B软膏。须根据制造商的建 议,保证透析导管的材料不会与油膏发生反应)。(ⅠB类)
一、教育、培训与人员配备
1.明确插管指征、正确操作和维护程序及正确感染控制措施。(ⅠA 类)
2.对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和遵从程度进行周期 性评估。(ⅠA类)
3.只有接受过培训并证明有能力进行周围和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和维护 的人员才能被指派本项操作。(ⅠA类) 4.确保ICU适当的护理人员的水准。观察性研究表明,没有经验的护 士或患护比例增加,与ICU中插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相关。 (ⅠB类)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11.所有肺动脉插管均应使用无菌套管。(ⅠB类)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六、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13.尚无其他类型氯己定相关敷料推荐意见。(未明确) 14.更换敷料时,肉眼观察插管部位或在敷料外进行触诊。 若患者有压痛感、不明原因发热或其他表现提示局部或血 流感染,应立即揭开敷料检查插管部位。(ⅠB类)
4.关于氯己定在<2月婴儿中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无推 荐意见。(未明确)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六、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1.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的透明、半透明敷料覆盖插管部位。 (ⅠA类) 2.若患者易出汗或插管部位有血液或组织液渗出,应选用 纱布覆盖,直至本问题解决。(Ⅱ类) 3.当敷料潮湿、松弛或明显弄脏时,应更换。(ⅠA类) 4.除透析导管外,不要在插管部位使用抗菌膏或油脂,因 其易导致真菌生长及抗菌药耐药。 5.不要使导管及插管部位浸入水中。在做好防护措施后 (例如导管与接口用防透水覆盖),可进行淋浴。(ⅠB 类)
十七、成人和儿童患者外周动脉导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管及压力监测装置
1. 对于成人,选择桡、肱、足背动静脉较股动静脉或腋 窝更有利于预防感染。(ⅠB类) 2. 对于儿童,不应使用肱动静脉,选用背部及胫骨后血 管较股部或腋窝部血管更有利于预防感染。(Ⅱ类) 3. 在外周动脉穿刺操作时,最少佩戴帽子、口罩和无菌 手套,并使用小的无菌布。(ⅠB类)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十六、脐带导管
6. 使用低剂量肝素(0.25~1.0 U/ml)注入脐动脉导管封 管。(ⅠB类) 7. 在不需要置管,或发现有下肢血管功能不全迹象时, 尽快拔除脐带导管。脐动脉导管留置最多不超过5天。 (Ⅱ类) 8. 在不需要时,应尽快拔除脐静脉导管,但如果无菌技 术得当,其可最多留置14天。(Ⅱ类)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PPT课件

9
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
五、插管部位皮肤准备
❖ 1.在进行周围静脉置管前,采用消毒剂(70%酒精、碘酒、聚维酮碘 或葡萄糖酸氯己定)进行清洁皮肤。(ⅠB类)
❖ 2.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周围动脉置管和更换敷料前,应用含氯己定 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若患者禁忌使用氯己定,则 可选用碘酒、聚维酮碘或70%酒精。(ⅠA类)
插管。(Ⅱ类) ❖ 3.根据插管目的、维持时间、了解相关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插管操
作者的个人经验等因素,选择导管种类。(ⅠB类) ❖ 4.避免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
(ⅠA类) ❖ 5.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周中心
静脉导管(PICC)。(Ⅱ类)
直至本问题解决。(Ⅱ类) ❖ 3.当敷料潮湿、松弛或明显弄脏时,应更换。(ⅠA类) ❖ 4.除透析导管外,不要在插管部位使用抗菌膏或油脂,因其易导致真
菌生长及抗菌药耐药。 ❖ 5.不要使导管及插管部位浸入水中。在做好防护措施后(例如导管与
接口用防透水覆盖),可进行淋浴。(ⅠB类) ❖ 6.对于短期CVC置管部位,每2天更换纱布敷料。(ⅠB类)
5
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
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
❖ (二)、中心静脉导管(CVC) ❖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
(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 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类) ❖ 2.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ⅠA类) ❖ 3.当对成人进行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应选择锁骨下静脉而 非颈静脉或股静脉,以减少感染风险。(ⅠB类) ❖ 4.对于隧道式CVC放置部位,尚无适宜推荐意见。(未明确) ❖ 5.对于血液透析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应避免选择锁骨下静脉部位,以 防锁骨下静脉狭窄。(ⅠA类)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操作规程ppt课件

-
1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为重患者、实
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
2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 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 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 (>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 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 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 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 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
5
置管时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 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
6
置管时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 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 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 静脉和股静脉。
-
3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 素
(1)导管留置的时间 (2)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 (3)置管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
术 (4)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
-
4
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及 操作规程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 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 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
10
置管后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 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 当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 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教学课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教学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概述•血流感染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概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疗流程•临床案例分析•学习与思考01概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类型之一,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规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
背景和意义1教学目标23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的核心内容。
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
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和操作规范。
教学内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和操作规范。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
02血流感染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概念血流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血流感染可分为细菌性血流感染、真菌性血流感染、病毒性血流感染等。
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分类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菌血症。
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具体可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诊断标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类型,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感染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同时也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害0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严格掌握血管内导管留置的适应征和禁忌征,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置管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最大化限度的减少导管与外界接触的接口,如采用一体化无针输液接头等。
定期对导管及置管处进行评估,及时拔除不再使用的导管。
03置管后定期对导管及置管处进行评估和维护,更换敷料、冲洗导管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01对有置管指征的患者,置管前应认真评估其感染风险,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PPT课件

第5页/共15页
操作相关的因素
• 穿刺部位的选择:在血流感染率上从高到低依次 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 无菌操作技术的规范性:无菌操作不严,在操作 过程中将细菌带入血液循环,且由于长期留置, 易成为细菌感染的通道。
• 置管的熟练程度:医生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 生率成反比。操作越不熟练,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越大,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导管感染的可能性就 越大。
第4页/共15页
中心静脉导管的因素
• 导管的选择:理想的中心静脉导管材料应柔韧、 耐用、光滑,能抵抗细菌、真菌和纤维蛋白黏附, 从而减少感染及内膜损伤。
• 导管上的附加装置:用药多时,常需在导管上附 加三通、延长管等装置。有研究表明,附加连接 装置可增加污染的发生率:增加1个装置,污染的 发生率为%;增加2个装置,发生率为%。
• CRBI临床表现:突发的寒颤和高热。可伴有消化 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于导管皮下隧道附近 偶可见红斑、硬结、触痛或化脓。还可以包括: 低血压、心动过速、持续性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败血症体克、中心静脉的化脓性血栓静脉炎、动 脉炎、血源性肺部感染和心内膜炎等 。因此当接 受导管治疗的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发冷、发热, 首先应考虑导管感染。
定义
• 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是指侵入导管端培养出的微 生物与患者血液培养(以外围血管采血为佳)所分 离出的微生物相同,并伴随临床症状。有时虽然侵 入导管端未能经实验室培养证明已受微生物感染, 但患者并无其他明显感染来源且拔除导管后临床 症状即改善,仍可间接证明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第1页/共15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第2页/共15页
感染的原因
年美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的解析幻灯片PPT

Fig 5. CVC-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1999-2003, Brookdal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22
Silver-Chlorhexidine Catheters Used Since 1997
20
Jan '01: Silver-Platinum Catheters Introduced
(注:有和无隧道CVC的差别)
Dr.HU Bijie
7பைடு நூலகம்
发病机制(2)
• 导管材料
• 感染菌内在特性 • 细菌生物膜biofilm
2021/5/19
Dr.HU Bijie
8
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使 CR-BSI明显减少
Dr.HU Bijie
9
上海市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发病率减少约25%) 推行干预措施
肉眼观察,每天评估插管部位情况。对于使用纱布或不透 明敷料,除非患者有感染迹象如局部压痛或其他可能CRBSI 迹象,否则不应揭除。(Ⅱ) 7.当患者出现静脉炎(热、痛、红或触感静脉索)、感染或 导管故障时,及时拔出外周静脉置管。(ⅠB)
(二)中心静脉导管(CVC)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 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 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 。(ⅠA)
术部位感染-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纵隔炎 8. Hospital-acquired injuries – fractures, dislocations, intracranial injuries,
crushing injuries, burns, and other unspecified effects of external causes 医 院内获得的外伤-骨折,脱臼,颅内损伤,挤压伤,烧伤,其他外 源性的影响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dc指南解读)

导管插入后的护理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导管的通畅性和固定情况,以及穿刺 部位的皮肤状况。
保持清洁
定期清洁和消毒导管及其附件,防止细菌滋生。
记录护理过程
对导管的护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感染的症状与诊断
1 2
发热
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征兆。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DC指南解读)
• 引言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概述 • CDC指南的主要内容 • CDC指南的解读与实施建议 •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 染,对患者健康和医疗资源造成严重负担。
02
导管插入过程中,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可能通过导管 侵入血液,引发感染。
推动行业规范
CDC指南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 推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操 作,提高预防感染意识和能力。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
作
CDC指南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 响力,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供 了平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和进步。
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基础研究
进一步深入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基础 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手段。
推广新技术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的预防感染技术,如抗菌涂层导 管等,提高预防效果和安全性。
完善监测体系
加强医疗机构内感染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 现和解决感染问题,保障患者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手卫生、选择合适的导管、 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留置、定期更换导 管、保持导管连接处清洁干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进行外周静脉置管前使用消 毒剂(70%酒精、碘酒或者葡萄糖 酸洗必泰)消毒皮肤。
• 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动 脉置管以及更换敷料时,使用浓 度大于0.5%的洗必泰消毒皮肤。
• 尚无关于2个月内婴儿应用洗必 泰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建议。
穿刺部位敷料的应用
• 当置管部位敷料出现潮湿、松 弛或者有明显污染时应及时 更换。
卫生保健机构环境感染控制指南2003·CDC&HICPA1C2
最大化无菌屏障预防措施
• CVC置管、PICC置管或者更换导丝时采用最大化无菌 屏障
最大化无菌屏障包 括:佩戴帽子、口罩、 无菌手术衣、无菌手 套以及全身铺盖无 菌消毒巾。
一项对比随机试验研究了在CVC置管过程中,将使用最大化无菌屏障与戴无菌手套和铺较 小的消毒巾相比较。MSB组具有较小的导管定植 (RR=0.32,95%CI,0.10-0.96, P=0.04) 及CRBSI(RR=0.16,95%CI, 0.02-1.30,P=0.06) 。此外,使用MSB预防隔离的一组发生感染的时间较 晚,且革兰氏阴性菌多于革兰氏阳性菌。
2. 对进行血管内导管置管和维护的全体人员进行定期的知识和依 从性评估。 (IA类)
3. 仅指定经过培训且有能力进行外周和中心血管内置管和维护的 人员从事本操作。 (IA类)
4. 确保重ICU具有适当的护理人员水平。观察性研究表明,在护士 对患者的CVC进行管理的ICU,较高比例的“非专科护士”或 较高的病人/护士比与ICU的CRBSI相关 (IB类)
7
手卫生
容易产生遗漏
2020/6/22
手掌
手背 8
手卫生
• 可以采取的手卫生措施包括常规 的用肥皂和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 精的消毒液(ABHR)。
• 在接触穿刺点前后,置管、更换导 管、接触及维护导管或者更换敷料 前后均应执行手卫生程序。
• 在进行消毒处理后,不应触再碰穿
刺部位,除非保持无菌操作。(IB
物表清洁消毒 病人护理区域的清洁和消毒策略应考虑到
• 病人直接接触的可能 • 手接触的程度和频率 • 表面被体液或环境来源微生物污染的潜在可
能(如污渍、灰尘和水)。
11
仪器表面的屏障保护
• 在进行病人护理时频繁地被手套接触 • 容易被体液污染 • 难以清洁
不透气的纸张、铝箔和塑料或者 防水盖子均适用于作屏障保护。
类)
酒精类手消毒液是
卫生保健的标准
手卫生
• 在进行置管和血管内导管护理时应持续无菌操作。(IB类) • 进行外周血管内导管置管时,如进行皮肤消毒之后未接触置管部位,可
戴清洁手套,无须戴无菌手套。(IC类) • 置入动脉、中心静导管时应佩戴无菌手套。(IA类) • 当使用导丝更换导管时,在接触新导管前须更换新的无菌手套。(II类) • 更换导管敷料时佩戴清洁或无菌手套均可。(IC类)
端;这是短期置管最常见的感 染路径
2)通过接触手、污染的液体或设 备导致导管或导管接口直接被 污染;
3) 某些较少见的情况下,其他部位的感染可能经血液播散至 导管;
4) 由于输入污染的液体导致CRBSI。
5
教育、培训和人员配置
1. 教育医护人员明确血管内导管的应用指征、置入和维护导管的 正确操作、以及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正确预防措施。(IA类)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美国CDC2011指南解读
IVA Marketing
1
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enter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 停止支付部分医院感染诊疗费
2008年10月1日后出院的病人,如出现以下八类情 况,CMS将不再支付给医院相关费用
• 对于短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部位的敷料,应每2天更换一 次用纱布敷料,每7天更换一 次短期CVC置管部位的透明 敷料,儿童除外。
• 隧道式或植入式CVC置管部 位更换透明敷料的频率不应 超过每周一次(敷料有明显污 垢或者松弛时例外),直到置 管部伤口愈合。
对于大于2个月的患者短期临时置管时, 如果坚持遵循了基本的预防措施,包 括教育和培训、正确使用洗必泰消毒 皮肤以及最大化无菌屏障预防措施以 后,CLABSI的感染率仍不降低,置管 部位可使用含洗必泰的海绵敷料。
中心静脉导管(CVC)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 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 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空气 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
2.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ⅠA)
2020/6/22
14
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
皮肤消毒
2011年美国CDC指南 CRBSI预防中,加入维护的Bundle
植入 bundles • 导管插入核查表 • 手卫生 • 穿刺点,避免股静脉 • 最大屏障保护 • 洗必泰消毒皮肤
维护 bundle • 擦拭接口(洗必泰-酒精或酒精,
>15m) • 使用抗菌导管 • 含洗必泰的贴膜 • 抗菌剂封管 • 洗必泰洗澡(ICU) • 立即拔出不需要的中心静脉导管
• 输注装置的更换 • 对于不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的患者,不必在96小时
内更换连续给药装置,但至少每7天更换1次(ⅠA类)
• 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的患者,应在开始输注24小时 内更换输液管(ⅠB类)
• 根据制造厂的建议,输注异丙酚时应每6或12小时更换输液 瓶时更换输液管。
19
无针输液接头
导管维护的规定
• 外周留置针 成人72-96h更换一次,儿童有临床指证时更换
• CVC,PICC,及透析导管 不常规更换导管,有临床指证时更换
• 动脉导管和压力传感器 不常规更换动脉导管 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压力换能器每96小时更换一次,同时更换系 统其它部件(包括输液管、连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液)
导管维护的规定
1. 手术留下异物 2. 空气栓塞 3. 配血不合 4. 插管相关尿路感染 5. 褥疮 6.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7. 手术部位感染-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纵隔炎 8. 医院内获得的外伤-骨折,脱臼,颅内损伤,挤压伤,烧伤,其他外
源性的影响
4
造成CRBSI的污染源
1)置管部位的表皮微生物侵入皮 下,并沿导管表面定植于导管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