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简称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据统计,CRBSI的发病率高达5.11%~7.43%,而且与其相关的疾病死亡率也很高。
因此,防治CRBSI非常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害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由于导管与人体内环境不兼容而导致导管周围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感染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患者的痛苦:导管插入部位的感染会导致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2)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治疗和康复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还会增加患者和家属负担;(3)增加医疗费用:由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和医疗设备,因此会大大增加医疗费用,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
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1)导管选择与管理:正确选择导管、保持导管的清洁,并对导管实施规范化管理,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
在选择导管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全身静脉营养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尽量避免使用中央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简称CVC)。
在使用导管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插管,避免频繁更换导管,减少导管留置时间。
(2)导管置入时的操作:导管插入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流程,注意手卫生和穿戴无菌手套等防护措施。
导管插入后应用透明贴膜固定,保持导管留置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导管不得与其他导管或管路交叉使用,避免污染。
(3)导管周围皮肤护理:导管周围皮肤护理至关重要。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操纵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操纵技术指南(试行)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医治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要紧包括:导管留置的时刻、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形、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概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显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烧(>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育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育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治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操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同意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保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操纵方法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把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做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操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方法。
5.医疗机构应当慢慢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良,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典当行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依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可能幸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进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当即改换。
(3)置管利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需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适合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可能幸免利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20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11.当遵守无菌技术不能得到保证情况下(如急诊放置导管),应尽 快更换导管,即48小时内。(ⅠB类)
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
三、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1.在触摸插管部位前、后,以及插入、重置、触碰、维护导管及更换 敷料前、后时,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程序,可以是传统的皂液和水, 或者用酒精擦手液。在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后,不应再触摸该部 位,除非采用无菌操作。(ⅠB类) 2.在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时须无菌操作。(ⅠB类) 3.进行周围静脉置管时,若对插管部位进行皮肤消毒后不再触碰该部 位,则佩戴清洁手套即可。(ⅠC类) 4.进行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及中线导管置管时,必须佩戴无菌手 套。(ⅠA类)
急救 继教 培训
十七、成人和儿童患者外周 动脉导管及压力监测装置
1. 对于成人,选择桡、肱、足背动静脉较股动静脉或腋窝更有利于 预防感染。(ⅠB类) 2. 对于儿童,不应使用肱动静脉,选用背部及胫骨后血管较股部或 腋窝部血管更有利于预防感染。(Ⅱ类) 3. 在外周动脉穿刺操作时,最少佩戴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并使 用小的无菌布。(ⅠB类) 4. 在进行腋窝或股动脉置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Ⅱ类) 5. 仅在有临床指征时才更换动脉导管。(Ⅱ类)
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
6. 不再需要时尽早移除导管。(Ⅱ类)
7.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转导装置。(ⅠB类)
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
十七、成人和儿童患者外周 动脉导管及压力监测装置
8. 不要常规更换动脉置管来预防导管相关感染。(Ⅱ类) 9. 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压力换能器每96小时更换,同时更换系统其它部件 (包括输液管、连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液)。(ⅠB类) 10. 保持压力监测系统所有部件(包括校准设备和冲洗液)无菌。(ⅠA类) 11. 尽量减少对压力监测装置的操作。应用封闭冲洗系统(即连续冲洗), 而不是开放系统(即使用注射器和三通阀),来保持压力监测导管通畅。 (Ⅱ类) 12. 若压力监测装置不是通过三通阀而是隔膜,使用前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 拭隔膜。(ⅠA类) 13. 不可通过压力监测装置输注含葡萄糖或胃肠外营养液体。(ⅠA类) 14. 若不能使用一次性压力换能器,可重复使用的换能器应依据厂家说明书 建议的方法进行灭菌。(ⅠA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12-14 15:21:12--------------------------------------------------------------------------------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这个指南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什么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导管进入体内的血液被细菌感染,导致身体出现炎症反应。
这种情况在医院里可是经常发生的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的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指南,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些技术指南的内容。
我们要做到的是正确使用导管。
在使用导管之前,医生会对我们进行一系列的检查,确保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适合使用导管。
在导管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不要随意移动或者拔掉导管。
如果有任何不适或者疑问,要及时告诉医生哦!我们要做好导管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每次使用导管之后,医生都会对导管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以杀死可能残留在导管上的细菌。
我们也要定期更换导管,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根导管导致细菌滋生。
除了正确使用导管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身体清洁干燥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们还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口腔细菌通过导管进入血液。
如果不幸发生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情况,我们要及时就医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导管进行相应的处理。
我们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加快康复进程。
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大家都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才能有效地降低这种感染的发生率。
希望大家都能认真遵守这些技术指南,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水覆盖),可进行淋浴。(ⅠB类) ❖ 6.对于短期CVC置管部位,每2天更换纱布敷料。(ⅠB类)
当前第12页\共有25页\编于星期五\19点
六、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 7.对于使用透明敷料的短期CVC置管,至少应每7天更换敷料。除非在儿科患者
❖ 7.当患者出现静脉炎(热、痛、红或触感静脉索)、感染或导管故障时,及 时拔出外周静脉置管。(ⅠB类)
当前第6页\共有25页\编于星期五\19点
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
❖ (二)、中心静脉导管(CVC)
❖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 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 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类)
❖ 4.避免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ⅠA类) ❖ 5.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Ⅱ类)
当前第5页\共有25页\编于星期五\19点
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
❖ 6.对于使用透明敷料者,通过敷料外触诊辨别是否有疼痛和肉眼观察,每 天评估插管部位情况。对于使用纱布或不透明敷料,除非患者有感染迹象 如局部压痛或其他可能CRBSI迹象,否则不应揭除。(Ⅱ类)
导管被掉出的风险超过敷料更换的益处(ⅠB类)
❖ 8.覆盖于隧道或植入式CVC部位的透明敷料更换不应频于每周1次(除非敷料变脏或 松弛),直至插入部位愈合。(Ⅱ类)
❖ 9.对于已愈合的长期隧道CVC置管部位出口处,覆盖敷料的必要性,尚无推荐
意见。(未明确) ❖ 10.保证插管部位护理与插管材料相匹配。(ⅠB类) ❖ 11.所有肺动脉插管均应使用无菌套管。(ⅠB类) ❖ 12.对于>2个月的患者使用暂时性短期导管,在采用基础预防措施后,若导管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