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置管前预防措施:(一)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置管时预防措施:(一)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三)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患者年龄2个月以下的以酒精消毒为宜)。
(四)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五)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三、插管后预防措施:(一)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置入导管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这是最关键的,通过此种方法便能够很好的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二、要定期对导管口进行换药处理,每次换药的时候,也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这样也能够有效的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三、要定期对导管进行冲洗,而且冲洗的时候不要使用暴力,要保持导管通畅,这样便能够有效的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
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最大无菌屏障,即穿无菌手术衣,戴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铺大无菌巾(单)。
3、使用有效含量≥2g/L 氯己定-乙醇溶液或含碘消毒剂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皮肤,直径>15cm。
4、选择最佳穿刺部位及导管,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为颈内静脉;成人94患者避免使用股静脉作为中心静脉穿刺部位;如可能,尽量选择留置腔数少的导管。
5、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6、每日判断导管保留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7、若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若覆盖的敷料为无菌纱布,应每 2 日更换。
若为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 7 日更换一次。
8、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
乙醇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剂的输液装置,应在开始输液后 24 小时内更换。
9、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10、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加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特制定本制度:一、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应作为医院目标性监测的重点内容常规开展,监测结果定期进行分析和反馈。
三、医务人员在置管操作和维护导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置管后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无菌纱布为1次/2天,如果敷料或纱布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五、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防乳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八、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渗湿或浸入水中。
九、医务人员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出导管。
十、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十一、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出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主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如下:一、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手卫生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合格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 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 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
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预防控制措施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前臂及手部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后预防控制措施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更换穿刺点覆盖辅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置管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应及时更换。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决定置入导管之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感染风险。
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应谨慎选择导管类型和置入时机。
2、医务人员准备执行导管置入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前应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环境准备操作应在清洁、宽敞、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消毒机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预计留置时间和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应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
二、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1、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含有效碘浓度不低于 05%的碘伏或 2%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大于15cm,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最大无菌屏障在置入导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戴无菌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并覆盖患者全身。
3、规范穿刺操作穿刺过程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一旦穿刺成功,应立即将导管固定好,防止导管移位。
4、导管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对导管进行固定,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发现敷料有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三、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连接、输液、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和导管堵塞。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注意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管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输注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加强观察。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控制措施

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2.留置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4.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引流。
5.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常规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疑有尿路感染、尿路堵塞指征时做膀胱冲洗。
6.保持尿道口、会阴部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需消毒,
7.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8.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人民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控感办
2013年8月1日。